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任侠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云霄野
萧唐长声说着,而在场众人里面一些官场阅历丰富之人面色微变,似乎已是若有所察。
仪鸾司,本来按宋朝官制各署司职能绝对不算甚么要紧的机构,说来也只不过是掌管皇帝亲祠郊庙、出巡、宴享及宫廷供帐时负责金银器皿帟幕什物库、香烛库、毡油床椅铁器杂物库,设几员勾当小官,本来是由诸司使副及内侍充任,说白了就是京城内伺候皇帝出巡起居的相关侍奉部门。
可是萧唐改仪鸾司行宋皇城使司旧制,不受统摄京师御前诸班禁卫的殿前三衙辖制,只那一句“直接听命于皇帝”的背后,就已是赋予了石秀极大的权力。
而萧唐继而又道“至于这仪鸾司重编,置勾当司署公事总管一员,不依宋制,而按正三品论,自然是要由三郎来担任。至于杨雄则为仪鸾司提举做你的副手,另外还有时迁、李宗正为内侍都知官,至于其余其他干办、押班、推官、点检文字使臣、表奏、正名、私名、专知等诸司官吏,则由三郎你自行择选干练精明之人充任,甚宫廷内侍的职事也不必再管领,内侍各部侍奉帝王家的署司本来便忒过繁杂
然而我要三郎主管的差事,除了亦须统领专设探觑声息、谍探细作属官之外,则是设典诏狱,再调蔡福去做你副手。掌司法官署各部之外巡察、缉捕、审判之权。只是勘定核实罪证的,不是诸路提点刑狱司,也不是大理寺、刑部、御史台。毕竟国家初立,治下各处也难免仍有人包藏祸心。我要三郎主管的,就是监查各处但有不法歹心的臣子豪强,当然搜寻罪证,三郎自行裁决便是,可是若要入典诏狱刑讯,则先须要专呈于小乙,诉明罪囚罪行。若要定罪,记录下狱囚徒罪情文书的奏折也须由我亲自批复方可”
话说到了这个份上,但凡参赴今番会议的群臣大概也都已听出,萧唐这是打算要教石秀掌管直属皇帝不止是处理军政搜集情报,更重要的是另有缉捕审讯职能的特务机构!
而仪鸾司似这个从五代时节改同和院使之名所设立的官署机构,实际上于明初亦然有之,只不过职掌权限有别无宋时官署,而经过明太祖朱元璋改置之后,便成为了那个教后世更为耳熟能详,甚至在明朝时节教人闻名色变的官署机构锦衣卫。
但凡一个朝代的开国时期,立朝建业的雄主只靠以德服人也决然不够,毕竟改朝换代必然会伴随极为惨烈的厮杀和斗争。而有些斗争也绝不会摆在明面上,有些威胁在暗中发展壮大,直到对于一个新兴的国家构成致命的威胁时,再惊觉发现也已是晚了。
对于一同与自己共聚大义的众心腹兄弟而言,他们的忠心绝大多数人不必去猜疑,萧唐当然也不会是为了置类似于锦衣卫的加强皇权的机构去诛杀开国功臣,甚至罗织构陷罪状,置无罪者于死地,但是所将统治的疆域越为广阔,也必然需要越来越多的派系支撑起中枢乃至地方各处的权力官署。然而辽朝覆灭、宋廷衰微,金人也是由盛转衰期间又将会有人在恁般时节图谋不轨萧唐自知就算自己再殚精竭虑的招聚来众多心腹彼此能够坦诚相见,但是无论如何,外部有宋、金两朝已为死仇,内部也依然会有或是野心勃勃也欲成就霸业,或是一己私欲于地方上作歹动摇自己的统治地位,而这个现象随着国家继续进取扩张,问题也只会变得越来越不可小觑。
只于国家建立初期,设置动用类似锦衣卫权限范畴的官署机构的这把双刃剑,按萧唐想来,石秀就是最为合适的人选。甚至可以说萧唐在打算建立一个类似的机构监察权力中枢乃至地方上的特殊机构时,他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石秀。
论行事行事雷厉风行,心狠手辣,又狠毒又精细的石秀也绝对能够勾当司署公事总管这般要职,办事能力固然没的说,而给他足够大的权力但凡一出手,也必然能够震慑得稍有不法、不臣、不轨之心的官员豪强如见阎王。
而萧唐深知他这个拼命三郎也不止是对自己绝对的忠心,且常好打抱不平,对待自家兄弟又是义气深重,而当初共聚大义的那一大帮子兄弟,当中除了有些人或许会因为权力富贵心性发生转变,但其中绝大多数人依然会是萧唐最为信任的一个团体。依石秀的性情,除非是他真查出谁休论有意无心,而为害到自家哥哥的行径,对待自家兄弟,想必石秀虽然是个狠人,但不会似明朝时节有几任锦衣卫指挥使那般,会胡作非为、权势熏天,甚至无中生有的迫害朝廷文武臣子。
但是石秀之后,乃至直待自己身边的这些老兄弟都渐渐老去归隐时,到底还有无合适的人选能够放心的任命他接管这个维护皇权统治的官署暴力机构,那就很难说了。
实则就算是明朝时节直教官民闻之色变的锦衣卫,固然也有纪纲、石文义、刘彩、钱宁、江斌,乃至卢忠、逯杲与门达等或是恃宠擅权、横行无忌的奸佞,或是投效权阉贼党的鹰犬,以及毛骧、蒋瓛等看起来更像是朱元璋铲除权臣党羽时做替死鬼的人物。锦衣卫指挥使的名声往往教人又怕又恨,也就往往教后人不由的会忽略掉更多实则没甚出格行径,甚至还风评还不错的历代首脑人物。
诸如以蒙古人的身份被朱棣任命接手锦衣卫,在任期间也是平平淡淡的赛哈智;因为人正直,不同流合污而两次被罢官,以公证治狱而闻名的牟斌;身陷酋营力保明英宗,抵死不屈积极联系朝廷抵抗瓦剌入侵,随后又扳倒恃帝宠、势倾朝野的锦衣卫指挥使门达而取而代之的袁彬;办事公允、刚直果敢,将锦衣卫搜集情报、弹压控制职能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迅速肃清权阉王振余孽,彻查与瓦剌私通的内应,控制住土木堡之变后京师内扩散恐慌分子而教瓦剌无可乘之机的朱骥;以及对士大夫折节有礼,不曾陷害一人的陆炳是以萧唐十分清楚,这一把杀人如断朽木的宝刀,关键还是要交托在谁的手里,同样的一把刀,有的人执之反而是国家之害,有人拿了也全无用处,但是只要给对了人,那么他就会利用这等杀器为你斩尽一切潜在的威胁
然而就算如此,萧唐也只打算在自己在位期间设立保留这个仪鸾镇抚司,便如同明太祖亲手建立锦衣卫的朱元璋后来也曾下令将诏狱所押囚犯尽数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将锦衣卫废除。萧唐心说自己建立的又不是大明朝,应该也不会有朱元璋儿子篡夺自己孙子皇位之,为肃清拥护旧帝的臣子而重设仪鸾镇抚司(锦衣卫)的事件发生毕竟自己不知百年身后事,这个特殊的官署特务机构,只会在本朝保留,而本朝之后,也不会有甚权奸贼党能够利用仪鸾镇抚司势倾朝野去祸国殃民。
但至少是现在,石秀绝对能信得过,而且萧唐知他也必然能够胜任来做这个特殊权利机构的首脑。
1847章 在这个时代,没有完美的制度
就算并非是在朝廷上玩惯了权谋心术的朝臣,然而石秀也依然敏锐到萧唐哥哥又为何单设出这个官署机构而再会委以他这等重任。渐渐的,石秀脸上神情也变得有些凝重起来,他随即郑重抱拳应过,直言也必不会辜负萧唐重托。
只单论朝廷上那套权术手段,石秀的确不如那些久经官场中明争暗斗、党派攻伐的老油条,但是那些权谋心机也不用他如何深通。明朝锦衣卫历届指挥使在任期间能掀起多大的风浪,也完全在于当时在位的皇帝是否肯放权给锦衣卫。实际上明朝朱高炽、朱瞻基、朱祐樘等几位皇帝在位期间便曾有过试图打压乃至取缔锦衣卫的意愿,那么锦衣卫所有的特殊权利也将被大大缩减
然而萧唐对于石秀这个第一任,也很有可能是唯一一任的仪鸾镇抚司勾当司署公事总管的态度是:我既然放权给你,你就尽管放手去干。
但凡只要有萧唐亲授的大权在手,石秀本来便精明果断,执行能力极强,但凡他有手段寻觅得朝中臣子、地方官吏有不轨作歹的证据,只要是在有真凭实据的几基础上,就能往死里办他。便如宋廷当初的权相蔡京再是人老鬼精,但凡触及到了赵佶的底限照样要被君王打压,而石秀,便是做为萧唐彻查诸处官署司衙不法歹行的代表。
然而仪鸾镇抚司也只是行使皇权的监察机构,如果要建立完整的行政体系,则还要考虑到国家朝廷有政令下达于各处路治州府,而中央权枢署司监督考察,参政朝官,及派各地管粮储、屯田、民生、水利、刑狱等政事的路、州、县赴任正官称职与否,不止是仪鸾镇抚司这等游离于官吏督查机构体制之外的暴力官署,行政体系内部的监察工作也由为重要。针对于此,萧唐又想到了两个十分合适的人选:裴宣、孙定。
中枢乃至诸地各方官员是否廉贪、有无才干,以裴宣、孙定这两个清廉干吏出身的人物想来也绝对不会松懈。而按国家体制各处官署府衙迅速升级,一下子便要扩充了大量的官员,提拔委用之事,固然是要为官择人,善于发掘提携有识之士,且行政能力极强的韩企先须多加劳心劳力,只是建国初期,朝廷文官体系当中原辽朝汉民士人的比率也难免会占得很大。这些人当初既然扎根在金国治下闷头做他们的政官,尤其是在这等时局之下,萧唐倒也不必担心他们会私通势微的宋、金两国而生出甚么反心,可是为了遏制一支派系在朝廷中过分的做大,萧唐也打算在各个官署衙司要害职位上安插自己的心腹任职,以权衡朝廷的官僚体制。
当然萧唐也没有打算彻底全盘照搬宋廷的官职体系,实际上宋朝的官职最为冗员繁琐。萧唐也的确迫切的需要治政人才,然而却也没有似宋廷所需求(实则没有必要)的那般夸张。“冗兵、冗官、冗费”也是宋朝时节的政体特征之一,大唐时节科举取进士每届约莫三四十人,可是宋朝动辄便录取四五百。最夸张的一年朝廷一届取士便达一万七千多人,而对比唐太宗李世民与宋朝明君宋仁宗时期,两个差不多都是各自宗室所统治的朝代之中一国帝王最为贤明的时代,而宋朝所辖领土也只不过是大唐疆域的二分之一上下,就算如此,李世民曾还将政权中枢各司署司官员从两千多人消减到六百多人,然而同比宋仁宗赵祯时期于京畿路东京汴梁内外府署任职的大小官员便不止一万七千人
而且如今在历史上被标注北宋的政权现在还苟延残喘着呢,朝廷中央政权的朝官大多未曾被女真人给一锅端了,也不会有南宋赵构重建政权班底,更不会有南宋孝宗慨然思革冗官之弊,而消减封官荫补数比旧制三分减一。人浮于事、机构臃肿到甚至官员泛滥成灾,于冗兵上也只是元丰改制之后,废去大量宋时官制地位更低的武职冗杂部门。就连执拗相公王安石穷思苦想的变法也无法根除这一弊病,然而这些问题对于萧唐来说,却是通通都不必去思量。既然是开国皇帝,趁着称帝建制,按宋制似是有官名有待遇,参政时多半除了添乱还没有职事职责的所谓寄禄官、散官可以完全废弃不用,也根本不会因官制的变法革新而与举国官僚为敌。
除了吏、户,礼、兵、工、刑等中枢机构,各路、州、县治也对于宋制忒过臃肿混杂的机构官阶进行大量消减,并且每个段时期还要经过中枢朝廷的审核。既如此各个官署衙司尽可能会做到养的便没有一个会是闲人。而起码萧唐相信当初曾一并共聚大义的心腹对于自己的绝对忠诚,在精官简政的基础之上安排进自己值得信任的人手,萧唐相信也足以控制住中枢政坛的形势。
然而会以期间,最让萧唐感到矛盾复杂的是:在官僚体系、政权机构的分工上,又能否去照搬某个朝代在某一方面上相对健全的体制譬如是否可以就此废黜宋制以尚书左、右仆射为首、次相的丞相制度,而借鉴设以首辅为主以及内阁辅臣有票拟的权力,可咨政但名义上却并非权力机构,而后却形成行政中枢的明朝内阁制度亦或者说,因宋朝军制重文抑武,遵循强干弱枝、内外相维,采取兵将分离制度而致使国家军事积弱而无力解决边患,便采取明朝卫所军制,或是重用唐朝府兵制、藩镇兵制
早在自己已经意识到终究会有这么一天来临之时,萧唐已曾冥思苦索过。然而萧唐也还没有狂妄自大到以为自己有能力能够凭空建立出一套完美的关乎民政军事的官僚系统。有些制度,就算能够按照自己对于历朝各代王朝兴衰因由的理解上进行调整,但是经过萧唐细想才发现:自己就算殚精竭虑的去尽力指定一套制度竭尽所能的期望去维持数十年,哪怕几百年的国家兴盛的官僚体系。可是终有一日,当初所以为已是毫无纰漏涉及到王储、民政、军事、内务等诸般制度的体系,但是恐怕经历过一段时期之后,甚至也很有可能将会成为这个政体最为致命的弊端。
因为在这个封建帝制的时代,就算是强盛一时的庞大帝国,也不会有任何强盛富庶的政体能够做到千秋万代,而永远能够统治着一片江山。
1848章 比起千秋万代,造福后世更为要紧
任凭萧唐如何未雨绸缪,也不会后知五百年的料想到自己以后哪一代会出些不肖子孙,便如宋太祖赵匡胤也不可能得知,更不愿意看到他老赵家会出赵佶这么个败坏祖宗基业的东西,而继位处理他烂摊子的赵桓也更不是甚么好鸟
然而萧唐如今固然可以看不起赵佶、赵桓,图谋夺取他们那片气数已尽的江山,可是萧唐也很明白,轮到了自己头上,恐怕子孙后代中也必然会出类似赵佶这样的昏君。一个宗族开枝散叶总会出现些不肖子孙,这是概率的问题,而出身帝王家,虽然也有勤勉克行之人,但是集随着皇权的交迭,几代之后,终究会有个昏聩无能的败类登上皇位,这个概率也会变得越来越大,这件事任历朝各代的开国太祖多么英明神武也都无计可施,而一个皇朝但凡贪上个昏庸子孙登基,那么祖上先人开国时所设立一切当时值得称道的国策制度,恐怕也都要变味了。
便如明朝内阁制度,使得皇帝大多不亲理朝政,但是有内阁班底与朝廷官员体系撑着,也依然能够延续明朝对于国家的统治。可问题是当初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与宰相,再到朱棣落实分化决策、议政、行政权限而正是确立内阁制度,为的是加强君主皇权**。这爷俩治国精力旺盛,本来属于宰相的事务也可以抗着日以继夜转轴得干,又哪里会想到内阁这个在自己手下不过是辅助咨政的机构在后来会演变成足以对抗皇权的官政系统国有昏君,有内阁支撑者,仍能维持国家政权的正常运作,这固然是好事,可帝王被他老朱家太祖、成祖的本事,又不愿受内阁的掣肘制约,这也就不可避免的使得阉党势力把持住了朝政,虽说比起汉、唐时节他们的太监前辈们的权柄相差太多,帝王一言照样可以立判他们的生死,“九千岁”魏忠贤、“八虎之首”刘瑾、“王伴伴”王振照样可以将朝堂弄得乌烟瘴气,甚至对国家有亡国之祸
那么是不是又可以参照萧唐虽然并不待见,可是终其一朝几乎也并没有阉党势力乱政的清朝针对于宦官群体的限制制度但朱元璋又不是没有命令过太监不得参政,再加上后来同样杀伐果断的强势皇帝朱棣,宦官阉党哪里还敢在洪武、永乐这两代天子一怒当真血流成河的皇帝治下出头冒尖那时节最出名的也就唯有郑和这个反是留得个好名于青史上的太监了何况内阁就算不受制于阉党,但是在内部的斗争中,阁臣培植自己的党羽势力同样也会致使明朝政治日益**,它这种制度优处确实明显,但制度是死的,人却是活的,随着局势波谲云诡的变化,在封建王朝的基础上任何开明的制度,也都有可能演变为一个国家政体的弊端。
然而经过萧唐深思熟虑,他决议保留仍是以尚书左、右仆射为首、次相的丞相制度,但是按宋制观文殿、资政殿、端明殿所谓的本来无职守、无典掌、只是出入侍从,以备顾问的学士制度,如今经改制,凡至大学时品阶者,则分领参预机务国事的议政权,大学士品阶以下的学士虽予以保留,但定数有限,且择选这以行政储官,以及国家太学辟雍中品学兼优的太学生为主,除此之外,不养闲官。实际上也是分享开一定的参政决策权限,而终有一日皇权交迭之际,是否又须当渐渐将丞相制过渡至内阁制,萧唐现在也仍是在考虑中。
然而历朝各代的开国帝王都会汲取前朝的前车之鉴,赵匡胤知道唐时各方军阀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的藩镇割据之祸,也亲身经历过五代十国时期掌权重臣废帝篡位频发(包括他自己就干过)的混乱时代,所以他采取了强干弱枝、将兵分离、以文抑武的强化中央军权国策,效果也不可不说是十分显著,毕竟终宋一朝,并没有发生武将割据一方对抗朝廷(除了特殊时期的萧唐),乃至宗亲王室造反作乱等事件的发生,但是对于辽、夏、金、蒙等外邦军事积弱的弊病愈发突出,外患强烈的时期军队战力的削弱在多数时期也只能采取守势。萧唐自知就算他现在于宋朝军制的基础上放权给各处经略府署、路治帅司的将主带兵权力,试图中和唐朝藩镇割据的弊端与宋廷以文抑武、冗官冗兵带来的弊病,但是一百、或是几百年后,自己所采取的军制措施恐怕也同样会滋生出新的弊端陋习
但是那也已经不重要了,倘若这萧氏齐朝未来真会出些不肖子孙,这个国家到了该覆灭的时候也就亡了吧尤其是到了那个绝大多数封建王朝制度终将走向毁灭的剧变时期,当君王家天下的帝制体系在华夏神州这片沃土上已然成为阻碍社会发展进程的存在,那么它也早就该彻底烟消云散了。
但萧唐也并没有以为自己有能力彻底废除帝制,而凭空照搬后世截然不同的政权体系来,任何一种制度的诞生、发展、消亡都是时代的产物,也切不可在一个错误的时代采用自己以为正确却并不兼容的体系制度。而是汲取历朝各代的优势弊端,如宋朝鼓励市舶海贸、在全国各地设置场、务等机构,市镇则趋于工商业化的重商政策可以保持,但此消彼长。同时也要预防富商大贾与官僚勾结,利用商业资本就迅速膨胀兼并土地、垄断市场而剥削佃户耕民与小型工商业者激化阶级矛盾,而资产卖契典当审核制度上又不能如宋制一般宽松;
明朝的内阁制度,于分化中枢机关的一定权力,针对于议政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但是至少以现在时势而言,也不可原封不动的照搬;
至于清朝内侍太监非但不许参政,且禁宦官与官员来往,但有宫廷内帝王心思对外泄露则务必彻查主事罪首杀无赦,人数必须严格控制在两三千人上下(明朝亡国时,内苑宦官人数于七万到十万之间,而清至乾隆谕令宫中苑囿所用宦官综计不越三千之数),并设总管宫廷事务的内务府各司督监分化太监内侍阉人职权等宦官管理制度应也可以参考之外,康熙、雍正虽然是满清皇帝,但由他们规定推行的摊丁入亩制,也在萧唐的考虑范围之中
萧唐也仍是殚精竭虑的着手于如何建制施政,至少也要在自己当政的这段时期内达成建立起一个国富民强的庞大帝国,然而这也仅仅是当时之举。自己为了在这个时代建立个强盛的帝制王朝或许能做的到底有限。可实则萧唐在与众人日以继夜的细议期间,按他想来,现在起码在这个时代能够做到的,也的的确确能够造福于后世中华民族的两项施政措施,也在议会期间摆到台面上细议,并拍板决策予以施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