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宫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这是什么情况?』
帐内诸将都有些迷茫。
就连田耽起初也有些不解,直到他仔细一想,顿时明白过来:卫邵这是在故意向他示好啊!
不,应该说是向他齐国示好。
田耽顿时就懂了,立刻向卫邵表示善意。
在旁,桓虎看看卫邵,再看看田耽,心中亦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卫邵,是要借机投靠齐国啊。
仔细想想,桓虎觉得卫邵的这个决定确实很明智。
正如楚水君所言,若卫国此时投向魏国,确实已经有点晚了,毕竟那些卫国士卒的双手,亦沾染了大梁魏人的鲜血,以魏王赵润的极其护短性格来说,很难揭过不提。
除非卫国军队协助魏军击溃了诸国联军,在这场仗中居功至伟。否则,待等魏国击败了诸国联军,随后腾出手来,那是肯定要制裁卫国的。
想来卫邵也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是故放弃投向魏国——其实还有另外两个理由,一来因为魏军今日打了胜仗,此时卫军若转投魏军,难免被人看轻,毕竟锦上添花远不如雪中送炭;二来,卫邵仍然还是觉得诸国联军这边的胜算较大,毕竟联军的兵力是魏国的数倍。
基于这种种原因,卫邵考虑到此时投奔魏国并非是最佳的策略,于是,他就转投了齐国的阵营,希望能促成「齐鲁卫三国联盟」,既协助楚国征讨魏国,又要对抗楚国本身。
这不,田耽在领悟这层意思后,立刻就向卫邵表达了善意。
『这实在是太有意思了……』
桓虎暗自舔了舔嘴唇。
就连他没想到,魏王赵润率领三十万魏军抵达大梁,竟会让诸国联军的内部出现这样的分歧。
『……而这,是否能够利用一下呢?』
他摸着下颌的胡须,若有所思。
而此时,楚水君已按捺下心中的愤怒。
虽然卫邵闹出的这一出让他感到异常恼火,但幸亏局势还在能控制的范围内,不至于出现楚卫两国军队先打一场、因而被魏军钻了空子的地步。
只见他在深深看了一眼卫邵后,环视帐内的诸将,沉声说道:“今日败于魏军,其过在我,早前田耽将军就告诫过我,言魏王赵润此人,他在势强时,反而却选择示弱诱敌上钩;唯独在势弱时,才会变得愈发的激进,就像今日,一口气倾尽数十万兵力,誓要与我军鱼死网破。可惜当时我不曾听劝,瞻前顾后,致使错失战机,使我百余万大军被人数远远少于我军的魏军击败……此,诚乃毕生之耻!”
说到这里,他深吸一口气,又立刻说道:“虽首过在我,但余过却在诸位。……田耽将军,记得战前你曾劝我倾尽兵力与魏军决战,可今日之战,贵国军队且按兵不动,坐视我国项末、项娈两位将军麾下的兵卒与魏军厮杀,无动于衷,不知却是何故?”
听闻此言,田耽徐徐收敛了脸上的笑容。
平心而论,此事当然是他理亏,是他有意按兵不动,叫楚国的军队去跟魏国的军队死磕——当然,最根本的原本还是在于他当时看不到联军方取胜的希望,认为他联军一方多半会被同仇敌忾的魏军击败,因此,自然不会叫麾下的军队去白白送死。
但理亏归理亏,话自然不能被楚水君说了去,于是田耽冷静地说道:“楚水君莫怪,非是田某有意按兵不动,实是当时魏军气势已成,我料定不能战胜。就像楚水君您所说的,此战之前,田某就奉劝过君侯,倘若君侯当时有魄力倾尽兵力与魏军决战,我大齐的兵将自当跟随,但……”
听闻此言,楚将项娈冷哼一声:“料定不能战胜?”
不得不说,今日项娈莫名其妙输了一场仗,心中正憋着火,乍一听田耽这句「料定不能战胜」,倍感刺耳,忍不住就讽刺道:“战场之上,瞬息万变,岂有料定不能战胜的说法?田将军怕是在为自己的过失推脱吧?”
田耽闻言看了一眼项娈,亦冷笑讽刺道:“素闻项娈将军麾下昭关军英勇擅战,可今日却险些被魏国一群乌合之众击溃,想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听了这话,项娈顿时大怒,拍案怒道:“田耽,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只见田耽冷笑道:“或许田某正是看到项娈将军麾下军队的溃势,是故料定不能战胜呢?”
“你这厮!”
项娈怒目而视,指着田耽骂道:“别以为我不知你心中所想,说得好听协助我大楚征讨魏国,说到底,你无非就是希望我大楚与魏国两败俱伤罢了,你,还有那个鲁国的季武……”说到这里,他转头怒视季武,愠怒骂道:“今日我大楚的军队殿后,你齐鲁两军逃得比谁都快,季武,若非你贪生怕死,在魏国异族骑兵杀到时,率领兵马仓皇逃离,我大楚的军卒,何以会损失惨重?!”
被项娈瞪着眼睛骂了一通,季武面色有些发白,惶恐不敢言。
然而在旁,此时桓虎却拍了拍他的手臂,笑嘻嘻地说道:“项娈将军,您这话就有失偏颇了,虽我鲁国的军队有许多战争兵器,可在那等败势之下,谁敢夸口能挡住魏国的骑兵?似您这般的猛将,不也败在了魏军手中么?又何况我辈?……说实话,季将军与桓某,当时还真没想到项娈将军麾下的军卒,竟然会被那些魏国民兵击溃,呵呵呵,早知如此,还不如由我来断后呢。”
见桓虎为自己说话,季武有些感激地看了一眼桓虎,旋即挺直腰杆看向项娈,心下亦暗暗冷笑:你项娈自诩勇猛,不也险些就被魏军击溃么,有什么资格来教训我?
“你这厮——”
见桓虎暗讽自己,项娈心下愈发震怒。
在此后的会议中,诸国将领争吵不休:楚国的将领指责齐、鲁两国的军队不该隔岸观火,而齐鲁两国将领,包括新加入这个小团体的卫将卫邵,则数落楚国将领指挥不当,致使这场仗开局失利,难以扭转。
双方争吵来、争吵去,争吵不休,无奈之下,楚水君只能终止当日的会议,叫诸将各自回营歇息,待明日冷静下来后,再齐聚帅帐商议战事。
次日,也就是八月十七日,在大梁城这边,赵润早早就起身,带着宗卫褚亨,前往靳炬的府上吊念,顺便看望后者的遗孀与子女。
靳炬的府邸坐落在城东的临渠东街,距离雍王赵誉的故居雍王府并非很远,不过宅子的占地并不大,说实话不太合乎靳炬他那「大梁禁卫军总统领」的职务。
因为战争期间,一切从简,因此,靳府并未大办白事,仅仅只是在府邸前挂了些白绫与白纸灯笼应景,除此之外并不太大的改变。
在得知魏王赵润驾临后,靳炬的正室靳张氏,领着两名妾室与一干府上的家仆前来迎驾。
通过与张氏的谈话,赵润此时才知道,靳炬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做「靳续」、次子叫做「靳享」,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女儿。
女儿乃侧室所出,早早便出嫁了,在靳炬当年还在禁卫担任都尉时,就嫁给了同为都尉的好友「张昔」的儿子张奂。
至于两个儿子,早些年靳炬考虑再三后,决定让长子靳续入禁卫军,日后好继承他的衣钵,而将次子靳享塞到了魏武军,并托关系给次子弄了个五百人将的职务。
没想到,楚、齐、鲁、卫、越五国伐魏,大梁战役爆发,靳炬、以及其长子靳续,还有他的挚友亲家张昔、姑爷张奂,尽皆战死城头。
靳张两家,只剩下远在魏武军的靳炬的小儿子靳享,以及孙辈的几个小子。
『……』
看着靳炬、靳续父子二人停在灵堂上的两副灵柩,赵润心中很不是滋味。
就算是被称为贤明的赵润,在亲疏之间也难免有所偏袒,就比如大梁禁卫军总统领这个职务,其实靳炬的能力并不如侯聃,但因为赵润与靳炬相识二十余年,再加上靳炬很早就私底下向赵润效忠,因此,赵润最终还是选择了靳炬。
其用意,无非就是善待最早投奔自己的那一批老人。
可没想到,大梁一役,靳炬、靳续父子皆战死城头。
这本不应该发生。
按理来说,靳炬乃是大梁禁卫军总统领,他儿子靳续乃是都尉,兼之亲家的张昔、张奂父子,皆出任大梁禁卫军的尉官,以靳张两家在大梁禁卫军的军职而言,这两家本应就此兴旺。
可谁曾想到,靳氏一家还未兴旺,就遭到了这等变故。
片刻之后,介子鸱亦来到了靳府,似乎是算准赵润今日必定会前来靳府悼念。
当时,赵润直直地盯着介子鸱,倘若介子鸱胆敢借此事再劝谏他所谓的「大一统」建议,他准会给介子鸱好看。
但事实证明,介子鸱很聪明,从头到尾都未曾失礼,这让赵润有火没处发,着实憋得难受。
在离开了靳府后,赵润又去探望了靳炬的亲家张昔、张奂父子的宅邸,然后,又去探望了其他大梁禁卫军的尉将。
此战,大梁禁卫军战死一万四千八百六十一人,也就是说,驻守在大梁的一万五千名禁卫军,几乎全部阵亡,只有寥寥一百三十九人侥幸存活,而军中的将领、将官,除周骥、李霖等寥寥几人外,几乎全部阵亡,着实悲壮。
纵观魏国近几十年,除初代魏武军曾在上党郡全军覆没以外,魏国的军队从未受到过如此惨重的损失,而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初代魏武军,在大军溃败之际,其实亦曾出现逃兵,但是大梁禁卫军,纵使城墙几度险些不保,亦无一人逃亡,皆死战不退,最终战死城头。
当日下午,赵润又去探望了城内的几家民户。
在刨除掉禁卫军的战损后,大梁的伤亡数字是六万一千五百九十五人,正如赵润昨日所猜测的那样,在失去了将近六万一千六百名青壮后,大梁城内,几乎户户都失却了家中的顶梁柱,只留下一群孤儿寡母。
就好比赵润随便挑的几家,其家中十三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男人全部战死,只剩下一群女人,以及幼龄的孩童。
当时,赵润强颜欢笑安慰着那些失却儿子、失却丈夫、失却父亲的女人,不吝言辞地称赞她们的儿子、丈夫、父亲皆是他魏国的英雄,并许下国家与朝廷会代为赡养她们、替她们抚养年幼子女的承诺。
然而此时在赵润心中,却是怒火中烧。
他从未如此强烈地憎恨其他国家,恨不得将其通通铲除。
他忍不住看了一眼身边的介子鸱,脑海中顿时又回想起后者昨日那番话:若普天之下尽皆魏土,又岂会复有诸国联军进犯我大魏之祸?
虽然对于介子鸱不合时宜劝谏此事感到莫名的反感,但仔细想想,赵润觉得介子鸱的话确实很有道理。
当今中原内部的战争,其主要原因在于诸国林立,倘若中原就只剩下他一个魏国,又何来年复一年的频繁战乱?
或许有人会说,纵使天底下只剩下一个魏国,亦不能排除民众造反的可能性,但就赵润看来,以他魏国的国制,几乎不可能将子民逼到揭竿而起的地步——他魏国连被中原人蔑称为阴戎的三川人都能吸纳包容,使其融入魏人当中,又如何会容不下其他中原人?
『兵吞诸国、以战止戈……』
当日黄昏,魏王赵润喃喃自语地返回了王宫。
待等赵润回到王宫时,禁卫军将领岑倡早已在甘露殿等候多时,向赵润禀报有关于冶城的情况。
原来,今日一大早,魏将吕牧、穆青二人便率领两万余骑兵前往冶城,解冶城之危。
待瞧见魏国援军赶到,包围冶城的楚将新阳君项培与越国将领吴起,在权衡利害后,最终选择撤兵,率领与楚水君汇合。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冶城的防御手段实在太多了,单单「火田」,就阻挡了楚军好几日。
八月十八日,得知新阳君项培与越国将领吴起皆率军回归主军,楚水君再次召唤诸国将领,到帅帐商议战事。
而在大梁这边,赵润亦召集了麾下的诸将,筹谋反击之事。
很显然,楚水君不甘心受挫于大梁,而魏王赵润,亦不满足于采取守势,这意味着魏军与诸国联军之间,将再次爆发战争。
大魏宫廷 第259章:蓄势【二合一】
八月十八日,楚水君再次召集诸国将军在帅帐议事。
在今日的议事中,新阳君项培与越国将领吴起亦曾楚西,楚、齐、鲁、越、卫五个国家的统兵将领,终于齐聚一堂。
在会议开始之前,楚水君有意无意地看了几眼齐国的田耽。
原因就在于昨日的军议结束之后,卫国的将领卫邵跟着田耽前往了齐军的营寨,据楚水君得到的消息,田耽当时在帐内宴请了卫邵、卫郧、卫振三人,且从旁还有季武、桓虎、陈狩三位鲁国的将领作陪,毋庸置疑,齐鲁卫三国军队的小团体已就此形成。
一想到此事,楚水君就心头火起。
他心中暗想,早知如此,还不如就叫卫国的六万军队在前三日攻打大梁的战役中全部消耗殆尽,亏他当时他还留了一线余地。
『……实在该死!』
他心中暗骂。
但暗骂归暗骂,既然卫军已经投向了齐国的田耽,那么,楚水君自然要给田耽这个面子——或者说是给齐国面子,毕竟齐国目前承担着诸国联军的粮草供应,若惹得齐国不快,一拍两散,那结局绝对不是楚国希望看到的。
至少就目前来说,楚国得好声好气哄着齐国,然而待等到击败了魏国嘛,说不定楚国会立刻调转枪头对付齐国。
在深深看了几眼田耽后,楚水军环顾帐内诸将,凝声说道:“昨日一战,不幸败于魏军手中,此事非我等所期望,然事已至此,纵使相互推卸责任亦无法挽回什么,希望诸位稍做克制,同心协力……你说不是,田将军?”
听闻此言,齐将田耽点了点头,他当然明白争吵不能解决问题,只是昨日楚将项娈脾气太暴,对他冷嘲热讽,因此惹得他心中不快罢了。
如今的诸国联军中,以逐渐形成两方阵营,一方即「楚越」,还有一方则是「齐鲁卫」,三前者的领军人物为楚水君,而后者显然就是齐国的田耽,因此,当楚水君与田耽二人意见达成一致时,诸国联军终于得以暂时携手。
既然意见达成一致,那么接下来自然得好好商量一番对付魏国的策略。
别看昨日魏王赵润胜了一仗,但事实上对于诸国联军来说影响并不大,毕竟细论下来,除了粮募兵外,诸国联军当中就只有项末、项娈两兄弟麾下的军队有所损失,虽然这两兄弟当时为了殿后损失了两三万兵力诚为可惜,但对于仍拥有近一百三十万军队的诸国联军而言,些许的损失,其实倒也不算什么。
至少通过这些损失,联军方多多少少也了解了一些魏军的虚实。
就比如说,魏王赵润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杀手锏,否则在昨日那样险峻的情况下,他肯定会使出来——可他并没有,他只是利用了自己作为君主的魅力,通过出色的军心鼓舞,激励了其麾下的魏军士卒而已。
这让本来心中暗暗有些打鼓的诸国联军,终于可以将悬起的心放下来。
“……魏王赵润用兵,向来是以正合、以奇胜,似昨日那般铤而走险,还是甚为罕见的。”
在帅帐内,齐将田耽推测着魏王赵润接下来的行动:“凭田某对赵润的了解,昨日他兵行险招胜了一仗,接下来多半不会过于激进,若我所料的不差的话,他会暂时采取守势,同时叫其麾下的骑兵袭我军粮道,使我百万联军被每日的耗粮所拖累……”
楚水君闻言点了点头,不过心中并不是特别在意。
因为在这场仗开战之时,楚王熊拓就预料到他楚军的粮道会随着大军的推进而被拉长,是故,他想出了「水陆并进」的粮草输运方式,即除了陆地上的运粮队伍外,主要依靠「梁鲁渠」、「大河」、「大江--蔡沟」这三条水运来运输粮食。
虽然齐国的船只,大多数都被魏国的湖陵魏军以及魏武军在北伐韩国前给摧毁了么,但国内水域众多的楚国,本来就拥有众多的船只,完全负担地起粮草输运的需求。
而这,也正是魏将博西勒率领四万余羯角骑兵试图断绝诸国联军的粮道,却始终未能成功的原因——原因就在于诸国联军的粮草,有近六七成是通过便利的水路网来运输,这让羯角骑兵鞭长莫及。
记得前一阵子,楚军攻占了博浪沙河港,这让齐国输运粮草变得更加方便,不过很可惜,及时率军抵达大梁的魏王赵润,很快就将博浪沙河港又重新夺了回去,以至于目前诸国联军只能通过「祥符港」来运输大军的粮草。
除此之外,还有「杞县」、「睢县」、「睢阳」等紧挨着河道的城池,皆已成为诸国联军水路粮道的中转站。
正如齐将田耽所猜测的,当日,当赵润在大梁王宫的宣政殿召集麾下主将商议军事时,果然是倾向于采取「一守一攻」的战术:守即指大梁,亦或是指赵润麾下的主力;而攻则指代吕牧、穆青、乌兀、禄巴隆等将领麾下的两万骑兵,包括魏将博西勒麾下的四万羯角军。
此时的赵润,尚不清楚诸国联军的粮草运输方式主要是依靠水路,因此,他决定由自己率领主力军与诸国联军耗着,而派遣川雒骑兵与羯角骑兵这两支合计六万余人的骑兵去断联军的粮道。
毕竟在他看来,诸国联军眼下仍有一百三十万之众,每日的军粮消耗相信是一个天文数字,就算是殷富如齐国,恐怕也无法支撑这支大军多久,因此简单地来说,只要能守住,那么这场仗就注定是他魏国的胜利。
不得不说,对于魏国而言,最为艰难的莫过于昨日。
若非昨日赵润置之死地而后生,激励麾下魏军士卒的士气,击退了诸国联军,那么,他三十万魏军势必会被数倍于己的诸国联军压制。
好在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从三川郡赶来支援的魏军,已在大梁站稳脚跟——这意味着魏国总算能扳平此前的劣势,与诸国联军五五开局。
“吕牧、穆青。”
赵润点了两位宗卫的名,吩咐他们道:“接下来,朕将暂时在大梁按兵不动,以阻遏诸国联军。朕命你二人率领两万余骑兵南下……”
说罢,赵润指了指面前案上的地图,沉声说道:“据朕所知,楚国的寿陵君景云,目前仍在率军攻打安陵、鄢陵,企图与楚国的平舆君熊琥夹攻商水,朕希望你二人率领骑兵南下,解商水之围……”说到这里,他转头看向禄巴隆与孟良,问道:“两位可有何异议?”
禄巴隆与孟良摇摇头,当场表示会竭力配合吕牧、穆青二将。
此时,赵润转头看向青羊部落的年轻族长乌兀,也就是他的内兄之一:“兄且率领青羊部落的骑兵,迂回绕到联军身后,设法联络博西勒的羯角军。”
“是,陛下!”乌兀抱拳应道。
此后,赵润遂安排诸将任务。
成陵王赵燊依旧守卫「东山」,毕竟东山那边有他魏国历代君主的王陵,万万疏忽不得。
随后,赵润又提拔周骥代替已故的靳炬,出任大梁禁卫军总统领一职,全权负责大梁城的戒严、御敌诸事。
宗卫何苗被调回博浪沙,驻军于这座河港。
至于冶城那边,鉴于大梁禁卫军的副将侯聃防守冶城有功,面对楚国新阳君项培与越国将领吴起二人,丝毫不弱下风,赵润未做安排,只是派人命侯聃巩固防守,毕竟冶城乃是魏国一切技术工艺的中心,一旦被楚军攻陷,后果不堪设想。
待一切部署完毕,赵润独自一人在甘露殿沉思。
在今日的军议上,其实有人建议他乘胜追击,趁着诸国联军昨日大败,加紧做出反击,但是最终,这项提议被赵润否决了。
别看赵润昨日表现得仿佛是一切尽在掌握,事实上,他心中其实也虚地很。
就像他对介子鸱解释的那样,他是没办法,才会采取仿佛破罐破摔的战术,一口气压上三十万魏军——否则,他这支初来乍到的援军,就会被以逸待劳的诸国联军压制,被压制到连营寨都没办法立下的程度。
说到底,昨日那场仗,只是赵润的一场豪赌,赌诸国联军内部未必心齐,赌楚水君未必敢倾尽兵力与他决战。
虽然最终侥幸胜出,但赵润并不认为这样侥幸得来的优势,能帮助魏军击败数倍于己的诸国联军。
更何况,昨日诸国联军在遭受败北后,必定会痛定思痛,暂时携手对外,若此时赵润仗着此前的胜势一头撞上去,那么结局不难猜测。
兵行险招这种事,偶尔为之就算了,倘若次次都拿它当杀招,那么终有一日会自食恶果。
至少赵润是这样认为的。
当日下午,吕牧、穆青、禄巴隆、孟良等人,率领两万余川雒骑兵倾巢而动,朝着南面而去。
而魏王赵润麾下的主力军,则以大梁、冶城、东山三者为核心,迅速地建造营寨,巩固防御,以应对诸国联军接下来的进攻。
八月十九日到八月二十四日,魏军与诸国联军开始出现小规模地摩擦,这意味着诸国联军的士气逐步回升,正在为接下来攻打大梁、冶城两地而预热。
对此,赵润并不意外,更不会因此感到慌乱,因为就像他所说的,此战他魏国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相比之下,他更在意西边的消息。
西边,即指西垂秦国。
这场仗,只要秦国那边不捣乱,魏国击退诸国联军的胜算其实并不小。
但想要秦国‘按兵不动’,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站起身来走到窗口,赵润负背双手望着西方,脑海中不禁浮现出秦少君嬴璎的面容。
在丈夫与父亲、在夫家魏国与娘家秦国之间,秦少君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的丈夫与夫家。
据青鸦众的禀报,在赵润从雒阳率军出征的第三日,即八月九日,秦少君嬴璎便从雒城坐船前往了秦国的王都咸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