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皇刘备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青牛道人
至于忠君?比起许多人把君王当作自己效忠的精神图腾,袁绍更清楚天子是怎么一回事。想来董卓的野蛮,已经让更多的人清醒了过来,天子威严也不过如此罢了。
那么,既然讨董事实上已经费力不讨好,捞不到什么好处不说,还随时有着巨大的风险。那是不是该调整下自己的部署了?袁绍毫不怀疑讨董联军能打败董卓。但他亦坚信,董卓在灭亡之前,必然会疯狂的朝他这个所谓的盟主发动进攻,好拉着他一起陪葬。偏偏自己还离董卓如此之近,而韩浩之败,亦证明了凉州兵卒依然锐不可挡这个事实。
在韩融等人到来的这十几天,袁绍一直在摇摆不定。董卓很有诚意,三公之位也很有**力。否则哪怕他是袁氏之后,要想登上三公之位,也得摸爬滚打好一段时间。而董卓却给出了一条捷径。
然而叔父袁隗之死,依旧让他有着道德上轻微的愧疚感,而他若突然反水,他的盟友们,只怕也要花费巨大力气来安抚。当然,只要下定决心,他还是相信自己可以让盟友们保持沉默的。无非是看自己和董卓能够付出什么罢了。
至于太后与弘农王,这段时间以来,袁绍已经清楚,太后对于再次入主皇宫已经迫不及待了,她无比怀念那华丽的园林,以及宏大威严的宫殿。自己若是与董卓和解,并能够在安全上给予她极大的保障,能够促使她迅速摆驾返宫,或许她是极为乐意的。
让袁绍头痛的,却是刘备和鲍信这个愣头青。鲍信是坚定的反董份子,要想说服他,实在是艰难。而对于刘备,袁绍实在是不知道该如何来形容。刘备似乎不是个能收买的人,就算是能收买,这份代价,也是他袁绍出不起的。最最关键的一点,是刘备手中有着一枝屡战屡胜的军队。而讨董盟军,许多人都只是虚张声势,真正动真格的,能够对董卓造成致命威胁的,似乎也只有刘备罢了。可就算是董卓,只怕也不愿意拿自己的凉州铁骑去与刘备耗……
袁绍很清楚,能够获得董卓许出来的好处,唯一的条件就是让天下诸侯退兵。如今真正出兵的,估计也就三路人马,自己与王匡一路,弟弟袁术一路,然后就是刘备一路。自己和弟弟袁术好说,可是刘备不退的话,如何向董卓交待?
刘备不退,董卓诏书中所说的一切,也只不过是画饼罢了……袁绍摇了摇头,看来,还是得在讨董这条道上继续走下去啊。既然如此,索性就击败董卓了再说罢,到时未必便不能和董卓一样,控制两宫权倾天下。
翌日,王匡来见袁绍,直问道:“本初,那些人如何处置?”
袁绍知道王匡说得是谁,便道:“此等人为董贼之爪牙,助纣为虐,岂有放过之理,若不是为了等公节回来,某早就尽数诛之。公节既问我,我意杀之可也!”
王匡一愣,他还以为袁绍容忍那些人逗留至今,好吃好喝的款待着,是信念动摇了,打算向董卓为首的朝廷妥协,想不到袁绍意志如此坚决,竟然是想杀之以明志。也是,袁氏数十口尽丧于董卓之手,袁本初与董贼既有家仇又有国恨,岂是那反复之人。想到自己昨天还怀疑袁绍,王匡不禁老脸微热,心中很是愧疚起来。
不过,董卓派来的一帮人,一个个都是名声着著之辈,里面还有自己的亲戚,真的都杀了?这也太残酷了吧?王匡不禁心生迟疑。
袁绍见状,便反问道:“公节可有异议?”
王匡见状,乃道:“韩元长、胡毋季友等皆位列朝堂,名显儒林,不教而诛之,岂不可惜?且未败董贼,先杀士人,有失天下之望。本初,依我之见,不如逐之可也。”
韩融字元长,颖川人,与荀爽、陈纪等人同列,少有名声,通晓儒学,曾经五府并辟而不至,此时在朝为大鸿胪;胡毋班,字季友,泰山人,王匡的老乡、妹夫,著名党人,名列八厨,此时在朝为执金吾;阴循字元基,南阳人,亦是声名鹊起的名士,此时在朝为少府。至于将作大匠吴循、越骑校尉王瑰等,皆名高爵重。要真把这些人全杀了,天下定然震动。
王匡这里一心为袁绍着想,袁绍心中却出离愤怒,怎么着,你妹夫在这,你就不忍心下手了?我袁家上下几十口死得,我叔父太傅死得,你家中一个执金吾便死不得?袁绍脸色瞬间便阴沉了下来。
王匡不知道袁绍想歪了,且越想越火,过于偏执了。还在旁边苦口婆心的苦劝。殊料袁绍一开口,便是冷冰冰的语气:“韩元长乃长者,名重海内,可免。其他人相助董贼,罪在不赦,正好诛之以诏天下,震慑霄小!”
王匡被袁绍吓了一跳,复劝道:“本初,诸公可是为董贼所迫,来此非他等之意,若杀之,岂不令天下人失望?”
袁绍忽然微笑,笑容如春风扑面,如暖阳微熏,可是王匡总觉得有些不安。便见袁绍道:“公节欲活胡毋季友乎?”
字字诛心,王匡心头一震,他万万想不到,亲密的盟友袁绍竟然会怀疑他。王匡只觉得怒火中烧,他一生轻财好义,以侠义闻名,出仕以为,为诛宦官、为讨董贼劳心劳力,散尽家财,换来的竟然是盟主袁绍的猜忌。王匡心中又怒又痛,他强忍心神,强抑怒气,双目直视袁绍道:“本初,某可是因私损公之徒?”
说完,不待袁绍反应,便大步出门而去。
王匡出了袁府,提剑直至韩融等人所居之处。韩融等见王匡来了,皆上前来打招呼,他等同在朝堂,自然相熟。殊料走近才发现,王匡竟然提剑杀气腾腾而来。
韩融等人勃然变色,乃道:“公节,汝意欲何为!”
王匡道:“本初欲杀诸公以告天下,他与董贼势不两立!”
韩融等人相互看了一眼,心中苦笑,只道远离了董卓,便是脱离了虎口,想不到来了袁绍此处,又是进了狼巢。时也,命也。至于反抗?面对袁绍的军队,反抗除了让他们像小丑一样,还能改变什么?
众人都是风范肃然之辈,面对生死,亦是淡然。韩融出列道:“公节,我等不欲以乱臣贼子见诛,请稍待,让我等自死可也。”
名士,自然不能被人屠鸡杀狗般拿剑乱砍而死,他们要死,也要死得体面,死得讲究。袁绍不是想杀我等吗?不让你杀,我们自己死。不得不说,这是非常有个性的想法。
王匡沉默良久,道:“本初有言,韩公可免。”
韩融须发乱舞,怒道:“老夫年过六旬,岂受小儿辈之垂怜!”
王匡唤过左右,吩咐道:“看信韩公,若韩公有事,尔等族诛!”
又对韩融道:“韩公可死洛阳,可死天下各处,惟不能死我河内。还望韩公见谅。”
说完王匡便不再管韩融,却是把目光看向了胡毋班,他的妹夫。他眼眶发红,鼻子发酸,幼时他与胡毋班结交,游学,最后把妹妹托付给此人。如今,却要轮到自己来终结他的性命了么?这一切,是否是值得?
胡毋班见王匡神情酸楚,眼中泪水涟涟,心中怨怼之气顿消。他瞬间明白,自家舅兄必然也是为势所迫,否则又岂能不保下自己?
于是胡毋班上前拜道:“公节,袁绍害我等于此,此何悖暴无道也?仆与董卓何亲戚?义岂同恶?袁绍张虎狼之口,吐长蛇之毒,恚卓迁怒,何其酷哉!死者人之所难,然耻为狂夫所害。若亡者有灵,当诉袁绍于皇天。公节,其人不可与之同谋,还望你善自珍重!我膝下两儿早夭,如今止有两女,乃君之甥,我死之后,还请勿令其临我之尸骸,公节我去也!”
王匡闻言,为之泣下。
未几,有仆来报,少府阴循,执金吾胡毋班,将作大匠吴循,越骑校尉王瑰自尽于居室。王匡心情沉重有如坠铅,沉默良久,一挥手,道:“好好收殓尸首,勿得损伤。”说完,便神情萧索的独自离开了。
袁绍闻王匡亲自逼死诸人,长叹道:“公节,休怪我心狠,不如此,岂能坚你我讨董之心志?”
袁绍知道,此举把他和王匡逼上了绝路,自己从此之后,便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了。那么,便断绝其他心思,全心全意的掀翻董卓罢。
汉皇刘备 第一百五十八章 天下反应
董卓遣使河内,被袁绍、王匡愤而斩之。消息顿时便飞往天下各郡国。得知此讯,诸侯神色各异。有击掌而叹者,亦有默默叹息者。董卓闻讯,不由暴怒。连杀二仆,方稍消恨。董卓也未曾想到,自己第一次放下身段,与袁绍商讨未来权力划分之事,结果袁绍却给了自己当头一棒。
看来,似乎天下人都把自己当成了笼中困兽,当成软杮子了。董卓咬牙狞笑:“袁绍小儿,王匡匹夫,迟早让你知道老子的厉害!”
董卓忙着排兵布阵的同时,手头也没闲着。着令尚书台的人炮制了无数篇文章,公布天下,大骂袁绍与王匡无视朝廷,目无纲纪,枉害大臣,说他们所领之兵乃是贼兵,为了一己私欲而置天下生民不顾……
文章写得很有水平。亲自捉刀的,是大名士蔡邕。蔡邕因言获罪,差点全家没命,自此对朝廷和皇帝便不免失望。而后流亡江湖十数载,董卓入京后,慕蔡邕才气,强召至朝中。蔡邕是个老帅哥,儒学精通不说,还琴棋书画,样样能行。从到书法到琴艺,都堪称大家。董卓一见便喜欢上了。于是三日而历转侍御史、治书御史,尚书等职。
蔡邕也不是不知道董卓其人性格刚烈,难以应付。但董卓以相国之重,对他礼遇甚厚。他是个厚道人,不免为之而感动。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这个时代的人,思想就是怎么简单。
典韦可以为了同乡去报仇,蔡邕也可以为了董卓而效死。且蔡邕固执的认为,董卓就算是擅权,毕竟天子还在洛阳。而诸路大军讨董,却是未经过天子的许可,名不正言不顺,是为逆贼。这位可爱的、固执的老头,于是把几篇文章写得笔绽莲花,字字珠玑。看得袁绍、王匡是头痛不已。蔡邕浑然不觉自己无形中得罪了许多人。或许,他就算知道了,他也不怕。从董卓死后,唯他抚尸而哭便可看出,先不论对错,蔡邕便是大汉的真性情之人。
刘备与曹操分取了二城,等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两人大军已经到了荥阳城。曹操得知此事,不禁愕然,道:“本初此举,意欲何为?”
刘备也想不透袁绍为什么要这么干,说实在的,两国交战,且都不斩来使。更何况大家还有同殿为臣的香火情。而这冤死的几人,和刘备虽然不熟悉,但和曹操,关系却是个顶个的好。曹操闻得诸人死讯,以他心志之坚定,亦不免为之而泣下。大军扎营后,曹操携酒至营北,望北方而拜祭,泣道:“洛阳一别,想不到竟天人永隔。今时逢乱世,海内播荡,操亦不知何时便殁于王事。诸君慢走!魂兮各归祖茔!”
这一晚,曹操的情绪很不好。拉着刘备喝了很多酒。然后在席上,与刘备言道:“玄德,依你之见,日后时局如何?”
刘备随口答道:“董卓必败无疑!”
曹操抱着酒坛狂笑道:“不错,董卓必败无疑。董卓败了之后呢?”
曹操忽的一下站了起来,摇晃着身体,朝刘备大声道:“董卓败亡之后,袁本初必将取而代之!朝堂之上,届时皆是袁氏党徒!他袁本初还有什么不敢干的?玄德你可知道,你未至酸枣之时,本初便与我等秘谋另立天子,若非你救了太后与弘农王,嘿嘿,嘿嘿!如今,他虽未行废立之事,却擅杀朝廷大臣!他把朝廷当什么了?他把天下当什么了?”
曹操越说越激动:“我等起兵,是为了讨董,拯救天子与朝臣。可事未竞功未成,他却先杀国家梁柱,九卿他一口气杀了二个,真是好大的胆子,好大的胆子啊!玄德,我告诉你,就算董卓死了,大汉也没救了,袁本初谋立天子,擅杀公卿;袁公路指使孙文台,杀刺史,诛太守,擅占南阳,好一个袁家兄弟,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大汉没救了,天下要乱了,天下要亡了!”
曹操说得涕泪纵横,刘备却静坐黯然无声。渐渐,曹操声音低了下去,不再说话,却伏在案上沉沉睡去。刘备唤过帐外的曹仁让他把曹操弄走后,自己却陷入了深思。
曹操说得都没错。就算董卓死了,大汉也不会回到正轨上。只是因为董卓起了一个坏的榜样。他让天下诸侯发现了,原来天子也可以玩弄于鼓掌,原来公卿也可以屈服于武力。于是袁绍密谋另立天子与董卓对抗,袁术几年之后,更是干脆自己称帝……
而其他诸侯们,互相攻伐,争夺地盘,掳掠人口……再也不奉朝廷的诏令,自己的地盘和爵位,也打算传给自己的子孙。大汉从一个大一统的中央帝国,瞬间分崩离析,变得仿佛战国末年一般,诸侯争霸。比起现在,那个时候,才是真正的乱世,连年烽火,人命如草。百姓十不存一。就如曹操后来的诗歌《蒿里行》描述的一般,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那是何等的惨状?
刘备知道,曹操今晚失态,以至于泪涕横流。一是因为故友无辜受戮,二是因为他看不到大汉的希望了。曹操自幼立志,欲匡扶天下,欲使大汉再现盛世,自出仕以来,他一直为了这个目的而努力。他交游广泛,四处结交,拉拢盟友,无一不是为了今后作准备。可惜一连串的事件打击,让他彻底失望,以至于今晚再也抑制不住负面情绪,全面爆发开来。
先是谋诛宦官的时候,大将军何进与袁绍等人让他失望,再后来,董卓入京,又是一重打击,他逃离京师时,热血仍未冷,暗暗发誓,迟早会回来清君侧。然后便有了关东诸侯讨董之事。他激动得不能自己,说服卫氏散尽家财,招募敢勇健儿,到了酸枣之后才发现,诸侯竟然人人心怀鬼胎,每日里除了宴饮,便别无他事。好吧,就算如此,他依然振作精神,随同刘备一路往洛阳打。
到了洛阳,赶走了董卓,大汉就有了希望。曹操如此想。结果刚到荥阳城下,便传来了他们的盟主袁绍,擅杀公卿数人的消息。
曹操再也扛不住了。董卓才是他们的目标,朝中百官,与他们本来就是休戚与共,如今盟军的屠刀竟然落到了公卿的身上,那么盟军与董卓还有什么区别?这不是把百官往董卓那边推吗?如此一来,就算打败了董卓,又有什么用?你袁绍如此残酷,岂不是又要成为第二个董卓?那么大家起兵,还有何意义?
带着对袁绍的极度不信任和不满,曹操今晚情绪失控了。
帐中杯盘狼藉,刘备却一动也不动。他在深思。自己该何去何从?自己终究不是那冷血心肠般的人,做不到像袁绍等天下诸侯一样视人命如草芥。像袁绍日后抢韩馥的冀州,曹操屠徐州,这等事,他也做不出来。
那么,他该去哪里?益州有刘焉,交州、凉州、并州等地都不用说了。年底盟军散伙后,袁绍去抢冀州了,后来更是击败师兄公孙瓒,占了冀、青、幽、并四州之地。而明年老曹就会大发神威,连败黑山军,在东郡立足之后,更是在刘岱死后,霸占了整个兖州。从此他与袁术打、与陶谦打,开启了他征伐天下的脚步。至于扬州,孙策与袁术联手,在那里搅风搅雨,最后便宜了孙氏。扬州是个好地方不错,但只能偏安一隅,日后如何能够抵挡北地精锐?再说了,欺负子侄辈,不太好吧?
荆州,现在刘景升已经单骑入荆州了罢?刘景升作为著名党人,名望不在自己之下,自己去抢他的地盘,打得过打不过另说,要是刘景升一怒,联络士人鼓捣檄文来骂自己,这得不偿失啊?
幽州,公孙瓒和刘虞马上就要打生打死了。一个是同门师兄,一个是宽厚长者,到时自己站哪边都为难。他们这仇恨,怎么调解都没用啊,意识形态上的冲突,以及对掌控一州之地的**,导致了他们最后的全面冲突,这事,还是别搅和进去了。
刘备掰着手指头数来数去,竟然讶然的发现,自己没地方落脚了,当然,他还是名义上的巴郡太守。可是一郡之地,如何养他数万大军?之前筹备许久的粮草军饷,也快见底了,如何是好?
思来想去,刘备最后决定,不管那么多,先打到洛阳再说。
记忆中,董卓迁都,联军到了洛阳之后,便死活再也不肯西进一步。若不是王允使了个美人计,让吕布与董卓来了个窝里反,只怕董卓还能在长安逍遥好多年。而董卓死后,吕布竟然弹压不下董卓遗留下来的骄兵悍将,最后王允身死,吕布出逃,而凉州将领自相攻伐数年,害得长安地区也是一片萧条。而直到六年后,天子才东归,被曹操迎往许都……
自己欲兴大义,欲平乱世,欲再兴大汉,便一路打到洛阳,打到长安去罢。好让世人知道,天下诸侯碌碌,但大汉还有刘备,还有刘玄德!
想通此节,刘备长身而起,离帐而去。
感谢书友烟花易冷夜太美的打赏,感谢书友cloud146的打赏。
汉皇刘备 第一百五十九章 辽东公孙
刘备等在酸枣誓师时,袁术也着令孙坚开始进军了。对于“老朋友”孙坚,董卓很是看重,着大将胡轸引步骑数万,兵出梁县而击鲁阳。
其先锋至鲁阳城时,孙坚正在城外摆宴与粮草官饯行。遥遥望见兵至,孙坚心就凉了,完了,都在城外,要被一锅端了。见麾下将校一个个面如土色,便想道,此时可不能慌,否则立即炸营。
冷兵器时代,没有后世严格的军纪律令,军队的战斗力很大部分维系在将领的身上。正所谓兵为将胆,将乃军魂。大军压境,主帅不乱,军心便安。主帅若浴血奋战,全军则皆可效死。于是孙权强抑心神,故作镇定,把酒持觞,来劝席上众将。
众将校见主帅临危不乱,一颗心便宁静了下来,想道,将军在此,我等怕个球。孙坚麾下士卒看见烟尘滚滚,本来心里怕得要死,可一看见帅旗仍在,主帅与将校们谈笑风声,心中便莫名一松。军队是个团体,氛围最重要。主帅不怕死,部下自然也就胆壮。于是孙坚所部一个个的把胸脯挺得老高。雄纠纠气昂昂的模样,仿佛孙坚一下令,便可直冲敌阵。
不多时,胡轸到了鲁阳,一看,鼻子都气歪了,唤来先锋将就是一马鞭,骂道:“为何不立即攻城?”
先锋委屈得很,道:“将军,孙坚在城外,安然自若,饮酒作乐,小将唯恐有诈,是以罢兵待将军前来定夺。”
胡轸久历军阵,又在凉州与孙坚打过多次交道,一看就知道孙坚玩得什么鬼把戏,明明是被自己突袭弄了个措手不及,怕三军崩溃才强作镇定,而自己手下那个夯货却坐失良机。胡轸正欲破口大骂,眼光一闪,却见孙坚那边已经有了动静,于是连忙怒瞪了先锋将一眼,下令道:“出击!”
孙坚在胡轸兵临城下时,便已暗着心腹引兵缓缓列阵入城,待胡轸下令时,鲁阳城门已经砰的一声关上了。孙坚登上城头,望着城下的胡轸,大笑道:“胡将军,久违了!”
胡轸深知孙坚手段,既然入了城,这块骨头就难啃了。不过,这又如何。鲁阳城小,孙坚兵寡,他就不信,用人命填还拿不下一个鲁阳城。
胡轸正欲下令三军准备器械,攻打鲁阳时,左右副将却劝道:“将军,我等自洛阳急行至此,将士劳累,不如先歇一歇可好。”
胡轸眉头一皱,大军攻城,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当初自己与主公率领凉州铁骑千里奔袭的时候何曾叫过苦累,从洛阳到鲁阳又有多远,沿途又不是没有歇息。正欲叱骂时,却见副将脸上一副无所谓的模样,又见三军隐隐咒骂声不断。
胡轸便开始犹豫了。他知道,凉州兵自从进了洛阳,便变得不一样了。当年纵横并、凉,所向无敌的凉州铁骑,自从进了洛阳这个花花世界,开始沦落了。这次自己率众出征,竟然有无数将校士卒怨天尤人,不愿意出兵洛阳。而一路上叫苦叫累不断,多次出现小状况,若不是凭着自己多年的威望,只怕还弹压不下来。
胡轸见军无战心,知道强行进攻也是一场空。只是待大军休息够了,再攻鲁阳,怕是更加艰难。给了孙坚喘息时间,让他加固城防,申请援兵,自己在鲁阳又如何能有作为。罢罢罢,不如明言主公,退守梁县,待其来攻。到时攻守之势转换。以逸待劳,以守待攻,就不信孙坚能在自己手上讨了好去。
胡轸坚毅之人,其意已决,便不再多言,只下令三军扎营,准备埋锅造饭。
孙坚在城头见胡轸营中一阵欢呼,想了想,笑道:“鲁阳无忧矣,我料胡轸必退兵。”
其时孙坚麾下四将,程普、韩当、祖茂、黄盖,前三人皆追随孙坚多年。只有黄盖新附。是以面露迟疑。
黄盖字公覆,零陵人士,初为郡吏,后举孝廉,孙坚为长沙太守,举兵讨卓,乃辟黄盖而用之。黄盖姿貌严毅,善于养众,颇有谋略。故孙坚甚为看重,见黄盖脸露不信,便笑道:“胡轸与我曾同在凉州,其治军极严,若是以往,我方入城,他必举大兵来攻我,使我不得有准备时间。如今胡轸休兵而三军欢呼,证明其军已无战心。胡轸熟知军事,军无战心,待在城外已然无益,徒耗军粮。是以数日之内,其军必退。”
数日后,其军果退。黄盖深为信服。自此跟随孙坚左右周旋,为孙氏奉献一生光与热。
董卓大军齐出的同时,朝中也着手准备迁都了。太尉黄琬和司徒杨彪既免,董卓便以光禄勋赵谦为太尉,王允为司徒。而后着诸公议迁都事。
不知何时,洛阳城中开始流传一首童谣,“东边一个汉,西边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董卓对此,竟然深信不疑。于是不管满朝文武苦劝,执意要回长安。或许在他心中,长安离凉州更近,更安全罢?
当然,回长安前的第一件要紧事,便是把仍在凉州与叛军对峙的皇甫嵩给弄回来。这还不算完,还有盖勋,把他也弄回来,才能安心。
时皇甫嵩为左将军,领兵三万,屯驻扶风。盖勋为京兆尹,为防叛军,募兵五千,知董卓进兵洛阳后,莫名又增兵至一万。董卓心知肚明盖勋这混蛋是防着自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