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汉皇刘备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青牛道人
刘备来了青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狂扫青州一切武装敌对势力。然后在青州百姓忐忑不安的心情中,颁布了授田令。这条政令给青州上下带来的震动,以山呼海啸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官府重新授田给百姓,在青州百姓的记忆中,也只有故老口口相传的世祖光武皇帝在位期间有过。从此之后,大汉帝国何曾有过如此之举措。
授田令一出,顿时便受到了无数百姓的拥护。毫不夸张的说,此时民心全在刘备,而之前流传的谣言,早已不见踪迹,若还有人敢说刘备半句不好的话,立马便会被百姓群起而攻之。
青州牧府,刘备书房。案几上的文册堆积成了一小堆。这些资料,都是荀彧安排人手,于各地细细打探得来,然后汇总于此。
档案中清晰的显示,青州各城中,粮铺、缎庄、酒楼客栈等与民生相关联的各行各业,青州各大宗族竟然占据半数以上。这也是刘备拥有军队,却仍然忍耐那些世家豪族的原因。
衣食住行,与民息息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若刘备打算欲以强横武力对付青州各大宗族,搞不好整个青州都会乱套。
军队是暴力机器,破坏力巨大。但用在青州内部,不太妥。刘备不是刘表。刘表当初敢单骑入荆,然后诱宗贼而诛之,是因为他在荆州,有本地豪族蒯氏、蔡氏鼎力相助。而刘备自来青州,虽然如今帐下人才济济,也有本地人管宁、邴原、孙乾、国渊、太史慈等在效力。但管、邴两人都是少贫家孤之人,而孙乾、国渊和太史慈,都不是什么名门大族出身。青州本地最强氏族的代表们,都选择了观望,而不是第一时间投靠。
也许刘备放低身段,一一上门拜访,会带来一些效果。但刘备是这种人吗?在刘备心中,他们这些大地主大豪绅,都是未来时间里,刘备需要逐渐“消灭”的对象。刘备又岂会为了这些人,而去委屈求全。他有的是手段来对付他们。
刘备随手拿起一卷竹简,细细看了起来。里面内容是授田令发布后,各家各户百姓,前往官府登记户口的消息。授田令简直就是一个大杀器。一些往日里隐匿户口的家庭,如今也主动入籍,登记人口了。虽然多个人,便要多出一份赋钱,但比起分得的田地,那些小钱又值得些什么?
这还是刚开始。待刘备的政令贯彻,威信彻底竖立起来后,那些还在观望的百姓,以及隐匿在山林中的流民亡户,必然会成群结队下山,登记户口,获得土地,重新成为自耕农。而他刘备,就会有了收租收税、兴发力役、征募兵丁的雄厚基础……
想到这里,刘备不禁微笑起来。他现在的目的,不是急吼吼的去对付那些本地豪族,而是超越他们,成为青州最大的地主!
在这片土地上,要想和风细雨的改变一切,要想彻底的控制青州。那就看谁的手腕强。自己拥有了强大的军队,又拥有了无数的田地,获得了自耕农、流民的拥护。在这等大势之下,干什么事干不成?
等到算赋改革的政令出来,一、二年之后,自己就是彻彻底底、说一不二的“青州王”!
任何政令,一开始可能都是好的。但往往执行中,因为某些人、某些因素,到了下面,或许就会渐渐变了味道。
比如在平原国高唐县的贺家村。里魁贺质最近就很是得意洋洋。授田令好啊,简直太好了。他执掌此地二百余家,谁家想多分点田地,不得都求到他头上。想着满屋子的礼物,贺质心里简直乐开了花,刘君侯真是大大的好人呐!
不过,一想到叶家寡妇,贺质兴奋的心情便犹如泼了盆冰水,迅速冷却了下来。叶家寡妇他垂涎很久了,奈何人家向来不假以辞色。让他很是无可奈何。但俗话说得好,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叶寡妇越是如此,贺质这心中越是难熬,像是小猫爪子在挠一样,偏偏却越挠越痒,让他欲罢不能。
这次,贺质就想借此授田之机,彻底让叶寡妇臣服于胯下。谁曾想,好几日过去了,叶寡妇却一点音信都没有。贺质坐不住了,他就不信了,这小小的柔弱妇人,还能不求着他?
想着叶寡妇清丽的面容,让人怜惜的眉梢眼角,贺质心中不由一阵火热。于是便随便扯了一件衣裳披着,出了门,摇摇摆摆的往叶寡妇家而去。
叶寡妇,贺家村的人提到这个名字,都会不自觉的摇头叹息一会。年纪大的老人,还会说上一句,这女娃,命苦哟。
确实是命苦,嫁过来没多久,丈夫便在一次山猎时,惨死于虎口,尸骨都没个囫囵的。她丈夫数代单传,死讯传来的当日,她的舅姑便受不住晕了过去,没多久,公公便先熬不住,撒手而去。婆婆则是缠绵病榻,精气神全失。等叶寡妇咬牙苦撑办完丧事,却发现自己有了身孕。
叶寡妇家连死两个男人,婆婆又卧榻不起,这没了起郑玄,这农夫骄傲的抬起头,开始滔滔不绝起来,仿佛郑玄不是北海人,而是平原高唐人一般。
听着这农夫说起郑玄的似是而非的小道消息,三人对视一眼,纷纷从彼此的眼中看到了莫名的笑意。
三人静待这农夫不住嘴的说完,得到满足的农夫这才心满意足,率了这三人便往村子里走去,边走边说道:“三位小郎君,俺家宽敞得很,便在俺家歇歇罢。”
这农夫如此爱卖弄嘴舌,要打探村中消息便全在此人身上,那骑士如何不肯,听得农夫如此说,想也不想,便立即应了下来。
太忙了,真对不起大家,今天才上线码一章,看到短信箱里竟有个分类推荐,哦呵呵呵,好几个月了,总算有推荐了。
;





汉皇刘备 第一百九十七章青州屯田忙 三
贺家村事件,是被查出来的第一例青州豪族子弟纵横乡村渔肉百姓的事件。刘备闻讯大怒。他灵魂来自后世,自然知道越是在基层,那些权力拥有者越是肆无忌惮。身居高位的那些人,因为各方各面,反而比较讲究。正所谓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就是这个道理。
刘备为什么要让荀彧安排军中将士分散青州各处村乡,查探情况?还不就是为了防止某些无耻之徒利用手中权力瞒上欺下,渔肉百姓。这个时候的百姓,除了读书人外,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走出过村子,连县城,都只有少数人去过。于是在村里,缴多少皇粮国税,里正、乡魁说了算,出多少人应役应征,也是这些人说了算。放在过去也就算了。如今青州既然是自己的地盘,而授田令又是自己非常看重的一道政令。便由不得刘备不谨慎。他又岂肯让下面这些混帐东西坏了事?
刘备一道命令,张飞便率了一队人马疾驰平原。到了高唐,先是直入县衙,揪了县长出来,当着众吏员的面,摘了其印信,除了其官服。
高唐县长不知发生何事,强自镇定,一拱手道:“张将军,下官犯了何罪,竟然如此待我?”
张飞冷冷的打开刘备诏书,宣道:“高唐令贺章,纵容子弟,为恶村里,虐待良家。其罪一。在任多年,每评在下,可见其庸。其罪二。着令即日除服摘印,槛车至临菑!”
贺章听罢,脸上泛起一朵妖异的红云,他一咬牙,大声道:“某不服!某乃朝堂亲任,一县之长!便是州牧也无权如此待我!”
话音方落,张飞环眼一睁,目露电光,只见张飞一个跨步,便到了贺章跟前,随后,张飞摘下腰间宝剑,众人只见啪的一声,一道残影闪过,贺章惨叫一声,数颗牙齿伴着血花喷落。半个脸颊顿时红肿了起来。
张飞喝道:“不想死,便闭嘴!”
张飞坐镇县衙,雷厉风行,先是让县丞暂代了县长一职,然后又要来贺家在高唐任职之名录,从各乡、亭、村,一个个连连罢黜。一连串的动作让高唐县衙中诸吏掾心惊胆战的同时,也不免为之心热,这么多位置空了出来,是不是自己亲友族人便有机会了?
至于罪魁祸首贺质,则被绑在贺家村口,施以鞭刑。对于这种依仗权势欺凌弱小的鼠辈,依往昔张飞的火暴脾气,早就一顿好打,打死了算完。不过他跟在刘备身边熏陶许久,也渐渐懂得进退和忍耐。
此时古风犹存,按理来说,一州之牧往日是不太干涉麾下地方官如何治理地方的。这一次,刘备越过平原国相,直接插手高唐县之事,更是触角深入到亭、里这等最底层。虽然是事出有因,但若是太过严苛,也免不了被人说三道四,说他刘备揽权。
更何况,现在是自己的大将关羽试守平原相。无论如何,也得照顾下关羽的颜面。最最重要的是,刘备心底深处,还是秉承后世的法治精神,觉得贺质此人,虽然罪大恶极,但论不上死刑。杀一个人容易,再想把人头接上去就难了。
且高唐县内,贺家一脉为官为吏者,基本上都被清洗得干干净净,也算是给被贺家欺压过的百姓们出了一口恶气了。于是刘备在着令张飞前来之前,吩咐其便宜行事,不可牵连太过。
无论如何,这一事件,还是让青州士绅官民们得到了极大的震撼。百姓们是惊喜。而本地氏族们是忌惮。至于最底层的广大吏员们,则是战战兢兢,办事更加卖力小心,谁也不知道,自己的身后,是不是有着州牧关注的眼光。
刘备要的效果也是如此。他没精力,也没人手去把广大乡村给管理起来。偏生他的统治却要靠这些人。这一次事件,杀鸡给猴看。有了贺质事件在前,想来他们也有束缚住自己心中贪欲的自觉。再加上时不时的派人巡视,消息自下而上保持畅通,刘备自信只要政策贯彻得比较到位,广大青州百姓必然归心。这些人,才是他得以在青州长久立足的基础。
秋八月,案比之月。在汉代,人口普查工作做得很细致。不但每年都要清查一次户口,详细记录姓名、籍贯、年龄、长相、职业等之外,还要统计家庭的财产。以此来作为天子与朝廷制士处民、征收税赋、兴发劳役等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
汉朝的户口叫名数,人丁入名数叫傅籍。景帝时有令,天下男子二十始傅。这代表着,自此开始,成年男子便要开始承担一系列义务了,比如租税、兵役等等。
八月案比,史上也叫做算人。为什么叫算人,因为大汉的一种赋叫做算赋和口赋,也就是人头税。
高祖皇帝刘邦曾有诏令,民年十五岁以上到五十六岁为止,出赋钱,每人一百二十钱为一算,名目是为治库兵车马。继承的是秦时的军赋制度。口赋则是面向七到十四岁的未成年人征收的赋钱,每人二十钱。算赋归政府、口赋归帝室,成为天子的私房钱。
这种制度一直沿袭数百年,有着很强的政策性。朝廷和天子会根据时势的变化,或增或减赋钱。然后在不同目标上,赋钱也不尽相同。比如法律规定,贾人和奴婢两算,这是为了抑制商人和蓄奴;还规定女子到了十五岁以上不嫁人的,每增一岁,赋钱便随之增多,这是为了鼓励生育;另外还有特别针对少数民族的……基本上,减的时候多,增的时候少。不过到了灵帝时,灵帝是个好财货的,很没节操的把刚出生一岁的孩子也纳入算口赋的范围。然后当年南宫着火时,又下诏加天下百姓赋钱四十……这样的事情,也就当年汉世宗孝武皇帝打仗的时候这样干过。不过孝武皇帝也是从三岁起征……
汉灵帝后期,黄巾之乱后,青州不时有盗匪肆虐,案比虽然没有彻底中断,但也断断续续的,数据极为不齐全。
这次案比,刘备决心趁授田令之势,彻底清查青州境内人丁田地。当然,为了最大限度的引诱百姓们不再隐藏人口。刘备也准备了一个超级大杀器。想必在这个诱惑面前,无人能够抵挡得住。
而只要这一条政令施行下去,只怕将来刘备就是想走,青州百姓都会哭着喊着抱着他的大腿求他留下来。
想到这里,刘备不禁轻笑了起来。是的,对未来大势的洞若观火,让他胆大包天,让他敢于为人之所不敢为。论霸气、论军略,他不如曹操;论具体行政、论实干之材,他不如荀彧、不如诸葛亮。但那又怎样?单单只论眼光,这满天下,又有谁能超越得了他?有这一点,便够了!更何况,他有着一颗仁者之心。
议事堂,诸人分列两排而坐。刘备扫了一眼底下众人,心满意足。左边是荀彧、简雍、卢敏、崔琰、孙乾、国渊;右边是黄忠、张飞、关羽、严颜、刘恪、太史慈。这样的班底,刘备终于能够底气十足的说上一声自己帐下人才济济了。在初平二年的这个时候,袁绍还没有入主冀州,曹操也还在东郡为太守,孙坚更只是为袁术的马前卒。谁人能比得过他?
刘备正飘飘欲仙的胡思乱想,荀彧出言打断了刘备,让其回过神来:“主公,今日召我等文武来此,不知主公有何吩咐?”
刘备朗笑道:“今日召诸君来,便是想议一事。我欲于青州颁布新政,着令民年十四以下,免口钱。诸位以为如何?”
此言一出,犹如石破天惊。纵观诸州郡,历来只有加税赋的,自家主公倒好,先是收了无主荒田与官田免费授田,现在又要免口赋钱,这是想干什么?
崔琰第一个出言反对:“主公,此事不妥,且不说此令一出,朝堂与天下诸侯如何反应。便是我青州牧府,财力也将会供给不上。”
崔琰初来乍到,便被刘备委以重任,执掌青州民曹。尽心尽力的同时,也对青州财政了解得非常透彻。青州现在登记在册的丁口一百八十余万,其中十四岁以下者数十万,每人二十钱,这得多少钱?
而且这口赋,理论上是天子的私房钱。现在虽然能够像天下其他诸侯一样找借口说路途上盗匪不断,无法供给帝室。但这也只是一时之借口,这钱青州牧府挪用了,但这笔账还是要记上去不是。将来大汉海清河晏了,这钱还不是要还给天子?
崔琰哪里知道,自此以后,大汉天子与朝廷,便极少收到过割据一方的诸侯的税赋。诸侯们都把这些钱用来挪用,大多数是充作军费了。若不是如此,史上的汉献帝,何至于受制于曹操。皇帝没有直接控制的兵马是一部分原因,但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是皇帝没钱了,想想看,一个皇帝连自己都无法养活,而自己的臣属都要到曹操那去领工资,那么百官们向着曹操一点,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以黄忠为首的军方将领们,倒是一言不发,不管是免什么赋税,只要军饷不断、军费不减少,他们便没有什么好说了。反正也不太懂。安安静静的听下去便是了。
刘备向着崔琰点点头,笑道:“季珪所虑甚是,诸君还有何不同意见否?”
刘备喜欢讲道理,他素来不是喜欢搞一言堂的人。
;




汉皇刘备 第一百九十八章 青州屯田忙
管宁、邴原等青州土着则是脸色一喜,出列对曰:“自黄巾之乱以来,青州疲惫久矣,百姓益苦。主公在青州行此德政,此乃仁心善举,我等定当全力襄助,不敢有所懈怠!”
简雍对道:“主公不可。二十钱于一家,小数也;然数十万之二十钱,于我青州,大数也。主公欲惠及青州百姓,只需恢复旧例,民年七岁至十四岁者,口钱二十,七岁以下免征即可。不可全免之!”
国渊也开口道:“国朝之律法,岂可轻易之!主公,无天子之令旨,万万不可妄行非议之举啊!宪和之言,持重之论,吾附议之!”
刘备看向荀彧,这个自己最信任看重的股肱。这一次,废口钱之事,刘备也没有和荀彧提前沟通,他想听听荀彧的意见。
荀彧在刘备刚开言时,心中便翻起了风浪,他深知,刘备不是一个随随便便心血来潮的人。那么,他的目的是什么?
施恩?第一时间浮现这个念头的时候,荀彧也第一时间排除了这个想法。珠玉在前,比起授田来,免十四岁以下口钱真算不得什么。毕竟一年也才二十钱,绝大多数的家庭能够负担得起……那是为了什么?苦苦思索的荀彧,忽然脑中灵光一闪,想到以前和刘备闲谈阔论时,刘备对未来的憧憬,那只言片语中,让荀彧骇然,原来主公当初说的都是真的?若果真如此,主公真是大胸怀之人也。
荀彧醒悟过来,看着满堂的人都看着自己。荀彧反应过来,叉手一礼,对刘备道:“主公所谋之深,所虑之远,天下何人能及。文若能追随主公,三生有幸!”这真的是荀彧的肺腑之言,对提出彻底废除赋钱,并开始打算实验的刘备,在荀彧看来,再多的溢美亦不为过。
刘备哈哈大笑起来。果然不愧是文若,自己当初与他的谈论,只不过是只鳞片爪而已。自己这一提及,他便立马联想到了。
刘备站了起来,负手而立,朗声道:“数代以来,每逢战乱,必有天子下诏,与民休养生息。是以有太宗孝文皇帝首行三十税一之善政,而后历代先帝在灾乱之年,屡次减免天下赋税以利民。此事素有循例。今青州大乱方止,百业凋蔽,百废待兴。是以我来此后,授田、免口赋钱等,皆为养民。民心稳而青州稳,民不慌则我等皆不慌,民富则税赋足!如今青州地广人稀。免十四岁以下口赋钱,按丁口授田,两者结合,等同于鼓励生育。待两三年后,我青州必然人丁兴旺,民多富裕。到时,还怕无钱奉养天子?
国朝之律法,数百年来,非一成不变。然则我等遵法纪,循纲常。可有上对不起君王、下对不起黎庶之举?大丈夫在世,万事问心无愧便可!
此事必然在行,季珪,你总掌民曹,你便来记下,每年该收口钱多少,待道路通畅,此笔钱仍然供输都城,奉养帝后。而青州该免则免,这钱,我青州牧府出了!
诸君,可还有异议?”
一番话,说得诸人心潮起伏。刘备的豪情万丈,刘备的雄迈壮阔,刘备的胸怀气度,让他们再次为之心折。
诸人齐刷刷起身,躬身到地,齐声道:“我等无异议,谨遵主公之令!”
在青州授田进行得轰轰烈烈的时候,青州牧府的一道政令,让青州百姓再度骚动起来:自今年起,凡青州在籍丁口,民年十四岁下者,免征口赋钱。以后照此惯例。
十四岁以下者,每人每年口赋钱也不过是二十个五铢钱而已,虽然先帝在世时,经常摊派加征,还破开荒的从一岁婴儿开始征收。但这点钱,比起沉重的田赋、算赋,还是很少的。不过百姓们依然激动了、沸腾了。
为何?
因为自古以来,向皇帝缴皇粮国税,乃是百姓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义务。天子除了大灾之年,向来只有加赋税的,哪有减免的?
这次刘青州竟然颁布此令,按照这布告中的意思,不止免征这一年,以后都这样?这么说来,只要刘君侯镇守青州一日,青州十四岁以下孩童便永不收口赋钱?这钱不多,但积少成多,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却是非常积极的。能省一个钱就是一个钱,谁也不会嫌自己家里钱多不是。
有史书曾记载汉末口赋的混乱:“汉末产子一岁则出口钱,民多不举产。”这拿刘备与朝廷一对比,差距就出来了。朝廷就是赈灾,范围也往往没这么大,持续时间也没有这么久远。有些胆大包天的家伙,闲极无聊时与酒肉朋友相谈,便口无遮拦的道,若是刘青州做了天子便好了。
这无心之语一出,竟然也有许多人纷纷附和。这却不是刘备和他的属官们能预料得到的了。
授田令与免赋令在青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拥护。而刘备却是在书房中静静思考。纵观历史的走向,彻底废除人头税,才是历史最终的选择。但在这个小农经济为主体,而商品经济非常不发达、农业也非常落后的年代,人头税可以说是国家财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自己若真打算这样做,以后的大汉帝国是否能够撑得住?自己又怎样来寻找新的税源来弥补财政的空白?
现在拿口赋来做试验,也是因为如今吏治败坏,政治混乱。根本资料分析,青州的口赋基本上政府也收不全,就算是收了,天子也是一个五铢钱也得不到,反而是最底层那些里正,乡魁们贪墨的多。既然如此,素性就减免了。反正这点钱自己还负担得起,拿这点钱,既为以后税制改革积累了经验,又博得了民心,也是非常划算的事情。
只是却不知道,天下诸侯知道了,如何反应?会不会对自己咬牙切齿?想到这里,刘备轻轻微笑了起来。
不出刘备所料。刘备自己派遣细作探听诸侯消息的时候,青州地面上,各处诸侯的密探也是到处都是。于是刘备的两大政令第一时间被传回各州。
授田还好,诸侯还勉强能接受,有一二个有眼光的,还打算照葫芦画瓢。反正逃亡的大户不要太多,荒地到处都是,荒着也是荒着,分给待到免赋令一出,诸侯就傻眼了。
中原乱成一锅粥。像刘表、袁术、陶谦、刘虞、韩馥、曹操这些家伙,或为自保,或为争斗。一个个都在磨拳擦掌,厉兵秣马。养一支军队,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当初世祖光武皇帝都养不起太多兵马,于是下诏免除天下郡国兵。以减轻国家财政的压力。更何况诸侯们。
打造兵器、甲胄;买骡马牲口,准备粮草军饷……到处都要用钱。没钱怎么办?加征呗。找谁征?只能是百姓。因为他们自己本身就多数是地主官僚集团出身,或者是得到了本地官绅地主的大力支持。所以不太可能会去损害自己所代表的一方利益。于是便只能牺牲百姓了。
天下诸侯都这么干,所以大家也有点肆无忌惮了。怎么的,现在荆州这样,你逃到扬州去,还这样,兖州这样,徐州这样,冀州可能更多,你打算往哪去?
于是百姓们也只能咬牙苦捱,反正天下乌鸦一般黑,故土难离,还是就死在这算了。可是,现在不一样了。
“听说刘君侯在青州行善政,重新根据人丁授田不说,还恢复光武皇帝旧制,田租三十税一呢。”
“你这消息太老了,知否,刘青州又行免赋令,民年十四岁以下者,免口赋钱。”
“真的假的?”
1...7273747576...2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