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明初第一豪强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女侠独孤雯
登陆之前仔细观察过岸边,看起来平安京一带的对手似乎显得多少有些谨慎的时候,张小磊就下定了决心。让自己所率领的近卫军的孩子们集中登陆,集中诱敌。
张小磊确信,远在东瀛而且并非统一政权,不可能把大量的情报渠道用于关注大陆作战实际的情况下。万余名根本没有长矛刀枪等利器仅仅有一些似乎如同奇怪火铳一般的东西,还排成根本没有纵深可言的单路横队。就算不是由孩子们组成的队伍,而是仅仅由寻常兵力组成的队伍。也一定会让任何人数在千人以上的对手正规军都引起建功立业创造传奇的机会。
人数上都没有太大劣势万余武骑士就没有任何顾虑可言了。
长时间的对抗中,东瀛诸部在骑兵战中也发明了诸如陷马坑一类的东西。而且也开始懂得如何回避这类防御手段。不过所谓的陷马坑或者其他防御骑兵的工事也好,一个先决条件似乎就是那里是对手至少已经驻扎过一夜的地方。而在这种刚刚登陆的情况下,防守的一方根本没有什么时间来布置防御。进攻的东瀛武骑士们干脆连试探用途的先锋都省略了,在连绵数里的战线上展开了分散而有一定纵深的冲击。
见状,张小磊也不由的在远处的船上默默点头。看来,这分裂割据之中的政权战备水平还算是可以。至少所做出的决定都是在这里的人们认知局限之下的合理选择。如果不算对己方还欠缺基本的了解的话,至少可以打八十分。
云集在平安京外围展开滩头冲击的万余名骑武士当然并非如很多中原及其周边势力的军队那样是一个拥有共同严密组织的整体,而是分属不同的封建势力。
虽然一开始的时候看起来有模有样,可是当进攻展开之后,还是显现了这些人同去年张小磊等人遇到的北元骑兵的不同。仅仅不过前进了百余步左右,骑兵之间的队形就有些松散、有前有后了。这对于传统军队来说可能是好事,可此时却让近卫军正面迎敌的孩子们感觉到了似乎一丝麻烦的感觉。毕竟如果对方犹如一堵墙一般整整齐齐的冲过来,结果有可能是被秒杀。而如果在冲击的时候有前有后,多多少少还是会带来一丝变数的。
无数战功和所经历的战场让近卫军的孩子们在面临这种场合的时候时候十分坦然,并没有觉得那些似乎多少有些犹豫不决速度也并不快,个头也并不算大,还并不很密集的骑兵冲击有什么可怕的。
不用张小磊或者其他的什么人特意指挥,按照早就约定好的作战条令。当各连连长感觉到敌军的距离大概到了五六十步左右距离的时候就展开了猛烈的火力。
最先与敌军接近的滩头上的左翼官兵们接连不断的用早已填装好的的轻霰弹弹药展开了猛烈的开火。
比蒙古马还轻的情况下,那些武骑士所乘坐的马匹就再也没有负担马甲重量的可能性,很快就再如雨一般的单雨下被接连不断的扫倒。纵深距离一百步左右到五十步左右整整五六排冲过来的马队在还没有进入自己的攻击范围内展开攻击的时候就被很短时间爆发出来的雨幕所吞噬了。
如果在中原,这样的情况就算不能瞬间将对手全军击溃,至少也可以震慑住对手让起停止前进。不过不知道什么原因,或许是没有反应的过来,或许是进攻中的东瀛武骑士们全部的注意力都在正面的对手身上,没有注意到一侧已经有近千人的人马被彻底吞噬了,依旧向着灭亡冲去,只有一些临近侧翼的马匹似乎是感觉到了不安,开始磨磨唧唧的停止了前进。
如同连绵雷声一般的铳炮声再一次此起彼伏的响了起来,这一次的声势如同滚雷一般也似海浪。如雨一般的弹丸之下从前排到后排接连不断的人马在如同风暴一般的火力中被扫倒。
几乎没有经历过火器战争系洗礼考验,本身也没有骟马的那些马匹在这时候在也支撑不住,在整个战线上都开始发生了崩溃。
不过近卫军的孩子们似乎并没有给对手这个时间,利用早就填装好的待发十斤钢膛铳炮,很快第二轮连绵不断的火力就劈头盖脸的将新一轮的铅弹风暴打了过来。在冲近百步左右范围内的敌骑还没有彻底逃出轻霰弹的有效范围的时候就让整个战场上到处是流血负伤的人马乃至人马的尸体了。
正因为这些马匹在火器面前的脆弱性,还是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马未被火力所吞噬,惊慌失措逃出死亡地带向着远离战场的方向上溃败而去。
接连不断的独头重弹连绵不断的射击在很短时间内又打出了两万多发重弹如同冰雹一般射到了更远的距离上,最终幸运的脱离死亡危险的敌骑最终五不存一。
见到没有达成利用诱敌全歼对手骑武士集团的结果,张小磊也多少有些遗憾,不过也谈不上特别的失望,只是迅速下达了快速登陆向平安京方向展开进攻的命令。这个时候张小磊担心的反而是的这一战的威慑有没有可能让平安京内的对手们望风而逃了。





明初第一豪强 第271章 文明边缘
征日攻略让张小磊最为担心的是大规模的日本武人凭借那种拥有极厚砖石的堡垒富余顽抗。毕竟一个拥有足够动员力和组织力的封建地区,哪怕不是正式的封建制度,仅仅是民国时代的客家地区也会有很多的碉楼堡垒。古代的时候也会有很多大户土围之类的东西。
然而到了平安京才发现,此时代即便是这样的都城城墙也是很不完善的。似乎刚刚兴建还没有修全一样。一名居住在平安京很长时间,对东瀛一带地理地貌很有效了解的先生说道:“东瀛并无太大规模的筑城技术。主要是钻石烧制工艺并不发达。很多地方的防御工事仅仅是壕沟加上山上拣来劈开的碎石堆砌的东西,比之中原很多地方的大户还有不如。。。”
一开始的时候张小磊还并不相信这种说法。怎么说此时东瀛也是一个繁衍到上千万人口的大国,怎么可能筑城技术差到这种连朝鲜都不如的地步呢?另一位面上万历援朝时代的日本人还是凭借山地工事防御技术给晚明军队带来很大麻烦的。
可是当张小磊跟随新军主力部队上岸并开始包围了整个平安京的时候,还真的发现除了整个平安京有一些并不算健全的城墙之外,周围很多武士大族们的山头堡垒还就是这种土匪寨子堆积碎石的水平。像样的黏土都不会。
张小磊又从那位据说是多少有些博学的先生那里了解到:东瀛最早的筑城技术其实是从百济那里传过来的,然而在过去的大部分时间里,气候温和耕地资源并不算太少的东瀛并没有遇到太大的人地矛盾和压力,相互之间的竞争与争斗也并不频繁,从百济那里传来的不少技术失传了。到了抵御“元寇”的时代乃至至今,东瀛诸地防御体系仍然是这种类似土匪或农民军山寨模样一般的壕沟加土垒。
至于平安京一带的城墙,按照这位先生的说法。当年日人从唐朝学去了一些筑城技术,然而却没有调查好平安京附近的地基是否适合筑城。结果因为透水和地基不牢的原因,还有实用价值上的原因,整个平安京城墙的修建最后也不了了之。
虽然了解的并不算非常全面,不过很多事情张小磊也猜测出了个大概。后世日本很多地方常见的那种古堡,还有拥有大量砖石的漂亮民宅式的防御工事,很可能是明代中前期才逐渐通过技术传播的方式影响到日本。加上南北朝时代之后各地的竞争与争斗逐步加剧,很大程度上也最大限度的促进了日本等地技术发展。
在大部分时间里,日本一带的文明远远没有汉地甚至朝鲜半岛的水准。蒙古的入侵影响再加上明朝海寇势力、西方势力带来的一些技术转移才让这地方的技术逐步追上明清的脚步。
敌人在防御技术方面并没有张小磊之前想像中的那样强大也让张小磊多少松了一口气。
“开炮吧!可以试试燃烧铁弹”见到一切都准备就绪之后张小磊迅速下令道。
没有临阵野战那种在几分钟内发射最大炮弹的压力,有充分冷却和准备时间在针对平安京的第一轮开火中就有五六百门轻炮打出的数以万计的烧红的铁重霰弹,在很短时间内就在整个平安京众多里坊之内燃烧起熊熊大火。不同于后来的江户,此时主要格局模拟唐代城市的平安京还是有不少防火隔墙的。不过这种防火里坊最大作用就是防止某次意外火灾烧掉大半个城市,在众多烧红铁弹专门型的纵火面前却是脆弱不堪。尤其了取材便利,很多城市都是直接用木材构建,比中原等地的城市更普遍的情况下。
虽然此时的平安京远没有后世东京那么大面积,可是上岸的新军主力部队五百多门钢膛滑膛炮发射的铁弹当然也远远没有东京大轰炸那种效率。虽然让不少地方燃烧起来,但还是做不到让面积不小的整个平安京迅速陷入火海。
退入城内的东瀛骑武士还有不少动员起来的武装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像东亚大陆上的很多类似对手面临这种情况时一样坐以待毙,而是选择了勇敢而直接的反扑。
这种不畏强敌勇敢决战的精神也让张小磊看到了一个文明刚刚崛起状态下国家的朝气。比起剥削压迫慎重的战国后期乃至幕府时期日本,这种朝气似乎还更大一些。不过在此时此刻的“朝气”已经并不是一种麻烦了。
早就准备好的强弩在这个时候展开了接连不断的攒射。弩箭的成本并不低,不过为了防止大周乃至陈汉等地不好地方的弓弩匠人失业,在这大半年的时间内。伴随着新军国防军训练水平的逐步提高。所有的杠杆开弩器强弩都换成了六石或更大规模的强弩,针对那些看起来根本没有多少铁甲的队伍,甚至用单兵弩发射多支箭的情况下都能起到不错的效果。小型床子弩改进而来的强弩则似乎在杀伤对手方面带来了如同火炮一样的小国。
长期以来缺乏战国后期日本那种大规模战争的锻炼,让这个时代的东瀛武装在军战体系方面比万历援朝时代短板更多,甚至根本没有太多临阵针对重型武器防护的意识。不要说晚明军队那种车阵,就是大型盾牌都很少见。似乎这个时代的东瀛武装觉得让极少数身穿皮甲与铁皮混合铠甲的精锐站在最前面,或者拿一排直接用于近战的战术盾牌当在前面的情况下就能有效的阻止可能的威胁了。
对此,从炮手到弩手,新军国防军多少也客气可一些,把这种对手再次放到五六十步左右的距离内再展开了猛烈的火力。
突围的平安京内的东瀛武装规模并不小,在局部似乎也达成了十倍以上的兵力优势,可是哪怕面对火力逊色一个层次的新军国防军主力,其结果也是不言而喻的了:等待这些人的只会是与新军之前不少对手类似的结果。




明初第一豪强 第272章 落后的代价
以往的很多作战给张小磊还有所率领的部队一个经验是:在遭遇到猛烈火力打击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军队都会在承受一成、道:“勇气和意志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还是我们的军官们对战争的理解还有技术不能长期停滞。如果停滞,那就要面临巨大的军事政治危机。。。”




明初第一豪强 第273章 老路
浓烟不仅在平安京一处滚滚升起,在更东面的大阪仍然因为渐渐燃烧起来的大火而让整个天空似乎都显得有些阴暗起来。伴随着隆隆如雷声的炮火,似乎在诉说着灾祸的降临。不仅仅是那些比较集中起来的大城,还有很多乡村也在强弩射出的火箭和火把之下被淹没在了浓烟和火光之中。
队伍一开始按照准备好的流程,首先通过专门的人学当地语言进行“一顿饭的时间,放下武器、出来投降”一类的劝降。如果有任何的防御敌对行为或者没有按要求放下武器全体民众出来投降或者受降的,又或者打算抵抗的。进攻的队伍就会展开毫不留情的清剿。
按照在高丽还有辽东等地不少地方的作战经验,这样的行为在最一开始的时候会引起激烈的抵抗,但这种抵抗终究会被震慑住。就算是尚武一些的社会,也不会损失超过八分之一的人。
不过在这种扫荡持续了大半个月并暂时的告一段落之后,张小磊也通过水路得到了不少内部情报渠道得来的报告。选择无条件服从和投降的村落依旧没有下降的趋势。一个选择也摆在了张小磊的面前:要不要执行当年成吉思汗在某些地方采取的那种手段?要不要讲此时一千几百万人口左右并就不算太多的东瀛人口搞到只剩下车轮以下的幼儿,甚至车轮以下的幼儿都被清洗很大部分,最终只剩下一两百万人口?
或许是经历了不少这样的事情,张小磊乃至手下不少新军及近卫军主力都不再为这种清洗行为有什么负担了。至少这些人被清理是因为没有选择服从和投降,那就谈不上彻底的滥杀。不过如果这样一来,那似乎就有些偏离本来出征的目的了。毕竟这个时代日本的白银还没有大规模开采,即便开采带来的直接财力物力也比不上数百万到一千万左右能够直接带来异族殖民收入的劳动力。后者在耕地资源充足的情况下能够提供每年几千万石的财力,而且不需要多长的发展准备周期当下就能获得,而前者,每年一二百万两白银就是极限了。尽管在这个时代白银的购买力似乎比明清绝大多数时候强不少,那也是不划算的。
“针对那些武装对抗我们的人,特别是武士及其附庸,我们要采取极为严厉的策略,尽可能的剥夺他们一切特权。而对于那些居住在堡垒之外并没有被充分动员起来武装对抗我们的民众。要让下面的队伍在劝降的时候,不一定要选择彻底投降甄别的方式,只要有人出来做为代表接受投降并愿意缴纳原来的农业税赋就足够了。。。”
在张小磊的看法里,就算是二战时期的日本也不一定拥有全民玉碎的真正决心和能力,在这个时代,那些脱产集团在严厉的政策之下或许还会选择大规模的反抗,而一般民众,则未必有太大的抵抗决心。
然而张小磊最终还是低估了这个还没有因为人地压力和剥削阶级的开化而带来重重矛盾时代日本的凝聚力,更低估了很多古代社会对于外来群体的天然敌视。更别说新军主力部队上岸以来比寻常海盗强不了多少的行为已经激发起刚刚进入文明时代的整个东瀛面对危机的抵抗决心。
伴随着整个东瀛各地愈演愈烈的扫荡和抵抗,似乎天照大神真再一次显灵,在这个已经开始进入秋季的季节里海上风暴的一些早期征兆和景象出现在京都附近的海岸上。这让包括张小磊在内的所有人都不由的感觉到了一丝紧张,看起来自己的运气未必相比当年的蒙古人有多好。
幸好在船队刚刚登陆之后,包括张小磊直接所率领的队伍在内的新军国防各路人马就对此有所准备,船上的火炮弹药乃至粮食都花费了不少的功夫移动到岸上,并且按照以前的习惯。在火药及军用野战口粮等方面的包装和保管方面毫不吝啬的投入很多密封完善的金属箱子,乃至优良密封能力的内衬。
不过即便如此,在那绝大多数官兵都无法想象的风暴面前,不少地方的船只还是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一些保管没有那么严密的携行弹药还有粮食也遭到了损毁。
新军主力部队及近卫军力量的无情扫荡之下,原本已经接近被慑服的东瀛各地势力因为这再一次的巧合重新的鼓舞起了抵抗的勇气,让新军主力部队接下来的行动变得举步维艰。
在遭受了不少挫折的情况下,在军事战术上启蒙度并不是很高的东瀛各地武装也开始渐渐开窍起来,不像一开始的时候那样同正面战斗力强悍的新军国防军与近卫军主力采取自杀式的硬碰硬了。更多选择把不少粮食和给养物资转移到临近居民地的密林之中,夜间的时候再选择入村活动或是组织各路人马进行抵抗。
同高丽乃至辽东等不少地方的武装比起来,这个时代绝大多数东瀛武装在军事体系上还比较稚嫩,没有多少能够有效破甲的弓弩和火器。但这样的夜袭也让一开始形同屠杀一般的一边倒战局开始变的不同。虽然从战报上看的损失比还在可以接受的一比千人以上,可是各地新军武装零伤亡的情况也越来越少了。张小磊也开始明白:这一次远征东瀛的行动可能达不到原来的人口损失控制目标了。
“希望那些女人们还有的损失不要太大。就算整个东瀛大部分少年乃至成年男性死亡,从我国那里抽调出一些男性来这里安家落户,不是能能够有效的控制和同化么?”相比有着种种顾虑的张小磊,倒是身边的一些少年对此似乎看的很开,并不怎么在意。
这当然也让张小磊打开了思路:这种赤裸裸的武力征服和彻底控制,很显然是不能通过仅仅消灭对方十分之一到七八分之一左右的人口来实现的。
“看来,还是要走当年蒙古人的老路了。。。”张小磊也不由的有些无奈的感叹道。




明初第一豪强 第274章 征服
同当年的东北抗联毕竟有所不同,那些临时抱佛脚建立起来的“山林秘营”终究不可能供应太大规模的武装力量,很快就有不少逃亡到城镇乡村附近山林里的抵抗武装再一次葬身重新燃烧起来的大火当中。
这一次的“神风”虽然给新军主力部队带来了数以百计的伤亡损失,并有上百艘船在风暴中损毁,可毕竟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分路袭击并不集中在一起,而且上岸之后也做了必要准备的情况下,并没有达到很多东瀛人期望的那种结果。鼓舞起来的斗志又在血与火中再一次渐渐降温了。
在船队踏上东瀛各地的领土之前,张小磊就做好了面临各种困难甚至进行持续时间长达数月之久的困难作战的准备。然而事实却说明,当初在刚刚成形的近卫军们面前看起来似乎很强大的“三岛倭寇”并不代表整个东瀛的一般军事力量水准。加上此时的队伍同那个时候已经有了天壤之别。在战斗行动中遭受的损失和障碍远远没有想象中的水平。
白天,当大规模的袭击展开的时候,甚至不用新军国防军普通士兵的强弩开射,仅仅是各路人马的轻炮发射的轻霰弹就能彻底瓦解对手的进攻。特别是针对那些没有多少防护准备和意识的目标,往往一两钱重的碎铅弹也能带来不少有效杀伤的时候。
在夜晚,照明火沟也让前来夜袭的敌对武装往往暴露在早就准备好的强弩面前,付出巨大的代价才有可能拥有一丝接你目标的机会。随同新军国防军主力的近卫军的孩子们所装备的无后座力钢膛发射筒还有身上的铠甲成为建立优势的最后一道阀门,让那些集中起绝对优势兵力的对手也往往会遭遇到十分严重的损失。
除了在投射兵种和防护发展上的短板之外,上岛之后超过一个月的作战行动还让张小磊看到了东瀛列岛在地理格局上的另外一个局限:虽然整个东瀛列岛看起来是一个拥有几十万平方公里还多山林,似乎很难啃的地方,可是绝大多数人口却普遍的集中在少数沿海平原之上。这些人烟密集区不仅仅是总面积有限,而且相比中原很多地方来说并不琐碎。很少有中国或者朝鲜不少地方那样散落在山区之中的自然村或分割开来的乡镇。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大规模的游击抵抗所能有效集结力量的空间,减少了治安战负担。往往依托绝对的军事优势,一个营战斗群不过数百人左右的新军主力部队还有数十名配合作战的近卫军的孩子们就能在一天之内十分严密的连续扫荡十多个村落累计上万规模的人口。如果在朝鲜半岛上曾经给队伍带来很大威胁的崔荣在这东瀛一带展开游击战或抵抗运动战,同样不会对此时的新军主力部队带来做少威胁了。因为在这样的地方很难隐蔽的集结起几万规模的作战力量。跟随船队过来的马匹还有不少经过挑选训练的犬也在这样的清剿作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依靠简单的侦查热气球、猎犬、配合在至少在百里范围内有很大机动能力的骑兵,很快刚刚兴起的依托山林临时粮食储藏点兴起的抵抗高潮再一次濒临畏惧。
毕竟在很短的时间内仓促之下,很少有人能够把超过半个月以上的给养一次性的运输到安全隐蔽的地方。
天气渐渐有一丝转凉迹象的时候,之前的清剿作战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投降潮降临了。
“再这样抵抗下去,整个列岛上的民族都会不存在了。看起来那些人完全不在意杀光所有懂事年纪以上的男子,甚至那些敢于抵抗的女人们。”
“是啊,我们选择投降吧!”
曾经在对待新朝入侵方面一直表现十分积极的北条氏云在这个时候也开始有些犹豫起来。不过同很多人的选择不同,他开始询问所有人:“如果你们是新朝的皇帝,或者我们的对手。在此时此刻,是否会怎样对待我们这些曾经在这关东一带多少有些影响力的人?甚至,怎样对待像我们这样的东瀛男子?如果在一个月之前或者半个月之前我们选择投降妥协,那或许还有机会成为那些入侵者的代理人,又或者没有必要清洗的对象。可是此时此刻,很多人都在扫荡中死去了,偶尔被留下来的不是工匠就是女人,就连还没有成年的男孩都被那些人集中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现在这个时候我们选择投降,有助于让我们的族群延续下来么?我们活着,才是所剩的那些女人和孩子们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覆亡命运的希望。。。”
当然,此时的北条氏云也明白在这个时候趁机闹事绝对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只会引起新朝大军更为激烈的行动罢了。
从大军登陆到整个列岛上的抵抗渐渐平息下来,总共大概持续了一个月又二十天左右的时间,经历过一次风暴的海面开始重新平静下来
因为东瀛主要核心地带往往沿海的缘故,虽然范围并不算小,但各地队伍的消息汇总起来还是要比在高丽或者辽东等陆上作战的时候快了不少。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整个东瀛的真实人口也开始在队伍的清剿中大致清晰起来。从统计上来推断婴儿比例也包括在内,此时列岛上的人口应该已经发展到一千四百万人左右,经过这不到两个月的血雨腥风,岛上的人口损失高达六成左右的比例,一半左右的成年女子、除了匠人之外的绝大多数男子都被彻底清洗了。人口骤然下降到不到六百万左右的规模,不要说新开垦耕地,就是利用其原来的耕地似乎都有些困难。
1...6869707172...12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