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宫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文少伯点点头,但随即又摇了摇头。
不可否认,他也认为陶洪的言论无不道理,放在其他年间,或许会出现许多私铸金砖的情况,但是在当代,可能性较小,因为当代的魏王,乃是说一不二的赵润——既然朝廷明确表示私铸钱币、金砖者判处死刑,抄没家产,那么,一旦有人触犯此罪,朝廷就绝对会按律照办,绝无幸免的可能。
似乎是看穿了文少伯的心思,陶洪低声提醒道:“魏人不敢,未必他国的人不敢。”
文少伯愣了愣:这倒是!
当日,在陶洪告辞之后,文少伯便将他俩讨论的过程与结果,写成书面,派人投递到了天策府,送到了天策府左都尉高括手中——作为魏王赵润的御用商人,他拥有直接向君王呈禀利害的权利。
天策府左都尉高括一看这份书信的落款乃是「安陵文少伯」,便检查了一下信盒、纸张后,便立刻派人送到了皇宫,送到魏王赵润手中。
在甘露殿内,赵润仔细地观阅了文少伯的书信,思忖着他与陶洪讨论所得出的结论。
正如文少伯所认为的,其实对于魏国的寻常百姓而来,铜圜与银圜,完全足够满足百姓的日常交易,只有在添置贵重物的时候,才有小几率用到金圜钱;除此之外,就是那些殷富的世家子弟,一顿酒菜就花掉几个、几十个金圜,这未必不可能发生。
相比较之下,金条、金砖、纸契,这三者纯粹就是为了商贾而设。
但是陶洪这位定陶的巨商却认为,金条、金砖这两者,用途小而且具有潜在隐患,建议废弃,这让赵弘润对此犹豫不决。
『他国的金……么?』
负背双手站在窗口,赵弘润沉思着。
仔细想想,其实陶洪说得也没错,毕竟金子这种东西,并未只有魏国有,其他国家也有,魏人摄于本国的刑律,不敢私铸金条、金砖,未必他国的贵族也不敢——倘若有其他国家的贵族仿冒魏国的金条跟金砖,并且在其中掺杂其他金属,这将极大损害他魏国的利益。
更要紧的是,倘若是其他国家的人犯了罪,他魏国是否仍旧按律处置呢?倘若按律处置,这是否会引起该国的不满呢?
虽然目前的魏国毫不畏惧其他国家,但也没有必要白白竖敌对不对?
因此陶洪认为,既然金条跟金砖作用小而隐患大,不若废弃,让「纸契」来代替——他甚至觉得,纸契比看得见的钱币方便地多,除了必须跑几趟金部的衙门。
想了想,赵弘润最后还是来到了垂拱殿,与内朝诸大臣一起探讨这件事。
不能否认,赵润与朝廷诸大臣的想法是好的,但想法好,有时候未必就适用。
就像陶洪所说的,就算朝廷推行了金砖这种专门大宗交易而设的货币,可谁会傻乎乎地背着几块金砖去交易啊?毕竟那可是有菱有角、并且非常沉重的金砖。
倘若是一般人的言论,内朝诸大臣或许还不会过于当真,可那陶洪,那可也是名声响彻他魏国的定陶县巨商,这位白手起家的商人给出的建议,当然值得采信。
难道真的不适合?
内朝诸大臣们不禁犹豫起来。
“还是再看看罢,倘若果真不合适,就撤下来。”赵弘润一锤定音地说道。
内朝诸大臣纷纷点头。
虽然陶洪的建议确实让他们产生了几许怀疑,但国家政令,却也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反对就撤回对不对?诸朝臣们决定观望一阵子,倘若日后证明金条、金砖确实不适合流通,那么再将其撤下来。
至于陶洪其他几条建议,诸内朝大臣们倒是觉得非常有道理。
比如说,朝廷应徐徐回收散落在民间的私金,免得被有心人收集起来私铸参杂了其他金石的金条或金砖,并且,需严格把关外来金银的流入——主要是看看成色,以免有他国的人以次充好,损害魏国的利益。
对于这些政令的补充,赵弘润将其交给了前户部尚书李粱,由李粱来拟定。
而他自己,则在考虑一件比「货币」更重要的事,那就是针对所有魏人的启蒙教育,即让他们识字。
他觉得,国民教育能够大大推动一个国家的发展。
但是当他在垂拱殿提出这个建议时,却意外地没有任何人响应他。
仔细一看,原来内朝的诸大臣们,他们已经惊呆了。
『让所有国人都能习文认字?』
『不分贵贱?』
诸内朝大臣你看看我、我瞧瞧你,面面相觑。
毕竟这可是从古至今都从未有过的事。
一来,针对全国的文化普及,需投入无法想象的钱财;二来,这将严重影响到王族、公族、士族。
当然,这个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正面的在于,平民阶层在得到读书习文的权益后,必然会有一大批人投身仕途,壮大士族当中的新贵族、新官僚——这着眼于整个士族来说,几乎是没有影响的。
但是,这批新贵族、新官僚的产生,必然极大危及旧贵族、旧世家的地位,就好比考举,在考举未曾出现之前,魏国采用的是举荐人才的制度,这等同于是王族、士族、门阀等等垄断了整个官僚阶级,让平民百姓几乎没有出头的机会。
而如今,倘若眼前这位陛下当着决定推动整个魏国的国民教育,那么,二十年后,魏国既会出现人才济济的井喷期,但也再所难免地,会引起旧士族与新士族的矛盾。
“有意思了……”
内朝大臣温崎笑嘻嘻地看着蔺玉阳、李粱、冯玉等几位同僚。
原因很简单,似蔺玉阳、李粱、冯玉等人,皆是出身大梁当地世家,属于根深蒂固的旧士族的范畴,而像温崎、介子鸱,包括天策府右都尉张启功等等,属于是平民出身的,虽然他们也被纳入士族范畴内,但严格来说属于新士族。
因此,两方在看待这件事的角度上,当然会有所不同。
最终,还是老成持重的内朝首辅杜宥率先开口问道:“陛下,您心中可有章程?”
赵弘润点了点头,说道:“朕希望礼部拟写一本教民认字的书籍……”
『著书立言?』
杜宥听闻不免有些激动,毕竟在这个年代,可不是随随便便哪个人都有资格著书立言的,哪怕是他这位礼部尚书,其实心中也希望能写下些什么流传后世,但一想到天下人可能不会接受他的思想或言论,就难免因此退缩——倘若花费巨大精力写了一部书,结果只有寥寥几人观看,那可真是颜面丧尽了。
可如今,眼前这位陛下居然希望礼部草拟一本教导民众认字的书籍,这让杜宥的心思一下子活络起来。
“……要求是朗朗上口,易于广泛流传。”赵弘润补充道:“不必是那些很深奥的东西,就比方说天下人的姓氏,礼部收集起来,完全也可以作为启蒙国人知字的教材嘛!”
这一番话,让杜宥以及内朝诸大臣们愣住了:不必是很深奥的东西?
他们无法理解。
毕竟在这个时代,著书立言一事,纯粹就是围绕着某个核心阐述某个思想,使其发扬光大,当然是要求精深,否则,必然会遭到天下文人的嫌弃、甚至是羞辱。
可眼前这位陛下居然表示,哪怕是收集一下天下人的姓氏,也可以著书立言?
“……这、这不合圣人教导啊。”
杜宥一脸为难地说道,他无法接受,著书立言哪里是这么随随便便的事?
赵弘润微微一笑:“就按朕说的办!”
“……”杜宥张了张嘴,愣了半响后,这才微微点了点头。
他也明白,只要是这位陛下决定的事,那就绝无收回的可能。
而此时,温崎则在旁问道:“陛下欲如何推行?……据臣所知,除非是有心仕途的人,否则,寻常平民百姓,未必有钱购置书籍,书籍对于他们来说,太昂贵了。”
说着这话,他略有感慨,毕竟他当年就曾为了购置书籍、甚至借阅书籍而穷困潦倒,这一点,介子鸱亦深有体会。
赵弘润点了点头,他当然明白这个时代的书籍非常昂贵。
但归根到底,书籍之所以昂贵,那是因为这个时代的书籍几乎都是手抄本,可一旦书籍能够印刷术大量复制,书籍的价格,一下子就掉落下来了。
问题是,这样做会不会引起旧贵族、旧士族阶层的恐慌呢?
毕竟,一旦旧贵族、旧士卒无法再垄断学识,那么,他们距离被新贵族、新士族取代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但是,为了魏国日后的人才井喷,为了日后魏国人才济济,赵弘润认为,哪怕出现些许的混乱,这也是值得的。
以他的威势,完全可以抵挡住反对势力,但是他的后代儿孙,未必有这个威信。
换而言之,这是为了后代,他作为魏国君王必须去做的一件事!
大魏宫廷 第173章:万世之基(二)【二合一】
『ps:几位书友好像搞混了,「认字」跟「学知识」两者是不同的。』
————以下正文————
全国性的文化普及,魏国暂时没有这个能力。
基于这个时代的整体状况,赵弘润认为,举国有至少七成的百姓是不认得字的——他们会讲魏国的语言,但是让他们写,十个有九个半是写不出来的。
或许有人会觉得,魏人大多数都不认得字,那他们日常生活、购买必需品时又该怎么做呢?
其实很简单:依靠自己的身体。
比如文字中的「庹」,它就是代表成人并举双手时两手之间的距离,为何会在明明有「丈」、「尺」的测量基础上还是出现了这种其实并不标准的测量单位,其实已不难猜测。
纵使是不识字的人,亦有他们的智慧。
而在剩下的三成中,又有约六七成左右只认得几个或者十几个常用字,会写自己的名字,只有极少数、极少数人,才认得百余个字、甚至是几百个字,能够顺畅地观阅书籍——这极少数极少数的人中,也包括了王族、士族,以及平民百姓当中那些不满足于当前社会地位,希望通过念书、通过考举来改变当前状况的人。
而在这类人中,再考虑到那些有机会认字学文的富家子弟未必都有才华,因此,似介子鸱、张启功等平民出身的俊杰,就显得弥足珍贵。
几日后,礼部便按照魏王赵润的要求,将天下姓氏搜集到一块,编了一本《百家姓》,与其说是书籍,倒不如说是薄薄的一本小册子。
这玩意居然也能算做「书」?
当把这本《百家姓》递给魏王赵润时,礼部尚书杜宥的双手都在颤抖,仿佛是有些惶恐不安。
还能是惶恐什么呢?无非就是惶恐于他这位魏国的礼部尚书,为了王命居然编出这么个玩意,这传出去,那可是要被天下读书人笑话的啊!
相比之下,赵弘润倒是看得很满意,美中不足的是,这天底下的姓氏拢共也就那么些,以至于这本小册子过于薄了,若是用于教材,赵弘润并不满足。
如何在加点分量呢?
当他把这件事说给内朝诸大臣听了之后,介子鸱当即就笑着说道:“陛下,此事易儿,不如就在某个姓氏后加几位我大魏的名臣、名将……”
这个主意好啊!
无论是赵弘润还是内朝其余大臣们,闻言均眼睛一亮。
就拿「赵」这个字来说,完全可以在后面加上他赵润的事迹,这也是一种扬名的方式——虽然赵润本身并不在乎名气,但魏国的子民,好歹也该对他们的君王有所了解吧?
“很好,就按照介子所说的办!”
赵弘润笑着拍定了此事。
于是乎,礼部又开始整理、撰写。
足足编写了两个月,才编写出第二版的《百家姓》,即在天下诸多姓氏的继承上添注了名人——主要是魏国的名人,只有在实在无法相提并论的情况下,才会选择他国的名人。
就比如「吕」这个姓,虽然说赵弘润的宗卫们当中,就有一个叫做「吕牧」的,而禁卫军的尉官中,也有一人叫做「吕挚」,但这两人跟「齐王吕僖」比起来,那可就是天差地别了,因此,「吕」这个字的代表人物,魏国礼部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只能选择齐王吕僖。
类似的,还有韩、楚、秦、赢等字。
在按照赵弘润的意见给予修改后,礼部将第三版已比较完善的《百家姓》,送到了魏王赵润面前。
赵润仔仔细细观阅,并未发现什么漏洞,便召来大太监高和,叫后者派人将这本《百家姓》,送至冶造局,由冶造局刻字、印刷。
以冶造局如今的技术工艺,活字印刷并不是什么大的难题,他们甚至可以一步到位地选择了铁质的单个活字——当然,由于模具无法做到如此精细,很多时候还是需要人工打磨。
没过多久,第一版印刷的《百家姓》,便由冶造总署的署长王甫,亲自送到了垂拱殿。
赵弘润仔细翻阅,非常满意地赞许了王甫。
而内朝诸大臣们,则对这本印刷出来的书籍叹为观止——此前他们根本没有想过,先贤留下的经典,居然能通过这种方式,那个,印刷出来。
看着那本被年轻君主称之为线装书的《百家姓》,杜宥、李粱、徐贯等老一辈的臣子们面面相觑。
随即,杜宥试探着询问冶造总署署长王甫道:“王大人,敢问这种印、唔,印刷术,印刷这样的《百家姓》,耗时需要多久?”
王甫虽然不是像陈宕、荀歆那类精于工艺的技术型官员,但是对于这个问题,他却是了若指掌,毕竟这也是他的本分。
于是他想了想就回答道:“印刷并不复杂,只要有活字模具,大概半天工夫就能排版,然后检查错字,再涂墨印刷,大概需要一整天吧。”
『一整天啊?』
杜宥、李粱、徐贯这几位老臣对视一眼,脸上不自觉地露出几分微笑:这所谓的印刷术,也没什么嘛。
毕竟他们手抄一本《百家姓》,也只需大概两、三个时辰,然而冶造局却需要一整天的时间来印刷。
赵润自然看得出来这几位老臣的不以为然,心中暗暗一笑,故意问道:“王甫,印刷一百本《百家姓》,需要多久?”
王甫连忙躬身,在想了想后回答道:“回禀陛下,需要三日。”
『三、三日?』
杜宥、李粱、徐贯这几位老臣脸上的笑容顿时一僵:仅仅三日,他们纵使不吃不喝、不休不眠,也抄不完一百本百家姓啊。
“那么,一千本呢?”赵弘润又故意问道。
王甫显然也看出了点什么,笑呵呵地回答道:“回禀陛下,十日足以!”
此时再看杜宥、力量、徐贯三位老臣,早已面面相觑地说不出话来了。
“这就是技术啊,几位大人。”
看了一眼杜宥、李粱、徐贯,赵弘润正色说道:“十日内,冶造局就可印刷一千本一模一样的书籍,这是人力抄书所万万不能相比的……”
看着冶造总署署长王甫,心中想着冶造局所拥有的工艺技术,礼部尚书杜宥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忽然,杜宥想到了一件事:既然冶造局可以印刷《百家姓》,换而言之,其他的书籍他们也能够印刷咯?
想到这里,杜宥立刻询问了王甫。
果然,王甫点点头说道:“当然。”
杜宥、李粱、蔺玉阳、冯玉等人对视一眼,心中咯噔一下。
在这个时代,相比较平民,文人还是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的——可能大部分的读书人都有着不错的品德,并不会轻贱那些连字都认不得的平民,但在其骨子里,还是难免会认为自己比这些大字不识的农民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
这一点,纵使是像杜宥、李粱等老臣亦不能免俗。
可如今,冶造局利用印刷术,具备了在十日内就能印刷一千本书籍的能力,也必然会使书籍的数量过多,从而导致书籍的价格(非价值)低贱,可能低贱到连在田地里务农的农民都有能力购买。
虽然似杜宥、李粱等臣子十分重视垦田的农民,认为他们是使国家富强的基石之一,但他们仍无法接受这种情况,在他们看来,只有一小撮人出类拔萃的人,才有资格阅读圣贤留下的书籍——如果你生来是农民,就该老老实实去田地里务农,而不是用站满泥土的手去触碰先贤留下的经典。
这是这个时代文人的固有偏见,无法根除。
“陛下!”
冷不丁地,杜宥高呼一声,朝着赵弘润拱手而拜,让后者吓了一跳。
“杜卿?”赵弘润惊讶问道。
只见杜宥拱了拱手,一脸严肃地说道:“请陛下务必将冶造局那些印刷书籍的机械,交予我礼部监管。”
赵弘润一听就明白了。
很显然,杜宥是担心冶造局在有这个能力后,将魏国所拥有的书籍通通印刷个几千份、几万份,广发于民间,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王族、士族无法再垄断书籍,未来二十年后,他们的地位将受到平民子弟的严重影响。
其次,所谓物以稀为贵,一旦书籍变得普及,纵使是前代圣贤遗留下的书籍,其价格与价值也难免出现影响,这对于杜宥来说,是无法忍受的。
赵弘润微微点了点头,他也理解杜宥的担心:万一圣贤的书籍泛滥到平民百姓拿他当厕纸用,这非但违背了他印刷书籍的初衷,也侮辱了著写这些书籍的圣贤。
不过在这件事上,他早有考量:“杜卿且放心,朕并不会坐视圣贤经典因为印刷术的出现而泛滥,纵使为了教授国民认字,朕也只允许冶造局印刷像《百家姓》这类认字用的启蒙书,那些先贤的书籍,朕并不会使其泛滥于民间。”
他做出这样的决定,一方面固然是为了安抚王族、贵族、士族,使其不至于产生惊恐;而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觉得,魏国还没到可以大量印刷那些圣贤书籍的地步。
揠苗助长的危害,他也是懂得的。
听了赵弘润的话,杜宥这才放下心来,不过他还是请求赵润务必派人守住印刷术这个秘密——这非但是为了魏国的上流阶级,也只是为了整个中原其他国家的贵族阶级。
不过赵弘润倒不以为然,因为他知道,别看印刷术是跨时代的工艺技术,但倘若这玩意落在韩王然与楚王熊拓手里,这两位绝对会将其束之高阁,绝不会滥用,原因就在于印刷术的影响力太过于深远,对于当前时代的国家来说利弊参半,绝非是那种一下子就能使国家富强起来的工艺技术。
“这样吧,王甫,你回冶城后叫人整理整理,将印刷的器械,移交给礼部。”
在想了想后,赵弘润还是决定由礼部来掌管这项神器,毕竟礼部本身就是掌管仪礼的机构,其中当然也包括对百姓的教化。
“是!”王甫拱手拜道。
“陛下英明!”年过六旬的杜宥,朝着赵弘润深深地行礼。
赵弘润摆摆手,笑着提醒道:“杜卿,朕将这等神器授予你礼部,可不希望你礼部将其束之高阁。……我想,因噎废食的道理,你也明白,切不可因为此物会引起动荡,而忽视它带来的偏离,比如说,礼部用此物来印刷一些邸报,或者稍稍印刷一些书籍,只流传于朝廷官员内部,这也是不碍事的嘛。”
“臣受教。”杜宥拱了拱手说道。
确实,倘若只是印刷个几百本书籍,仅流传于像各地县令、郡守、都尉这等朝廷官员,这在杜宥看来倒也不碍事,毕竟那些人本身也属于士族范畴。
“接下来,就来商议一下学塾的事吧。”
赵弘润拍了拍手说道。
既然普及认字的教材已经有了,那么理所当然,就要考虑一下如何普及教育——当然,这个教育指的是普及认字,魏国还没有能力真正地普及教育。
普及教育,最好的途径当然是开办学塾。
其实在此之前,魏国就有类似的学塾,宫中有专门教导皇子的宫学,宗府也有培养本族子弟以及宗卫的学堂,就连在朝中,也有培养年轻官员——确切地说应该是进阶性培养的学塾,就在翰林署辖下。
而前些年,魏国又在大梁创办了军塾,专门培养军官,将那些勇武的千人将、军侯,培养成认得字、能看得懂兵法的指挥将领。
可是面向民间百姓的学塾,朝廷却是一个都没有。
在魏国的民间,大多还是有钱人家聘请教书先生教导自己子女的模式,而穷苦子弟,则几乎没有接触学识的机会。
很多有志气的年轻人,全靠在富贵人家做工,在讨得主人家欢心后,这才有机会一睹书籍。
不过这类的可能性太小,大多数情况,这些年轻人家里,多多少少是得有一点钱的。
就比如天策府右都尉张启功,他也是平民出身,但他的父亲乃是黄池县的狱卒,凭借着一些灰色收入,倒也有可能给儿子想办法弄几本书籍。
再比如北一军的军师参将周昪,他就是小贵族子弟出身。
骆瑸亦是。
再比如汾阴令寇正,虽然他是穷苦平民子弟,但在他的家乡,却有「尚勋」这位旧氏族出身的老师,教授他学业。
真正一穷二白的平民子弟,想要接触书籍的可能性实在是太低了,几乎微乎其微。
所以说,并非只有王族、贵族、士族、地主阶级才会出现人才,而平民却没有丝毫诞生人才的可能,说到底,平民子弟只是被贫穷所限制——占魏国总人口将近九成的平民阶曾,难道就当真没有天资卓越的?
这不现实!
当然,这只是赵弘润内心的想法,并不敢透露出来,否则,必定会引起王族、贵族、士族的联合抗拒——这些人纵使不敢违背他的王令,也必定会在这件事上从中作梗,以确保他们的地位以及所能拥有的一切,日后不至于被人才井喷的平民子弟,或者说新士族所取而代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