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第一豪强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女侠独孤雯
在击溃了对手的主力大军之后,为了避免在这雨热季节里瘟疫的扩散。早就做好准备的后续几个营也迅速赶到了战场,让募集起来的当地人亲自负责为这尸横遍野的场面收尸集中在一起,并以最快额速度点燃了大火。在不到半个时辰内就处理掉尸体的情况下,还是最大限度的避免了细菌繁衍的可能。
下午时到来的大雨到来的时候,火焰已经开始平息,将近两万具集中起来的尸体已经变成了遍布各地的骨灰。处于安全的考虑,张小磊没有打算在这个地方搞什么“京观”,但是缴获到的军器,特别是盾牌和铠甲,乃至没有融化掉的标枪与长矛的矛头却仍然可以做为战绩的依据。
在见识到满者伯夷帝国的作战方式和战斗力之后,张小磊开始派遣更多的军队通过水路沿着海岸线向东部更多的地方展开侦查。
椰城附近的经历也让张小磊明白了这南洋印度一带的一个习惯:这里的民众几乎人人都能成为坐探,敌人的或者自己的,并没有太大的民族意识或者忠君意识。这也让张小磊开始重新思考在爪哇一带的政策了。按照自己原本的想法是大杀特杀,留女不留男。可是就这地带的地理条件来看,这样做首先面临的就是疫病的威胁有可能带来的危害。其次是导致“劳而短期无功”的结果。在这个时代的医疗卫生条件下,如果说东瀛或者高丽一带还能勉强为国内的一般民众所接受,那么爪哇一带,除了一些非常有此地生活经验的人们,绝不会被视为多么好的地方。很高比例的冲突死亡、疫病死亡是免不了的。要让国内的那些家暴男们驯服本就在封建秩序下多有服从性的高丽或者东瀛女子,张小磊还是有一些信心。可是就此地的民风来说?那可就说不准了。
正是这种种顾虑,让张小磊觉得没有必要在整个爪哇岛都采取太过强硬的态度了,或许征服这一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困难。
椰城附近的首战接触之后,也尝试性的对当地民众进行了一些接触。并试探着在椰城附近的地方征收价值一贯钱左右的粮食或者布匹。甚至是让当地的不少头目在自己的看管势力范围内居住。
这种近乎于无力的要求当然遭到了当地人的抵制,可是在队伍再一次露出锋利的獠牙,清洗了至少数百人之后。人们这一带的人们还是勉强服从了沉重的摊派。看起来,椰城附近的武力威慑所起到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畏威而不坏德”“知利益懂利弊”这就是包括张小磊在内的不少人对此地民风的认识。畏威而不怀德显然并不是个大问题,因为新军主力部队并不缺少“威”
“看起来,征服这爪哇之地要比想象中的顺利许多啊。就是不知道其他新军主力部队所在的两路人马究竟如何了。。。”
就在椰城附近的登陆之战四天之后,最早出发的新军主力部队大概九千人左右的兵力,还有一个营的近卫营战斗群的力量,总共万人左右的兵力也逼近了爪哇岛的临近东部地带。通过岸上并不算太过繁琐的打听查问,初步确定满者伯夷国的都城就在爪哇岛的东部并靠近北部沿海的地方。当然,这些所获得的消息也许就是一个陷阱。但新军国防军官兵的思维方式来看,显然并不害怕这样的陷阱。在北部的沿海线将尽的时候,新军国防军的至少五个营的兵力还有一个营的近卫军大概六千人主力开始上岸并向纵深的满者伯夷国都城的方向前进。而其余的四千人则开始在这沿海一带建立据点。
明初第一豪强 第284章 濒临王都
只出动的六个营的理由和逻辑也很简单。通过高丽乃至东瀛不少地方的殖民战争经历锻炼,很多人都发现如果自身的兵力明显的接近万人。就会被认为是一快硬骨头,至少不会轻易引来大军的进攻。只有以营或者千人左右单位为基础活动的时候才会遭遇到袭击,或者大幅度增加“引蛇出洞”的概率。在中华之外,大多数地方基本上都是武人或军事组织拥有很大地位,而且经常发生对立冲突的地方。对于一些基本军事规律的理解,可以说世界大部分地方的上层比中国古代的文人阶层有更深刻的理解。
通常来说在古代的战斗力条件下,要想避免被大规模的优势兵力发挥出投射兵力对抗时的平方律优势,阵型至少应该有五六十步左右的范围,在这个范围之内形成比较巩固的可靠阵型就必须有多则五六千人少则两三千人左右的兵力。而千人左右的兵力往往是很难形成比较巩固的阵型,在遇到危机的时候有很大可能遭遇到失利的。就像很多冷兵器游戏一样只能负责一条线的对决,很容易因为侧击而失败。即便是一千两百人左右的兵力也不会有多大区别。
为了最大限度的诱敌出战,六千人左右的兵力还分成了相聚至少两里左右的五路人马展开行进,队形很大程度上还违背这个时代的教条,似乎就是等待着准备被击溃一样。
不过负责指挥这次行动的近卫营营长不了解的是,以往在国内还有周边一些地方的作战,往往是在自己军队的威名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对手所认可条件下的作战。而在这南洋一带,虽然新朝的威名也有所传扬,但没有人认为远征而来的新朝大军是什么超越一般人认知的超常军队。至少在面临十倍兵力的时候再精锐也一定会颓势,如果阵型不全三五倍兵力就有绝对把握赢得胜利了。至于那个王朝所取得的种种辉煌成就和表现出来的力量,按照满者伯夷国国王通过商路上的消息所得到的情况,十有八九不过是依托人口基数的选兵优势乃至国力优势所至而已。
因此,就在大军刚刚深入内陆远离船只支援范围的第二天,在满者伯夷城附近的消息网络就迅速将敌军从海上入侵的消息传到了王都,很多将领在了解到入侵之敌的一些情况之后,普遍认为这不过是一支狂妄自大的入侵者罢了。绝对是自己建立功业的机会。而且,仅仅是打败几千人,应该还不至于到功高震主的程度。
“北面的人也真是胆小怕事,这样自大的几千来敌,明明他们自己就可以解决掉。看来是在后方的日子太久了,应该让他们去椰城附近与三佛齐国的前线锻炼锻炼。。。”一名亲信将领对此有些不屑的笑道。
而此时满者伯夷国的国王凭借自己的经验乃至对下面不少将领们的了解却觉得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来敌入侵的消息在早上的时候我就与各部首脑们商议过了。这不是一股能够轻视的力量,试探性交锋的后的人们都说他们看起来虽然很弱,实际上当然也有其凭借。没有绝对优势的兵力投入,未必能够拿下这股拥有犀利火器的劲敌的。。。”虽然没有蒙元之后中原王朝皇帝那种凌驾于一切的权力,但此时满者伯夷国的国王仍然是个多少有些威信的人,手中也实际掌握不少兵权,说话还是有分量的。当然在军事之外更多的顾虑在于:如果这些拥有犀利火器的自大之敌被少数几个将领击败并缴获了大量火药火器,那显然对整个岛上的力量平衡乃至王国的安稳是不利的。从政治角度上看,共同出兵,迫使敌军投降后按照势力的大小平分战利品当然是最为稳妥的选择。大多数通过自己的消息渠道了解到一二的各部将领们也最终同意了全体动员出动的选择。
多雨热的南洋同大陆上有很大不同,收获的粮食有效的存储是一件十分浪费的事情。因此集结五到十万大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在满者伯夷城,还是花费了不小的成本修建了专门用于囤积粮食的石库,勉强能在很短时间内维持近十万动员起来的武装力量,或者在平时的时候弥补五万左右的常备军与就近征收而来的粮食之间的差额。
大规模动员命令下达的时候,数以万计在村中赌博的男子们也都聚集在一起,在各地的部落头目那里接收必备的雨具还有用于阵战的盾牌和标枪。
北半球的冬季正是爪哇岛大部分地方的雨季,潮湿的天气还有几乎每天下午的时候都会有的大雨在让气温不那么炎热的同时也给了很多将领们以信心。因为从已经掌握的情况看,那些登陆而来的强敌是一支十分依赖火器的军队。火器虽然在满者伯夷国的军队乃至民间都不多见,可是这里的很多人见识因为海贸的缘故却不算差,知道这样一支军队在这样的气候下将会面对的问题。雨中同对手决战无疑是一个稳妥并且可以决胜的方法。
而此时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的瓢泼大雨还有潮湿的天气给近卫营和新军主力各营的军官们带来的感受却是庆幸,庆幸圣主在出发前就有了十分充分的准备,否则很难想象寻常的火器会有条件这样的环境下有效作战并发挥实力了。
有几个别没有遵守纪律的官兵们再夜晚没有注意架好蚊帐,并且远离蚊帐一定距离,也遭遇到了不少教训。更让不少人开始意识到这些投入重金的准备是多么的必要。同时也让很多人似乎有些明白了为什么当年陈汉军队的几次南征,并不算顺利。
丰富的冲突经验让满者伯夷城附近集结起来的王国中央军队没有太过莽撞的准备决战,还是打算进行一次试探性的进攻以看看这些登陆而来的强敌的虚实,王城附近的初战也恰恰就在大雨之中拉开了序幕。
明初第一豪强 第285章 雨中交锋
阴暗的天空还有那如温水浴一般的大雨,让一里外的景象都有些模糊了。加上时不时从天空中传来的雷声,还有那看起来越来越有些复杂的山丘丛林地形让大军在没有队伍掉队的情况下整齐前进成为一种奢望。负责带领军队的近卫五营营长还算是张小磊身边悟性比较退出的一名少年。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冒进,而是尽量控制着前进的节奏,命令各部时常派人在四周冒险查探。同时更为频繁的大小休息当中也进行试铳试炮验证火器和火药的性能。
为了防止火器在大雨中失效,所有的无后座力铳炮都安装了射口盖、尾部套、还有优良的皮套罩住整个铳身防止生锈。为在雨中有效作战,所有人携带的斗笠外延都比正常的标准大了很多,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遮蔽住整个重身。当然更重要的是火器和背囊携行具基本皮革化、双层化。重重的准备让很多官兵在大雨中被斜灌下来的雨水弄湿了全身,铳炮在测试检验的时候似乎依旧没有问题。
就在右翼边缘的新军主力部队一个营刚刚越过一个小小山丘的时候。接连不断的标枪还有投矛发射器射出的大箭如飞蝗一般密集的飞了过来。尽管队伍的队形并不算密集,有很大躲避空间,还是有两人在这突如其来的伏击中负伤。
早就埋伏好的五千多名手持盾牌与标枪的密集近战兵在这个时候密集的蜂拥而至,集中兵力攻击右翼队列的一侧。不论怎么看,这都是大雨中十分成功的一次伏击了。一时间,能够同时对抗这些伏兵的人手竟然只有顶多一百五十人上下左右的新军主力部队。
友好在侧翼的新军主力部队火器配置都是很大程度上经过加强的,就算没有近卫营连队伴随其中,平均每人也至少拥有两件十斤无后坐力铳炮。防雨盖还有尾套在很短的时间内被纷纷打开的情况下迅速在雨幕中展开了猛烈开火。
万焦耳上下威力的铳炮在能量上就不逊色于明末明军那些“二将军”“三将军”为主的主力火炮了,而这些进攻中的满者伯夷国主力在作战意识和训练水平乃至军事体系上毫无疑问同巅峰时代的满军主力有着天壤之别。在日常的部落冲突中习惯了密集在一起共进共退躲避标枪雨的密集人群在猛烈的六两重弹打击下依旧是几乎平均每发在近距离轰入人群的炮弹平均都能至少造成四五人伤亡,这还是包括了很多重复命中的结果。在很短时间内的一百五十多发六两重弹在很短时间内就彻底打倒了六七百人。
这大雨中很短时间内就带来超过一成损失的猛烈打击虽然没有让这些似乎精悍的武装彻底被打崩,但也最大限度的遏制住了猛烈的进攻态势。没有人想到在这样的大雨中还会遭遇到这样猛烈的火力。
紧接着随着整个新军主力部队营群的集中还有第二轮猛烈弹雨的打击,在满者伯夷国军队中都算的上是比较精锐的一股武装就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遭受到了三分之一的损失,不得不在大雨中溃退下来,留下了上千具尸体还有数以百计在大雨中哀嚎的伤员。
因为周边环境似乎并不似平原地带那样平坦,负责战术战场的新军主力部队右翼护营没有进一步的追击。负责指挥的近卫军营长也觉得如果在这样一次试探性的敌军伏击与进攻中就给对手以歼灭性的打击,很有可能的后果就是对手有可能不敢再集结大军打自己的主意了。
热带的雨虽然经常下,但似乎即便在雨季也少有温带北方夏季那种连绵跨夜的雨幕,在夕阳西下之前的时候大雨还是最终停了下来。
得到试探性交锋消息的满者伯夷国很多头目和部将都意识到了这股敌军的棘手性。之前投入伏击作战的五千人马也是各部一起凑出来的,这股强敌看起来不知道用了什么办法竟然能够让那火器在这样的大雨中都依旧能够有效运用。城内的议事厅内讨论的气氛也一时沉默了下来
“这样的强敌,我军决不可贸然与之野战,决战的地点看起来也只有选择在王都的外围了。。。”一名各部都比较信得过的谋士这样对众人说道。
只不过这样的话却没有引来太过主动的反应。很多人都开始意识到,原本十拿九稳的事情在这样的强敌面前就变的朴树迷离起来。
这个时候满者伯夷国的国王也知道需要自己让出一些可能的利益,才能最终在这一战中保证王都的安全了,于是就对各部的将领乃至头目们说道:“这一次,我亲自率领的人马将只负责王都的守城和诱敌,在城外埋伏并准备反攻的时候就有劳诸位了。最终的战果和战利品分配,自然是勇者多得。。。”
听到公众场合这样的许诺,众人的心才最终安了下来。
近卫军营长所率领的规模在六千人左右的轻装远征部队在经过了几天缓慢的行军和作战之后终于逼近到了满者伯夷国的都城附近。
似乎仍然是因为如同东瀛平安京那样地基多水不太便利的缘故,满者伯夷国王都的四周并没有太过高大的城墙,在这热带多雨的地方很多土城也很难修建的起来。但是石头垒成的外围石磊还是存在的,毕竟在这个地方不同于阶层控制十分严密的东瀛。财富聚集之地如果没有靠谱的围墙就很容易带来治安上的种种隐患。
看到这样满者伯夷王城外围的防御似乎同打听到的消息没有多大区别,负责领兵进攻的近卫营营长的心才放了下来。之前最为担心的事情当然就是这样的轻装队伍是否会遇到比较困难的堡垒了。而现在看起来,要突破这王城的外围似乎根本永不着什么转门的攻坚火炮甚至是专门的爆破器材了。
刚刚兵临城下的时候近卫军步兵营的孩子们就迅速开始用那些勇于野战的火器展开了攻坚作战。
明初第一豪强 第286章 王城外围
如同音速一般的六两重弹虽然在野战中看起来是威力不小的火器,几乎能够威胁任何单兵盾牌和铠甲,但实际上哪怕只要有像样的车盾就未必不能有效防御住。比较坚固的砖石修葺而成的城垛也不是这种火器能够轻易打塌的。然而对于那些直接由石头垒成的防护,虽然单独一发或者几发重弹不能形成决定性的破坏,可是二百多名早有准备的孩子在接连不断的利用填装好的十斤包钢火铳展开了千余发左右的开火之后,还是很轻易的在并不算太过高大的石垒上打出了两个足以容身通过的通道。
就在并不缺少兵力的守军准备用早已准备好的装满石块的车辆堵住这些缺口的时候,猛烈的弹雨忽然间从一二百步的距离以外以倾斜的角度直接从侧面连绵不断的飞了过来,一时间猛烈的弹雨让石磊后面密集的守军人群遭受了不小的伤亡损失。
极端不利于弓弩的多雨而闷热的地方带来的另外一个后果就是在以投矛发射器、标枪为主要投射兵种的地方,很多东亚大陆上的基本常识认知都是欠缺的。没有上百步距离上的抛射威胁,也就没有了针对侧射的防护,乃至在防守中疏散兵力的意识。这种种的落伍之处也让在满者伯夷城外围并不算漫长的防线上驻守的守军因此在一开始就付出了重大的代价。
负责指挥的近卫营营长看的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组织进攻,是十分有把握在四面八方取得全面突破的。只不过在崇明岛教习所里所养成的比较谨慎的思维习惯没有让他决定在全线展开进攻,而是在包围的同时,首先占据几个突破口。毕竟这似乎有些不同于中原甚至东瀛的王城谁也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蹊跷在其中。
满者伯夷城的面积方圆不过两三里,周长不过十里。大概介于中原的县城与府城之间,预期说是更像一座城池,不如说是更像一处放大版本的大户人家土围土垒。
进攻的队伍在突破和控制了外围之后,没有急于向内进攻,而是直接以火力扫荡城内的不少木屋和建筑,并趁着大雨到来的时候尽可能的纵火。
如同西南等地的不少地方民居一样,在多虫和潮湿的地方,任何建筑的地基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所以很自然的选择就是如果不选择一些很简单的土房茅屋,就是直接用木架在地面上架起竹木为核心的建筑。让地板和地面有一定的距离以防止雨水和虫类的侵袭。
然而这样便利的选择也成为在面对灾祸时的巨大命门,在那些烧红独头铁弹的轰击之下,很多木制的普通兵营营房和民居都迅速燃烧起了大火。
从发起进攻,到六千人左右的队伍彻底击溃在防御中的几万人的大军,不过是眨眼而已的事情。尽管在比较远的距离上对具体的战局不能够做到准确的掌握,可是此时此刻埋伏在城外的各部联军也都感觉到了这些数千渡海登陆而来的强军绝不是如同自己以前所想象的那样简单。
“进攻吧!如果诸位在这样按兵不动下去,我想很快那些拥有强悍火器的对手们就会让你们彻底的成为奴隶或者用于邀功的首级战绩了。现在如果不动,等到这拥有强悍火器的敌军攻入到王城中央聚集起来,又有着石垒的岩壁,那么我们就再也没有多少忌讳了。。。”在谈道对手的时候,负责联络的满者伯夷国国王的手下没有使用“强敌”之类的字眼,而是“拥有强悍火器的对手。显然是在暗示着其他的人们,这些前来进犯的敌军本身并没有多么强大,只不过是凭借着火器的犀利罢了。如果能够在战斗中缴获那些火器,很显然也有几乎成为那样强悍的力量。
如果是在正常的情况下,缴获这样一支强大到变态的队伍的武器完全是天方夜谭,可是在此时此刻,五六千左右兵力的新军主力部队分散到整个城池的各个方向,其中一面的兵力最多也就千人左右、而且还是队形非常分散的千人左右力量的情况下就是重创和威慑这股海上强敌的唯一机会了。
虽然在之前的前哨试探性交锋中证明了千人左右的强敌也绝不是数千左右的精锐所能撼动的,可是却没有人认为在拥有几十倍兵力优势的情况下展开的突袭还会是无果而终。
“把所有懂得投矛和投石的人集中起来,要尽可能的在五十步外压制住对面的火力!明白没有?”认真询问过之前前哨战的将领与头目们其实早在决战前就有了对策,在临阵的时候才将命令传达下去一方面是为了保密,另外也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信。
随着连绵不断的低沉号角声。在就埋伏在距离王城西侧不远的五万大军在不到一里的距离上突然间从早就准备的埋伏坑冲了出来。因为对作战队形的理解要比东亚大陆上的对手更为密集,因此容的下五万人上下的埋伏坑纵深也不过几十步纵深,连绵两里左右而已,当这样一支大军如同奇迹般的从地面下如海浪板的钻了出来的时候还是给城西的新军主力部队官兵们以并不算小的压力。
猛烈的弹雨接连不断的打了过来,在人群中掀起一道道残肢断臂乃至头部破碎的脑浆血花。气势汹汹的人海在这种猛烈的打击之下很快就似乎丧失了气势开始萎靡起来。
不过这种连绵不断的打击也没有持续太久,大概付出了一成左右的伤亡损失,似乎投射过来的弹丸明显比之前小了很多。这个时候很多围攻的满者伯夷国军队似乎都意识到决胜的时候到来了。整个大军也开始稳步的逼近过来。
而几乎与此同时,两翼以最快的速度增援过来的人马也给了投入进攻的满者伯夷国大军以巨大的压力,人们开始意识到如果再不下定决心展开一次不畏伤亡的进攻,后果很有可能就是失败。
明初第一豪强 第287章 不受降
或许是应天之战以来,或许是更早的时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新军乃至近卫军主力极少遇到过手中填装好弹药随时可以发射的火力似乎开始有无法应对敌军进攻的情况出现。至少在营战斗群一级的队伍内是如此,就是在远征高丽南部同崔荣所部交手的时候,有过失败经历的队伍很多也不过是连战斗群而已。
而在这个时候当人们发现在第一轮猛烈的火力打击之后规模不小的敌军还没有散去的时候,就开始意识到这似乎是一场险仗。对手的勇气和自身火力的一场赌博。
或许是看出了绝大多数那传说中的强敌都仅仅只有一件随时填装好的火器,并没有如传闻中的那样平均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多次射击。
经历过一阵最初的慌乱之后,动员起来的满者伯夷国城外大军就重新鼓舞起勇气展开了攻势。幸好在这个时候,绝大多数官兵们也都重新填装好了手中的火器和弹药,在临近轻标枪威胁极限范围内,大概四五十步左右的距离上再一次连绵不断的展开了火力。
完善的条例和一年多时间以来新军主力部队比之前更为充分的训练还是能让开火至少变得更有秩序,而不是很短时间的一轮齐射把膛内的炮弹打光。原因当然在于尽可能的拖延时间。不过此时城外的满者伯夷国大军主力似乎超出寻常的勇气也不得不让接连开火的次序越来越快起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