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汉皇刘备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青牛道人
众人讨论了半天,见袁绍迟迟不表态,不禁心中微怒,决定明日便向大将军何进单独汇报。于是大家不欢而散。
这些家伙,皇帝只剩下一口气,他们不关心探望,却只望着皇帝快点驾崩,然后新天子继位,他们好谋诛宦官。也实在是皇帝这几十年皇帝做得让他们太失望。
刘备在荆州,看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也隐约知道皇帝大概时日不久了。这时的他,全靠京中故旧给他传递消息。他也不知道,等天子一驾崩,袁绍那个笨蛋调董卓入京后,他便也起兵入京,还是按兵不动?
不起兵,实在是受不了董卓那头猪在京师折腾,从而把好好的司隶繁华之地,弄得乱七八糟,一片荒芜。要是起兵,不奉诏而动,又给了许多人口实,最起码在荀彧心中,这忠君为国的形象就要崩塌,从而变成世人眼中的野心家……
走一步看一步好了。起兵的时机也很重要,等董卓开始乱来的时候,自己做为大汉宗亲,去保扶天子,谁也说不出什么错来?
却说天子在宫中,自知时日无多。人之将死,自然免了不回顾自己一生。天子发现自己这一辈子除了吃喝玩乐,似乎也没干什么好事,唯一能得天下臣民称赞的,或许便是熹平石经了。这个时候,天子把天下局势在脑子里过了一遍,便开始担忧他的帝国起来了。
幽州、益州、荆州等地,各有重臣能吏镇守,他不太担忧。他就担忧两件事,在外担心他死之后董卓无人能制;在内担忧他死之后,继承人的问题。
董卓久在凉州,在羌胡中素有威望,麾下又兵强马壮,上回试探,征拜董卓为少府,董卓怎么说的?他说:“所将湟中义从及秦胡兵皆诣臣曰牢直不毕,廪赐断绝,妻子饥冻。牵挽臣车,使不得行,羌胡敝肠狗态,臣不能禁止,辄将顺安慰,增异复上。”大意是自己想来京师当官,羌胡不让,说还欠他们军费呢,自己没办法,来不了。
言语间,桀骜语气显露无疑,似乎对朝廷说,我带的兵,只有我能搞得定,要强行调我走,出了乱子不要怪我。
朝廷也知道,真要强征董卓,董卓部下必然会出乱子。谁让乱的,大家心里都有数,心照不宣而已。
从那个时候起,皇帝心中就有着一根刺。凉州乱了那么多年,他不想自己的孩子上任,也为这个问题而头疼。于是又下诏,这回是给董卓升官,拜他为并州牧,然后着他之部队归属皇甫嵩。
董卓虽然没读多少书,不过一看就明白了,这是要夺自己的兵权呢。从小就生活在混乱之地的董卓知道,没了兵权,没了部队,朝廷想怎么拿捏自己还不得就怎么拿捏自己啊。这明升暗降呢,这个当,自己可不能上。
于是董卓又上书道:“臣既无老谋,又无壮事,天恩误加,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为臣奋一旦之命。乞将之北州,效力边垂。”官职受了,却还是不肯交出部队。反而驻兵河东,以观望时变。
皇帝此时病重,他要交待的身后事还有很多,最重要的就是继承人的问题,一时半会也腾不出精力来收拾董卓。否则,若依他身体好时的性子,十个董卓也没了。
攘外必先安内。还是先搞定皇位继承人。
皇帝做了几十年,却只有两位皇子,一位帝女。不是他能力不强,而是这个时候的婴儿成活率,哪怕他贵为天子,也是无法。他子女无数,但成活到现在的,便只有这几根独苗苗了。
皇长子刘辨,为何皇后所出。照理来说,何皇后十数年宠爱不减,刘辨应该早早便为皇太子才是。可是皇帝便偏偏不喜欢刘辨,觉得他太轻佻,无人主相。
这也怪不得刘辨,皇帝当时数丧皇子,好不容易又得了个皇子,自然是喜不自胜,却又怕自己养不活,便把刘辨寄养在史道人家中。一养就是好多年。人称史侯。
刘辨养在民间,倒是身体健康,无病无灾,活蹦乱跳的,可是谁家不好养,却偏偏养在一个爱好炼丹画符的道士家。十几年耳濡目染,刘辨对画符炼丹,捉鬼降妖热切得很。可以说是颇得史道人真传。史道人也没法,皇子喜欢这个,难道自己可以不教?
本来无碍,反正皇帝自己也喜欢玩这个。但偏偏好死不死,张角搞了个黄巾大起义,弄得天下到如今还不得安宁。这下,皇帝从爱好道教,瞬间粉转黑,把道士、道教恨得入骨。而大儿子刘辨却偏偏爱好这个,兴趣不减,于是在皇帝眼中,便成了负面印象了。
他总觉得,要是长子刘辨当了皇帝,只怕比自己还要乱来。一想到刘辨为天子,宫中蓄养一班捉鬼画符的道人,皇帝就觉得受不了。
再看皇次子刘协。刘协生下来,母亲王美人就被何皇后给弄死了。刘协继承了母亲的基因,长得粉雕玉琢不说,打小还被自己的母亲董太后抚养,学习了一肚子的诗书不说,还乖巧懂礼。而王美人,又是皇帝一直念念不忘的。或许是失去了的,才是最好的。皇帝无疑把对王美人的爱和思念,全部转移到了刘协身上。
于是在刘辨刘协之间,天平自然就不由自主的倾斜了。
只是在自己要做决定的时候,群臣反对不说。还要考虑的是皇后和大舅哥的态度。何进为大将军多年,地位稳固,士卒多得其恩。若是不立刘辨,只怕自己死后,便会立马发生流血事件。
虽然自己去年设立了西园兵,又把自己舅舅董重提拔为骠骑将军,坐到了军中老二的位置。可是何家兄弟一为大将军、一为车骑将军,董重势单力孤,只怕是斗不过。如何是好?
皇帝也是个普通人,他也在权衡利弊。他也在谋划布局。只可惜,时间太过紧迫,而他为了天下安危,又把宗室重臣全部外放镇守地方。不然,有一二位宗室重臣在此,他便可以安心立遗诏了。何至于强忍着一口气,思来想去,难下决断?





汉皇刘备 第一百三十五章 天子驾崩
中平六年夏四月,丙辰日,天子驾崩于南宫嘉德殿,寿三十四岁。从此结束了他放荡且又胡作非为的一生。天子在最后的时光里,终于下定了决心,以皇子协举止端庄有威严,遗诏托心腹中常侍、上军校尉蹇硕,让其联络朋党,立庶子刘协为帝。
蹇硕受了遗诏,他又素与何进不睦。且天子驾崩,西园军与大将军所领之兵日后总得争出个老大来,否则谁吞并了谁还真不好说。
于是蹇硕便与众心腹宦者谋,欲先诛何进而后再立新帝。不然何进不除,想立刘协便只是一个笑话。于是蹇硕便着人相请大将军入宫商议天子丧事。何进接报,不疑有他,便轻车简行,独自入宫。却不知道嘉德殿外,西园劲卒早已蓄势待发,只待一声号令,便要刀斧相加。
何进一路进了宫中,匆匆而行,忽然看见蹇硕帐中司马潘隐迎了上来,此人素来与何进有旧,何进正想开言打个招呼。却见潘隐瞪着自己,一双眼睛飞快的眨着。脸上表情严厉古怪。没风沙啊?何进[了。怎么着气派怎么着来。
至于服丧,汉文帝遗令简葬短丧,规定大功十五日,小功十四日,纤七日,共三十六日后臣民可除服视事。到了东汉,历代皇帝又屡屡改动,汉桓帝时令刺史及二千石者行服。其他人就算了。
其实,不管官府如何规定,准或者不准,大多数人都服三年之丧。不管是为博取名誉也好,获得众人赞美也罢。服丧数十年的也大有人在。
刘备虽然已经彻底融入到这里,但他也是第一次遭遇天子驾崩,这礼仪繁琐得让他头疼,不过还好,他只需要按照引导官的说法,照葫芦画瓢即可。其他的,有山陵使等人去负责。
刘备到了京师,入了宫中,换了丧服,拜见了新的天子和太后。天子还是个小少年,父皇死了,倒是真的伤心,哀哀哭个不停。何太后脸上虽然有哀戚之色,不过更多的只怕是想着接下来的权力分配罢。
看着小皇帝伤心那模样,刘备心中一软。这孩子何辜,竟然被董卓这匹夫所害。待董仲颖入京,自己说不得也要和他掰一掰手腕了,就算保不住这孩子的帝位,也要保住他的性命才是。
刘备在京中无宅院,他便住在岳父家中。卢植多年未见爱婿,看到刘备甚为欣喜,两人促膝深谈至深夜,大多是卢植在考较刘备的学问,然后向他介绍京师中的诸人动向。
整个五月,刘备深居简出。丧期禁宴饮丝乐,期间只有曹操来寻过他。之外,大将军何进也好,袁绍等人也好,都没有联系过他,刘备也不打算去见他们。
他依然记得曹操那日来见他时的愤怒:“玄德,大汉乱矣!大将军优柔寡断,袁本初智浅无谋,心胸狭窄,欲诛宦官,竟一意孤行欲召董仲颖入京。我与卢尚书、郑公业等苦劝无果。若董卓入京,必然为祸京畿!”
刘备从曹操口中得知,袁绍终于说动了何进,下定决心征调外镇入京。那日蹇硕欲害何进不成,却把何进给激怒了。
何进怒火冲天,本来还想着自家外甥上台了,你们表现得听话就看情况稍微网开一面,想不到蹇硕这般大胆,竟然想害自己。若不是潘隐,自己只怕是要追随天子于九泉之下了。
何进把这事一想,知道劝动妹妹何太后和何苗,只怕是有难度了。那素性就自己单干了。何进也知道,京师禁军受宫中影响太深,搞不好阉宦们挟持太后和皇帝,搞个矫诏出来,自己就完了。于是,外镇兵便成为不二之选。
当然,何进也充分考虑了其他人的意见和情绪,并没有让董卓直接率兵入京。只让他驻兵在郊外,随时听调便可。
何进的意思是,让一枝凶名在外的凉州兵在京郊,保持对太后和宦官的恐吓威胁,让他们不敢轻举枉动即可。且他也怕董卓势大难制,又着大将军府掾泰山王匡回郡征发强弩兵;召东郡太守桥瑁屯兵城皋;武猛都尉丁原屯孟津。
如此,何进觉得大事定矣。
于是环顾左右,磨刀霍霍,这第一把刀,砍向谁呢?
出乎世人的意料,大将军的屠刀没有第一时间砍向宦官,而是砍向了同为外戚的董氏。董太后抚养皇子刘协,世称董侯,董侯乖巧,为先帝所喜,若不是嫡庶的问题,早就被立为太子了。或者,先帝活得更久一些,也会有更多的时间和手段来谋划这件事。可惜先帝英年早逝。一切美好愿望皆成画饼。
原本想着刘协登基后,再能让董家富贵数十年的董太后,心中自然不忿。而天子登基,何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辅政。国事尽付于何氏之手,董太后心中自有不平。她每欲参干政事,便被何太后辄相禁塞。
董太后是什么人?先帝在时便屡屡干预朝政,唆使先帝卖官求货的人,又是什么好相与的?更别说现在贵为太皇太后了。见自家儿媳对自己不复之前恭敬了,便口出怨言,道:“汝今辀张,怙汝兄耶?当敕骠骑断何进头来!”
你现在嚣张不全靠你兄长何进吗?我叫我娘家侄子骠骑将军董重弄死何进,看你还怎么拽!
其实就是一句发泄式的赌气话。结果不知怎么就传到了何太后的耳朵里。何太后一听大惊,怕大兄何进不知道而着了董重的暗算,于是又急忙派心腹告诉何进。
何进本来正一心想对付阉宦呢,结果突然就得了这样的消息。不由大惊。本来何进与董氏也没什么仇怨,帝位之争已经水落石出,自己已成为最后赢家,所以他也没有必要更没打算着去踩一踩董氏,毕竟同为天家外戚不是。
谁曾想,自己没这打算,那董重居然想在自己背后捅冷刀子!真是忍无可忍。要是自己领兵在前,身后却被放冷枪,这是要自己死无葬身之地啊,好狠辣的董氏。好,你不仁便别怪我不义。何进狠狠的咬牙道。
太皇太后没想到自己一句气话,给家族带来了覆灭的命运。何进与三公及弟弟车骑将军何苗等人一同上奏天子:“孝仁皇后使故中常侍夏恽、永乐太仆封谞等交通州郡,辜较在所珍宝货赂,悉入西省。蕃后故事不得留京师,舆服有章,膳羞有品,请永乐后迁宫本国。”
太皇太后董氏自入宫后,被先帝尊为孝仁皇后,称永乐宫。故此何进称其为永乐太后。好狠的招,董氏丈夫毕竟不是皇帝,她儿子才是皇帝。所以她被何进说成是蕃后不得留京师,要把她赶回封国。她丈夫死了,儿子死了,一个老太太,孤苦无依的。再赶出宫去,让她如何是好?
感谢书友江湖过客,,,,,的打赏。




汉皇刘备 第一百三十六章 洛阳风云
朝中大权皆由何氏把持,何太后临朝观政。所以何进等人一上奏,何太后便立马批复奏可。她心里也高兴得很。虽然内外朝都是她何氏独大,自家儿子又是天子至尊。可权力再大也大不过礼法不是?
董后再怎样,也还是她的阿姑,天子的亲奶奶呢。若是自己做的太过,也难逃百官的指责不是?
只有把这老太婆赶出宫去,这宫中才是自己说了算。
永乐太后一听这事,便吓坏了。她凭仗儿子在宫中享福几十年,到现在才想起来政治斗争的可怕。可是,她已经没有依靠了。她的儿子,曾经的天子,已经躺在了棺椁之中。而现在的天子,什么事也不懂,只知道听他娘亲的,听他舅舅的。又怎会对自己这个奶奶亲近?更何况,自己还反对过他登基为帝呢。唉,永乐太后一声长叹,只有依靠娘家侄儿了。老太太年岁已高,心中忧怖,竟然被吓得病了。
而这边何进又找了个由头,率军围了骠骑将军府。外戚其实本事都不怎么样。所:被大将军何进率兵围了,竟惊慌得不知所措,思来想去,知道大势已去,竟然在家中自杀。
刘备听了消息,也不禁一声长叹。有时候政治就是这么肮脏。董重他见过,一个本份老实的厚道汉子。让他当个富家翁还好。把他强行推到骠骑将军的位置上,那不是害他么?天子在,无人敢动他。天子崩,他就成了别人的磨刀石了。
刘备又想,若是自己是董重,只怕早就率了家将,杀将出去了罢?不管胜负,与之一拼的勇气还是有的。可惜董重了。
董重既死,永乐太后闻讯,心中大惧,未多久,在宫中疾病暴崩。先帝驾崩,而何氏便杀先帝表兄,吓死孝仁皇后。这人总是同情弱者的。虽然永乐太后是爱财了点,可是董重是个老实人呐,且董家几十年,也没干什么天怒人怨的坏事儿。所以董氏一败亡,天下人说话便不好听了。什么怪话都有,反正就是归咎于何氏了。
这时候何进似乎也明白过来了,自己有些操之过急了。搞得名声不好听了。不过事已至此,再反悔也是无用。只好又开始操持起永乐太后的丧事了。
本来何进想,这段时间事情太多,骠骑将军和永乐太后皆死,军中大权皆归自己。那么便等天子与永乐太后下葬之后,再腾出手来对付宦官。结果天不遂人愿。他想歇歇刀,人家就是不让他这么干。
这不,他的老乡中常侍郭胜给他写信了。说大将军你要小心,蹇硕这孙子在宫中密谋要对付你呢,不过我们大家都没同意……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这句话,古今宜同。
蹇硕本来想偃旗息鼓的。可是见了骠骑将军和永乐太后都被何氏给灭了。他这小心肝是吓得扑通扑通直跳。这手段,太凶残了。不给人活路啊。蹇硕在宫中,是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最后把心一横,豁出去了,于是的:“吾仍见上,上甚聪明,但拥蔽于左右耳。”
范晔在《后汉书》中拿秦二世与汉灵帝相提并论。
薛莹说:“孝灵以支庶而登至尊,由蕃侯而绍皇统,不恤宗绪,不祗天命;上亏三光之明,下伤亿兆之望。于时爵服横流,官以贿成……”
几百年后的唐代大诗人杜牧还在说:“桓、灵四十年间杀千百比干,毒流其社稷……”
可见此时士大夫们对先帝的印象是有多么的差了。先帝在世时受尽他的欺压,咱们拿他没办法。也就只能在这谥法了拿捏下了。什么,要咱们改个好听点的?没门!
大将军何进被碰了一鼻子的灰。却也拿这些家伙们没办法。士人们极重风骨,有些事,他们不肯干,你就是拿刀架在他们脖子上,他们也是不会低头的。
算了,灵帝就灵帝。反正人也死了。这一页就这么翻过去算了。大事要紧。
先帝也下葬了,新帝也登基了。天下士大夫们,一个个的磨拳擦掌,兴致勃勃。新的篇章开始了。大家是该发挥自己的抱负的时候了。大将军何进亲近士人,信任士人,这就是一个天大的好兆头啊。
此时,被孝灵皇帝弄得人心散乱的士大夫们,不禁对大将军何进抱以极高的期望,希望他能够更选贤良,整齐天下,为国家除患。
谁是患?天下人皆知,乃是孝桓、孝灵皇帝时祸乱天下的阉宦。
何进此时也是踌躇满志,觉得自己是大汉的掣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天下没有谁都行,就是不能没有他。
于是又召集袁绍等人,一番商议后,对自己的妹妹何太后下最后通牒了。我要对宦官下手了,妹妹你站哪边,自己想清楚了。
洛阳城中,风云聚焦,一场惊天变故即将上演。
而无数人都在摒息期待,期待风雨之后的彩虹、期待乌云之后的暖阳。期待着属于士人的,久违的胜利!




汉皇刘备 第一百三十七章 洛阳风云 二
刘备跟着送了丧,又发现没人管他了。光禄卿既不要他去署中报到办公,朝廷也不下旨让他返回驻地。他也不想现在就打报告说要南返荆州。于是他就这么心安理得的在京师待了下来。
或许是上天有感天子驾崩,这些天一直雨水不断。刘备也就懒得出去。他此时在京中,也吸引了不少目光。于是便也想保持低调。
按惯例,他应该去拜访大将军何进和三公。但刘备视何进为冢中枯鬼,而昔年待他甚厚的长者刘宽、杨赐皆已离世,唯独一个认识的太尉刘虞,也是外镇。实在是不好去见,否则被人脑补成两人勾结就不太好了。见了司徒、司空,唯独不见太尉,也不好。索性便一个也不见了。想必居丧期间,也无人敢说他失礼。
关羽、张飞两人在京师更是没熟识的人,刘备不出去,他们也就跟着宅在家里。只有荀彧,这几天,天天在外面。刘备知道他世家出身,交游广阔,还有个侄儿荀攸,为大将军座上客,于是便也不去管他。反正文若出菮。
如今,荀家人见那个喜欢乱来的皇帝汉灵帝已经驾崩了。而天子继位,大将军何进重用士人。又觉得到了他们士人大施拳脚的时候了。这个时候大将军何进要清扫宦官,清扫完之后就正好是论功行赏分蛋糕的时候,位置不多,谁手快,谁能力强就归谁。荀家后起之秀,一为荀彧,一为荀攸。荀攸已被大将军何进所征辟。可更出色的荀彧,却还跟着刘备身后混,这就有点不大好了?
若是荀彧也为朝廷所用,不出数年,他们荀家必然又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于是,族内老人便在年初就屡发书信与荀彧,只不过荀彧没有理会,也没有让刘备知道罢了。
如今荀彧随刘备入京,荀攸又受命,劝一劝这个小叔父。
荀彧听完,眉头一挑,似笑非笑的问道:“公达,你也觉得大将军能清扫阉宦,朝廷能有一番新气象?我辈士人能一施胸中抱负,共襄太平盛世?”
荀攸沉默不语。
荀彧见荀攸不回答,便又喝了一口茶,道:“看来你还算清醒,未曾让我失望。主公进京之前,与我有言,京师之局面,已成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势。不过世间万物,总是由盛转衰。天下人皆知大将军欲清扫宦官。宦官宁不知焉?而大将军负天下人望,却一拖再拖,犹豫不决。其中变数实在太多,只怕难以竟全功。公达,我亦持此论。你以为如何?”
荀攸良久,叹息一声,道:“大将军以袁本初四世三公,能得豪杰用,屡听其言,已着人征外镇入京。董卓兵屯上林苑,丁原兵屯孟津。桥瑁兵屯城皋……大将军掌洛阳禁兵,袁本初为司隶校尉,司隶与京城兵权皆在二人之手,欲诛一阉宦,反而依赖外镇,我大汉这是怎么了?”言语见不胜唏嘘。
荀彧闻言,也不禁黯然。
良久,荀彧长叹道:“公达,我观京师是非之地,居大不易,你,还是见机行事罢。若有事,可往卢尚书府,我与主公皆在此处。”
荀彧叔侄二人在密谈的时候,卢植府中,刘恪也在和兄长刘备说话。“十一郎,你在军中,能掌握多少人马?”
刘恪道:“五哥,我听你之言,在军中善待士卒,从不扣人军饷,故麾下卒士皆愿效死……”如今他身为一营司马,手底下也有着一班铁杆兄弟。
刘备闻言,看着这个成熟了不少的小十一,不禁笑道:“好!好!老十一,你且听我言,如此如此……”
刘恪把胸脯一拍,道:“五哥,你就放心。包在我身上了!”
却说大将军何进和妹妹何太后摊牌了,可惜何太后仍不听何进之言,只是道:“中官统领禁省,自古及今,汉家故事,不可废也。且先帝新弃天下,我奈何楚楚与士人对共事乎?”
何进这人,实在是个没主见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他却又瞻前顾后,何太后一说,他又觉得自己应该听太后的。把个袁绍气得半死,袁绍只得又苦口婆心的劝,说中官亲近至尊,出入号令,今不悉废,必为后患。
这个时候,也无所谓密谋不密谋的了,一件机密的事件,让何进搞得满城皆知,人人都知道大将军要诛宦官了。袁绍等人也是无语了。
舞阳君与车骑将军何苗多次收受宦官贿赂,这次宦官知道不好,又着乡党郭胜送了亿万钱,前来关说,求大将军放过。
于是皆在太后面前说何进的坏话:“……大将军专杀左右,擅权以弱社稷。”
1...4748495051...2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