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大魏宫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带着各国的使者,赵弘润在城外上了王辇,在一队队禁卫军的保护下,浩浩荡荡地朝着冶城方向而去。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同样对冶城充满好奇,因此在这支队伍中,亦混迹有赵疆、伍忌、晏墨、韶虎、姜鄙等魏国首屈一指的将领,至于这些将军们的目的,无非就是想趁机跟冶造局的工头们混个脸熟,为日后抢军备订单做准备——没办法,因为朝廷推行的新政,这些军队需要自行与冶造局或者兵铸局洽谈更替军备之事,朝廷将逐渐地撤手此事,以便于减少大梁朝廷的开支压力。
起初,各国使者们并不知晓今日的目的地,只是迷迷糊糊地被赵弘润带着走,但待等他们在冶城城下下了马车,仰头瞧见城门楼下方清清楚楚刻着「魏冶造局」字样时,各国使者不由地精神一振。
魏国的冶城,楚国的虎方,鲁国的薛县、曲阜,还有韩国曾经的武安,这些皆是在其他各国要人心中挂着名的工艺大城,当然不会缺少他国奸细、密探的窥视。
且不提其他国家,暂且只说魏国的冶城。
近些年来,魏国的情报时而有所泄露,原因就在于「博浪沙河港」的开设。
博浪沙河港,在朝廷户部眼中,固然是稳定而庞大的资金来源,但是在刑部等司法衙门眼中,包括如今的天策府左都尉与右护卫,却难免成为藏污纳垢、龙蛇混杂之地——说白了,博浪沙河港那「欢迎中原各国商贾到魏贸易」的政策,从另一个角度说,也难免成为了一些他国奸细、密探的保护伞,使得后两者经过这条渠道,轻易就混入了魏国。
只要你拥有「博市令」所发的「允商文书」,除非你当街作案,否则,在博浪沙河港维持治安的魏国卫兵就无权捉拿——当然,这并不代表博浪沙港市的隐秘势力不会因为怀疑而跟踪你,比如说青鸦众,再比如说博浪沙的游侠团体。
这个政令,为各国商贾在魏国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也难免被各国派来的眼线、细作所利用,甚至于,这些前来博浪沙港市商贸的各国商贾,其本身可能就是各国派来的奸细。
这也正是博浪沙河港的治安,在朝廷刑部官员眼中认为“极差”的原因——这个极差,并非说表面上的治安有这么恶劣,而是就连刑部也不难保证,博浪沙港市每日来来往往的人流当中,究竟混杂着多少他国的奸细。
最尴尬的是,若是碰到一个手持「允商文书」的他国商人,纵使刑部怀疑对方,也无权将其拘捕,只能暗地里派人跟踪,寄希望于这些奸细自己露出马脚。
而这些经博浪沙港市混入魏国的奸细,他们在借口到魏国腹内经商的期间,不少情况下都将注意打在这座冶城身上。
但很遗憾,冶造的防卫力量,几乎可以说是无懈可击!
“那是……「魏连弩」?”
韩国使者韩晁最为眼尖,一下子就看到了冶城城墙上那整整一排的魏国连弩,不由地咽了咽唾沫。
尽管他并未亲眼目睹魏国连弩的真正威力,但据他所知,「魏连弩」——确切地说是「魏国锻造重型机关连弩」,称得上是目前整个中原威力最大、射程最远、精准度最高的机关连弩,在魏连弩面前,鲁国的机关弩匣纯粹就是个笑话。
这一点,韩国上将暴鸢深有体会,毕竟他曾经在战场上差点就被这种杀器射杀,虽然上苍保佑让他侥幸活了下来,但他的右腿由于当时被这种魏连弩的弩矢射穿,使得留下了残疾,右腿至今绵软无力,再难恢复当年的盛勇。
尽管为此日夜叹息,但当暴鸢回想起当时那些直接被这种魏连弩射杀的麾下兵将,他心中就只有劫后余生般的欣喜和余悸。
而与他抱持着类似感触的,还有秦国的渭阳君嬴华与阳泉君嬴镹。
当年「魏秦三川战役」,魏国军队在函谷正面击溃秦国二十万军队,当时魏国的核心力量,就是这种魏连弩。
在这些威力强劲的魏连弩面前,秦国的正规军——「戈盾士」,仿佛是排着队被魏国的连弩一一击毙,没有对秦军起到丝毫助力。
尽管当年那场仗的主将乃是「王龁」,渭阳君嬴华与阳泉君嬴镹都不在军中,但通过那些败北后逃回秦国的败卒的嘴,秦国那时还是得知了魏国这件威力恐怖的战争兵器。
那场战败,是秦人至今不愿去回忆的噩梦,事实上那场战争的损失与士气上的打击,比后一次赵润率军直接杀到秦国本土、杀到秦国王都咸阳城下还要令秦人震撼。
毕竟,当年侥幸中「魏秦三川战役」逃回本国的士卒,可是至今仍心惊胆战,时不时念叨着诸如「不知什么情况、只看到前面的戈盾士一整片一整片的倒下」的话。
当时这些败卒的言论,可是在秦国内部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当然,那已是过去,凭着魏秦两国如今的关系,渭阳君嬴华与阳泉君嬴镹还指望着能从魏国这边购置一些魏连弩,运到雁门一带去对付韩将李睦的雁门军呢。
不过他俩也明白,似魏连弩这种魏国秘而不宣的战争兵器,纵使是以秦魏两国目前的关系,魏国怕是也不会轻易同意出售给他们,因此,他俩打算去走秦少君嬴璎的路子,毕竟据他们所知,魏国新君赵润对嬴璎这位他们的公主,还是颇为宠溺的。
而此时,其他各国使者则发现,在他们面前不远处的地面上,竖起着一个木制的仿佛路标似的东西。
朝两边瞧了瞧,他们发现每隔一段距离都立有这种木牌。
出于好奇,几位各国使者走了上前,迈步来到那块木牌面前。
此时他们又发现,这块木牌上刻着好几行魏字。
第一行刻着:前方冶造局重地,无关人等免进!
第二行刻着:凡越线者,一律射杀!
这些刻字,还特地用墨汁与朱砂描绘。
『……看来这是对‘不速之客’的警告。』
各国使者一看就懂了:这座冶城城墙上那整整齐齐的魏连弩,看来并非是只用于震慑宵小的摆设。
只不过,这附近哪来的线?
韩国上将暴鸢朝着四下观瞧,却见身旁的韩晁咳嗽一声,指了指他的脚下。
暴鸢低头一看,这才发现地上埋着一根大概高出地面一指左右的木头,整整齐齐地连成一线,两端不知通往何处。
而要命的是,这会儿他的双脚,正一边一只,踩在这木头的两侧。
『……不、不至于的吧?』
咽了咽唾沫,暴鸢忍不住回头瞧了一眼冶城城墙上无数的魏连弩,面色尤其难看。
虽然在心底其实他也知道,魏国不可能无缘无故就射杀作为使者的他,但当年留下的心理创痕,还是让他在看到那些魏连弩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感觉后背发凉。
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根本无法体会当面对这种战争兵器的时候,那是何等的恐惧与无助。
齐刷刷地,包括韩将暴鸢在内,各国使者向后退离了几步,一个个都站在‘那条线’外。
正所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他们没有必要用自己的性命去测试这块木牌上的警告是否属实。
可能是注意到了各国使者的举动,赵弘润连忙笑着安抚道:“诸位放心,朕今早就派人知会了冶城……更何况,朕的王旗就在这边,城内的守卫又岂会无故射击?”
话音刚落,就听冶城的城门那边,传来轰隆隆的响声。
众人转头一瞧,这才发现是城门徐徐开启。
值得一提的是,冶造局的城门,并非是左右开启的木门,而是上下开启的铁闸门,其作用在于,倘若有敌军强行攻打城门,冶城内部只需斩断绞索,放下闸门,纵使城外敌军使劲浑身解数,也无法攻破城门,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防卫能力。
“诸位,来迎接我们的人来了。”
随着赵弘润一声轻笑,冶造总署的署长王甫领着此刻在城内的各司主事,还包括兵铸局的局丞李缙以及其余兵铸局一干人等,徐徐走出城池,朝着这边而来。
“臣等拜见陛下!”
“众卿免礼。”
彼此见礼之后,赵弘润抬手指了指右侧的各国使者,笑着说道:“今日朕希望带各国使者参观一下冶城,不知城内可以准备妥当?”
所谓的‘准备’,其实就是指收起那些不可以泄露的机密,就比如兵铸局如今采用的流水线锻造作业,这种能极大提高作业效率、且一学就会的秘密,自然是不好泄露给他国人士的。
至于其余,像什么锻造战争兵器的过程,让这些各国使者看看也无妨,反正那些制作精密、零件繁杂的战争兵器,谅这些各国使者也记不全——就算能记全,没有该战争兵器设计图纸上的具体参数,也无法仿冒。
不考虑尺寸匹配的仿冒,就算勉强能铸造出来,也只不过是样子货而已。
“陛下放心,臣已安排妥当。”
冶造总署署长王甫隐晦地向赵弘润回覆道。
见此,赵弘润点点头,笑着说道:“那就有劳王卿带路,顺便沿途为朕、为各国来使介绍一下冶城。”
“遵命。”王甫拱手领命,抬手邀请赵弘润等一行人入内。
在即将迈入冶城时,王甫好似突然想到了什么,停下脚步对赵弘润说道:“陛下,臣忽然想起一事,需要嘱咐诸位,尤其是各国的使者。”
赵弘润当然知道是什么事,点了点头。
见此,王甫环视了一眼赵弘润身后的人群,正色说道:“我大魏的诸位将军,以及他国的尊使,这座冶城,乃是我大魏冶造开发重地,因为时而引来宵小窥视,又有奸细企图混入城内,因此,城内设置了不少机关……希望诸位将军与他国的尊使莫要随便触碰一些东西。”
“机关?”平舆君熊琥笑着说道:“是危险的机关么?”
听闻此言,王甫也没有过多解释,挥手砸向一旁城门洞砖壁上的一块方砖,顿时间,一堵井网状的铁栏门从城门洞的萧氏余孽。
经历此事,待等赵弘润后来成为太子,重新执掌冶城之后,冶造局的工匠们便增造了内城,将库房搬迁至此用高墙图团团围了起来,并且,在这里设置了诸多机关,以免库房内的手札资料与设计图纸再次被窃。
因为赵弘润的关系,各国使者有幸进入了这座内城,参观了陈列在几座库房内的许多战争兵器。
就拿魏连弩来说,事实上如今的魏连弩,已经改良到了第四代——当然,这第四代的样品,王甫早就派人移除了,以至于目前在库房内,只有初代、二代、三代。
初代魏连弩,即是最原始的版本,既无法左右调解射击角度,整个基座亦十分笨重。
而二代魏连弩,冶造局精化了零件,将一些不需要的设计全部拆除,并给予了连弩可以左右调解射击调度的能力。
至于三代魏连弩,即是目前魏国军队普遍采用的规则型号,在二代的基础上强化了射击距离,但除此之外并无太大的提升,因为当时冶造局尚未克服「如何使连弩可以上下调节射击角度」的难题。
直到第四代,也就是最新的这一代,冶造局的工匠们终于克服了这个难题。
而于魏连弩的改良相似,似武罡车、龟甲车、抛石车,甚至于包括赵润曾用来击败秦国的雪橇战车等等,冶造局皆有对其作以改良。
不过最让各国使者感到惊讶与期待的,还得是魏国独立研发的弩炮。
因为在王甫的介绍中,弩炮或可逐渐取代抛石车,这让各国使者难以相信。
这也难怪,毕竟在中原,投石车已有最起码两百余年的历史,一直都是各国军队攻城拔寨的攻坚利器,而如今,魏国打造出什么弩炮,居然夸口说可以将抛石车淘汰,这怎么可能?
“究竟如何,一试便知。”
赵弘润微微一笑。
当日,冶造局的工匠们在城外测试了抛石车与弩炮两者的威力,硬生生将一堵厚实不亚于大梁城的墙壁轰地千疮百孔。
“轰隆——”
当着诸使者的面,那堵城墙轰然坍塌。
此时,各国使者哪里还记得评价抛石车与弩炮两者间的优劣,他们只知道,魏国的战争兵器,刚刚一堵不亚于他们王都城墙的结实高墙给轰塌了,在短短不到半个时辰之内。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只要魏国愿意,魏国的军队完全可以攻克中原任何一个国家的都城!
而中原各国,将对此毫无办法。
亲眼目睹这震撼的一幕,以至于之后好几个时辰内,各国使者都有些浑浑噩噩,就连参观兵铸局锻造兵器、甲胄时,也提不起精神,一个个好似都在考虑,如何防备魏国这种无法匹敌的攻城兵器。
当日下午,赵弘润带着诸国使者离开了冶城,来到了冶城南边的一条轨道马车旁。
此时赵弘润这才告诉各国使者,其实今日他带诸使者参观的目的地,并非是冶城,而是冶城南边的轨道马车——他们将在这里乘坐轨道马车,前往小黄县。
在小黄县,那里有魏国冶造局的试验田。
其实那才是赵弘润真正想要炫耀的东西。
就像赵弘润昨晚思忖的那样:既然要震慑诸国,那么自然要全方位震慑,让诸国的君王与官员们全方位领略魏国的强大,将他魏国这份强大牢牢铭刻于心中。





大魏宫廷 第149章:炫耀国力【二合一】
『ps:今天回老家了。』
————以下正文————
“啪嗒——”
“啪嗒——”
这持续不断的怪响,是拉乘马车的马儿,其马蹄一下下踩到轨道内的枕木时所发生的声音。
而在此期间,整辆马车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奔驰着,那奔驰的速度,让在车厢内的诸国使者们大感震惊。
因为他们震惊地发现,这些战马拉乘马车的速度,竟不亚于单人骑乘的速度多少,这怎么可能?!
要知道马车内,可是足足承载着六七人啊!
莫非这其中,有什么他们所不知的玄机?
亲身经历着轨道马车的速度,各国使者们各有思虑。
来自韩国的暴鸢、韩晁、赵卓等人,仔仔细细地打量着轨道马车的整体结构,显然是准备回国后效仿魏国亦打造几条轨道马车,毕竟韩国早已经将新都搬到了蓟城,交通以及运输不便,难免成为困扰蓟城发展的一大因素,若能从魏国这边偷学到轨道马车,相信定能对蓟城的发展起到事关重要的作用。
而相比较韩国,鲁国的公子兴与老臣季叔,则纯粹从工艺角度思考着轨道马车这不可思议的速度,倒也并未想过偷师。
这也难怪,毕竟他鲁国就那么点大,与卫国不相伯仲,纵使骑马也能在短短几日内从国土的一端赶到另外一端,根本无需多此一举铺设什么轨道马车——鲁国国内目前的道路情况,足以应付大多数的事。
至于来自秦国的渭阳君嬴华等人,来自楚国的平舆君熊琥,以及来自卫国的公子瑜,他们则是惊羡多过对这种轨道马车的需求——说白了,他们不是没有需求,而是他们很清楚,似魏国这般于全国境内铺设轨道马车,必定会消耗许多人力物力,而这份消耗,未见得是秦、楚、卫三国能负担得起的。
或者说,他们更倾向于将这份财力投在其他方面。
就比如卫国,这个国家甚至至今都还未筹建骑兵,又如何舍得将上好的战马用来拉乘马车呢?毕竟卫国可不像如今的魏国这般,手握着三川、河西、河套三块适合放牧战马的天然牧场。
冶城距离小黄县,直线距离大概在八十里左右,在平时徒步的情况下,这可能是需要一两天急行赶路才能到达的距离,但是凭借着轨道马车,他们却在短短三个时辰就从冶城抵达了小黄县。
这等高速,让各国使者们暗暗心惊,同时也让韩将暴鸢终于确实了解了一桩真相——回想两年前的「魏韩之争」,魏国与韩国同样是于三个战场同时开展,然而,韩国方面的后勤粮草,总是没有魏军来得那样及时,甚至是准时。
当时韩国的将领与公卿们暗自猜测,认为魏国可能是征用了大量的民夫,这才保证了几处战场上多达四十万魏国军队对粮草的需求。
直到此时此刻,在亲眼目睹、亲身体会轨道马车的便捷与快速后,韩将暴鸢这才明白其中的缘由。
为此,暴鸢忧心忡忡。
要知道,韩国目前抗拒魏国的唯一底气,就在于韩国的国土纵深让魏国投鼠忌器:即魏国没有把握在短时间内覆灭韩国,生怕这场战争一旦陷入泥潭,会让楚国趁机壮大,取代魏国目前的地位。
而这种轨道马车的存在,是否能增强魏国对韩国的进攻力度呢?
平心而论,魏国的战争模式与楚国稍有类似,皆有点前期凶猛、后期疲软的意思,然而区别在于,楚国是习惯动用大规模的兵力,导致后期粮草难以支撑;而魏国呢,则是军队的进军速度远远超过后勤部队运输粮草的速度,尤其是在面对国土纵深的韩国与楚国的情况下——前线军队缺粮,纵使魏卒再勇悍也是白搭是不是?
然而这种轨道马车,却大幅度提高了魏国向前线军队运输粮草的速度。
韩将暴鸢忍不住幻想:倘若魏国一边派军队攻打他韩国,一边在攻陷的韩土上铺设轨道马车,使魏国本土能将粮草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在这种情况下,他韩国将如何招架魏国?
几乎是很难招架的。
尤其是在亲眼目睹魏国在打造战争兵器方面的造诣,亲眼看到魏国的投石车与弩炮在短短半个时辰内就将一堵绝不亚于邯郸、蓟城等地城墙的高墙轰塌之后,暴鸢心中就愈发忌惮。
将希望寄托于魏国放弃攻略他韩国,这是非常愚蠢的想法。
暴鸢自然不会对此抱持什么奢望,他相信,倘若魏国有足够的力量吞并他韩国,魏国那位年轻的君王,相信绝不会手下留情——反过来说其实也是一样。
因此,想要抵御魏国的进攻,还得他们韩人自己发愤图强、励精图治,训练更出色的士卒,打造更优秀的战争兵器。
在这些各国使者中,最最淡定的莫过于越国的使者吴起。
在吴起看来,魏国强盛固然强盛,但对他越国却未见得能造成什么威胁,毕竟两国相隔的距离实在太遥远了,更何况吴越之地地形复杂荒凉,不熟悉当地环境的中原军队,踏足那块土地,其结局无非就是跟进犯越国的楚军一个下场罢了。
当日傍晚前,赵弘润一行人便抵达了小黄县。
此时,小黄县的县令「乌劼」领着一大堆人,早早在城外的试验田等候赵弘润等人的来到。
显然,这些人早已是得知了消息。
乌劼,乃是赵润六哥赵昭的母亲乌贵嫔的堂弟,今年大概四十来岁,能力一般,但克己勤勉,因此在前年的时候,当前任小黄县县令调职之后,他经冶造总署的署长王甫举荐,被朝廷任命为小黄县的县令。
虽然因为去留的关系,前段日子赵润与六哥赵昭闹得很不开心,并且曾经作为赵润与乌氏一门之间关系纽带的乌贵嫔,最近亦被赵昭接往了齐国,但这两件事,并未影响赵润与小黄县乌氏一门的关系。
说到底,以赵润今时今日的地位,他根本无需在借助外力,反而是似乌氏一族这些地方豪族,希望攀上这根高枝。
本来,赵弘润决定在今日带领诸国使臣参观冶造局设于小黄县的那些试验田,但由于今日上午心血来潮带着诸国使臣参观了冶城,以至于时间稍微出现了一些出入,待等赵弘润一行人抵达小黄县时,天色已经不早。
是故,赵弘润决定今晚在乌氏一族的府邸歇住,明日再带着各国使者参观那些试验田。
于是乎当晚,在乌氏一族的祖宅内,乌氏一族受宠若惊地设宴款待了赵润一行人。
这一晚上,风平浪静,并没有什么变故。
想想也是,小黄县那可是黑鸦众的老巢之一,在这座县城内,最起码潜伏着数百名杀人不眨眼的黑鸦众,若谁敢跑到这里来滋事,那真可以说是活得不耐烦了。
次日大清早,在用过早饭后,赵弘润按照计划,领着各国使者们前往县外的那些试验田。
这次,负责随行讲解的,乃是冶造总署的诸主事之一,郑昭。
在带着诸国使者参观试验田的过程中,郑昭首先向这些使者们解释了「试验田」的由来、作用。
平心而论,参观几块破稻田,自然无法让各国的使者们产生什么兴致。
直到郑昭道出了这些试验田的亩产,各国使者们这才露出了目瞪口呆的表情,一脸难以置信地看着郑昭,那表情仿佛是在质问:你故意逗我们吧?开什么玩笑?怎么可能会有如此高的亩产?!
而此时,郑昭却继续介绍道:“……经过我冶造总署的研究,我方一致认为,稻田亩产,与以下几点息息相关,首先是稻种是否饱满,不可否认,干瘪的稻种亦能抽芽,但明显不如包饱满的种子长得好。其次是灌溉……诸位且看那条水渠。”
说着,郑昭指向试验田北边的一条大概两丈左右宽度的水渠,正色说道:“为了这些试验田,我冶造总署拜托了工部,特地征用民夫挖掘了一条直达大河的水渠,将河水引入此地,一劳永逸地解决了灌溉问题。”
诸国使者抬起头来,忽然,他们发现在远方靠近丘陵的一片低洼之地,似乎还有一片耕田,但奇怪的是,那片耕田却不像这边的耕田,并没有种植什么作物,这让各国使者们感觉有点奇怪。
这不,鲁公子兴问道:“郑主事,那边的那几块田地,亦是隶属于贵署么?为何不见有什么作物?”
郑昭抬头瞧了一眼,点点头说道:“是的,那也是我冶造总署征用的田地,之所以不种植作物,那是因为那几块田地乃是「咸土」。”
1...732733734735736...8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