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大魏宫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这……”
公羊郜听了这话难免有些犹豫。
仔细想想,介子鸱确实说的没错:既然魏王赵润已经给予了他施展抱负的机会,为何他还要舍近求远,非要回齐国推广自己的学说呢?难道只是因为,他是齐人,而欣赏他的君主却是魏君?
要这么说,眼前这位叫做介子鸱的挚友,他可也是楚人啊。
介子鸱看出了公羊郜的动摇,一把抓住后者的手腕,趁热打铁地说道:“贤兄,愚弟认为,你我当务之急,是完善公羊说……若不能使其完善,我儒门的那些师兄师弟,怕是也会有所阻碍。这样吧,贤兄且暂时住在愚弟府上,愚弟再派人请来徐弱钜子,我等好好探讨一番。”
公羊郜想了半响,最终无奈地叹了口气,点了点头。
于是乎,当晚介子鸱、公羊郜以及魏墨钜子徐弱,三人就「公羊说」展开了讨论,希望能尽快将其完善,使这篇著作能出现在国立学塾的教材当中。
而就在他们完善公羊说的同时,在近几日,法家、墨家、兵家等等入选的学派,亦纷纷得到了魏王赵润的召见,此后,亦忙碌着将各自的思想、理论写成文章。
两日后,礼部尚书杜宥在亲自送上他纵横家的学术思想时,笑着对魏王赵润说道:“恭喜陛下达成所愿,使天下英杰尽在彀中。”
在说这番话时,杜宥亦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位年轻的君主。
曾经的肃王赵润,好比一头异常凶猛暴躁的猛兽,使天下各国君主都为之忌惮。
然而这位殿下在成为他魏国的君主后,却逐渐地收敛了爪牙,胸襟气度,均比当初更为出色,这让杜宥愈发感觉,这位年轻的陛下,与先王赵偲真的是越来越像了——先王赵偲,就是一位非常善于权谋的君主。
赵润当然不可能猜到杜宥此刻心中的感慨与激动,闻言笑着说道:“我大魏,应当走自己的道路,顺便,也让他人无路可走。……若是我所料不差的话,待等过些日子,韩然、熊拓等人得知此事,多半也会效仿我大魏,但可惜……哈哈哈哈。”
『……可惜天下英才,早已入我大魏彀中!』
杜宥笑而不语,在心中替眼前这位君主补全了那句话。
不过待想到一件事,杜宥又以礼部尚书的立场开口说道:“陛下,我大魏趁此机会网罗了天下英才,这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如何安置这些俊杰呢?如陛下当日所说,那三十座待建的「国立学塾」,只是为启蒙幼童而设……”
的确,当初赵润决定在国内建设三十座国立学塾,只是为了启蒙幼龄,为了培养他魏国下一代的人才,但没想到却意外地引来了国内诸多在野的贤才,甚至是他国的人才,使得这件事愈发热闹,俨然呈现出一种百家争鸣的盛事。
但问题是,那诸家学派的思想理论,真的适合用来启蒙幼龄稚童么?
赵润闻言笑道:“无妨,此事朕早已有所考虑。……朕决定在城外,唔,就在诸家聚会的地方,建设一座学宫,就叫做,唔,大梁学宫,无论儒家子弟、法家子弟、墨家子弟等等,皆网罗于此,既能方便他们相互探讨,亦能使这股盛气延续下去……”
杜宥听得眼睛一亮。
将那些相互看不顺眼的诸家子弟,都安置在那大梁学宫?
啧啧,那这座大梁学宫,可是片刻都别想安静了……
而这,倒也并不是一件坏事。
“陛下英明!”杜宥由衷地称赞道。
赵润哈哈一笑,扬了扬手中那本记载了纵横家学术思想的小册子,笑着说道:“杜卿,你就是继续夸奖朕,朕可也是不会放水的。”
杜宥摇头苦笑:刚刚才暗自称赞这位陛下比当年成熟过了,结果立刻就又没了正行。
而就在这时,甘露殿外有禁卫军禀报道:“陛下,「小说家」的领袖「周初」,已在宫门外等候召见。”
“唔,请他进来吧。”赵弘润微笑着点了点头,随即看了一眼杜宥。
杜宥会意,识趣地告辞离开,不影响赵润召见下一位百家学派的代表。
不过他心底,难免也有些嘀咕:小说家?这种不入流的学术,也值得召见?还是说,陛下真的偏爱那些荒诞无稽的故事?
但嘀咕归嘀咕,跟赵弘润相处了将近四年的杜宥,也早已习惯了这位陛下的性格:这位陛下想要做的事,那是没有人能够阻止的。
在前往垂拱殿的时候,杜宥在半途中碰到了那位小说家的代表人物周初,他微微驻足观察了一番,见那周初身穿寻常百姓的布衣,面色拘束近乎于惶恐,心下微微摇了摇头。
这也不怪杜宥,毕竟在当世,许多学派的门徒都看不起小说家,甚至认为后者不配称之为学术。
『奇怪……难道陛下当真只是偏爱小说家那些故事?』
回过头,看着那小说家的代表人物周初在一队禁卫的带领下走向甘露殿,杜宥心中不免好奇起来。
因为凭借他对魏王赵润的了解,后者是绝对不会做无益的事的,简直就应了那句话:无利不起早。
只不过其中的「利」,是整个魏国的利益,而非是各人的利益。
在明确得知这件事的情况下,杜宥难免就对魏王赵润暗箱操作将小说家列入「八辅」一事而产生了好奇。
『不若去瞧瞧究竟?』
想到这里,杜宥也不去垂拱殿了,转身走回甘露殿,想看看那个小说家,究竟能弄出什么名堂,得到他魏国君主赵润的眷顾。
而此时,小说家的代表人物周初,已经来到了甘露殿。
跟儒家、法家、兵家、墨家那等显学弟子不同,周初从未想过自己有朝一日居然有幸步入魏国君主的殿阁,心中既有惊喜,亦有惶恐。
在见到魏王赵润时,周初匍匐于地,结结巴巴地说道:“野、野人周初,拜见魏王。”
“野人?”赵润被逗乐了。
周初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语病,涨红着脸连忙纠正道:“不不不,是在野之人,在野之人……”
赵润失笑地摇了摇头,抬手说道:“起来吧。”
周初这才敢起身,躬身站着,在憋了许久后,这才吞吞吐吐地说道:“陛、陛下,我小说家……呃……我小说家……并无利国利民的学术,呃……”
这一瞬间,周初的心情是惶恐而惭愧的。
因为在他之前踏入这座殿阁的诸家学子,都有其各自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教化的学术思想,哪怕是农家、医家,对于国家也有助益,唯独他小说家,毫无这方面的建树——其实他也搞不懂,他小说家为何能入选「八辅」的名单,难道真的是因为眼前这位魏王陛下偏爱他小说家的那些故事,暗地里偏帮?
就在周初患得患失之际,却见赵弘润吩咐在旁的大太监高和道:“赐座,再赐笔墨纸砚。”
『赐座?』
大太监高和闻言一愣,忍不住用惊讶的目光看向站在堂上好似在发抖的周初。
要知道,先前那些前来呈递各自学派思想的诸派学子,那可是没有一个人得到了赐座的殊荣,哪怕是礼部尚书杜宥,也只是站着呈递了纵横家的学术,然而,偏偏这个不入流的小说家,却有幸在甘露殿内设座,这简直……不可思议!
但既然陛下有命,高和自然不敢违背,当即就命小太监取来案几、褥垫,以及笔墨纸砚。
“坐。”
赵弘润示意周初坐下。
周初不敢违背,正襟危坐之余,心中不免有些惶恐。
而就在这时,却见赵润双手十指交叉支撑在面前的案几上,看着周初问道:“你是魏人?”
“是、是的,草民祖籍长社,不过近些年为了谋生,混迹在酸枣……”周初结结巴巴地说道。
赵弘润点点头,随即又问道:“听说过司马安么?”
“司马安?”周初愣了愣,不理解眼前这位他魏国的君主,为何会在召见他时说出司马安的名字。
他想了想说道:“河西守,司马安、司马将军?草民听说过。”
“很好。”赵润点点头,笑着说道:“当年朕率军征讨三川郡时,司马安担任朕的副将,你可曾听说过,他用五百只羊,就策反了乌须部落的数万奴隶,继而覆灭了整个乌须王庭?”
“草民听说过。”
周初点点头说道。
要知道,「司马安五百羊灭乌须」,这可是魏国津津乐道的典故,而司马安也因此名声大增。
“那你就以司马安将军以五百羊为题,给朕编一个有趣的故事出来。”赵弘润笑眯眯地说道。
『编故事?』
周初眼睛一亮,这可是他的拿手好戏啊。
“遵命!”
拱了拱手,周初提笔毛笔,蘸了墨汁,在纸上挥笔疾书,那书写的速度,堪称是思如泉涌、文不加点,就连赵润都为之惊叹,忍不住站起身来,走到周初的背后观瞧。
如他所猜测的那样,这周初虽然是不入流的小说家,但倒也不失聪颖,只见在他笔下的司马安,俨然一副「卫国英雄(保卫,非魏国)」的形象,哪里还是那个曾被成为屠夫的印象?而那些被司马安屠杀的乌须人,在周初的笔下则变成了凶神恶煞、始终对魏国抱持着敌意的敌人。
“很好!很好!”
在看了片刻后,赵弘润抚掌赞叹。
在「四主八辅」十二门学术中,他此刻最满意的,或许就是这个小说家。
而此时,礼部尚书杜宥站在甘露殿的窗户外,从始至终目睹了经过,心下亦恍然大悟。
他不得不佩服那位年轻君主的才思敏捷,居然还能这样运用小说家。
『陛下之智,我不及也!』
杜宥由衷地感慨道。
而与此同期,就在魏国因为百家争鸣而变得热闹非凡时,这个消息,亦送到了韩国的新都蓟城,送到了韩王然的耳中。
当时在听说这个消息后,正在处理政务的韩王然大惊失色,失手掉落了手中的毛笔。
“不好!天下英杰,尽入魏矣!”





大魏宫廷 第178章:寓教于乐【二合一】
当日,韩王然急召丞相申不骇,以及张开地等其余几位宫廷士卿,与他们叙说魏国那边百家争鸣的盛事。
听了韩王然的话,申不骇与张开地面色凝重。
良久,申不骇怅然叹息道:“蓟城,离中原实在太远了……”
曾经韩国的都城邯郸,亦是中原西部屈指可数的大城,论繁华与热闹,并不亚于中原东部齐国的王都临淄多少,而相比较邯郸,蓟城位处于渔阳郡,虽说还谈不上地处边陲,但确实已距离中原很远。
地理位置远,再加上交通不便,这使得韩国的消息渠道越来越闭塞,就像这次魏国百家争鸣一事,还是由派驻在魏国大梁的韩使「韩晁」派人送消息给蓟城的,可是等蓟城这边收到消息,魏国那边的百家争鸣,却几乎将步入尾声,韩国那可真是想捣乱都赶不上。
当然,捣乱只是韩王然的想法,至于丞相申不骇,其实他也倾向于去见识见识魏国百家争鸣的盛事,毕竟他也是法家门徒。
“韩晁大人若是早些日子派人送来消息就好了。”
张开地一脸遗憾地说道。
韩王然与申不骇附和地点点头。
其实平心而论,这件事倒也无法怪罪韩晁,毕竟这次魏国的百家争鸣,实在是一件意料之外促成的事,这件事的起因,是魏国为了那三十座国立学塾选定教材一事,别说当时的韩晁没有想到,就连魏王赵润都没有想到,这件事竟会牵动天下百家学派,使各派学子纷纷聚拢于魏国——这真可谓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待等到后来韩晁亲自参与了百家争鸣,意识到事态逐渐有些不对劲,再派人向韩国蓟城送递消息时,早已经来不及了,魏国闷声不响地,就邀揽了许许多多在野的贤才,甚至于其他中原国家的人才。
尤其是「大梁学宫」一出,就注定中原的文化中心,将由鲁国、齐国,逐渐向魏国这边迁动。
“可恶!”
在沉默了片刻后,韩王然愠怒地一拍桌案,让申不骇与张开地都有些吃惊,因为他们极少极少看到这位年轻的君主如此失态。
事实上,韩王然倒也不是愠怒,他只是觉得憋屈。
他自认为他已经很努力地在追赶他那位神交的挚友、即魏王赵润的脚步,听闻赵润勤勉执国,他就比赵润更加勤勉;听说赵润礼贤下士,他就更加宽厚仁慈。
但是,他韩国与魏国的差距,非但没有因此逐渐缩小,反而渐渐拉开距离——比如这次魏国的百家争鸣,直到发生之后韩王然这才幡然醒悟:魏国,再一次地走在了他韩国的前头。
拼命追赶、且始终追赶不上,这份憋屈与失落感,深藏在韩王然的心中,直到这次才稍稍宣泄出来。
然而,韩王然不愧是为了夺回王权而隐忍了十几年的雄主,在稍稍发泄了心中的愤懑后,很快就冷静下来,笑着对申不骇与张开地说道:“寡人失态了,叫两位见笑了。”
申不骇与张开地对视一眼,拱手连说不敢。
就像魏人对他们的王赵润充满信心一样,申不骇与张开地亦对韩王然抱持绝对的信心,认为这位君主一定可以带领他韩国恢复当初的繁荣与强大,击败魏国、夺回中原霸主的地位。
在冷静下来之后,韩王然负背双手在殿内踱着步,神色凝重地说道:“此番魏国百家争鸣,趁机网罗天下人才,寡人可以估测,魏国将逐渐取代齐鲁两国在天下文人心中的地位……申相,您对此有何破解之法?”
申不骇捋着胡须缓缓摇头。
他必须承认,这次魏国的举措,就连他也完全没有想到——将天下各学派网罗于魏国,这是多么疯狂而睿智的策略!
倘若提前一两个月得知,那他倒是还能想办法给魏国妥妥后腿,可如今,魏国那边尘埃落定,他韩国无论再做什么,都已经是枉然。
倒是张开地建议道:“不若我国亦效仿魏国此举,借此网罗天下人才?”
韩王然与申不骇对视一眼,眼眸中起初闪过一丝精光,但渐渐恢复如常。
效仿魏国网罗天下各学派门徒、招揽人才?
天下各学派的门徒,早就已经跑到魏国去了,能有几个剩下的?
就好比一锅肉汤,魏国非但已经将汤里的鲜肉捞起来啃了,就连汤都喝掉了大半,就只剩下一些残羹。
但是,好歹还有残羹不是么?
能喝口汤,总比没有好。
想到这里,韩王然亦立刻下诏,邀请天下各派学子前来蓟城,效仿魏国,也想鼓捣出一个百家争鸣的盛事。
但很遗憾,正如预料的那样,韩国期待了数个月,而最终跋涉来到蓟城的,却只是小猫两三只,以至于韩国的这场所谓百家争鸣,异常冷清,要不是丞相申不骇让自己的法家弟子站出来充了充人数,搞不好还真成了一场笑话。
但这件事,还是被魏国安插在继承的青鸦众得知,且将这个消息送到了魏国。
而当时,魏国已步入冬季。
值得一提的是,在百家争鸣之后,在魏王赵润下令建造「大梁学宫」之后,朝廷工部、冶造局、以及魏墨,三方联手在城外建造起了这座魏国的最高学府,大梁学宫。
工期只有短短一个半月,赶在入冬之前,就大致建成了学宫的几座建筑,让来自其他国家的诸家子弟,亲眼见识到了魏国工匠的建造速度。
这座大梁学宫的建筑分布很有讲究,其正中央的大殿阁,是用于「十二门」相互探讨用的,而以这座殿阁为中心,在东南西北四角,坐落有四座稍微小一些的殿阁,分别属「儒、法、兵、墨」四家所有,而在这四座殿阁的每两座之间,又分别设有两座再稍微小殿的殿阁,分别属于「纵横家」、「道家黄老派」、「医家」、「名家」、「农家」、「阴阳家」、「杂家」以及「小说家」。
除了主殿阁可以随意由学派弟子进出外,其余十二座子殿阁,非所属的学派子弟不得入内,这也是为了避免彼此间不必要的矛盾与争执——要闹要吵,就到主殿阁去闹去吵,吵个痛快!
当然,由于工期太短,很快就要步入冬季,冶造局与工部的官员,向各派学子解释:暂时就建成这样,待等明年开春之后,再完善主殿与子殿,包括围起城墙、铺设青砖、雕刻塑像,以及在各殿阁铭刻花纹图案等等。
面对着这些解释,各派学子面面相觑。
其实他们认为,就目前这座学宫,其实已经非常让他们满意了,可似乎魏国朝廷对此并不满意,还要力求完善。
对此,代表魏王赵润出现在各派学子面前的礼部尚书杜宥微笑着说道:“毕竟此乃「大梁学宫」,是我大魏最高国立学塾,而诸位,皆是我大魏奉为上宾的贵客,岂可怠慢?”
这一番话,让那些来自其他国家的各派子弟很是受用,于是乎,纷纷表示魏王赵润开明,实乃是天下少有的明主。
除此之外,赵弘润亦扩大了「膳部」的权限。
膳部,隶属于礼部辖下,以往主要负责朝廷承办的宴席,以及祭祀时所需的酒膳,而如今,赵润又让膳部负责一事,即「国立学塾的用度开支」,包括三十座国立初等学塾,以及大梁学宫这座最高学府。
毕竟是“国立”学塾,一切用度开支,都由朝廷来负责。
待此事尘埃落定,户部官员咬牙切齿的痛恨对象中,又多了一个「膳部」,毕竟按照魏王赵润的命令,户部要持续给膳部投钱,然而膳部却无丝毫回报给户部——那真的是一点回报都没有。
然而让户部庆幸的是,膳部只负责国立学塾以及大梁学宫的用度开支,并非是兵部、工部那种吃钱大户,不过即便如此,膳部官员后来偶尔遇到户部官员,也难免被户部官员狠狠瞪上两眼。
没办法,如今的户部已经沦为了各部的钱袋子,日复一日眼睁睁看着其他部府那些吃钱大户跟强盗似的来掠夺他们户部掌管的国库,他们也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宣泄心中的愤懑,表达不满。
只可惜,‘最恶的强盗’工部,早已习惯。
没过多久,凛冬来临,在简单落成的大梁学宫的各个子殿内,各派学子与同伴围着炭火,高谈阔论,集思广益为「国立学塾教材」一事做最后的完善。
主要是降低教材的难度,使其通俗易懂,便于启蒙幼龄的稚童。
就拿儒家来说,在经过介子鸱等在朝官员的解释后,其他儒家门徒这才明白,为何魏国礼部之前要弄出《百家姓》这种在他们看来简直就是狗屁不通的玩意,原来是为了便于启蒙。
而儒家的思想,对于那些幼龄稚童来说,实在是过于深奥了,别说几岁的孩童看不懂,就算是研究儒学十几年的文人,也不敢说对儒学精通。
在这种情况下,介子鸱对儒家门徒讲述了魏王赵润的决定:“我大魏的国立学塾,大致可分为「初等学塾」、「高等学塾」以及大梁学宫这个最高学塾。……其中初等学塾坐落于三十座大县,主要针对于幼龄稚童;高等学塾针对其中的佼佼者;至于天资聪颖之辈,日后或有机会进入大梁学宫就学。……而我儒学过于深奥,陛下希望我儒门著作一些启蒙用的书籍,作为初等学塾的教材。”
『给几岁、乃至十几岁的稚童编写便于理解的启蒙书籍么?』
儒家门徒门面面相觑。
平心而论,他们并不排斥魏王赵润的要求,毕竟他们也明白,那些几岁、十几岁的稚童,非但是魏国的将来,也有可能是他们儒门的后辈,问题是,他们实在不懂该怎么编写易于理解的书籍啊,难道要他们效仿魏国的礼部,编出似《百家姓》那种狗屁不通的玩意?
他堂堂儒家,若是编出《百家姓》那种玩意,岂不成了笑柄?有辱圣人之名啊!
“要不,咱们放弃初等学塾的教材,专攻高等学塾的教材?”一名魏国儒家子弟建议道。
但他的建议,立刻就遭到了其余学子的反对。
要知道,那些几岁、十几岁的孩童,终有一日会长大成人,若是不抢在他们年幼时,在他们心中刻下儒学的烙印,搞不好那些孩童就会被法家、墨家等其他学派抢走,这是自诩第一显学的儒家子弟所万万不能接受的。
但是,怎么编呢?
“法家那边,有什么收获么?”有一名儒家子弟问道,但是却遭到了其余同伴的白眼。
想想也是,在初等学塾教材这件事上,对于各学派来说好比是战场,如何吸引幼龄稚童的兴趣,在他们心中深深刻下他学派的烙印,是那些孩童长大后成为他们学派的继承者,似这等事关各自学派日后兴衰的‘战争’,法家子弟怎么可能会透露给他们?
事实上,非但儒家子弟感到头疼,其实法家子弟也一样,纵使有张启功、杨愈这等智睿的在朝官员,亦对此束手无策。
毕竟,法家的学术,就拿那些权衡某个政策的利弊来说,这适合用来启蒙稚童么?
明显不适合!
“怎么办?”
诸法家子弟面面相觑,束手无策。
兵家、墨家,还有其余学派都是一样,要让他们写一篇利于国家的学术理论,这不难,可让他们写一篇用来启蒙幼龄稚童的书籍,这可把他们给难倒了。
一直等到来年开春,也就是魏兴安五年的春天,诸学派子弟还是毫无头绪。
然而就在这时,他们忽然听说了一件事:朝廷允许小说家的一本书籍,列入「国立初等学塾」的教材。
“什么?!”
“小说家?!”
“这怎么可能?!”
当日,大梁学宫一片哗然,除小说家外,其余十一门学派的子弟,无不对此震惊万分。
1...755756757758759...8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