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宫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那黄老派的学术,以及杂家的学术,让朕瞧瞧。”
赵弘润说道。
杜宥愣了愣,他很意外于眼前这位年轻的君主,没有第一时间观阅儒家、法家、墨家、兵家这些入了主修名单的学术,反而要求观阅「道家黄老派」与「杂家」这两个落选的学术,这不是意味着,这位君主其实对那四个入选的显学并不是非常满意?
没过多久,「道家黄老派」与「杂家」两派的学术,便呈递到了魏王赵润面前,赵润在甘露殿的书房内仔细观阅了这两家的学术思想。
杂家的思想,前文已经说过,希望糅合儒家、法家、墨家、名家等思想,但又欠缺一个真正的思想核心——比如在儒家与墨家两者的「爱」方面,并没能很好将其糅合。
但「道家黄老派」的思想,虽然礼部尚书杜宥说前者的思想跟「杂家」颇为雷同,同样也是糅合儒家、法家、墨家、名家等思想,但在赵弘润看来,「道家黄老派」是在道家思想的基础上,选取其他家的学术的长处来补充,并非像杂家那样强行糅合。
因此,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道家黄老派」的思想核心依旧是道家思想,其他学术只是补充;而杂家的‘核心’,就是糅合诸家学术,希望能集众家之长,创出一门适用于任何情况的学术,但遗憾的是,杂家在糅合诸家学术思想方面做得并不够好,因此有些地方前后矛盾、或者漏洞百出。
但是在赵弘润看来,这杂家却也有其可取性,毕竟就像礼部尚书所猜测的那样,他对传统儒家、传统法家、传统墨家等等,其实并不是完全满意。
在他看来,传统儒家用来教化世人那是恰到好处,但是用它来治国,那魏国或许可能就是下一个宋国。
而传统法家呢,与儒家恰恰相反,用它来治国很好,但不可用于教化,因为传统法家的‘过于拘泥于刑法’,有时候不近人情。
打个比方说,有一户贫穷人家的母亲病重,其子窃人财物为母亲看病,不幸被抓获,儒家会看在「仁情」的份上稍微减低对其子的惩罚,但法家不会,该怎么判就怎么判,最多奏请朝廷赡养其母。
而结果就是,其子被判徒刑,最终都没能见到老母亲临终一面。
对此,法家的观点是,不可因为一个人先开先例,否则律法无法警示众人,虽然这话是没错,但总得来说,还是有点不近人情。
当然,如果对象是一名‘特权阶级’,比如魏国的赵氏王贵,法家同样会要求严惩,而这个时候,儒家的「仁情」就会出来拖后腿,大意就是看在这名赵氏王贵先祖曾为国家如何如何的份上,勉为其难放过这回。
所以说,传统儒家与传统法家,都有其局限性,其实赵弘润很希望这两家的思想很稍微糅合一下,毕竟儒家与法家的矛盾,并不像儒家与墨家那样天生敌对。
至于墨家就不用多说了,传统墨家简直就是「弱者之友」、「君王之敌」。『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主最反感的就是墨家,只要强国进攻弱国,墨家准会高喊‘兼爱非攻’,来帮助弱国保卫国家、抵挡进犯。』
比如宋墨,在当今伪宋丞相向軱自杀、伪宋投降的情况下,宋墨仍然不肯承认魏国对宋郡的占领,认为这是「不义之战」,若非魏国这边也有魏墨这一批墨家子弟,且赵弘润也需要得到墨家的支持,他真想给那些宋墨一点教训——哪怕他明知道这种教训毫无作用,因为墨家子弟历来不会向强权屈服。
最后的兵家,就不用多说了,国无强兵不能长存,这句话就已经充分表明了兵家的地位。
问题在于,兵家目前并不兴旺,还真需要君主扶持。
“陛下?”
见赵润迟迟没有回覆,礼部尚书杜宥试探着问道。
只见赵弘润沉思了片刻,说道:“儒、法、兵……这三家学术没有问题,不过墨家……”
说到这里,他微微摇了摇头。
『陛下莫非是要罢黜墨家?』
礼部尚书杜宥惊讶地看着赵弘润。
而此时,就见赵润沉思了片刻,说道:“杜卿且先回去歇息吧,容朕考虑考虑。”
“是!”杜宥躬身而退。
虽然在城外的诸家子弟集会中,儒家、法家、墨家、兵家这四家成为最大的胜利者,但最终名额归属,却还是得由魏王赵润点头应允。
待杜宥离开之后,赵弘润派人叫来了魏墨钜子徐弱。
平心而论,对于墨家入围四个主修名额,赵润其实并不反对,但说实话,墨家那一套「兼爱非攻」的思想太超前了:「非攻」还好,毕竟赵润其实也不支持不义的战争,但「兼爱」,尤其是其衍生的「取消社会等级制度」,这可是会引起国家动荡的。
因此,赵润将魏墨钜子徐弱召来,希望他能稍微更改墨家的思想,淡化甚至放弃宣扬「无社会等级制度」,另外再稍微改变了「兼爱」的范围,否则,赵弘润实在不敢将墨家放在四个主修名额当中,因为危险实在太大,搞不好他魏国以后就被墨家给颠覆了,变成了无政府国家。
看得出来,对于墨家入选四个主修名额,魏墨钜子徐弱可谓是兴致勃勃,但赵润的一番话,却好似一盆凉水泼在他头上。
当然,赵润也没有为难徐弱,他给出了两个选择:要么,墨家稍微改变其学术的核心思想,至少降低一些对当权者的敌意,这样,他就允许墨家跻身于四个主修名额;要么,墨家依旧保持现状,但是,赵润只允许在八个辅修名额中,给予墨家一席之地。
不得不说,这让魏墨钜子徐弱左右为难。
好在他也早有预料,知道他墨家兼爱那一套,并不会受到各国君主的认可,但魏王赵润如此直白地拒绝,还是让他有点难受。
在返回诸家学术的聚集地后,魏墨钜子徐弱设法与他的知己、儒家子弟介子鸱取得了联系,双方相约傍晚在附近的树林碰面。
而在碰面的时候,介子鸱将新结识的儒家同伴公羊郜也带了过去。
得知公羊郜学的是儒家中颇为另类的「卜氏一脉」,而且其独特的「大一统」思想,与他徐弱以及介子鸱二人不谋而合,因此,这三位同道很快就变得颇为默契。
在聊了一阵后,介子鸱这才询问徐弱偷偷见他的原因。
说实话,在诸家子弟聚集的地方二人偷偷私会,风险很大,毕竟传统儒家跟传统墨家那可是死敌,若是被人瞧见介子鸱与公羊郜偷偷会见徐弱这位墨家钜子,介子鸱跟公羊郜二人,肯定会遭到其余儒家门徒的指责。
面对介子鸱的询问,魏墨钜子徐弱先是表示了歉意,随后这才道出了原因:“今日陛下召见我,要求我设法更改我墨家的学术思想,否则,我墨家怕是无缘四个主修名额……”
听闻此言,介子鸱与公羊郜对视一眼,丝毫也不感觉惊讶。
要知道,在列入四个主修名额的儒家、法家、兵家、墨家当中,其余三家都是围绕着王权来宣扬自己的思想,唯独墨家跟王权以及特权阶级对着干,要是这样都能得到魏王赵润的认可,那才是令人匪夷所思。
想了想,介子鸱对徐弱说道:“钜子,今日之事,对我诸学派,诚乃千秋之利,贤兄且莫错失良机啊。”
魏墨钜子徐弱点了点头。
他岂会不知这次机会千载难逢?
可是,魏王赵润要求他更改墨家的思想,这让他有些犹豫。
见此,介子鸱劝说徐弱,既然法家能为了自己学派的生存与发展,默许以及忽视了「君主」这个超脱国法的存在,墨家为何要如此倔强呢?
没有君主的支持,墨家如何能经久不衰?
徐弱还是有些犹豫,一来是心中有些抵触,二来嘛,他只是魏墨钜子,而不是墨家本派的鲁墨。
鉴于这种情况,介子鸱不适时宜地说道:“既然如此,钜子何不提出那个新的思想?”
“新的思想?”徐弱下意识地看了一眼公羊郜,心中若有所思。
所谓新的思想,即是徐弱当初与介子鸱商讨之后,在「大一统」基础上的「兼爱」、「非攻」——这样一来,「非攻」的问题就被完美的解决了,变成了提倡和平、制止内乱。
而这,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但是,兼爱依旧是一个无法绕过的问题。
“钜子,不可错过千载难逢的良机啊!”介子鸱在旁劝道。
魏墨钜子徐弱考虑再三,最终咬了咬牙,决定接受魏王赵润的建议,稍微删改他墨家的核心思想,淡化兼爱、非攻,或者,有所保留地推行兼爱非攻——只是一样这来,墨家的兼爱,就跟儒家的仁爱接近了,这让徐弱十分难受。
在告辞的最后,徐弱叹息道:“待此事传遍天下,恐怕我魏墨要被墨家除名了……”
他这番话,确实有先见之明,待等几个月后,待天下墨家子弟得知魏墨居然删改了墨家的思想,顿时哗然。
很快地,魏墨在墨家中的地位,就变得跟儒家学派中的「卜氏一脉」差不多,皆被视为‘另类’,但相应地,魏墨却因此得到了魏王赵润的支持,继儒家、法家之后,成为了魏国的又一显学。
魏墨的妥协,使得魏王赵润真正确认了「儒、法、墨、兵」这四个日后注定会成为魏国四大显学的主修名额。
待诏令颁布之后,儒家、法家、墨家(魏墨)、兵家子弟们,纷纷喜悦庆贺。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都被选入主修名单,但是儒家与法家子弟的竞争,却远远没有结束,他们彼此,还在竞争第一显学的位置。
至于其他学派,则开始争夺八个辅修名额,虽然辅修明显不如主修,但怎么说也是兴旺自己一派学术的良机嘛。
然而,在这八个辅修的名额当中,魏王赵润却开始了暗箱操作。
首先被选入的,乃是纵横家。
尽管相比较儒家、法家、墨家三大显学,纵横家只是小学派,但赵润却给这个学派寄托厚望。
在他看来,只有具备战略眼光的人才,才可称得上是纵横家,事实上这对国家非常重要。
就拿赵润本人来说,如果不是他具备超越当代的卓越眼光,制定了种种适合魏国发展的战略国策,魏国根本不可能发展地这么快——虽然赵润并非纵横家门徒,但他本身,已经起到了纵横家子弟的作用。
尤其是在前几年那场波及整个中原的旷世之战中,正是赵润,一手促成了「魏秦楚」三个强国的联盟,去抗衡「齐韩鲁越宋」,纵使是正统的纵横家,也很难比赵润做得更出色。
然而这样一个重要的学术,赵弘润为何仅仅给予辅修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卓越的眼光,几万乃至几十万魏人当中,能够出现一个、两个拥有卓越战略眼光的人才,赵弘润就心满意足了——要知道,错误的战略,可是会让一个国家万劫不复的。
第二个入选的,便是道家的「黄老派」。
事实上,以道家的地位,屈居辅修地位,这是对道家的不尊敬,好在传统道门子弟一个个忙着修身养性、飞升仙界,倒也不怎么在乎世俗的利益,至于其分支黄老派,就目前而言,给予一个辅修也足够了。
反正赵弘润注重的,也只是「黄老派」学术中的那点道家核心思想,希望日后魏国的官员能够耐下心来修身养性。
第三个入选的学派,乃是「医家(方技)」,说实话,这着实让人大为意外,
要知道在当前,医家其实并不兴旺,世人大多还是处于一个「忌讳医术」的年代,相比之下,反而是「巫医」更让世人推崇,像什么符水治病等等。
而赵润想要做的,就是提高正统医家的地位,使得医家能够快速发展,毕竟这也是利于万民的事。
第四个入选的学派,即「名家」。
名家入选,诸家子弟倒是不意外,毕竟虽然说名家的名气,因为「白马非马论」等典故变得很差,但事实上,任何一名合格的说客,都要学习名家的思想——倘若在精通名家学术的基础上,又掌握了纵横家的学术,那就会成为让各国君主都需要忌惮的人物。
第五个入选的,学派,则是阴阳家。
阴阳家,亦是道家的分支,在当前仍然只是小学派,但这门学术事实上却不可小觑。
阴阳家的门徒,并非是提倡鬼神之说,而是道家的「阴阳说」与「五行说」,其中「阴阳说」是把“阴”和“阳”看作事物内部的两种互相消长的协调力量,认为它是孕育天地万物的生成法则;而「五行说」则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不断循环变化”的理论发展出“五行相生相克”的理念。
在这两者的基础上,阴阳家研究天体(星象)运行来制定历法,掌握世间万物的变化,这也是利在千秋的学术。
而除此之外,农家、杂家以及小说家,这几个被儒家子弟、法家子弟喷地体无完肤的小派学术,赵弘润也将它们拾了起来。
不可否认农家那「提倡君主与民同耕」的思想的确很可笑,但农家也有它好的思想,比如说「顺民心、钟爱民」、「修饥谨,救灾荒」等等,更重要的是,农家还有教人如何更好地辨认优质的土地,如何改善土地,如何辨认作物生长,如何除虫,甚至于,还有百草图谱,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宝物。
因此,只要农家收起他们「提倡君主与民同耕」那一套可笑的政治向思想,其他的东西,都是利国利民的,是故赵润并不介意给农家一个辅修的名额,带动这个学派的发展。
至于杂家的入选,赵弘润纯粹就是抱持着「放长线、钓大鱼」的目的,想看看杂家学派日后是否能真的完美糅合儒法名墨等各家学派,创出一门适合用任何情况的学术——而就目前来说,这个学派真的是毫无亮点。
相比较以上这些学派的入选,最是让人哗然的,就是「小说家」的入选,甚至于,小说家的弟子自己都难以置信:我们居然入选了?
得知此事后,那些落选的学派子弟们,大叫不公,因为在他们看来,纵使杂家入选他们也能接受,唯独小说家入选,这是万万不能接受!
为何?
因为小说家根本就没有什么利国利民的学术,他们只是收集名人轶事、民间传说,并且将其用夸张的文字表现出来,博取世人的兴趣——这根本就不配作为学术嘛!
别说那些落选的学派弟子,就连儒家、法家、墨家、兵家、纵横家等入选的学派子弟,都感觉耻于与小说家为伍。
然而,朝廷只是传达了魏王赵润的一句话,就让那些大喊不公的落选学派弟子没了声音:我很欣赏小说家的那些故事。
魏王赵润这等雄主都亲口表示欣赏小说家了,其他人还能说什么?
再不情愿,也只能默认小说家被列入「八个辅修」的名单。
“算了算了,全当给陛下(魏王)解闷吧。”
各学派的子弟们只能如此劝说自己,默认了这个既定事实,就连此前看不起小说家的儒家、法家等学派的门徒,也不再攻击小说家,他们全当这次朝廷只给予了「四主七辅」十一个名额——最后那个名额,就任由那位魏王陛下吧。
但事实上,赵弘润对小说家的看重,可不仅仅只是因为他喜欢看小说家的那些故事。
他看重的,是小说家在编写那些故事时,其天马行空的构思以及夸张的文字表现形式,这可是相当有利的武器啊。
打个比方说,赵润他日若是要提高他魏国将领的知名度,他完全可以让小说家编写一个个故事传于天下,就比如司马安曾经用五百只羊击败了三川的羯部落,这是多么好的材料啊,在小说家的笔力渲染下,在这种缺少娱乐条件的年代,司马安绝对一下子就能成为天下各国百姓耳熟能详的魏国名将。
通过故事的表现形式,一方面正面宣扬魏国的官员与将领,一方面贬低其他国家的官员与将领,夹杂魏国私货的文化输出,还有比这更有力的武器么?
正因为如此,尽管这个时代的诸家学派都看不起小说家,但在赵润看来,魏国能得到小说家的支持,绝不亚于十万精兵!
大魏宫廷 第177章:天下英杰尽入彀中【二合一】
「四主八辅」拢共十二个名额选定之后,即是这十二个学派的代表向魏王赵润阐述自己学派思想的时候,同时,也是各学派内部开始竞争的时候。
就拿儒家来说,其内部就有好些学术派系,比如传统儒家,再比如「卜氏一脉」等等,虽说魏国朝廷选取了儒家思想作为国立学塾的教材之一,但具体儒家内部哪个学术派系的比例较大,这还要经过他们的竞争。
至于如何竞争,魏王赵润还是那句话:是否有利于国家,是否能令国家富强。
于是乎,儒家内部各学派,再次选出代表,将自己学派的思想写成文章,呈递于魏王赵润。
其实总得来说,儒家是最能令君王放心的,因为儒家的思想,基本上是没有跟君王唱反调的,哪怕偶尔有几条观念与王权冲突,也是通过‘委婉劝谏’的方式来劝说君王,因此,赵润倒是无需是担心儒家思想是否会对国家造成什么威胁,就好像墨家的核心思想那般。
但话说回来,那是那句话,传统儒家思想用来教化国民忠君爱国、提高品德恰到好处,但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上,说实话也并没有什么太过于创新、或有建设性的提议,不像法家,动辄就是会引起广大争议、且褒贬不一的战略国策。
赵润一开始是这么认为的,直到内朝大臣介子鸱领着其新结识的知己「公羊郜」联袂而来,献上了在「卜氏一脉」基础上编写的「公羊说」,这才让赵润大吃一惊:守旧的儒家思想中,竟然还有这等提倡「与时俱进」的学术?
当日,赵润仔仔细细地看了齐人公羊郜编写的思想书籍,心中又是惊讶又是感慨。
跟介子鸱的想法类似,赵润亦清楚认识到,眼前这个叫做公羊郜的齐人,实在是天下少有的杰出人才,此人的「公羊说」,虽然亦是儒家的另类思想,但在赵润看来,却比那些守旧的儒家思想要好得多,单单莫要一味套用先贤的思想,需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就足以取代儒家传统思想,值得赵润大力支持。
“好!很好!”
在公羊郜又惊又喜的目光下,赵弘润郑重其事地称赞了前者的学术:“传闻「卜氏一脉」乃儒家另类,然而在朕看来,卜氏一脉才是儒家的精髓,而在继承卜氏思想基础上的「公羊说」,更是精髓之中的精髓……”
“郜惶恐。”
公羊郜匍匐余地,惊喜地近乎有些惶恐不安,因为他没想到,魏国的君主赵润居然如此推崇他的学术,甚至于将他的思想放到了比传统儒家地位更高的位置。
而此时,介子鸱在旁暗示道:“陛下,臣以为,以公羊先生之才,闲置在野诚为可惜,朝廷不妨聘请公羊先生作为国立学塾的授师……”
赵润看了一眼介子鸱,听懂了后者话中的深意:似公羊郜这等奇才,切不可错失。
想到这里,赵润亲自将公羊郜扶起,笑着对他说道:“公羊先生,可愿在我大魏仕官?”
“这……”
公羊郜虽然感动于魏王赵润礼贤下士的招揽,但一想到在魏国仕官,他还是有些犹豫。
毕竟此番他从齐国千里迢迢来到魏国的目的,一来是想见识一下百家争鸣的盛事,二来,也是想完善他的「公羊说」,查缺补漏,若是有机会推广他的思想,他也不会错过,但在魏国仕官,他此前还真的没有考虑过。
毕竟他是齐人,因此,他第一考虑的出仕对象,当然也是齐国,只有在齐国明确表示不支持他的学说的情况下,他才会考虑别的国家。
而他目前还未曾完善自己的学说思想,更别说向齐国举荐。
想了想,公羊郜委婉地说道:“能否让郜考虑一下……”
见公羊郜委婉拒绝,赵润亦不动怒,用眼神制止了想要插嘴的介子鸱,若无其事地笑道:“好好好,公羊先生且好好考虑。”说罢,他微微一笑,又补充道:“似公羊先生这等俊杰,想必是天下各国都愿意盛情邀揽的对象,若是先生不愿留在我大魏,朕也不会勉强……不过先生的公羊说,朕却甚是欣赏,希望能加入到国立学塾的教材之中,不知先生是否允许?”
“允许、允许,不不不,固所愿!”
公羊郜激动地语无伦次。
而此时,就见赵润微不可查地笑了笑,点头说道:“那就好、那就好。不过……”
“不过?”
公羊郜愣了愣。
只见赵润微皱着眉头说道:“先生的「公羊说」,当世再无旁人比先生更为了解,若先生不肯留在我大魏批注讲解,万一旁人曲解了先生的学术,这可如何是好?……先生能推荐一两位同窗、同道么?”
“呃?这……”
公羊郜顿时哑然。
而在旁,介子鸱的眼眸中却满是笑意。
他感觉,眼前这位年轻的君主,真是越来越厉害了。
他连忙点点头,配合着赵润皱眉说道:“这倒是……公羊贤兄,「卜氏一脉」在我儒门实属另类,万一其他师兄、师弟出于偏见,曲解了你的公羊说,这可如何是好?以愚弟看来,「公羊说」还需你亲自批注讲解,方能不出差错。”
君臣二人你一句、我一句,说得公羊郜患得患失,稀里糊涂地就应下了此事。
直到离开皇宫后,被宫外的凉风一吹,公羊郜这才幡然醒悟,苦笑着对介子鸱说道:“贤弟诓我!”
介子鸱一听就知道公羊郜已经看穿了他们君臣二人方才的计策,亦不否认,哈哈大笑说道:“贤兄,一诺千金啊!……好了好了,贤兄你就也莫要这幅模样了,纵观天下各国君主,还有人及得上我国的君主贤明么?今日贤兄的公羊说,比我国君主赞赏,假以时日,公羊说必定能成为我魏国的显学,难道贤兄要舍弃这等良机,甘愿再回齐国撞撞运气,看看是否能博得齐王的认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