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皇刘备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青牛道人
袁绍怒道:“玄德此乃何意?”
刘备道:“本初兄,天子与陈留王及公卿俱在殿中,如何可举兵相攻,若有损伤,如何是好?”
袁绍乃道:“阉贼还敢害天子不成?”
刘备又劝:“本初兄,大将军缘何遇害?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若是你我逼得阉贼一心想玉石俱焚,*让他们杀人,杀鸡都成问题。就算天子和陈留王还在他们手中,他们也不敢轻举妄动。
除了天子和陈留王外,还有许多值卫宫廷的大臣也被张让等人劫持。不过阉人就是阉人,绑架了如此多的珍贵肉票,却不知道如何利用,反而觉得这全都是烫手山芋,恨不得立马扔出去,然后自己也能够安然无恙……
袁绍与刘备在外面争论的时候,张让他们也在里面发愁,一个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根本就不知道下一步应该如何走。
思来想去,张让等一咬牙,得,还是走一步算一步,先逃出北宫再说罢。于是又劫了天子、陈留王等,自德阳殿后退出皇城,三军投鼠忌器,只得缓缓尾随。到了北邙,要过河的时候,张让等见人数众多,便把碍事的百官公卿给放了。只劫了天子与陈留王刘协两人欲渡河。
此时刘备觑得清楚,飞马而出,连发数箭,射杀郭胜、宋典等人于渡口。张让等人一阵骚乱,卢植见状,飞起一戈,刺段珪于地。张让大惊,执天子于身前。刘备见状,拨马而还。众将与百官大骂,却只能眼睁睁见张让等人渡河而去。
刘备正吩咐了军士去搜寻渡船,却又见一路人马汹汹而来。到得跟前,却是河南中部掾闵贡受河南尹王允之命,前来相助。刘备让其随己军。
百官受了惊吓,且他们老的老,弱的弱,渡河无益,又洛阳城中,需官员稳住形势,太后虽在,却不可能抛头露面。于是卢植与刘备、袁绍一商量,便请百官公卿们径自回城,辅佐太后去控制局势去了。
刘备等寻了渡船,一路过河,张让等乃是阉人,天子与陈留王年幼,气力不足,走得不快。不一会便被刘备等人大军追上。卢植于后,高声叫骂,他性格刚烈,最见不得这不臣之事。虽然满身风尘,一脸疲态,却死活不肯回城歇息。执意要亲见天子脱险。刘备无法,只得随他。
又缓缓行了半日,天子**,刘备着闵贡宰了只羊,带了数囊清水过去进献。闵贡到了张让处,让天子进食,然后厉声怒责道:“……自亡新以来,奸臣贼子未有如君者。今不速死,必祸及宗族!”
张让等又饿又累,实在是支撑不下去了。逃又逃不了,把天子给杀了,他们又没这个勇气胆量。
于是惶惶怖怖,叉手拜道:“请刘将军一见。”他们一路逃亡,早就见了刘备号旗了。相比别人,还是这个老敌手让他们放心些。
闵贡回来和刘备一说,刘备便要驱马近前。袁绍一把扯住马缰,道:“玄德,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有甚好见的。你我上前,乱剑砍死便可。”
刘备叹了一口气,袁绍这混蛋不知道为什么,一路上总是有意无意的针对自己,也不知道是哪里得罪了他。“本初兄,且先听听阉贼要做什么,把天子救出来才是正事,其他皆可以暂缓。”
便不再顾袁绍,径自走到张让跟前,道:“何事?”态度很不好,也没法好。
张让拜道:“刘将军借一步说话。”
刘备不知何意,不过还是跟着这阉人到了一侧,他也不怕张让会暴起发难,他可不是何进。
张让见四下无人,便拜伏于地,泣道:“刘将军,老奴等做下此等人神共愤之事,罪该万死,还望刘将军垂怜,留我等宗族一条血脉以继嗣。”
刘备先是愕然,继而冷笑,尼玛,早干嘛去了。杀了大将军,又劫了太后天子与百官,犯下这等夷三族的十恶不赦之罪,居然还想着留条香火继嗣?
刘备虽然一颗仁心,但也要分对象的。张让等人祸乱国政数十年,几乎没有做过什么好事。大汉就是在这种人的胡来之下,逐渐衰弱。刘备只恨不得把眼前这人砍成肉糜,哪里有心思去救他们的宗族。
张让见刘备一直不说话,便又叩头连连,泣道:“将军,此乃先帝爷与我等掩埋钱财的地点,今天托付与将军。只求将军伸手,留老奴等一缕香火以血食……”
刘备接过那一块锦帛,脸色阴晴不定。这是考验我啊!天下人皆知先帝与十常侍爱财货。而先帝的钱在宫中存不下,竟然存到十常侍那里。让他们代为保管。如今,这些钱财,便都要落在自己手中了,这些钱货,必然是一个天文数字,起码是亿万计。如何是好?
良久,刘备才对张让道:“你就不把我拿了东西,不办事?”
张让道:“老奴相信将军的道德人品。若将军不可托,老奴又该相信何人?”
刘备道:“你可以求天子。”
张让叹道:“天子年幼,万事不能自主,奈何!”
刘备道:“也罢,我不瞒你,我正愁钱用……我便应允你。不过,我只能尽力去做,能不能保下来,我也不敢保证。”
张让却是喜上眉梢,道:“将军肯尽心就好,肯尽心就好。”
两人达成协议,张让复又到天子跟前,叉手再拜叩头,向天子辞道:“臣等死,陛下自爱。”说罢,与众阉人投河而死。
留他们个全尸,也是张让求刘备的。
张让等既死,刘备便向天子拜道:“臣广阳侯、东中郎将刘备,见过陛下,见过王爷。”
天子诺诺,不知道说什么好。还是陈留王刘协,在旁让刘备起来,又好言抚慰。
刘备一叹,看了看天子与陈留王,两人基因都很好,长得俊美异常,然天子打小生活在史道人家,养成了一付上不得台面的性子。虽然如今贵为天子,却依然如此。再看刘协,自幼由董太后抚养,长在深宫,一举一动,举手投足,风范十足。怪不得董卓一见刘协便喜欢上了,立马决定欲行废立之事。
刘备压下思绪,对天子道:“陛下,臣等救驾来迟,让陛下受累了。还有司隶校尉袁绍、尚书卢子干等,宜请陛下一并召见勉之。”
天子应允之后,刘备便回到军中,请袁绍兄弟,岳父卢植等人觐见天子。礼毕,众人寻来一辆牛车,让天子与陈留王居于其上,而后诸军团团护住,一路往洛阳而去。
袁绍远远望见张让与刘备相谈。知道两人必有密议,便忍不住道:“玄德,那阉贼张让与你相谈何事。”
众人都竖着耳朵倾听,想知道两人之间,究竟有甚勾当。刘备知道这事不说出来,只怕会引来议论纷纷,于是笑道:“张让等知其必死,求我留其全尸,又求我念在他等服侍宫中数十年,让我向太后天子求情,留他等宗族一缕香火不绝。我答应了。”
袁绍眼珠子一转,道:“哦,既然如此,那张让等以何为报?”
刘备冷哼一声,大言不惭,道:“以何为报?本初莫非以为我刘备乃是可收买之人?张让等必死之人,能给予我什么?官职、钱财、美人?哼,我刘某是这些俗物可收买的吗?我见其实在可怜,这才应了下来。实无可报。”
一席话,说得袁绍无言以对。想想也是,刘备这家伙,素来自爱。人品高洁。实在不是钱财美色所能**之人。看来是自己想岔了。张让等一心求死,临死之际,托刘备这个自命清高的家伙照顾下宗族家眷,应该是可信的。
一念至此,袁绍便不再怀疑,岔开话题,谈起京中之事来。
刘备心中笑道,我确实不是钱财所能动,不过,本初,这次对不住了。这笔钱太多了。我不收,必然会埋在地下生锈。还是拿出来,让我用之于正途的好。再说了,救几个人,举手之劳而已。
众人正闲话间,前方烟尘滚滚,蹄声得得,一片乌云往此处飞驰而来。乌云之中,隐隐约约,一面董字大旗迎风招展。
汉皇刘备 第一百四十一章 董卓入京
看到这一彪军来,所有人心中都在念道,董卓来了。
不错,来得正是董卓。袁绍私召董卓,董卓也是唯恐天下不乱的人。两人一拍即合,董卓便领军自上林苑向洛阳而来。当然,临行的时候,董卓还没忘了给朝廷上一份奏表:“中常侍张让等窃幸承宠,浊乱海内。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内食,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人。今臣辄鸣钟鼓如洛阳,请收让等,以清奸秽。”话说得很漂亮,表面功夫也做得很好。反正洛阳我是来定了。来清君侧了。
董卓赶时间,长途远奔,所部乃精骑三千,一路飞驰,快到洛阳的时候。张让等把大将军何进给杀了,袁术等人发兵攻打皇城,火烧南宫。大火冲天而起,董卓遥见,知道洛阳出事了。于是一刻也不停留,引兵急进。
到了城西,逮住人一问,知道天子在北芒,因此引兵来奉迎。
董卓一到,拿眼一扫,哎哟,刘备怎么也在。似董卓这类人,虽然骨子里残{完之后,这才看向袁绍、袁术和卢植,与众人见了礼之后,再又在众人的陪同之下,拜见天子。
天子见了董卓,怕了。毕竟还是个孩子,劳累数天担惊受怕,心神俱疲。更重要的是,他从小生活富足,无忧无虑。见的人也少。所来往认识的公卿,一个个都仪表不凡。哪里见过如董卓一般粗豪的边将。且他自幼习道,虽然是个半调子,但打小亲近自然,对气息十分敏感。董卓一身杀气,血腥味重得很,他一走近,天子便发自内心的厌恶害怕……
凭良心论,以刘备的眼光来看,董卓长得不丑,虽然一脸凶相,但好歹还五官端正。但董卓与其他大汉官员最大的不同就是他皮肤不好,粗糙得很,还很黑。这样看上去,给人感觉就不好了。要说是边地风沙的问题,刘备也就要奇怪了,不止董卓一人为边将,皇甫嵩,公孙瓒,哪怕是傅南容,有一个算一个,都是边将,但他们都是美男子,大帅哥。更不用说后来与董卓同起凉州的锦马超了。董卓也是特例了。
董卓一下拜,全身甲片便哗啦啦的响,天子见这么一个凶恶大汉拜在自己车前,不由惊弓之鸟似的往后一缩,话都说不出来了。
卢植与刘备见了,心中暗叹经此变故,大汉威仪丧尽。倒是天子身后的皇弟陈留王刘协,一板一眼的与董卓说话,诸如董将军辛苦啊之类的。
董卓便问洛阳之事,陈留王也言语清楚,条理分明。董卓心中就想,这什么破天子,还不如陈留王,听说先帝就有意属陈留王,只可惜奈何皇后与大将军何进作梗。董卓又看了看陈留王,越看越喜欢。思道,陈留王为孝仁太后所养,某与孝仁太后同族,若是陈留王作了天子,咱老董是不是也可以威风八面了?
这念头一起便一发不可收拾。
众人一路闲话,护送天子与陈留王返回北宫。此时南宫火灾虽然被吴匡与后来赶来的百官士卒指挥扑灭,可是宫殿也被烧了个七七八八,就是没烧毁的,也被烟熏火燎得面目全非,却非殿,千秋万岁殿都被烧坏。这要修复,又是一个大工程。
天子与百官只得在北宫崇德殿议政。崇德殿靠近永乐宫太后居住,也好。相互有个照应。
天子与陈留王俱返,何太后喜极而泣,不顾太后之尊,一把搂住天子,就哭了出来。她这几日担惊受怕,实在是够了。甚至想过,若是天子没了,百官议立外蕃,她这个太后,岂不是又要受人欺压……如今天子回来,她逐渐冰冷的心,才迅速回暖。
天子见娘亲真情流露,也不禁哇的一声哭了出来。百官面面相觑,对这太后和天子殿前失态颇为无奈。
还好何太后还算成熟,哭了会,收敛仪容,回后殿更衣后,出来与诸大臣议事,先是大赦天下,又改元光熹为昭宁。
再是察看损失,论功行赏。
洛阳之乱,死难宫人宦者二千余人。又有车骑将军何苗死于乱军之中,宗正刘松死于乱军之中,太后母亲舞阳君死于沟渠,前太尉樊陵,少府许相为袁绍所斩……其余有名姓之尚书、侍中、议郎,各有死难。朝堂为之一空。
刘备暗暗掰着手指头一算,他也吓了一跳,军中三巨头,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全死光了,九卿死了二个,前三公死了一个,其他郎官或弃官归隐,或被乱兵所害者,不在少数。朝廷这下是伤了元气了。十常侍还真是害人不浅。
百官愤怒,大司农周忠上本奏道:“陛下,张让等祸乱朝堂,社稷蒙尘,胁迫两宫,罪在不赦,其虽投河而死,宜收捞尸首,验明正身,剐于市口!十常侍宗族,可诏令郡县一并收捕,槛车征至京师凌迟死!”
周忠何曾受过这样的罪,他好死不死的伴在天子身侧,被张让等率了小黄门一鼓脑冲了进来,拿剑指着,他趴在地上的时候,混乱中还有人一脚踩他脸上,这等奇耻大辱,不报不行!
刘备拿眼看了一下周忠,他认识周忠,准确的来说,他认识周忠的儿子周晖周君吉,当年他刚来洛阳,献上除蝗之策的时候,就是在小茶馆中偶遇周君吉和黄文广的。如今黄奎随黄琬豫州赴任。周晖却不知道去了何处?
周忠一开言,百官皆附蚁,天下虽然纷扰,四处兵灾,但他们第一次见识到洛阳城中的兵乱。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不好受,昔日贵为公卿,高高在上,如今却被阉人胁迫,生命屡受威胁,这等大仇,不报还行吗?别说张让投河了,就是投火烧成灰了,也要把那堆灰弄出来再接受审判一回才行。
刘备干咳两声,他还打算是不是开言救下十常侍的一两个家眷来全香火呢,见群情愤愤,算了,还是过段时间再说,反正他们宗族都要槛车征到洛阳来行刑。还有时间。
想起张让害得自己一家家破人亡,狼狈不堪,何太后自无不允。然后又商讨如何平息京师谣言,整齐治安,修复宫殿……诸事之后,重头戏来了,这次事件中表现出色的官员们,依惯例要论功行赏了。
随天子蒙难险死生还的官员们,大都赏赐了一些绢帛粟米。然临危不惧,站出来与阉宦作死生斗争的功臣,排在第一位的,便是卢植。
何太后当然忘不了自己在最绝望的时候,卢植持戈直取段珪的情景,若不是卢尚书,自己只怕后果难卜。
再就是刘备,刘备后来引兵护住了自己,又前往迎驾,名列功臣第二位。袁绍袁术,何太后虽然不喜欢,甚至是厌恶,却也不能违心的说人家没出力。董卓、闵贡,吴匡等等都是功臣。
待到要论功行赏时,卢植却拒绝了加封他为涿侯、迁为少府的封赏。卢植拜于阶下,声若洪钟,道:“国有奸佞,浊乱朝堂,而使两宫受辱,社稷蒙尘,皆百官与臣之过也。幸而天子与太后遇难化吉,安然而返。古人曰主辱臣死,天子不加责于老臣等,已是开恩,老臣又有何颜面,受职爵之赏?”
太后屡下诏书,卢植屡次推还。只是道:“恨不能以军功封侯,然保驾除贼,臣份中事耳,何功之有。”如此反复,只是不受。天子与太后无法,也只好算了。
刘备知道岳父卢植不是耍脾气,他这真是觉得国家被弄成这样,他们做大臣的都有责任。百官公卿,竟然被一伙太监给胁持了,这实在是个笑话。是以他才坚辞封赏。再者,卢植当年以北中郎将平黄巾时,被宦官所污,而未能得爵,他从此之后,对名利越发的淡泊了。这些年一直待在宫中,除了续补《汉记》,便是抄写皇室藏书。所以他推辞封赏实乃真心真意。
好,岳父一带头,刘备这个做女婿的也不好接受封赏了。于是也摆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模样,反正他已经是侯爵了,再者,他年岁尚轻,骤为高位,简直是帮他拉仇恨,还是过阵子去当地方军阀的好。要是在朝中为公卿,迟早要被董卓一锅给端了。拒绝封赏还有个好处,就是下次向太后求情救张让等人子嗣继香火的时候,也好开口点。
袁绍、袁术兄弟那个恨哪,折腾了这么久,为的是什么?还不是升官发财,何进死了不说,现在立点功,眼看可以封爵了,你们却都请辞,要这样高尚做什么?能当饭吃么?这下,袁绍和袁术是彻底把刘备给恨上了。为什么不恨卢植?天知道。
董卓自然心里也不快活,不过他城府要比袁家兄弟深多了,袁家兄弟脸色不好大家都看得出来,他却若无其事。这就是差距。
最后,只有吴匡、闵贡两人受了都亭侯的爵位。
董卓眯着眼睛,目光在朝堂之上扫来扫去,心中嘿嘿冷笑着,却也不知道在盘算着什么。
汉皇刘备 第一百四十二章 人中吕布
董卓长相不怎样,性格不怎样。但对自己的心腹,对自己的乡党,还是很好的。而也正是如此,他才能够拉拢豪杰之心。哪怕是死后,也能让部将为他复仇,反攻长安,败吕布,劫天子……
董卓此次进京,身边也跟随了一票猛人,牛辅、段煨、徐荣、董越、胡轸、贾诩、李儒等等,一个个都是跟随他征战多年的大将。至于李催、郭汜、张济、樊稠等,还要低一级。可见董卓的人才板登厚度,比刘备要高多了。
不过,不知道是董卓不太会用人,还是贾诩藏拙,他这么一个后来名动天下的毒士,现在在董卓军中,干着的却是校尉的活。没错,不是谋臣,不是策士,而是部将,带兵直接打仗的那种……
或许可能和董卓性格有关系,不太喜欢用谋,碰上敌人了都是直接撸衣袖就开打?
现在董卓就在府中开会。一群糙汉子,一辈子在并、凉边地打滚,好不容易进了京城,见了洛阳城的繁华,被这里的风物迷得睁不开眼。一个个小说的直嚷嚷要留下来享福,不愿意回去啦。于是大伙儿一块起哄,让老大董卓想办法,一定要留在洛阳做官,不回凉州打生打死了。
是人,都是趋利避害,贪图享乐的。董卓也不例外。他久居边地,为朝廷东征西讨,这刀口舐血的日子他着实也是过腻了。若是能留在洛阳,又不失手中大权……
接下来的日子,董卓在洛阳城中几乎是横冲直撞,而麾下士卒在城中,没有一日不惹事的。虽然被人举报,被太后不轻不重的训斥了几句,但董卓一颗心却是乐开了花。
经过他的试探,他发现,百官对他,准确的来说是对他手中的精兵,畏惧得很。生怕他又弄出什么乱子来。既然如此,董卓便不客气了。
先是以并州牧、前将军的身份,尽收何苗之兵。何苗即死,其部大多散乱。刘备与袁绍都去招收过。奈何何苗与何进实在是前世冤家,又死得蹊跷,军中传言刘备部将吴匡与袁氏合攻何车骑,故其军大多不愿附刘备与袁氏兄弟。董卓一来,以大势诱迫之。尽得何苗所部。
董卓军势大涨,想起城中还有袁绍和刘备所部,袁绍他不放在眼中,刘备便是个**烦。董卓觉得自己兵力太弱,对上刘备没有压倒性的优势,于是便开始装神弄鬼。过四五日便辄夜潜出军营,到了第二日早上便大陈旌鼓而还。诸官以为凉州兵又来了,一个个噤声无言。如此反复数次,公卿大惊,心道董仲颖想干什么?洛阳城中都数万兵了!
只有刘备在旁冷笑,董卓在搞什么鬼,他一清二楚。他也不惧。他自己虽然没带人马入京,但靠着吴匡收了大将军何进所部近半,又借着刘恪掌了一部分禁军精锐,再加上一部分西园兵。董卓真敢蹭鼻子上脸,他就敢和他火拼一场,顺便教教他怎么做人。
董卓自以为瞒天过海,却不知被人看得仔细。接下来,更是飞扬跋扈,不可一世。这日上朝,唱班排位之时,董卓无礼,竟与三公并列。朝会之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怎么座,都是有严格的规定的。三公乃百官之首,统领群僚,地位尊贵。而董卓乃是州牧,虽然位高权重,却依然要附三公之尾翼。如今董卓无视规则,便引起了群臣的愤怒。
三公自持身份,没有斥责董卓,九卿以下,敢怒不敢言。刘备头上,还有一大堆比他职位高的呢,他也没打算冒头。殿中突然一阵沉默,气氛诡异。董卓见百官不敢言,心中大喜。却见一声炸雷般的怒喝:“董卓无礼,还不速速退下!”
董卓大怒,回头怒瞪,想看看这个不识趣的家伙是谁。拿眼一看,却见是执金吾丁原。此时丁原怒发冲冠,脸色涨红,怒目而视。丁原,字建阳,本自寒家,为人有武勇,善骑射。为南县吏,受使不辞难,有警急,追寇虏,辄在其前。裁知书,少有吏用。曾领并州刺史。后何进召其为武猛都尉,使其领兵入洛,同诛宦官。
丁原到洛阳时,大将军何进已死,于是统兵受太后之命,镇压宵小,绥靖地方。因之受太后赏识,转为执金吾。
执金吾,缇骑二百人,持戟五百二十人,舆服导从,光满道路,群僚之中,斯最壮矣。位同九卿,乃中央卫戍部队统帅。世祖光武皇帝都曾经叹曰:“仕宦当作执金吾。”足见此职的重要与荣耀。
董卓见是丁原苛责,正欲大骂回去,忽而又一想,丁建阳卫戍皇城,出殿就有他的亲信,此时若与他翻脸,待会就要吃亏了,且忍下这口气,回头再与这老儿计较。
董卓一张黑脸变得更黑,却是一声不吭,乖乖回到了原来的位置上。此时百官明显听到了陛阶之上的两位至尊松了一口气的声音。
刘备讶然,只以为董卓粗鄙,想不到董卓养气功夫还不错。脑子又一转,想道,等会散朝,可得提醒一下丁建阳,免得让他吃了亏。
散朝之后,董卓独自匆匆而去。丁原正欲离去,却听得一声呼喊,回头望去,一名俊朗青年正朝自己微笑,不是别人,正是刘备。
于是丁原停在原地,等刘备走近,方道:“玄德呼我何事?”
刘备笑道:“丁将军殿上一声虎喝,震退董卓,真吾辈楷模也。”
丁原不善言辞,挤出一个笑容道:“此乃为臣之本份,玄德谬赞了。”
刘备又道:“丁将军却还须多小心董仲颖才是。我与他昔日俱在凉州,嗯,他脾气不太好,又掌雄兵于京师,丁将军今日恶了他,小心报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