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皇刘备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青牛道人
刘备冷笑一声,道:“胡都尉好大的威风!”
胡轸一看,哎哟卧槽,怎么刘备和曹操都在,嗯,身后几个家伙,气质各异,非是常人,关羽、张飞也在?又见周晖躲在刘备身后,知道今天是拿他没法子了,于是连忙打了个哈哈,笑道:“刘侯爷,曹典军,你们都在啊,啊哈哈哈哈,误会,误会。末将这就走。”
说完打了个眼色,便欲引兵退还。
刘备一指周晖,冷声道:“误会?胡都尉好大的胆子,居然敢纵兵抄掠,不知道董司空知也不知?你可知此乃何人?前洛阳令周君吉,当朝大司农之子。胡都尉不给个交待便打算这样走了?”
胡轸把一口钢牙咬得吱吱作响,脸上一阵青一阵白,他在董卓麾下十数年,何曾有过今日?想要一横心,把这里的人一网打尽,又见刘备身后关羽、张飞等将,手执兵器,蠢蠢欲动。而自己兵卒过少,必不能胜。便只好忍声吞气,狠声道:“不知侯爷让我如何交待?”
刘备不答话,手却缓缓搭上了腰间剑柄。胡轸脸色一变,要是刘备翻脸,结局如何不好说,但就凭关羽、张飞两个家伙在,他胡轸肯定就得死。
胡轸脾气火爆,但却不想枉死在此,于是便上前一步,躬身朝周晖深深一礼,道:“周先生,末将无礼,有眼无珠冲撞了足下,还望足下念我等一介武夫,粗鄙之人,勿怪我等。他日必有厚报。”
周晖看了看刘备,刘备强抑杀机,长吁一口气,挥手道:“你走吧,且好自为之。”与这等人计较,实在是有**份。
胡轸闻言,不敢多留,引军远窜。
凉州兵走之后,曹操道:“玄德,董卓在京中,日渐坐大,势难以制,如何是好?”
刘备蹙眉道:“你我人微言轻,有甚法子,且公卿不欲见京城再遭战乱。是以必然安抚之,而不是强驱之。”
曹操忧道:“董卓狼子野心,必然得寸进尺,朝廷大乱方过,百废俱兴,可再也经不得动荡了。”
刘备嘴唇一抿,道:“天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董卓行止跋扈,遇人无礼,覆灭乃早晚之事。”
曹操点头称是,然后又与周晖言道:“君吉,不在舒县快活,怎地又来这是非之地?”周晖昔日辞官而去,就曾说洛阳乃是非之地,欲避之江东。是以曹操有此说。
周晖苦笑一声,道:“在家闻洛阳大乱,心忧家父,是以来此。”
然后顿了顿,又得意的道:“不怕玄德,孟德笑话,我在家也实在是待不下去啦,我从弟周瑜,年方十五,却学贯五经,通诗书,精音律。原本家父让我返家,有教导族中子弟之意,然则屡屡被从弟问难,实在是无颜……”
周晖还在喋喋不休的夸赞族中儿郎。刘备却已经惊呆了,我了个去的,周瑜竟然是周晖从弟,这人际关系,简直就是……
周瑜父周异,与周忠乃堂兄弟,周晖与周瑜自然是从兄弟。只是周异死得早,家人扶灵回舒县后,寡妻幼子便留在了老家,而不在京中。
周家一大家子,名士高官层出不穷,虽然比不得弘农杨氏,汝南袁氏等顶级家族,但也是一等一的望族了。这次周晖原本史上是在洛阳被董卓派兵给杀了的,如今却被刘备所救。
刘备就想,凭着自己和周晖的关系,有没有可能把周瑜这个美男子给**过来?正自胡思乱想间,便见周晖依旧滔滔不绝:“……欲说江左人物,旁的不说,我倒是发现了几个少年才俊,我家小周瑜便不说了,长沙太守孙文台长子孙策,吴郡陆家陆逊等,皆为一时俊秀。孙策容貌俊美,时称孙郎,且又有礼,性直率,每于家中读书练武不缀;陆家子虽然年幼,然则聪慧灵敏,天姿过人,长大后必成伟器……”
刘备听得呆了,孙策霸主之姿就不说了,周瑜与陆逊亦是统帅之材,都是人才啊。刘备暗自吞了吞口水,心道还是等他们成长起来再说罢。
一行人边走边说,一同入城,因周晖舟车劳顿,约好改日再聚,于是众人纷纷散去。
董卓最近很是收敛,一改之前狂态,万事小心起来。他性格脾气不好,但也不是傻子。知道自己已引起众怒,再继续下去,搞不好就要千夫所指了。反正也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不如便见好就收罢。
董卓也知道自己遇人无礼,怕有人图谋自己,前大将军何进血淋淋的教训就在眼前不远呢。于是出入便把吕布带在身边,以其为警卫。
董卓又素闻天下同僚皆愤慨阉宦诛杀忠良,自度自己入京,亦是打着诛宦的旗号,想必与士人们也有共同话题。朝堂之上,诸公卿皆恶自己,索性自己便大力拉拢提拔党人,使其为自己所为。
于是董卓忍性矫情,擢用群士,先是任汉阳周珌为尚书,又征汝南伍琼为侍中。又不知在哪里听闻蔡邕之名,得知其名高望重,喜不自胜,乃辟之。蔡邕知董卓之为人,乃称疾不就。如此再三,董卓不耐烦了,大怒,道:“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又诏州郡速举蔡邕诣府。
蔡邕碰上这个动不动就威胁说要灭人三族的家伙,也是无奈,情非得已,只好捏着鼻子来了京师。一到便署为国子祭酒,与董卓谈了一次,董卓对蔡邕甚为敬重。于是举高第,补侍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其中未尝不有千金买马骨之意。
而后又复征郑泰为尚书,何顒为长史。幽滞之士,多有显拔。又不知听了何人所言,以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孔伷为豫州刺史、尚书韩馥为冀州刺史、张咨为南阳太守……
刘备听了董卓所举的一大串名单,不禁想笑。董卓这是自己作死么?他所举的人,尤其是几个外放的刺史,太守,后来都是起兵反董的主力……
董卓安静了没半个月,便又开始故态复萌,许是觉得自己在朝堂之中有了臂助,于是这日朝会,散朝之后,董卓独留百官,乃道:“大者天地,次者君臣,所以为治。今皇帝暗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欲依伊尹、霍光故事,立陈留王,何如?”
百官被董卓这突然一记无影拳弄得惊讶万分,一时之间,竟不知道如何是好,这混蛋,竟然敢行废立之事,他以为他是谁?
殿中鸦雀无声,董卓又高声道:“昔霍光定策,延年案剑。有敢沮大议,皆以军法从之。”百官震动,刘备见董卓不可一世,冷笑一起,推案而起,正欲出言。却见岳父卢植腰杆挺得毕直,对道:“案《尚书》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之桐宫。昌邑王立二十七日,罪过千余,故霍光废之。今上富于春秋,行未有失,非前事可比也。”
董卓被卢植一说,为之一噎,无言以对,想起卢植海内大儒,专治《尚书》,自己玩弄嘴皮子又如何能敌?不禁大怒,拂袖而去。
董卓回府,召众人相议,道:“卢子干匹夫也,竟敢阻我?觉我剑不利乎?”于是欲诛卢植。
众人忙劝董卓息怒。议郎彭伯谏道:“卢尚书海内大儒,人之望也。今先害之,天下震怖……”心底却是还有一句没说出来,你要是杀了卢子干,刘备岂能与你干休?
牛辅说话就没那么好听了,反正都是凉州系的自家人:“主公,百官可杀,唯卢植不可杀。刘备在京中,收大将军残部,亦有二千余众。又有关、张之勇,若恼了他,万事皆休矣。”
董卓面上挂不住,吼道:“某岂惧刘玄德哉?便是玄德与袁绍联手,我亦不惧!”
牛辅道:“在洛阳自是不惧,然则若刘备不与主公战,出走洛阳,引其荆州之军来攻,我等岂有胜算?”
董卓这才想起,刘备在荆州,还有一支数万人的大军呢。不禁心中一颤,怒火顿消。于是又着人往凉州,引部众前来洛阳。以壮己势。
蔡邕得闻董卓之意,慌忙上府见董卓,劝董卓不可杀卢植。蔡邕素与卢植友善,当年金商门事件又多赖卢植、刘备之力。是以一闻董卓起了杀心,便忙来相劝。
董卓知事不可为,便顺水推舟,应了下来。
刘备亦闻董卓府中所言,冷笑道:“董卓敢动家岳一根指头,某必与其不死不休!”于是便着刘恪调兵,日夜巡守卢府。
自己则率众将士,宿住城外军营,每日操练人马,盯住董营。气氛一下子变得剑拔弩张起来。
汉皇刘备 第一百四十六章 废立之事 二
董卓经此一事,才明白,朝中也不是他说了能算的。觉得还是缺少重量级的盟友,思来想去,便把目光放在袁绍身上。刘备是得罪了,袁绍好歹还有一番情义在,毕竟自己是他和大将军一起私请进京来的不是?
于是请袁绍赴会,酒过三巡,两人都喝得微醺之后,董卓于席间私语道:“天下之主,宜得贤明,而皇帝冲暗,非万乘之主。陈留王犹胜,今欲立之。人有少智,大或痴,亦知复何如,为当且尔?卿不见灵帝乎?念此令人愤毒!”
袁绍对道:“汉家君天下四百许年,恩泽深渥,兆民戴之来久,今上虽幼冲,然则未有不善宣闻天下,公欲违礼任情,废嫡立庶,恐众不从公议也。”
董卓闻言大怒,乃按剑叱道:“竖子敢然!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
袁绍见董卓似乎已经喝醉了,怕这家伙趁机耍酒疯把自己给宰了,于是乃道:“此国之大事,请出与太傅议之!”
袁绍他叔父袁隗就是太傅。袁绍心想等你酒醒了,再大家一块扯皮罢。
董卓瞪着牛眼,气喘吁吁的道:“刘氏种不足复遗!”
这话说得就有些过份了,袁绍目前还是没有什么野心的,有也是自己闷在心中,当即勃然变色,乃道:“天下健者,岂惟董公?”于是推案而起,横刀长揖而出。
袁绍凭一时意气,出了董府,奔行数十步,这才觉得身上冷汗一炸就出来了。袁绍回头望了望董府,又想了想自己与刘备联手的可能。不禁长叹一声。算了,京城待不下去了,跑出去了,才有希望。跑路吧,不和董卓玩了。
于是回家收拾收拾,而后悬节于上东门,出奔冀州。投袁氏故吏韩馥去了。
董卓闻讯大怒,便欲下海捕文书缉拿袁绍。这时袁家强大的人脉关系便显露出来了,侍中周珌、城门校尉伍琼、议郎何顒等一同来劝董卓,说道:“夫废立大事,非常人所及。绍不达大体,恐惧故出奔,非有他志也。今购之急,势必为变。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则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
董卓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拜袁绍为渤海太守,封邟乡侯。袁绍在外,仍自称兼司隶校尉。
这边卢植府中,翁婿两人对坐。
良久,卢植长叹一声道:“玄德,我明日上殿,便将上本辞别天子,弃官返家归隐。”
刘备劝道:“岳父可是心忧董卓?岳父不必多虑,有我在此,董卓不敢轻举妄动。”
卢植道:“我又岂惧董卓,非忧此。实乃这些年,厌倦政事。而时局如此,莫若返家专心治学。”
刘备欲再劝,卢植止道:“玄德勿须多言,我意已决。”
刘备知道卢植性格刚毅,决定的事情再劝也是无用。于是便不再多言。卢植倒是劝导起刘备来了:“你在京中,兵微将寡,少逞一时之勇。以免为人所乘。董卓如今种种,不得人心,乃自取败亡之举,我观其亦不长久。你且多珍重,若事不可为,便出奔洛阳,南下荆州。”
刘备拜道:“诺!”
第二日,卢植上朝,向天子递了奏本请辞,天子与公卿挽留不住,只得放行。卢植诸友蔡邕、杨彪等一路相送至十里外,含泪而还。
董卓府中,胡轸上次在刘备跟前丢了脸面,这次便在董卓跟前使阴招:“主公,卢植既走,莫若我引军伏于中途,劫杀之……”
话还没说完,董卓一脚就踢了过来:“休得胡言,若卢子干有失,刘玄德必咎罪于我!你欲我与他开战吗?”
胡轸讪讪退下。
数日之后,董卓又大摇大摆上朝了。然后又留百官议废立之事。他连续逼走卢植、袁绍,正是意气风发之时。又收袁绍司隶之兵,自度无人敢反对。
不料刘备出列道:“天子新立,未有失德,何辜?董公何能自拟伊、霍?”
董卓大怒,冷冷看着刘备道:“玄德何故屡与我作对?”
刘备道:“非与公作对,刘备一片公心,止为国家。”
董卓见自己所议,屡有人作梗,大怒,也不顾自己司空的脸面,袖子一撸,提着象笏就要来打刘备。
刘备见董卓要动粗,忍住笑,便也把象笏一横,欲来战董卓,反正丢脸的是你董仲颖。崇德前殿顿时乱成一锅粥。喊的喊,劝的劝。两方抱住,这才乃止。
董卓黑着一张脸,气哼哼的走了。
回到府中,李儒道:“主公既已控制宫廷禁卫,何不令卫士击杀之?”
董卓气道:“我为三公,岂有殿前擅杀大臣之事?凭白落人口实,为公卿所恶。且玄德若死我手,其军必来攻我,得不偿失。”
李儒道:“既如此,莫若拜以他职,逐其出京?”
董卓眼珠一转,转怒为喜,道:“此计大妙。”他想道,你刘备赖在京中,不就是因为你是东中郎将吗?现在让你出去做郡守。
董卓说干就干,把舆图一翻,就想把刘备给踢得远远的,恶心恶心他。忽然又一想,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若是把刘备给逼得急了,他直接引了大军来,那就不好玩了。
宫中,何太后搂住小皇帝,欲哭无泪。想不到阉宦之乱后,又遇上董卓这个魔王。他竟然想废天子,改立陈留王!怎么想过几天安生日子,便也不成呢。又看了看小天子,想起先帝,悲从中来,不禁泪如雨下。
天子一脸惶然,忙道:“母后不哭,母后不哭。朕不做天子了,让给皇弟可好?”
何太后更是伤心,傻儿子啊,你要不做这天子,可知自古废帝都有什么下场?咱娘俩的命怎么这么苦哇!
思来想去,在京百官之中,只有刘备可靠,可惜刘备兵少,只怕亦是不敌董卓。唉,如何是好?
第二日,董卓上奏,表刘备为巴郡太守,刘备冷笑一声,董卓这是想赶自己出京呐。于是刘备固辞,董卓诏其即刻就行。
刘备脾气上来了,辞官不就。老子不做这官了,行了吧?不过想让我出京,门都没有,就留在洛阳给你添堵啦。
董卓大喜,便准刘备之请,退朝之后,使人收刘恪、吴匡之兵。刘恪、吴匡兵合一处,扬言道:“只受刘君侯之命!”
董卓闻报,气个半死。于是道:“玄德以为我不敢动刀兵耶?”便引兵至刘营,欲与刘备战。
刘备闻讯,披挂整齐。出营来迎。见董卓兵众,乃以战车首尾相围为阵。出而道曰:“董公何来此?”
董卓脸上横肉乱抖,怒道:“玄德目中无我,休怪我今日无情!”于是把手一挥,众将齐出。
这边刘备与众将齐出,一把迎住。
刘备、关羽、张飞、刘恪、吴匡共斗牛辅、胡轸、段煨、徐荣、张济、樊稠、李催、郭汜八将,竟不落下风。
双方刀光剑影,舞作一团,鼓声隆隆,惊天动地。相斗数十合,刘备还好,关羽、张飞、刘恪三人越战越勇,牛辅、胡轸、樊稠等渐渐不支,被杀得筋软骨酥,汗流浃背。众将暗道一声不好,于是卖个破绽,跳出战圈,败归本阵。
董卓怒哼一声,见关羽、张飞等纵横冲突,不可一世,便道:“奉先,与我擒杀此二人。”
吕布得令,乃驱马而出,直取关羽。关羽见吕布来得凶恶,弃了徐荣,来斗吕布。刀戟相交,金铁之声大作。
两人走马灯似的斗了数十合,果真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材。两人暴喝一声,抖擞精神,倾力来战。
又斗有百余合,张飞覤见关羽渐趋守势,复大喝一声:“呔!燕人张益德来也!”乃持槊加入战圈。
吕布不愧勇将,来者不拒,轻松接下张飞一槊,将其引入战圈。复斗数百合。三人尤不觉累。
刘备战退李催、郭汜,拿眼一瞧,见关羽、张飞久战吕布不下,便跃马提枪来助。董卓这里已经看得痴了。
四人战成一团,金铁声不绝于耳,又斗得一阵,吕布气息渐乱。恐有闪失。便跃马跳出战圈,退回本阵。
刘、关、张三人鼓噪而来。到得阵前,董卓令弓箭手一阵乱射,逼退刘备等,乃道:“玄德三人战吕布,可知羞耻?”
刘备哈哈大笑,戟指董卓道:“董公八将齐出,亦未见羞耻,复来问我,岂不可笑?”
董卓见今日讨不得好,更复无言,乃引军自退。
两人乱战成一团,彼此留下数十具尸体,都没讨什么好去。百官公卿被两人吓住了,生怕兵祸延至城中。忙做和事佬。
府中,董卓思道,刘备不受官爵,为之奈何?第二日,董卓乃胁迫太后,使其诏令刘备之任。
刘备得报,入宫中见太后,对曰:“微臣若走,董卓无人可制,势必行废立之举,为之奈何?”
何太后泣不成声。
刘备一阵火起,跪对道:“臣受先帝之恩,遗命匡扶汉室。今太后与天子受董贼之辱,臣心实不能忍。臣请秘诏,南返荆州起兵,征讨董贼,如何?”
何太后从其言,写了诏书,又令左右盖了天子印信。亲扶刘备起来,殷殷道:“爱卿还请早来!”
刘备又道:“臣弟刘恪,前为禁军司马,为人忠耿,可卫宫室。”
何太后又暗记在心。
九月初,刘备受命,出京而去。
汉皇刘备 第一百四十七章 废立之事 三
刘备既走,董卓旋又拜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见袁绍、刘备皆走。心知留在洛阳亦无益,乃辞官而去。董卓不许,曹操便变易姓名,逃归乡里。
刘备一路南下。心中大是懊恼。他自以为在京中,自己有人马,有名望,必能拉拢一批朝臣与董卓相抗衡,谁曾想百官应者寥寥。至使自己无有奥援,势单力孤。因此不敌董卓。
他又何曾想到,袁隗为太傅,百官多为袁氏门下,袁绍不欲与刘备合力。诸公又岂能不知?再者,诸公锐气已丧,只图明哲保身矣。
正所以时势造人,董卓就是得了大势,所以才横行无忌。洛阳城中大将军何进、骠骑将军董重、车骑将军何苗等人死后,其部自散,群龙无首,余者不投刘备,即投董卓。禁军乱成一盘散沙,以至无法形成对董卓的威胁。且百官公卿畏凉州西军之威,又恐兵祸一起,京师遭到**……种种原因,成就董卓无上淫威。
刘备、袁绍、曹操、卢植皆走,朝中再无杂音。董卓复议废立之事。乃曰:“太后逼迫永乐太后,令以忧死,逆妇姑之礼,无孝顺之节。天子幼质,软弱不君。昔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著在典籍,佥以为善。今太后宜如太甲,皇帝宜如昌邑。陈留王仁孝,宜即皇帝祚。”
董卓这次胃口大得惊人,不但废天子,还连带太后也一块废了。他这样一说,群臣莫敢言。于是九月十五,废天子为弘农王。陈留王刘协即皇帝位,是年九岁,迁皇太后于永安宫。大赦天下,改元永汉。
以新帝初立,大赏群臣。拜太尉刘虞为大司马,进封襄贲侯。于是董卓迁太尉,并领前将军事。加节传斧钺虎贲,进封郿侯。又表太中大夫杨彪为司空,豫州牧黄琬为司徒。
刘备于驿中得信,怅然若失。历史的车轮依旧,他并没有改变什么。是他太矫情吗?若是早早联合大兵反对董卓,如何?可是,谁人又会相信董卓会废帝?谁人又愿意看着他成为一方权臣?有一个董卓就已经够闹腾的了,大汉不能再出现第二个董卓……
董卓行废立之举,又遣使吊祠故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等人。更复以前诸党人名位,擢其子孙,以收士人之心。
为了立威,董卓又掘前车骑将军何苗墓,弃尸道旁。侍御史有事入府诣卓,未解配剑,即令甲士杀之……京师震动。自此之后,董卓于朝中一呼百应,百官以下皆默然。
董卓既秉朝政,便又把目光放在了太后及废帝弘农王身上,作为一名纵横沙场多年的统帅,心慈手软不是他所需要的,斩草除根才合他的心意。更何况他根本就不把刘氏放在眼里,不然也不会说出刘氏就算断子绝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样大逆不道的话来了(刘氏种不足复遗)。
幸好何太后在被废之前,下诏令刘恪为北宫卫士令,引兵护卫宫室,刘恪亦宿卫宫掖,寸步不离永安宫左右。而董卓亦不欲再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又忙于安抚拉拢士人,恰好此时又发生一件大事,于是董卓的目光暂时被移开。
十月,白波贼寇河东,一般流寇也就算了,里面还有个南匈奴的不明不白的单于于扶罗搅和在里面。这家伙父亲被杀,单于位被夺,来宗主国哭诉,没人理不说,刚好灵帝又驾崩了。回又回不去,索性便和白波贼混在一起,靠打劫抄掠为生了。白波军加入了数千匈奴精骑,军威大盛,屡掠太原、上党、河东等地。
贼兵到了河东,董卓就不能忍了,河东乃司隶所部,且又在上方,一马平川,无险可守。顺势直冲,数日便可打到京师来。这关系到董卓秉政以来的脸面。无论如何,这一仗不能败。
于是董卓遣牛辅、徐荣率军击讨之。那里还在焦急的等着双方交战的结果。这里又有人惹董卓生气了。谁?孔融。
孔融字文举,孔子后裔孙。家学渊源,加上勤奋好学。被许为一时俊秀。当然,他从小就出名了。孔融让梨嘛。这个年代的士人,总是重风骨的。孔融十六岁便敢收留逃亡天下的张俭,后来事发被下狱,又和兄长争相认罪……
他之前州郡屡召不至,被前司徒杨赐所辟。何进初任大将军,杨赐让他拿了拜贴去恭贺,结果何进家仆让他等得久了,他就压回拜贴不辞而别,把个何进好悬没气得半死,差点没派剑客去弄死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