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明初第一豪强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女侠独孤雯
“过去这一年多以来,我军在内在外连吃败仗,损失超过二十万,像样的部队损失近半。如今可以拿出来赌的也只有十来万人马的机动部队了。李伯升,这一次还是你领兵。我知道过去一些时间你打过不少次败仗。可是我知道这罪不在你。这一次,我希望你能够慎重,如果没有机会或者遇到战局不利,迅速撤退。战场上大军通信联络可能存在各种问题,因此也没有必要忌讳一些事情向下面的人讲明白,有机会就打,觉得不对就撤。军一级的主将有临机决断的权力,你明白了么?”张士诚最终郑重的说道。
“臣明白!”李伯升当然也知道当初应天府城下那支明军火器精锐的可怕,虽说这几个月来大周军队也想到了一些对策并尽可能的学习对手,可谁也不知道这几个月的时间内北明那支火器精锐的战斗力究竟有什么样儿的程度,取胜的把握是没有,也只能进行一次赌博罢了。
为了尽可能的“分进合击”最大限度的增加隐蔽性,这一次张士诚在经过仔细权衡之后也不打算藏私。所剩并不算多的两万主力三分之二出动、所剩不多的骑兵三分之二出动,火器三分之二出动。为了最大限度的鼓舞士气还有回避可能的风险,自己也打算再次冒一次战场危险。
这一战显然对于东南大周来说显然是极为关键的一战,胜则咸鱼翻身,至少拥有自保之力。如果失败,重新赢得半壁江山的希望都会渺茫了。
两万人左右的骑兵分想去不远的三路以尽可能减少合击中的问题,各三万人左右的主力在夜间出动,以最快的速度向目标地进发。
人烟稠密的地方,数以万计大军的调动是很难隐瞒的,但在出击距离不算太大的情况下至少有机会打民间信息传递的时间差,还是有机会形成突袭局面的。
三路人马也分别直接由张士诚所率领的中路、李伯升所率领的东路,张士信所率领的西路军构成。
路途之上一个非常私密的场合下,李伯升的一名心腹见到监军不在,周围也都是自己人,就多少有些忧虑的询问道:“主公觉得这一次出战,胜算几成?”
李伯升也并不打算隐瞒自己的看法:“恐怕是败多胜少啊,如果相比几个月前没有进步,我想那朱元璋没有底气在张小磊等人的威胁之下对我们动手的。”





明初第一豪强 第132章 诱敌之阵
“主公的意思如果是这样,那我马上传令大军行军降低前行速度,让队伍休息休息,只让负责联络的斥候前进,看看其他两路进攻的情况是什么样儿的,再做决断?”
李伯升此时心中却早就有了决断:“我们按照原来的计划前进,让各队从小队开始抽出一万兵力组成五路人马,率先对那强敌展开一次试探。。。”
听到这话,对李伯升多有了解的一名心腹也多少有些不解了:“主公这是。。。”
“从每一个百人队甚至十人队中抽调人手,这样才能让整个大军真正的认识到我们可能面临的对手是什么样儿的对手,也猜才能比较顺利的站在我们一边,不会出现什么差错。。。”对于自己身边的心腹,李伯升也并不讳言。在这时代,军队的控制体系没有近代民国两蒋中央军时代那样严密,更类似更早一些的军阀时代,“带部队投敌”对于军中多少有一些威信的将领来说并不是太大的难题。
军议上,不少亲信将领对于李伯升让下级军官自行带领队伍去试探强敌的行为很是不解,当然,因为没有厚此薄彼或者让自己亲自上阵不可,也就除了一些怨言之外没有太大的反对态度。
看着渐渐远去的人马,李伯升的心中暗自哀叹,同时也在祈祷这些人不要连北明军队的几千骑兵屏障都无法突破,或者遭遇到什么全军覆没一个人也无法返回的事情。
从应天府到杭州的路途以水路最为方便,不过因为担心岛上那强敌又耍什么花活,因此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南下的朱文忠没有选择让队伍走水路,而是让队伍沿着崇山峻岭前进。整个大军似乎冒冒失失的展开两路纵队拉着长长的队伍展开前进。虽然配备了不少的马匹和骑兵做为掩护,在漫长的小路上也显得稀稀落落。几乎是把原来的神机新军的人数扩充为原来的三四倍并配备了更多的马匹,才勉强让这支效仿张小磊等人的核心力量建立起来的火器新军勉强能够靠驮载在的到处是泥泞河网的地方向前推进。
因为队伍拉的过长,跟随队伍的马队斥候似乎也无法离开太远的地方,只能屏蔽周边不过一里左右范围的丘陵。只要是对冷兵器时代的行军作战稍微有点儿认识的人,都会觉得朱文忠所率领的这支队伍恐怕是支农民军或土匪常识水平都没有的外行,真要遇到像样的敌军,恐怕只要小几千队伍的伏击就有万把人全军覆没的危险。
就在长长的北明行军队伍前锋和中军刚刚通过一段大道两旁的缓坡丘陵,后队的炮车也开始行驶如谷底的时候,喊杀声忽然间从山谷的两侧响了起来。一场非常外行的伏击似乎都没有被发现,直接让近万人的大周军队马队在一里以内的距离上直接对北明军队神机新军那稀稀落落连绵两里有余的炮车队展开了懒腰突击。
负责指挥五路李伯升所部大周军队作战的是一名副校官,并没有什么指挥大战的经验,不过也听说这一次自己要对付的恐怕是一个非常强悍的对手。因此即便作战态势有利,兵力也不缺,对方的行军队形又似乎完全没有展开的意思,还是打算集中攻击力求重创甚至击溃对手,没有全歼的野心。其他手下不好校尉多少也是有过战场经历的人,越来越觉得这么轻易的伏击、这么外行的行军队形很有可能是诱敌之计,进攻也是非常谨慎的,手下发起进攻的夜都是一些并非十分精锐的士兵,骨干都在后面压阵。
在这时候,北明神机新军队的炮队似乎也都反应过来,不过当各个炮车相继摆开了阵势部署到位的时候,来袭击大周马队也逼近到了六七十步左右的距离上。如果是过去北元军队的精锐,这个距离上就可以马上放箭了。不过李伯升手下的这些炮灰可没有马上进攻中放箭的本事,运用的也多是马刀、投枪一类的兵器。
阵中的朱文忠也远远的看到了大周军队对炮队的伏击,但并不怎样慌乱,还专门以特定的旗语暗中下令配备给马步各部的“神机铳手”“神雷手”们都不要展开火力。
虽然在校场上有过无数测试,但是很多人也都知道校场与实战的区别,心中有底的人并不算太多。见到在这样的情况下敌群相对集中的逼近过来,很多人心中有所把握的神机新军军官们心中也没底了。
这个时候早已填装好炮弹和火药的四十八门却已经开始陆续开火。
北明军队虽然对张小磊等人火炮队伍的很多具体指标并不熟悉,可是战场上挨炮挨弹众多。在朱文忠等人组织了不少专门的人进行调查研究孩子下,还是有一些有心人凭借过人的心计和天赋猜测出了很多东西。弹丸的规格之外还有一次开火大致填装多少发子霰弹。因此北明军队的四十八门九斤弹火炮也都是按照双份轻霰弹每发炮四百发六七钱弹丸的标准填装的。四十八门火炮接连不断在很短的时间内开火的情况下,第一轮就打出了两万枚上下的弹丸。
北明神机新军的炮队开火并不准确,可是在一二百步以内的范围内面对冲过来的对手打霰弹或霰弹侧射多少还是有着不少校场上的经验,尽管参与进攻的周军炮灰也有着不低的披甲率,还是在着如雨一般的连绵炮声中倒下近二百人、三百多匹马。进攻的大队和后阵能量虽在,前队却开始混乱起来。近战冲锋意志,相比应天府城外同张小磊交战的那些北明军队精锐,这些大周军队的水准要更差一些。
足够的人手也多少能够让神机新军的炮队以还算勉强的射速开火,第一轮之后不到半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又对着重新逼近到近前的对手展开了新一轮的轰击。
炮术和弹药威力上的问题并没有带来碾压一般的作战效果,这让在后面督阵的周军似乎也看到了一丝希望。
“看样子,敌人的炮队的确很犀利,但也不是完全没门啊?”想到这一仗如果胜利,可以获得的功勋,很多大周基层军官和骨干也都有些蠢蠢欲动起来。




明初第一豪强 第133章 速败
神机新军的炮队并没有在近距离作战中展现出多么催枯拉朽的能力,其实就连张小磊本人的近卫营战斗群中的炮队,作战定位和目标也不是应对这种可能的伏击,而是对中远距离威胁的持续压制。看到一线希望的埋伏在两侧的周军在这种情况下终于投入了三分之二的兵力展开倾其全力的进攻。
见状,朱文忠也终于不打算留手,直接命令旗号手下达了命令。早就准备好的马队从两侧展开了包抄进攻。同以往类似战术不同的是,这一次包抄进攻的马队似乎也十分松散稀薄,像是根本没有什么冲击力,一捅就破似的。手中既没有拔出马刀,也没有端起长矛。因为地形的复杂不变,马本身的声势也弱了很多。
这些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针对炮队展开进攻的大周军队。周军之前同张小磊的交锋中印象最深的就是炮队,也把对炮队的进攻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却没有想到同过去多少有些不同的新模式火器部队,最让人感觉到无解的还不是那炮队了。
在应天城外,北明军队感受最深的就是那犀利的步兵霰弹发射筒。不惜成本的填装好弹药的十斤发射筒接连不断的展开让人望而生畏的弹雨。不过,或许是有着充足人力物力的缘故。朱文忠等人也没有照着这个模式生搬硬套。并没有如人力不足的近卫营一样把填装好弹药的发射筒集中起来用人力来发射,而是尽可能的分散到骑兵马队的手中,形成机动化的打击能力。三千火器骑兵平均每人都携带了三支填装好弹药并背在身后的十斤霰弹发射筒。
因为曾经有北明军队在近距离见到过近卫营的军兵是如何展开火力的,所以仍然射击了套筒,只是火绳机构还不是此时的明军所能掌握的,因此骑兵用火器展开攻击之前也要首先用火筒点燃专门的油灯用以发射火器。骑兵在马上开火的时候也只能停下来展开火力。尽管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局限,可这种新式的作战方式还是体现出了巨大的杀伤效果,从根本上改变了骑兵的冲击力。
在东亚,骑兵从来缺乏正面冲击对手步兵阵的能力,也就是波兰翼骑兵时代凭借着文艺复兴时代的工艺能力和独特的训练与纪律,让骑兵的长矛攻击范围不逊色于步兵长矛,才出现了能够正面用冷兵器攻阵的骑兵。而当骑兵手中的攻击武器不是只能进攻一条线的长矛,而是可以在并不算长的时间内连续发射几百枚霰弹,面对有严密防护的步兵阵都能至少解决掉三五个人的战斗力之后,局面就根本不同了。
当大周军队负责侧翼掩护的弓弩手多少有些不屑一顾的打算给那些阵型单薄却敢停留在阵前的北明军队骑兵一点儿教训的时候,迎来的是如同风暴一般的密集弹雨。
在短短的第一轮袭击之下,投入进攻的几千大周军队就开始崩溃了,这种“一触即溃”的战况,就算是在过去一些剿匪作战中都不多见。至少敢于临阵接战的北方民间起义者多少也都是有两把刷子的势力。
多少有些失望的朱文忠手下的骑兵不得不临阵拔出马刀去追杀那些溃逃的散兵。马刀在正面阵战中通常没有多少作用,只能做为辅助武器用于马战,可是在追杀溃败的对手方面却有某些独特优势了,不需要让马跑的太快就能轻松收割战绩。
不远处观望的前来伏击的大周预备队这时候也早已知道这股北明军队的厉害,尽全力向外围逃去。可是比起马上的骑术了,却明显不是朱文忠手下那些精锐的火器骑队的对手。
防护力不强也往往后部无甲的马匹,飞奔中的马队在五六十步外以霰弹筒的开火往往就能让好几个人因为马匹受伤而只嫩汤给他落的被群起攻之的命运。
好在这附近的地形地理条件并不是十分有利于骑兵发挥的平川草原,在北明军骑队的全力围剿之下,还是有几百名残兵败将因为过人的机敏突围出来。
被打散的队伍又有很多人选择了隐姓埋名做逃兵,按照预期回到李伯升那里的人,几乎百不存一,只有区区五六十人。不过,这倒是一个李伯升相当期望的数字。如果回来的人太少了,只有寥寥几个,那就无法制造广泛令人信服的影响力,如果回来的太多,似乎只是一般性质的溃败,则就无法以此宣扬北明新军的神秘而强大。
在败兵归队之后,李伯升当然也就立即下令停止了全军的前进,只是按照计划,依旧定期派出可靠的人联络临近的两路友军。
差不多一顿饭的功夫,当很多消息在队伍中传开之后李伯生才说道:“北明新军的强大,你们刚才也都真正了解了。人数虽然不多,仅仅只有一万人,可能还不到。但你们觉得这样的对手是不是仅仅凭借十万人的兵力优势就能解决的?一万名打好埋伏的军队几乎是在第一次接触的时候就损失大半,最终逃回来的很多人还是早作准备的,这种事情,就是去年大军在对付那传说中强悍异常的张小磊等人所部的时候也没有遇到过。如今天下形势,其实也再明朗不过了。西面,北明军队攻占了成都重地,在东南等地则夺取了应天膏腴之地。如果不是那传说中的张小磊等人几个月前给南下的北明军队不小一棒子,相信现在我们可能早就被赶到了那岭南蚊虫肆虐之地。。。”
听到这话,很多人也都开始嘀咕起来。不过那些比较聪明的亲信则反应过来:“主公有什么话就直说吧!是要弃暗投明还是其他,我们都没有什么意见。在这样的强敌面前我们不能做无谓的寻死。。。”
李伯升却没有如很多亲信们预料的那样选择降明,而是打算暂时以听调不听宣的名义“光荣孤立”:“临阵反叛,总会被认为是贰臣,不会受到多大的重视。我想带领诸位谋求的,是新的自立之路。。。”




明初第一豪强 第134章 速败(二)
李伯升并没有向友邻部队隐瞒自己试探性进攻的实情,尽管稍稍的谎报军情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兵力大概几千人撤退回来。张士诚得到这样的军报之后也似乎猜测出了些什么,面色虽然没有多大变化,内心却是依旧气愤而又悲凉。
“这一仗,我们还打不打?”此时的张士诚已经下定的决心又因为李伯升的异动而消沉下来,最终只得询问张士信等人。张士信等人对于这一仗也开始有些动摇起来,甚至身边的人了解到战报之后也觉得没有必要再做无谓的牺牲了。这种情况下应该保存实力为上策,全力拉拢张小磊等人。
身边人的这种动摇,反而促成了张士诚下达了最后的决心:“李伯升那一路出了问题,我们依旧拥有七八万大军上万精锐。我就不相信,面对一万北明新军都会被摧枯拉朽的失败?最多是损失不小拿不下罢了。如果我们取胜,就能彻底翻身!全军前进!”
朱文忠最近也读了《三国通俗演义》担心自己摆出一副空城计的架势会吓跑了张士诚等人或者让对方仅仅是糊弄似的应付,就在对手兵锋抵达之前命令部队摆出了一个多少还算像回事的长方形方阵。空心方阵战术在西方不算什么,可是在东方,这确实典型的对自己实力底气不足的一种阵型。为了进一步有效的麻痹对手,甚至让万余人就集中在方圆不过百余步的范围之内,猬集一团并把车阵摆在前面。正常情况下,这都是不自信和弱势到极点,类似李陵那种境况才会有的阵型。
张士诚等人率领大军抵达之后的对传说中的强敌这样一幅态度多少也有些疑虑,不过最终还是下定决心将计就计:“你既然玩欲擒故纵,我就趁势围困!命令各部,包围对手!然后赶紧在盾牌的掩护下进行工事作业!”
七万大军尽管已经开始多少有些不灵便,但还是迅速行动起来,开始从各个方向重重围困起北明那支传说中强悍无比的火器新军来。
朱文忠多少也是有些头脑的人,发掘出这张士诚粗中有细,并没有派真正的精锐主力前来对峙,逼近到一百五十步外的几乎没有精锐模样的官兵,如果自己稍有开火击溃对手,以自身多少有些薄弱的兵力就算有几千骑兵可能也在追歼残敌中收获不了多少。就放心的让部队同样扎下营垒。
兵力十分密集的冷兵器时代,十分简单的土工作业在拥有充足工具的情况下并不是一件难事,未及半个时辰,几万炮灰下军就在北明新军四周附近方圆一里左右的距离上构筑起连绵四里左右的壕沟土墙,在这个时候才排真正的精锐压上,开始不断的在弓弩抛射距离边缘上放箭。
弓弩抛射压制对手在冷兵器时代的效率很低,因为对方能够躲避的缘故,很多箭入阵也不能命中,而且重视弓弩的东方,阵型通常也比较散。但是见到这股北明新军如此密集的猬集一团,也就毫不客气了。以军用轻箭为主的情况下,能把箭支从四面八方抛射到半里左右距离上的人还是有不少的。凭借着兵力上的优势,绝对仅仅依靠同等兵力规模对敌时不起决定性作用的抛射箭雨就能给对手决定性的威胁。
连绵四五里大周军队战线上累积六排两万余名弓手连绵不断的射出密集箭雨,有队伍过度疲惫了就换上另外一波增援上去。短短不过数分钟的时间累计就射出三十多万支箭,阵中的北明精锐左躲右闪之下依然有人不断中箭,尽管披甲率还算可以,可是在几十万支箭从四面八方的攒射之下仍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几百人伤亡损失。
北明神机新军的火炮在这个时候也在连绵不断的开火,平均每一轮开火都能打出不少的轻霰弹让少则数十,多则上百的大周军队倒下,不过很短的时间内也同样杀伤了上千人规模的大周弓箭手。
这个时候张士诚也终于似乎可以确信:这并不是什么敌军的欲擒故纵之计,而是高估了自己的实力,自陷险地。
“继续放箭!彻底打垮对手的士气!”看到了意想不到的胜利希望,此时的张士诚也多少有些兴奋起来。
对持交战大概持续了一刻钟左右的时间,虽然在对手的炮火下围攻的大周军队也伤亡数千人,但明显对面因为兵力更少的缘故情况似乎更严重一些。很多士兵在四面八方铺天盖地的箭雨之下都不敢露头了,只能蜷缩在胸墙的后面用不少盾牌组成一到如同遮蔽箭雨的帐篷一般的东西最大限度的避免伤亡,丝毫不顾忌如果敌军发起进攻冲击何以应敌!
“让准备好的队伍展开进攻吧!”此时的张士承也并不算糊涂,仍然不排除对方使一些手段的可能性,就让精锐压后阵,依旧让平庸的队伍做炮灰试探对手的虚实,从各个方向上展开大规模的进攻。不过无形之间,为了有效的接应冲锋的部队,整个大军也开始向前移动到一百步左右接近直射掩护的距离。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朱文忠终于决定把握机会展开一次全面的反击了。随着独特的几声炮响,连绵如雷一般密集的铳声,两千名相互配合的步兵铳手们在不过半分钟左右的时间内把一万五千支早就填装好弹药的霰弹发射筒内的弹丸猛烈的打了出去。
尽管威力不大的弹丸很多都无法有效破开盾甲的防御,但百万发规模的弹幕如同天降暴雨一般的袭击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造成了围攻的大周军队至少上万人的伤亡。
几乎与此同时,爆破攻击的步兵也开始展开全线反击,扛着不少准备好的爆破杆逼近了对手的阵线。
在这个时候,虽然说从理论上说大周军队的主力还来的及完成撤退,至少可以安全的撤退出半数左右的人马,可是之前难以想象的暴雨般的火力彻底让很多官兵都只能下意识的蜷缩在一起,慌忙的刚刚勉强支撑起用于掩护的盾牌,还没有多少人敢于向外张望。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连绵不断的爆炸声直接在密集的大周军阵中响了起来。重新填装好弹药做好了准备的北明火器骑兵也沿着进攻的通道做好了反扑的准备。




明初第一豪强 第135章 两难
或许是对没有在自身铠甲防护上投入太大成本,也不愿意花费巨大的成本制造铁管爆破筒的缘故,北明神机新军的爆破手所装备的爆破杆基本以不超过超长矛长度的竹竿爆破装置为主,而且炸雷也没有运用花费很多心思的石铁混合预制破片类的弹壳,主要是减少误伤威胁。再加上火药质量上的问题,十斤重的炸雷杀伤威力也大打折扣,可是几斤黑火药猛烈爆炸的硝烟和声响还是能让那些本来就在暴风骤雨般的弹幕攻击后惶恐不安的官兵们当即丧失短时间内的战斗力。
同爆破手协同展开进攻的还有很多长枪白兵。爆破杆雷威力虽然不大,但是同北明精锐中还算像样的白兵协同展开进攻后效果却毫不逊色于张小磊等人近卫营在应天城外的表现。
因为人马过少的原因,张小磊等人在组织进攻的时候总是更多依赖火力杀伤对手,避免人员过多伤亡。可是反击的北明军队却并不畏惧白兵战斗。甚至同历朝历代其他一些军队相比,北明军队肉搏兵的比例都可以算是较高的。
摧枯拉朽的进攻之下,很多大周军队的一般官兵在地面上就被接连不断反击过来的骑兵和步兵砍死砍伤。此时的北明军队还并非像明朝中后期明军那样只能以首级记功,基层军官还有着像样的觉悟,因此并不会出现因为挣抢首级而耽误战机的事情。
张士诚等人所率领的队伍还是有不少像样的精锐,在突如其来的猛烈火力压制之下没有被吓的连动也不敢动,可是这种情况下也明白大势已去,如何撤离战场逃命才是最重要的。同时,张士诚和张士信等人也庆幸自己没有在这战场上太过靠前或者铠甲衣着太过显眼,在早有准备的换上普通马队士兵模样的衣甲之后还算是及时的撤离了战场最危险的地方。
吸取上一次应天逃亡的教训,这一次形式之危机已经让张士诚不敢带着很多护卫目标太大的集中起来逃亡了,只能同反应过来的马队一起分散突围。
1...3435363738...12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