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宫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果然,大卫姬与沈太后相处地不错,而卫云与卫宁姐妹,也跟赵卫、赵川、赵邯、赵楚等几个赵弘润的儿女相处地不错,彼此接触不到半日,就已经熟络了。
看着一帮小鬼在福延宫前的空地上嬉戏,赵弘润询问跟在身边的高括道:“卫瑜的东军……可曾被濮阳收编?”
“并没有。”
高括摇了摇头,说道:“卫国那边疯传,是卫玠害死了卫瑜,且这件事当中也涉及到卫王,东军哪有可能与濮阳和解?若非我大魏及时出面干涉,搞不好东军会攻破王宫,处死卫王费与公子玠也说不定……”
“弑君?这么夸张?”赵弘润颇为意外地问道。
高括哂笑一声,说道:“陛下那是没看到当时的景象,说实话,当时东军在臣看来,已跟‘暴军’无异……若非陛下欲收养卫云的消息,让东军有点投鼠忌器,恐怕似夏育、孟贲等卫国游侠出身的兵将,绝没有那么简单就答应和解。”
“唔……”赵弘润点了点头,他也知道卫国的游侠一向忠肝义胆。
“眼下东军的情况如何?”他问道。
高括抱了抱拳,回覆道:“名义上是解散了,想来那帮人也不会接受濮阳的收编。……大部分的人都散了,不过其中,似夏育、孟贲等人决定追随幼主,想亲眼看着幼主长大成人,而另外一部分人,则回归了「卫东」,据臣猜测,大概是想为日后幼主继位做准备吧。”说到这里,他摇了摇头,有感而发地说道:“卫国,怕是从此一蹶不振了。”
赵润听闻默然不语。
数日后,梁郡各县的县令向朝廷禀报,说最近有大量卫人涌入国内,其中大部分是平民,小部分则是手持利剑的卫国游侠。
朝廷一开始并没有引起重视,但渐渐地,各县本地游侠与来自卫国的游侠为了抢地盘频繁发生冲突,这就迫使朝廷不得不重视这个现象。
就连大梁府府正褚书礼,在不久后亦向垂拱殿上禀,说大梁近些日子的治安不稳,原因就在于有大量来自卫国的游侠涌入大梁,这些人为了生存而抢了大梁本土游侠的活,以至于两帮人冲突不断,甚至于已闹出好几条人命。
说实话,江湖游侠彼此间的抢夺、厮杀,朝廷原本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毕竟蛇有蛇道、鼠有鼠道,指望这些人完全消失,这是不现实的。
因此,只要这些游侠不给官府添麻烦,朝廷素来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鉴于朝廷的威势,魏国本土的游侠历来还是比较守规矩的,就比如两帮人抢地盘,绝不会发生在几条主街上,他们会在某个偏僻的角落自行解决,甚至连尸体都处理掉,不给刑部增加麻烦。
毕竟,一旦窗户纸捅破,禁卫军是肯定要介入的,这对几方游侠们也没有什么好处。
但近段日子,由于大量的卫国游侠涌入魏国,甚至于来到王都大梁谋生、讨生活,这就难免触犯了魏国以及大梁本土游侠的利益,因此发生了冲突。
为何卫国游侠大量涌入魏国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这些游侠对卫王费彻底失望了,或者干脆点说,对失去了卫公子瑜的魏国彻底失望了,从而导致卫国人口大量流失,流向魏国。
高括猜得没错,失去了公子卫瑜的卫国,注定从此一蹶不振,但从卫人的民心所向就可见一斑。
鉴于这件事,魏国朝廷久违地出现了争执。
以刑部为代表的司法衙门表示,这些卫人、尤其是卫国游侠的涌入,大大影响了他魏国的治安;而户部、礼部则表示,外来人口涌入本国落户,这不是一件好事么?
最终,朝廷内部达成了一致的态度:接纳这些来自卫国的流民,但是必须对他们有所约束,尤其是那些习惯我行我素的卫国游侠。
数日后,朝廷令禁卫军介入此事,十万禁卫军接到命令,被派往梁郡内各地,对当地的游侠展开打压,只要碰到街头斗殴的,全部先抓到牢里关一阵子再说,至于其中个别反抗拘捕的,通通当场格杀。
游侠势力哪里斗得过禁卫军?
一时间,游侠势力中风声鹤唳,无论是魏国游侠还是卫国游侠,在强大的禁卫军面前,都不得不老老实实地夹起尾巴,假装良顺百姓。
如此,一直持续到入冬,待年关相近时,朝廷下令撤回派往各地的禁卫军,那些游侠势力,果然安分了许多,纵使魏国游侠与卫国游侠彼此间还存在有矛盾,也不敢再光天化日、光明正大地斗殴,大多都是相约在偏僻的小巷里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也就继续他们此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了,毕竟水至清则无鱼,似游侠这种有时类似地痞无赖的存在,无论是在什么时代,都是很难彻底杜绝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些投奔魏国的卫国游侠当中,很多人由于找不到谋生,也有希望加入魏国军队的,这让魏国得到了不少青壮的士卒,倒还真是意外之喜。
而在此期间,赵弘润亦曾叫青鸦众关注卫国,他主要是想知道当初卫瑜费心费力发展起来的冶造工坊——虽然很薄弱,但至少在卫瑜的努力下,卫国的冶造技术也算是渐渐发展起来了。
然而惋惜的是,在卫瑜死后,这些冶造工坊也渐渐停工,继而荒废了。
“卫国彻底废了……”
在得知此事后,赵弘润在甘露殿内忍不住叹了口气。
还记得卫公子瑜在世时,卫国虽然弱小,但却渐渐展现出兴旺发展的局面,但这兴旺发展的新面貌,在卫瑜不幸亡故后,一下子就消失了。
甚至于,因为这场内乱,导致卫国有很多人对卫王费彻底失望,以至于如今的卫国,竟比卫瑜出面整顿国内事务前还要弱。
在这种情况下,卫国守得住卫瑜从齐国手中夺得的东郡么?
赵弘润并不看好。
在他看来,目前齐国是仍在与楚国交战,但是无暇顾及卫国,但待等到齐国击退了楚国,抽出手来对付卫国,搞不好卫瑜此前夺取的齐国领土,都将逐一吐出来。
甚至于,卫国的弱小,还会使韩、楚等国家对其心生什么念头。
总之一句话,卫瑜的死,使得卫国错失了一次千载难逢强大自身的机会。
魏兴安二年的冬季,楚国二度进攻齐国,但还是没能攻克齐国的琅琊郡。
鉴于国力已难以继续支撑战争,楚王熊拓终于接受了齐国的和谈,两国以「维持目前疆域」作为基础,在经过了好几次谈判中,终于暂时握手言和,结束了这场长达两年余的「齐楚之战」。
在达成协议后,楚国除了驻军东海郡的必要军队外,其余军队皆陆陆续续撤回国内。
不得不说,这个局面对于魏国而言非常有利,因为楚国虽说攻陷了齐国的泗水、东海两郡,但到底是没能彻底夺取齐国的财富,而鲁国那边,让赵弘润大感意外地,不知什么时候摇身一变成为鲁国将领的原大盗贼桓虎,亦不可思议地击退了楚国三天柱之一的项末,成为了鲁国的英雄——总而言之,楚国也没能得到鲁国的工艺技术。
在这种情况下,楚国与魏国命中注定的那场因为中原霸主的战争,只能再次延后。
齐国,到底是凭着一口气活下来了。
而齐国既然与楚国结束了那场战争,那么,相信齐国不久之后,多半也会开始清算卫国趁火打劫攻取东郡的那笔账。
失去了公子卫瑜的卫国,真不知该如何抵挡齐国的军队。
魏国相助卫国?
说实话,除非是齐国的军队打到卫国的王都濮阳,逼近他魏国,否则,赵润还真没想过去帮卫国抵御齐军。
或许正如介子鸱所言,魏卫两国的关系,在公子卫瑜亡故的那一刻就已经淡了,至少不再像曾经那样牢固。
转过新年,即是魏兴安三年,中原诸国迎来了相对和平的新的一年。
但众所周知,所谓的和平只是暂时的,一时的和平,也不过是孕育着更大规模的战乱而已。
大魏宫廷 第162章:兴安三年【二合一】
『ps:初一快乐,求月票~』
————以下正文————
“祖母,孙儿与弟弟妹妹、祝祖母您身体安泰,万寿无疆。”
魏兴安三年正月初一,赵弘润众女眷以及几个小家伙,前往福延宫向沈太后请安。
几个小家伙那奶声奶气的祝愿声,逗地沈太后笑容满面,连声说好好好。
值得一提的是,在赵弘润的女眷中,亦有赵莺的身影,这是她首次以儿媳的身份拜见沈太后,因此难免有些尴尬与拘束,好在沈太后是一位非常慈祥的长辈,除了试探赵莺的肚子是否有动静时让后者有些尴尬与羞涩外,其余倒也没有什么。
而在此之后,赵卫、赵川、赵邯、赵楚几个小家伙,以及赵弘润新收的义子卫云与义女卫宁,亦向赵润行跪礼问安。
“祝父王(义父)您身体安泰。”
赵弘润哈哈大笑,笑着对在一旁旁观的卫骄、吕牧、高括、种招、褚亨、穆青等人开玩笑,自嘲自己竟也到了被儿辈恭祝身体安泰的岁数。
此后,赵弘润询问了几个儿子的学业。
记得此前,赵弘润由于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受到约束,是故迟迟都没有尊封太子师,但因为允许了介子鸱教导义子卫云学识,是故,赵弘润最终还是尊封现礼部尚书杜宥为「太子太师」,教导诸子。
不过,因为礼部尚书杜宥亦上了年纪,且每日事务繁忙,是故,教导太子与诸皇子的任务,时而也由介子鸱来代替。
当然,今日赵弘润询问儿子与义子的学业,也只不过是随口问问,毕竟赵卫才三岁,义子卫云也才五岁,谁不能指望几个三五岁的小家伙就能出口成章。
在听了父王的询问后,太子赵卫奶声奶气地说道:“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由于他说话还不利索,赵润费了好大的力才听清楚儿子究竟在说些什么,原来是论语的《学而篇》,当代的主流儒家学术之一,大意就是提倡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谨慎诚信,兼施仁义,并且,将对个人品德的重视放在学文之前,一听就知道是君子规范。
赵弘润满意地点了点头。
对于年仅三岁的长子,他并不指望这小家伙能有多么聪明,有多大的才能,但首先要心地善良。
就在赵弘润满意点头的时候,高括在旁笑着说道:“说起太子的学业,张启功对介子鸱选择的授业篇幅很不满意呢……那位张大人觉得,介子鸱选择的篇幅太过于软弱。并且,趁介子鸱不注意时,张启功亦曾趁机教了太子一句话。”
“哦?”赵弘润好奇地询问儿子赵卫道:“张卿教了你什么呀?”
赵卫歪着脑袋想了想,似乎在回忆父王口中的「张卿」指的究竟是谁,直到赵润反复提醒之后,他这才奶声奶气地说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赵弘润不禁错愕,待回过头来之后忍不住摇了摇头:“这个张启功……”
在学术上,介子鸱与张启功相互瞧不顺眼,这是朝中众所周知的事,并且见怪不怪,毕竟一个是儒家门生,一个是法家子弟,彼此能携手那才叫奇怪。
不可否认,张启功教授的也没错,太子赵卫作为魏国未来的君主,怎么可以是软弱的君主呢?但没错归没错,赵润觉得让张启功来教授赵卫,还为时尚早——这个岁数,需要培养赵卫心地善良即可。
更何况,介子鸱那会是软弱的人么?
那可是一位真真正正心怀天下的人,此人的抱负,比他赵润还要大呢。
失笑地摇了摇头,赵弘润将五岁的义子卫云叫到跟前,询问他最近学了些什么。
因为已经跟赵润这位义父相处了一阵子,卫云心中倒也不再畏惧、拘束,张口说道:“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赵弘润愣了愣。
见此,卫云有些忐忑地问道:“义父,孩儿念地不对吗?”
“唔……”赵润迟疑了一下,随即笑着称赞卫云道:“不,你念得很好。”
待卫云心满意足地离开,继续跟兄弟姐妹玩耍的时候,赵弘润脸上的笑容,稍稍收起了几分。
长子赵卫与义子卫云所学的东西,虽说同样是出自论语,但介子鸱教授赵卫的东西,跟教授卫云的那却是截然不同,由此不难推测出,介子鸱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将卫云这位‘卫君’培养为‘魏臣’。
此后,赵弘润单独询问高括,是否该阻止介子鸱的行为。
高括闻言说道:“陛下,臣倒是觉得,魏臣,未必就不如卫君,臣以为,介子大人此举好比是未雨绸缪,万一日后我大魏果真……‘那个’,到时候,太子与卫云殿下,今时今日的兄弟岂不是要反目成仇?”
“那个?”赵弘润表情古怪地看着高括。
见此,高括眨了眨眼睛,笑着说道:“陛下,介子大人目前在朝中的影响力还是蛮大的,受他影响,朝中的诸大臣们对此可是兴致勃勃……”
『天下共主……么?』
赵弘润失笑般摇了摇头。
的确,这个此前无人敢挂在嘴边的奢望,确实是有种莫名的诱惑力,尤其是对他魏国的臣子而言——谁不想亲眼目睹、甚至亲手促成这个霸业,借此留名于青史呢?
这可是超越历代先贤的无上荣耀!
“……对了,陛下,鸦五已返回大梁,并带来了齐楚两国的近况。”
“……”
赵弘润的脚步顿了一下,在看了一眼高括后,这才继续朝前走,口中问道:“楚国打算撤兵了?”
“大概是了。”高括点点头说道:“自熊拓回寿郢继承王位之后,楚国的寿陵君景云与邸阳君熊沥,继续强攻齐国琅琊郡将近一年,但始终无法攻克。……此后,齐国使者「冯谖」出访了楚国,齐楚两国的战争,怕是要就此结束了。”
“唔。”
赵润微微点了点头。
他与高括的判断相似——倒不是他觉得楚国无法战胜齐国,只是这样做的损失太大,虽然以熊拓旧日的性格,未必不会做出冲动的决定,但不能否认,熊拓在继承楚王位子后,性格的确改善了许多,更加地谨慎以及注重利益,因此,就算熊拓决定与齐国停止战争,赵润也不觉得奇怪。
点点头,他略有些感慨地说道:“若齐楚两国当真言和……那么,桓虎居功至伟啊!”
他为何这么说?
原因很简单:如果不是异军突起的桓虎击败了楚国三天柱之一的上将军项末,击退了楚军,或许鲁国早已经被楚国所覆灭,而如此起来,楚国的势头便更为凶猛,所谓唇亡齿寒,在鲁国覆亡的情况下,齐国就算暂时能够挡下楚军,恐怕也难以长久。
而现在的问题是,楚国没能吞掉鲁国,反而被鲁国的将领桓虎狠狠揍了一拳,揍地有点发懵,这严重影响到了楚国「吞鲁灭齐」的战略。
“桓虎……”
赵弘润停下脚步,负背双手,脑海中回忆着他与桓虎接触的过往。
桓虎此人,赵弘润只见过他两面。
第一次是在成皋合狩的时候,当时桓虎率领数百骑寇袭击他父王赵偲所在的宿营地,跨着高头大马来去如风,既然击破了当时护卫王驾的虎贲禁卫,让赵弘润首次领略到何谓‘悍匪’——他后来才知道,桓虎与其手下的悍匪,原来乃是韩国叛离的正规军骑卒出身,也难怪那般厉害。
至于第二面,则是因为桓虎绑架了当时王皇后的弟弟王瑔,以此向郑城王氏索要赎金,当时赵弘润作为说客前去见了桓虎。
只是,赵润这个说客当时很不称职,那时非但没有说服桓虎,反而激怒了后者,惹得桓虎一怒之下当着他的面,便将王瑔的脑袋砍了下来,看得赵弘润目瞪口呆。
至此之后,赵弘润就再没有见过桓虎了,甚至于也很少再听过桓虎的消息,毕竟那时候赵弘润事务繁忙,也无暇顾及桓虎这个胆大包天的小蟊贼。
“桓虎,怕不是那么安分的人。”
赵弘润皱着眉头说道。
听闻此言,高括颔首笑道:“陛下英明。……据青鸦众在鲁国打探所得的消息,那桓虎怕是有「鹊巢鸠占」之野心。在击退楚国的项末之后,那桓虎在人前人后以挽救鲁国的英雄自居,笼络了不少民心,怕是所图不小哟……”
赵弘润微微皱了皱眉,问道:“鲁王,就这么放任桓虎?”
高括耸了耸肩,表示自己并不清楚具体。
不过事实上,鲁王公输磐并非是没有看出桓虎的野心,只是在他眼里,桓虎的威胁并不及「三桓」的威胁来的大——毕竟桓虎说到底是外来之人,然而三桓却是土生土长的本土贵族世家,当然是三桓对王室的威胁更大。
转眼到了二月,冰雪逐渐开始消融。
远在中原的西北部,秦国的军队在迎来冬季后,再次对韩国的雁门郡发动了攻势。
别说韩国,就连魏国也很佩服秦国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打了一年多都没打下韩国的雁门郡,秦国居然还有这么高的兴致。
只有一小部分人知晓,其实并不是秦王执意要攻打韩国,其实对于秦国来说,打谁都一样——只要战争继续维持,秦国国内就不至于出现问题。
否则,像什么土地兼并之类的阶级矛盾,以及秦国一般平民没有上位的机会等等,这些潜在的问题就会一下子爆发出来——这是军功爵制的弊端所导致的。
不过据频繁来魏国享乐的秦蓝田君嬴谪所言,秦国与韩国,目前只是维持着交战的情况而已——说白了,就是把武信侯公孙起摆在雁门郡,看看是否有机会击败韩将李睦,至于秦国本土,目前已将战争重心转移到了义渠与西羌两者身上。
起因似乎是义渠的羌王得到了西羌的支持。
事实上这件事,对魏国也稍微有所影响。
还记得前两年,禹王赵元佲的次子、朔方守赵成岳,曾向朝廷上奏,言之前被他们魏军从河套地区赶往北方的林胡、匈奴等异族,最近又蠢蠢欲动,屡屡在阳山、阴山一带出没,袭击魏军。
当时朝廷因为先王赵偲驾崩、正值国丧的关系,并没有太过于重视,只是叫朔方守赵成岳「便宜行事」,毕竟魏武军的主力,目前就驻扎在河套地区,想来也不至于发生什么变故。
在得到朝廷的回应后,原本就在抗击异族的赵成岳,加大了力度,甚至于,还邀请云中守廉驳一同出击。
也不晓得是不是赵成岳私底下给廉驳送了几车酒,亦或是廉驳自忖在投奔魏国后寸功未立,使得这位原韩国北原十豪之一的猛将,响应了朔方守赵成岳的出兵号令,率领六千云中军出击。
值得一提的是,当得知廉驳率军出击后,雁门郡的李睦立刻高度戒备,简直比面对十万秦军还要警惕。
不过最终,廉驳只是在云中郡北方大概五百里地的范围内溜达了几圈,击破了几个偷偷摸摸迁回来的胡人部落,斩了几个自号勇士的胡人战士,然后就高高兴兴地回云中喝酒去了。
虽然这对于异族的部落确实很残酷,但为了魏国的利益着想,驻守边戎的魏军当然不能让那些异族部落有再次返回河套的念头——来一次就打一次,打到对方彻底放弃回归河套。
但事实证明,为了生存,异族部落亦是不遗余力,明明才被廉驳、赵成岳、冯颋等驻守边疆的魏国将领教训过,但过了大半年,这些部落再次表现出企图夺回河套的意图。
这也难怪,毕竟河套一带气候温暖、牧草丰盛,是天然的牧场,遥远而寒冷的北方,如何会有比得上河套的肥沃土地?
当然,其中也有一些识时务的异族部落,自忖己方无力从强大的魏国手中夺回河套地区,索性就臣服了魏国,以此作为代价,换取在河套地区生活的权利。
在朝廷的授意下,在朔方、九原、云中等地,魏军们接纳了这些臣服的异族,允许他们将部落搬迁到河套地区,不过要求这些异族换上魏人的服饰,并学习魏国的语言与文字。
在魏国的恩威并施之下,魏国的威名逐渐传到北地,传到北方的诸羌胡耳中,使得这些长久居住在北方、几乎很少与中原联系的羌胡部落,亦能得知,在富饶的中原,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叫做「魏」,比曾经与他们打过交道的「韩」还要强大。
渐渐地,这些北方大羌胡部落,亦有商队来到朔方郡,用以香料、肉类、皮制品为主的货物,换取中原的茶叶、丝绸、食盐、稻谷等等。
虽然交易的规模并不算大,只能说是双方在尝试性接触,但前景却颇为可观。
更重要的是,魏国向这些北方、西北方的羌胡部落,表达了魏国以及中原的善意。
总的来说,魏国的西北边境还算是平静。
转眼到了三月份,韩王然再次遣使者韩晁、赵卓二人来拜访魏国,一方面是交割当初购置魏国那批淘汰下来的军备的钱款,一方面向魏国这个中原霸主表示尊敬。
当然,这所谓的尊敬,说到底也就是糊弄糊弄人而已,至少赵弘润就非常清楚,韩国目前正死死盯着他魏国的一举一动,时时刻刻都想着赶超。
这不,在韩晁、赵卓两位韩使抵达大梁之前,赵弘润还收到一份青鸦众的密信,是安插在韩国王都蓟城的青鸦众送来的。
只见那些青鸦众在这份密信中写道,自去年「大梁会盟」之后,韩国似乎就有意效仿魏国的种种改革措施。
首先是在提拔人才方面。
曾几何时,韩国跟楚国一样注重门第出身,且国家大权,始终被国内的王公贵族把持着,但是如今,韩王然效仿魏国的选荐制度,不重门第、唯才是举,既为国家招揽到无数的人才,亦笼络了平民阶层的民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