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汉皇刘备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青牛道人
孔融的悲剧,便源自他的性格。他幼年丧父,与兄长一块长大。因少有长辈管束,性子便野了,有些胆大包天。从他小时候就敢藏匿当时亡命天下的党人张俭便可知。他读了一肚子的书,与太学生、与当时的名士来往甚密,他的政治倾向便是同情党人的。典型的文人性格,和当时的黑暗政治环境,让刚直不阿的他偏激的蔑视权贵,总觉得权贵都是不好的。都是大汉暗弱的根源。
于是受当时司徒杨赐征召,受命去暗访污浊之后,检举了一大堆人,都是宦官权贵之亲族。于是董卓入洛,朝议废立时,他上书激辩,一力反对。于是在后来入朝之后,先弹马日磾,再驳恢复肉刑,最后讥笑曹丕私纳甄氏,屡次拐着弯的骂人最后激怒曹操……
这么一个刚正不阿、胆大包天、能言善辩、不畏权臣的文人,在得罪权贵之后,他不死,谁死?
再想到孔融历史上性宽容、好宾客,屡举贤人,喜时论清谈的评价,刘备脑袋一转,心想这家伙让他当个北海相倒是浪费了,等以后自己地盘再大点,让他专门当个谏臣倒是挺不错的。
两人又闲谈了一阵。孔融家学渊源,自幼就泡在书堆里,比起刘备这个半路出家的,不知道要强到哪里去了。无论说什么,孔融便都能旁征博引,妙语如珠,说得兴起时,简直就是手舞足蹈,唾沫横飞,口绽莲花……刘备一看,除了自己那点超前的见识之外,尼玛完全插不上嘴啊。赶紧撤吧。于是刘备借口还有要事,改天再谈。瞬间便遁走了。
刘备告别郑玄、孔融之后,率了孙乾、崔琰、国渊等人,在黄忠大军的拱卫下,一路往齐国而去。刚过了汶水,还没走到营陵呢。便见身后蹄声得得,如雷如鼓。黄忠大惊,正欲命令大军防卫,刘备止住,看着那一路烟尘,笑道:“青州境内,除我青州军外,还有何军有如此威势。观其方向,料是十一郎来了。”
果然,未过多久,便见烟尘中一杆大旗在风中高高飞扬,斗大的绣金刘字格外显眼。黄忠见得那旗下一员大将,顶盔贯甲,正是刘恪,这才放心的轻吁了一口气。
那一枝军,飞驰到刘备大军百步外,方放慢了速度,缓缓而行。待到了刘备跟前,刘恪行了一个军礼,道:“主公,末将已剿灭东莱境内辽东军与黄巾贼寇,特来缴令!”
刘备翻身下马,走到刘恪跟前,双手把刘恪扶了起来,上上下下打量了好几遍,笑道:“好,好,好!十一郎终于回来了!”
刘备与刘恪正欲闲话几句,目光却不由自主的落在刘恪身后那一员陌生将领身上。只见那将,身高七尺有余,若莫二十来岁,生得是面如冠玉,目若朗星。星眸上两道飞将眉,斜斜入鬓。一身铠甲,蜂腰猿背,往那里一站,气势沉稳如山。刘备心道,不知道十一郎哪里拐来的一条好汉。
刘备便笑道:“敢问壮士姓名?”
便见那将单膝一跪,全身甲片哗啦啦乱响,一把清亮的嗓音响起:“东莱太史慈,见过刘君侯!”
刘备心中一愣,不着声色的转头看了刘恪一眼,暗道,十一郎却是好运气,连太史子义也能拐了来。于是笑着亲自扶起了太史慈,正欲说话,便见旁边的刘恪兴奋的开言了:“主公,子义真英雄也,某于东莱,多赖子义之力。”
刘备哦了一声,便听刘恪细述东莱之行起来。





汉皇刘备 第一百九十四章 袁本初图谋冀州
刘恪性子向来跳脱,虽然现在已经娶妻生子,又在军中历练多年,但仍然改不了本性。在刘备面前兴高采烈的说起太史慈的武勇英姿。说得旁边的太史慈脸都快红了。
刘备一直面带微笑的听着自己这个从弟的描述。待刘恪说完,方冲着太史慈一笑,道:“子义果然不愧青州豪杰,今番助我军扫平东莱宵小,无以为谢。”
刘备扭头对身后亲卫道:“牵我坐骑来!”
然后对太史慈道:“宝剑赠侠士,良驹匹英雄。我这坐骑乃塞外异种,随我多年,征战四方。今次便赠与子义。还望子义多多爱惜。”
古代的马匹,都是作为战略物资存在的,更不用说现在这战火纷飞的岁月。一匹马,比黄金贵重多了,更何况是这种神骏非凡的名驹。说实话,太史慈第一眼看见刘备的坐骑,心里便喜欢上了。就像后世的男人爱好车一样。不过再喜欢,太史慈一听到刘备要把如此骏马赠予自己,当即大为惊讶,哪敢受如此重礼,立马就一口回绝:“某不过寸许之功,岂敢受君侯如此厚赐,君侯万万不可如此,慈不敢受!”
刘备笑道:“子义莫要如此,守慎自幼与我一道长大,手足情深。你助守慎,便是助我。扫平匪患,击退外敌,有大功德于青州百姓,何来寸许功劳之言?且我青州军中一贯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子义固辞不受我赏,莫非是觉得我刘某人不值得相助么?”
说完,刘备就笑眯眯的看着太史慈。这话绵中带刚,直接把太史慈给逼住了。太史慈一介武人,倒也不矫情,稍一沉吟,便接过缰绳,拱手道:“既如此,某便愧受了。主公在上,请受太史慈一拜。”
太史慈也想得明白,青州只有刘备这么一个老大,反正是打算投刘备的,都陪着刘恪打了这么久仗了。再说了,刘备一见之下,果然名副其实,别的不说,这赠马,便是很对自己的胃口的。一匹良马,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大了去了,关键时刻就能救命。刘备征战多年,初见之下便将坐骑相送,这份恩遇厚待,不由太史慈心中不感激。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既然印象不错,那就留下来给人家卖命吧。
刘备笑吟吟的扶了太史慈起来,环绕四周诸人道:“我青州军又得一员大将,可喜可贺!传令三军加速,到了临菑,我要犒赏三军,以酬将士之功,并大开宴席,为子义接风!”
刘备率了大军一路往齐国而去,沿途之上,见往日络绎不绝的流民饿殍大为减少,几乎绝迹。刘备不禁心怀大慰。这地方,没电没网没游戏,以前生活中种种习惯了的东西,这里一概没有。不努力的去发展、不努力的去争霸,不努力的给自己竖立一个崇高的理想,刘备很怕自己会疯掉。幸好这里还有他的亲人,有他的部属,如今也拥有了这么大块的土地。那么,能够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过得好一点,毫不夸张的说,刘备的幸福感也就会更加强烈一点。
刘备端坐在马上,身子随着马匹的走动而轻微摇晃。心情畅快的他,思绪已经飞得老远,此时的他,正在想着,董卓、袁绍哥俩,还有老曹他们这些家伙,都在干什么呢?
关山阻隔,加上刘备这段时间心思全放在剿匪上,所以竟没来得及留意诸侯的情报。其实,关中的形势,已经悄然在变化了。
董卓被诸侯逼得狼狈回了长安。满腔雄心壮志顿时化作乌有。当初入京时的不可一世,也早就不见了踪影。他终于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人敢惹他。而他自持的武力,并不是天下无敌。
待到洛阳方面重立弘农王为天子,董卓闻信雷霆大发,却又无可奈何。诸侯重兵屯集洛阳。他可不会为此出兵攻打。他已经败过一次了,凉州儿郎士气正低,若再强行出征,不合兵法。最关键的是,他输不起了。于是董卓只能借酒浇愁,然后就是在朝堂之上,看谁不顺眼,就收拾谁。
董卓虽然凶威焰焰,然后以王允、杨彪等为首的文官们,却一个个喜在心中。在他们看来,那个野心勃勃的董卓已经消失了。如今的董卓,只知道修筑宫室,收罗美女宝物,然后进行享乐。这样的一个董卓,便犹如步入老年的狮、虎。表面上挺吓唬人,但已经没有那颗虎胆雄心,心力不足了。那还怕什么。
于是,私底下,文臣们一个个开始串联起来,搞小动作了。
以王允、杨彪、马日磾为首的百官们,开始不动声色的接触、拉拢董卓的部将。可惜,董卓余威仍在,而凉州诸将,仍然对董卓忠心耿耿,面对高官厚爵,一个个不为所动。当然,也没有人蠢得会向董卓告发。多个朋友多条路的道理,是个人都会懂得。毕竟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样红。指不定哪天就用得上别人了呢。
文官们跳上串下的,结果却一无所获,简直白忙活了。众人把信息汇总到王允这里时,不禁都有些垂头丧气。王允本来也有些泄气,不过见同僚们如此,又只好表面上不动声色,为了鼓舞众人,故作云淡风轻的道:“诸公缘何如此?自古谋大事者,岂有一蹴而就者。”
有人道:“司徒,非我等焦虑,实则此事已迫在眉睫,若不加速行动,待董卓得闻,我等必然斧刃加身,死无葬身之地。大丈夫为国除奸,死则死尔,然则若事未成而身先陨,兼且牵连亲族,便是死也不甘!”
众人纷纷言是,王允一想也是如此,自己等人行事再隐秘,董卓再醉生梦死,该知道的迟早要知道,因为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不透风的墙。王允皱起眉头,深思了一会,方才道:“你们有人去联系吕奉先否?”
众人面面相觑,然后大摇其头。有人道:“司徒,那吕奉先为董卓腹心,董卓出入,吕布拱卫其侧,从不离其左右。此等人,岂是我们可以动摇的。为免打草惊蛇,我等不敢与这接触。”
王允听了,摇头叹气,道:“你们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吕布此人,豺狼心性,见利而忘义。其可叛丁建阳,便可叛董卓。看我们给出什么样的条件而已。且我听闻吕布悍勇,又深受董卓喜爱。然则他乃并州旧将,于凉州军中,多受猜忌排挤。料想他与凉州诸将极为不和,否则作为堂堂都亭侯、中郎将,为何不独领一军,而是甘心居于董卓之侧,作为亲信护卫,受董卓之驱策若下人?”
众人听了,大觉有理,不过,谁去和吕布谈呢?众人看了看,自度自己没有这个本事,倒不是不敢去,而是怕搞砸了,那就万死莫赎了。
王允振衣而起,一脸坚毅的道:“吕布那边,我来负责和他谈。事成之后,我愿与他一同共掌朝政。如此条件,不怕他不从!”
众人大惊,纷纷劝道:“司徒,不可啊!”可千万别弄倒了董卓,又起来个吕布,否则这日子就没法过了。
王允少年出仕,壮年天下知名,曾因刚直不阿得罪宦官蹲过大狱,差点死在里面了。为此性格磨练得暴烈如火又极度自负。如今他身为司徒兼领尚书令,执掌朝政,更是一言九鼎,众人相劝,他哪里肯依,只是一意要孤行。众人见劝不动,只好让王允注意自身安全,若事不可为,保全自己才是第一位。又说了半天,众臣才纷纷散去。
那边王允图谋董卓,这里袁绍也没闲着。袁绍力排众议,力扶天子重登帝位。可以说是简在圣心。在太后和天子看来,袁绍这样的臣子,才是大大的忠臣,为了天子,殚精竭虑,忙前奔后,其人心迹,可歌可泣。于是袁绍的付出,也得到了丰富的回报。以年方四旬的年纪,位居台阁,并录尚书事。
简直是达到了他政治生涯的巅峰。是以前段时间,袁绍一直是满面春风。志得意满。不过,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他执掌朝政后,才发现,国家财政,已经是乱套了。国库被董卓搬空不说,洛阳地面的富户也是十室九空。然后,天子和太后要供养,文武百官要发俸禄,将士要军饷粮草……
袁绍发愁了。他不是神仙,变不出那么多钱来。洛阳地区被董卓乱搞成这样,现在就是想找些人收税,也难找到。如今天下分裂,想要凉州、关中的赋税,那是别想了。幽、并二州更不用说,往年都是朝廷财政拨款供给二州。荆、益两州,益州道路远隔,关山险阻,自刘焉去了,便极少有消息。荆州倒是富甲一方,可惜自己不争气的弟弟和刘表起了桎梏,正率了孙文台与刘景升在南阳打生打死,指望不上了。交州更不用说。
青州听说刘备在那里正焦头烂额的剿匪,他不找自己要钱粮,自己就要谢天谢地了。嗯,如今靠着扬、徐、豫、兖、冀这五州供应,还真有些捉襟见肘。若是太平年间风调雨顺还好,这离乱的年月,田地荒芜的不在少数。农耕社会,没人耕种,自然就收不上税收。更何况,这五州之主,没一个是好惹的,明里暗里,不是太服从。
是以袁绍在拆东墙补西墙忙乱了一阵子后,心力交瘁的他,忽然开始,有新想法了。




汉皇刘备 第一百九十五章 青州屯田忙
感谢书友最後的疼爱是手放开的打赏,谢谢。
在初平二年,建安元年的西元一九一年,大汉帝国因为刘备的出现,已经完全变了一番模样。在长安与洛阳,一西一东两位天子并立的同时。原来的诸侯们,也悄然在跟着形势在变化。
刘焉远在益州,隔绝与中原的往来,自成一国。而刘表在荆州,消灭宗贼豪强后,收拢吏民人心,正遣了大将黄祖,与盘踞荆州精华之地的南阳袁术所部大将孙坚交战。双方互有胜负,而孙文台这江东猛虎,自从在洛阳帝陵意外得到传国之玺之后,命运也似乎悄然而变。这个时候,正是他雄心万丈,意气风发之时。是以能驱本部数千兵卒,硬抗荆州数万之众。
陈温、陶谦默默的在扬、徐埋头发展,治民治军。并不参与中原各方的纷扰。在北方,公孙瓒与刘虞虽然在政见上各持己见,却并未发展到如同历史上一般的水火不容。因为幽州向来在财政上,需要青、兖、冀等州的支持。是以在青、兖两州黄巾死灰复燃,冀州财政向袁绍等关东盟军倾斜的情况下。公孙瓒对刘虞因为财政方面的捉襟见肘而表示了理解,在尽力以战养战的同时,也放缓了攻击的节奏。
董卓在长安因为心中的那一点野望被关东诸侯击得粉碎,于是放纵享乐,不理政事,日日欢歌燕舞,醉生梦死,却不知道,一场针对他的围猎,已经在黑暗中悄然展开。而袁氏门生韩馥也同样不知道,他的好朋友袁绍,正在对他虎视眈眈,打算图谋他的地盘,肥沃的冀州。
刘备到了临菑没多久,管宁、邴原便结伴自幽州而来。刘备一把接住,昔日的少年友人,如今已经变化多多。管宁、邴原经过多年磨砺,当年的少年意气,通通褪去。而今呈现在刘备面前的,已经是隐约初现的硕儒风范。刘备更不用多说,从孜孜求学、提出格物论的学子,成长为治理万民的一方牧伯。三人相见,各自唏嘘不已。
如今刘备麾下,文臣方面总算不只是仅有荀彧和简雍还有大舅哥卢敏了。孙乾、崔琰、国渊、管宁、邴原的加入,让他和荀彧从青州的具体事务中得以脱身,而能够有精力把全部心思放在以后的战略目标上。武将方面,大将太史慈,骁将管亥,更是让军队的实力得到增长。青州方面,可以说是算得上人才济济了。
一入临菑没多久,刘备的任命就下来了。辟孙乾为客曹从事;辟崔琰为民曹从事;辟国渊为法曹从事;辟管宁为典学从事;辟邴原为工曹从事。除了吏曹与兵曹仍空位以待外,其余诸曹总算是迎来了他们的话事人。
而太史慈,则被任命为骑都尉、亲军副指挥使,为刘恪之佐贰官。管亥亦同时调入亲军麾下听用。五千亲军,无疑是青州军体系的重中之重,心腹中的心腹。被任命为亲军将校,无论是太史慈,还是黄巾旧将管亥,都为刘备的举动感动不已。太史慈幼读诗书,素知春秋之忠义;管亥江湖草莽出身,却也是心思纯朴之人。他二人得刘备如此见信看重,早就暗暗发誓,从此之后,便把这百多斤卖与主公了。
青州宵小魍魉一扫而空之后,发展的最大障碍便不复存在。接下来,刘备的第一道政令,便是大规模的在青州范围内统计户口田亩。
在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大汉,刘备深知,他要养军,养民,养部属臣僚,粮食才是根本。抛开粮食。其他一切,都是扯淡。尤其是在这个战乱纷纷的乱世,就算是钱再多,亿万万,若是买不到粮食,他的青州,便只剩下崩溃一途。在十常侍宅,他秘密挖掘出的钱财宝物不计其数,却仍旧让荀彧封存,自己看也不看上一眼。就是因为,这些东西,根本不是关键。他未来争霸的命门,是粮食。有粮食,才有人,有人,才会有军队,有税收,有未来的一切。
是以刘备根本没有想过其他的,什么发展商业经济、什么探矿等等诸如此类的东西,都被他抛之于脑后。他与荀彧两人,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在青州,不顾一切的发展农业。
而统计户口田亩,便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在统计清楚官田、私田的数量的同时,因为离乱死亡造成的大量无主荒田,也被刘备纳入官田之中。
在强大武力的震慑下,青州基本上就是刘备的一言堂。于是在各方的迅速配合下,青州的户籍田亩数字,没多久就摆放在了刘备的案头。
数字很让人触目惊心。灵帝早期的近四百万人口,经过黄巾之乱、经过公孙度在东莱的掳掠、经过历次战乱的消耗,在册居民竟然不足二百万。只有一百五十余万。而田亩,与以前的档案相比,无论是总耕种面积,还是官田数量,都是大量缩水。当然,其中还有一些隐晦的记录,不足为外人道。
刘备越看越火,看到最后,竟是掷册于地,拍案大怒。
荀彧在侧,眼中精光一闪,道:“主公,可要出兵,强令青州诸宗族献出被他们吞占的隐户流民以及田亩?”
刘备颇为意动,想了想,方道:“文若,我初来青州,经过连番剿匪之战,虽然根基初稳,但我也不想在青州掀起腥风血雨,杀个血流成河。毕竟我还要在青州待上很久。若是把青州本地宗族豪强清洗个干净,青州百姓又岂能心服?”
顿了顿,刘备又道:“文若,你且以我之令,与各宗族言,让其主动捐献田地人口,我必有重赏。但切记,不可用强,不可胁迫。自持武力便以势凌人,非是长久之道。再说了,风物长宜放眼量,来日方长嘛。我在青州又不是一日两日。”
听着刘备意味深长的话,荀彧躬身领命。心中却是在暗道,但愿青州土著们识趣,不然就算主公不打算用强,只怕你们以后的日子也不好过。若是被青州牧府排斥,嘿嘿……
其实刘备对荀彧之行并不抱有太多希望。就像后世商人对资本的贪婪一样,这里的大户们,对土地和人口的贪婪也是一样的。天性如此,足够的田地和人口,足以让他们胆大包天、铤而走险。
果不其然,在荀彧三番五次登门后,青州各方豪强宗族很给面子的各自献出了百来户佃户、百来亩土地。对这些在刘备看来只是象征性的东西。各土著们已经是很为心痛了。觉得似乎是在用刀子割自己的肉。
于是还未在刘备与荀彧作出反应,市井的谣言便已经传得满天飞了。说青州牧刘备不悯本地吏民,不拿在青州扎根百余年甚至更久远的宗族当回事。更有甚者,说刘备垂涎青州本地士绅家族的田地和佃户,打算派兵上门强索……有无数的人,在市井之中说得活灵活现,仿佛他们亲眼看到了刘备派兵上门一样。
荀彧脾气再好,涵养再高,也只是二十多岁的青年人,正是年轻气盛之时。闻得此言,不由大怒,便来禀报刘备,欲请其派兵捉拿妖言惑众者。
荀彧来时,刘备正左手持了一片竹简,右手持笔,在竹简上认真书写。荀彧不敢打扰,刘备书写完毕后,把竹简往荀彧跟前一递,笑道:“文若且看,我写如何?”
荀彧接过竹简一看,风轻云淡四个大字墨迹淋漓,顿时便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他火急火燎的赶过来,想着如何挽回主公的声望。跑过来一看,正主儿却在练书法。
荀彧把竹简放在一旁,着急的道:“主公,如今外面流言四起……”
还没说完,刘备便把案头的一叠方简递了过来,荀彧接过,匆匆一览,发现皆是各地守相上报过来的信息,皆与流言有关。而平原相关羽,在信中更是上书请求出动军队,迅速控制那些在外面肆意饶舌者。
荀彧看完之后,皱眉道:“主公如何打算?”
刘备一挥手,朗笑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事实胜于雄辨,且由他说去。”
荀彧心道,任由那些人说三道四,青州牧的威严如何维持?这些人乱了纲纪,坏了尊卑,岂能轻饶?
正欲再劝,刘备看着荀彧,认真的说道:“文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散播谣言者,其心可诛。然则谣言已经四散,我若遣将派兵,如何辨别主谋者与人云亦云者?纵然能够抓捕一空,但青州百姓必然会产生恐慌,得不偿失之事,吾不为也。”
任由市井百姓对自己说三道四,说不恼火,那是不可能的。不过刘备为了避免造成大范围恐慌,最后还是选择了坐观其变。
幸好流言止于智者这句先贤的警语不是虚话。谣言传来传去,传了一阵。却始终未见青州牧府拿本地宗族如何了。青州牧府一点动静都没有,别说派兵上门了。吏民们也不是傻子,一见如此,便知道是造谣了。于是再说起青州牧府的流言,便没有人相信了。
而刘备,在颁布政令,着令青州官田实施军垦,并向流民及家中人口众多而田地寡少者授田时,却暗暗的把这一笔账,牢牢的记在心中。
他青州牧的尊严不可冒犯。敢撩虎须者,便应做好承担一切后果的准备。
;




汉皇刘备 第一百九十六章 青州屯田忙 二
青州六郡国七十五县,凡有人烟聚集之寨驿,皆有小吏敲锣打鼓,通传青州牧府之政令:青州在册之民,凡无田地者、或人多地少者,皆可自行前往官府登记,待核实后,青州牧府将根据实际情况,重新授田。田地所产,根据汉律三十税一。
消息传来,青州各地一片欢腾。经过近二百年的发展兼并,大地主集团已经在事实上拥有了帝国的无数土地。自耕农正在急剧消失。没有田地的良民们,不是卖身为奴婢,就是为地方士绅豪强之佃户。而另外一部分人,仍然在苦苦咬牙支撑。或许在大有年,还能混得温饱,若是逢了灾年,便只能卖儿卖女了。在这种情况下,天子却为了享受,仍然在不断的加税加赋,于是汉末的社会矛盾空前尖锐。社会底层百姓,已经忍受够了官府以及地主们的层层盘剥。这也是为什么张氏兄弟振臂一呼,天下响应的最基本原因。活不下去的人,太多了。他们需要一条出路,需要一个可以发泄的途径。于是他们成了张家兄弟野心的殉葬品。
1...7172737475...2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