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大海商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尚南山
这件事也让群雄认识到一点,想从况且手里夺走剩余的两角图难度非常大,几乎不可能。
不过今天倒是峰回路转,况且主动认怂了,把两角图主动拿出来卖掉,这就是给了群雄很大面子了,你们不是要藏宝图吗?那就给你们,不过得掏点银子给我做补偿。
这种含义不用说大家都明白,而且大家也都佩服况且的果断和舍得,毕竟手中有两角图就是将来寻宝的资本,况且现在断然舍弃,那就是不再要这场大机缘了。
“这位钦差大臣年纪虽小,行事却很老辣啊,就是一般的老江湖也不过如此吧?”一个高手品评道。
“不然,越是老江湖越是财迷,都想干最后一把金盆洗手的,谁能舍得这泼天的机缘?也就是年轻,前程远大的人才不会在乎这个,不过你说的对,钦差大臣魄力的确比我辈强多了。”另一个人夸奖道。
他们心里都有愧疚,自己好歹也算是一代高人了,居然跟苍蝇逐臭一般抢什么藏宝,的确有些丢人。
不过愧疚归愧疚,抢起来却是绝不手软,毫不犹豫。
诚如况且所说,名缰利锁套住了世上所有的人,或许真有几个跳了出去的,那都不是一般人能见到的,不是藏身深山大泽里修行,就是匿迹在狭小的巷子里和光同尘,那种人物你是认不出来的,等闲也见不到。
面对盐帮开出两万两银子的价码,第一个买家毫不犹豫地拿出银票买下了。
两万两银子的确是巨资,不过相对于那传说中的巨大宝藏不过是沧海一粟,有一角图就能分到宝藏的五分之一,想想太仓储备了多少米,两万两银子不过是其中的一粒米,有什么舍不得的?
这些人也都跟况且学习上了,想要得到,先要舍得,舍得才能得到,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这是很普通的道理。
他们不知道的却是,藏宝图根本就是况且伪造的,而且不是一张,是两张,如果他们知道真情,估计哭都找不着调门了,恐怕会汗颜、巨汗一辈子。
“哈哈,第一笔交易成功了。”
卓茂林的手下乐颠颠地拿着一张两万两的银票交给他,搓着手等着分红。
卓茂林二话不说,拿出两千两的银票给那人,让他去跟手下分红。这几个人谢过后,欢天喜地地走了,不知是喝酒还是赌博去了。
这些人让他们买房置地,过安稳日子是不用想了,全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你若很丑你先睡那副德性。手中有银子,即刻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然后就是下赌场上青楼,不把自己弄得五迷三道的,死也不撒手。
根据卓茂林的谋划和安排,联系卖家的是一伙人,卖货的又是一伙人,两者合在一起才是一个整体,这样的小团体一共有七个,现在成交的只有一个,不过其余的肯定也不愁卖。
买到手的人也是秘而不宣,否则有被杀死抢走的可能,谁也没自信到能独战城里群雄的地步,真要被围攻了,最好的办法就是买到手的一角图扔出去保命。
买到的人当然不会这么傻,所以到手后就隐藏到秘密的地方,等候那个有三块宝图的人来召唤。
这样一来,倒是成全了况且和卓茂林的生意,不怕穿帮了,买到的人都以为是自己买到手的就是两角图中的一块,哪里知道是七个部分中的其一。
不过况且也很地道,在第二张图里解开了一部分第一张图的迷宫,让这些人最后能省些力气,不过等他们最后找到那个藏宝地点时,估计就不是脸黑了,也不是绿了,而是死亡笼罩的惨白。
“小君兄,每一份给你十分之一的抽红。”卓茂林笑道,又拿出两千两银子的银票。
小君鄙视地看看银票,推让道:“算了,这些黄白物我最不缺了,你请我喝酒就行,我不要这些阿堵物。”
卓茂林怪异地看了小君一眼,不知他是真不缺银子,还是谦逊。
他哪里知道,小君可是号称这辈子决不会缺银子花的主儿,当初从福州郑家得到的一百四十多万两银票,小君一两都没要,全都给况且了。
小君似乎没花钱的地方,或者说,要花钱,他随便在哪里都能取银票。对这样的主儿,你怎么跟他谈钱呢?





大海商 第三百六十四章 边关再遇戚帅
小君挂在嘴边的名言就是这辈子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银子。
况且也不知他有多少银子,反正是真的不把金银放在眼里,从不打这方面的主意。况且在这次买卖上也就没算他这一份。
周鼎成虽然参与了,况且也没算他的,现在周鼎成花钱都是花况且的,而且毫不手软,好不心疼,美其名曰帮况且散财免灾。
小君这次过来只是担心出现意外情况,他要确保这次交易成功,拿不拿到银子倒是小事,所以他一直不赞成况且和卓茂林的高价兜售政策。
在他看来,能把这烫手山芋扔出去就谢天谢地了,还要什么银子啊。
况且也不是稀罕这些银子,而是演戏就要下足功夫,如果就这样轻松扔出去了,反而不会有人信了,只有高价卖出,那些人才有几分相信况且是真心舍弃了藏宝图。
小君想着况且的事也是暗暗发笑,真是人怕逼,马怕骑,况且以前就是个才子型的人,根本没想到他还有如此腹黑的时候,还能把腹黑玩到这种境界,连他都感到佩服,这些都是被逼出来的。
当天只成交了一份,还有几个买家,都有想要连人带货一起吞掉的意思,卓茂林的人果断撤走了,没有完成交易,另外再找买家,反正现在有货在手里,根本不愁没人买,江湖大佬谁手里没有几万两银子,不随身带个几万两银子也配称大佬?
况且下午骑着马带着卫队来到边关下,他登上了长城,向外俯瞰塞外景象,当真是莽莽苍苍不见边际,有葱绿的青草地也有大漠黄沙,让他想起了《敕勒川》这首歌谣。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现在他也能看到成群的牛羊,那都是跟随小王子把汉那吉的后勤队伍,游牧民族的传统就是走到哪儿,马群羊群牛群就跟随到哪儿,就是打仗也是如此。
牛羊就是草原上的战士的口粮,主要是羊,牛一般来说还是运输工具,马匹则是专用的战骑。
所以草原上的军团行动时,后面就跟着一望无际的羊群,到了地头休息时现宰现吃。
当年蒙古铁骑横行天下时也是如此,除非有急行军的任务,他们也是带着羊群行动,不然就没吃的。资粮于敌固然是美谈,但是谁都知道有坚壁清野这一招,根本不用学孙子兵法。
想要光靠抢掠或者就地征粮来满足大军的口腹,显然不是太现实的。
相传涮羊肉就是这么发明出来的,忽必烈带着大军到了一个地方,宰杀了一头肥羊,正准备下锅炖,前方却来报,有敌人已经接近了,得马上转移。
此时忽必烈还饿着肚子呢,厨师一时脑筋急转弯,来个急就章,把羊肉片得薄如雪花,然后在开水里一涮,蘸上佐料上来,忽必烈一吃感觉别有风味。
他回去后,有一天又想吃这口了,那个厨师这次有条不紊,当然更加精心做了一次,于是一道中国美食涮羊肉就此诞生了。
忽必烈不只是吃涮羊肉的鼻祖,他的皇后还是马甲的发明者。
据说忽必烈的皇后很是节俭,把一些布头都积攒起来,后来就做成马甲给宫女穿,民间也争相效仿,马甲就此风行天下,后世也是奉行不辍。
许多伟大的发明都是偶然间灵机一动产生的,譬如青霉素的发明、蒸汽机的发明等等。
关外见长城上升起钦差大臣的旗帜,这也是在北京预备好的,沿路都没打出来,现在要面对鞑靼的使者,也就升起了代表钦差大臣的旗帜。
上面是一头张牙舞爪的蟒,除了只有四爪外,跟龙的形态一样,不过想要看出四爪还是五爪,只有到了近前仔细数一下才能知道。
所以一般人也把这种代表亲王的旗帜称作龙旗。
对面王帐上空,也随之升起一面鞑靼王旗,却是一面狼头大旗。
旗面上,一头苍狼的巨大的头颅张开血盆大口,好像要吞噬天下。
况且看了却是纳闷:狼头旗应该是突厥、契丹的图腾物,蒙古各族崇拜的是长生天,宗教是萨满教,不应该用狼头做图腾标志吧。
不过想想也就释然了,匈奴、突厥、契丹、蒙古其实原本都是一个祖先,跟汉人共同生活在河南的人类发源地一带,后来匈奴才被逐出到大草原上,汉族则逐渐变成了农耕民族,其余的大都是游牧民族。
这些游牧民族种族之多,就是专门的人类史学家也弄不明白,一般来说都认为就是由河南那一批夷人发展出来的。汉人的起源地也在那里。
然而汉人和夷人显然种族有别,不是一个共同的祖先。难道是汉人从别处迁移到了这里?抑或是夷人是外来户?或者两者都是具有共同的祖先,只是后来在进化途中发生了基因突变?
这些只能是人类史上的不解之谜了,后世想彻底弄明白是不可能的,只靠几具枯骨,验验dna就想找出答案显然是过于乐观了。
此时,况且这边吹起了军号,对面也吹起号角呼应,彼此往来相应,倒像是传递什么信息,其实只是表达一种善意而已。
此时王崇古和方逢时都在况且的身边陪伴着,边关上的将领更是跟在后面,纪昌依然站在况且身边保护着,不让一般人接近钦差大人。
“他们看来是准备好了。”王崇古也听出来了,对面的号角声是在向况且这边升起的龙旗致敬。
“听说这位小王子也是个妙人,很是欣慕我汉人文化和礼仪,这次就是想入关来好好游历一番的。”方逢时笑道。
“关外关内其实都是一家人,何必打来打去的,和平共处,通商互利,岂不是很好的双赢局面嘛。”况且叹道。
他的眼光跟这些人当然不一样,他知道最后所有的种族都会会合成为一个大的种族,就是中华民族。
王崇古和方逢时听钦差大人这么一说,吓得差点从长城上摔下去,这话也太胆大了,居然敢说和敌人是一家人?
不过他们倒是赞同况且的观点,打不如谈,谈不如和,通商互利,和平共处才是关内关外所有百姓的福祉。
几人正在瞭望、闲谈之间,却见戚继光也登上长城,走了过来,笑道:“况大人,你倒是比我先到了一步啊。”
他一直在这里等候小王子入关,不过他闲不住,天天往军营里跑,跟那些中下层将士打得火热,他也是想从这些人嘴里知道更多关于鞑靼的军情民情,风土人情等等。
他现在是蓟镇总兵官,主要负责对鞑靼作战,不过他先前一直率兵在沿海跟倭寇、海盗作战,对鞑靼的各方面实力了解不多。
现在就是他了解鞑靼最好的时机,还有什么人比曾经跟鞑靼的铁骑浴血奋战过的将士更清楚鞑靼军情的呢。
边军中确有不少人跟鞑靼浴血奋战过,战绩却羞于见人,大多数是败绩,而且逃跑是家常便饭。这些人已经练就了一双抹油的脚底板,见情势不对,拔腿就跑,拦都拦不住,逃回来之后继续当兵。
戚继光当然不会提及这些,而是恭维他们劳苦功高。
“戚帅,你倒是会躲清闲。”况且笑道。
戚继光笑了笑,他也听说了况且遇到的那些乱事怪事,一直没有过问,他知道这个小兄弟不会吃亏。
戚继光并不是躲清闲,只是不喜欢官场应酬而已,最靠谱的理由当然是天天钻在军营里钻研鞑靼的情。对他来说,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
“我就是不躲清闲,你那些事我也帮不上什么忙,王都堂和方总宪都在那里帮你,你还叫什么苦啊。”戚继光道。
王崇古苦笑道:“我们也没帮上什么忙,都是钦差大人自己解决的。”
纪昌早先跟他说了,要从库房里提出一千具强弓硬弩,他也满口答应了,这种军械库房里储备充足,别说一千,就是两千也没问题。
“要不要多来一些鸟铳?”戚继光主动提出援助。
鸟铳就是后来民间猎人用的*,当时称为火铳,短一些的就是手铳,大号的手枪。
“鸟铳库房里也有?总督大人能借给我们用吗?”纪昌大喜。
“借什么借啊,防守边关是用,钦差大人防身保护使团更是大用场,拿去用就是,不用还,回头我给兵部上一道文书,让他们给补上就行了。”王崇古慷慨道。
纪昌当然不客气,就要了五百枝鸟铳,三百枝手铳,不仅护卫况且的这三千人得用,另外七千人最好也都配置一些,既然要带,就多带些。
另外他更明白况且的心思,就是想着法的多往手里划拉些管制军械,将来万一自己要扩军的时候,这些物资可不是拿银子就能买到的。
况且知道后自然更是欣喜不已。
“戚帅,你那里都准备好了吧?”况且问道。
“我有什么可准备的,他们人进来后我负责保护就是。”戚继光笑道。
“那好,咱们就开门准备迎接客人?”况且又看向王崇古和方逢时,这两人也点点头。
“开启关门,准备迎接客人。”况且挥动手里的节杖,大声命令道。




大海商 第三百六十六章 不忠的陷阱
李志鹏的不忠当然不是指他搞什么婚外恋被人抓住了把柄,或者中了什么仙人跳的陷阱,这些对一个总兵官来说都不是问题,他的不忠指的是对朝廷,那可是谋反大罪。
对朝廷来说,不忠诚就是谋反,没有中间路线可走。
然而许多将领走的恰好就是中间路线,既不忠也不反,至少不是非常忠诚,但又绝对不是造反。
此事还是在多年前,那时他不过是个副将,跟廖炳勋现在一样的身份。
那一年,鞑靼铁骑入关,他在一处关隘死守,此时有个晋商偷偷来到他的军营,跟他商量一件事。
晋商告诉他,如果死守不退,那就注定是全军覆没,但是李志鹏心里很清楚,只要再死死拖住鞑靼铁骑几天,朝廷就会调集更多的援军过来堵截鞑靼铁骑。
那位晋商说鞑靼首领俺答王很赏识李志鹏的忠勇和非凡的胆识,不忍见这样的良将毁于两军阵前,所以想让他让开一条路,俺答王愿意出五万两银子的买路钱。
李志鹏开始是坚决不肯,这样做已经超出了自己的底线,绝对干不得。
在鞑靼攻关之战中,有许多将领不战而逃,甚至遇敌先溃,也有的望风而逃,但是这些将领都没有跟鞑靼私通款曲,至少没有证据证明他们叛变。
那位晋商却告诉李志鹏,其实有不少将领都接受了俺答王的买路钱,这样既能得到钱财,还能保全实力,对朝廷来说,武将的实力就是自己的保命王牌。真要把自己的部下打光了,可能就会被调入别的营里当普通将领了,甚至有退休回家的危险。
李志鹏不相信这位晋商的话,他直到现在也不知道这位晋商的话是真是假,就是说有不少同僚都拿了俺答王的买路钱,不过他最后真的拿了,五万两银子就把自己的忠诚卖了。
当然他也不愿意彻底卖掉自己,只是给俺答王让开了一条路,而且只有这一次,下次再遇到,还是敌人。
晋商笑着赞他是古良将复生,有忠有义,这次也只是为了部下的性命才不得不委屈行事。
李志鹏怕俺答王骗他,鞑靼的没有信义是出了名的,俺答王绝对不以守信闻名,倒是撕毁协约才是正常举动。
晋商出示了一张俺答王写的保证书,同时还拿出一张五万两的银票,说是可以先付款,哪怕李志鹏拿了钱还是抵抗都不要紧,俺答王有足够的信心灭掉他再把银票拿回去。
李志鹏当时很是疑惑,对这位晋商说,你也是汉人,为何做这种通敌卖国的事?
晋商很是骄傲地说,他这不是通敌卖国,只是做买卖当中介而已,他的生意遍布关内关外,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他的生意,所以他不管谁的生意都接,只要能赚钱就行。
李志鹏的内心天人交战了很久,他明白如果不逃就是全军覆没的结局,这是一定的,不过能为朝廷赢得一定的时间,也能给鞑靼造成很大的伤亡,不过让他为此付出上千部下连同自己的性命,他却是不甘心,因为不少同僚已经先逃了,只有他还傻乎乎地在后面拼命抵抗着。
逃是必需的,保全势力才是第一位的要务,不过拿不拿俺答王的银子却让他头疼了好久。
最后他一咬牙,不拿白不拿,送上门来的银子为什么不拿?
所以他收下了银子,还很讲究地开了一张收据,同时也写了一张保证书,保证在某时某刻让出关隘。不过再见面还是敌人云云,好像自己真的有古良将之风似的,自己安慰了自己一番。
当时他就预感到这张保证书会留下麻烦,所以他要求俺答王必须在他退兵后把保证书交还给他,他同时也交还俺答王的保证书。
那位晋商毫不犹豫地替俺答王做主同意了,还说俺答王已经料到李志鹏有这个要求,这完全是合理的要求,俺答王当然会答应。
于是双方的生意做得很成功,李志鹏让出关隘后,鞑靼铁骑通过了关隘,跟李志鹏的部队就跟友军一样,那个商人又来到李志鹏的军营,真的把他亲笔写的保证书还给他,李志鹏这才一颗心落到肚子里,觉得神不知鬼不觉的,可以高枕无忧了。
他收下了银子,让出关隘可以说是自己无法力敌,只能退走,朝廷也没法追究,毕竟逃兵逃将太多了,罚不胜罚。
那时候他只是副将,五万两银子对他还是一笔天价巨款,现在也还是巨款。
他以为自己做的很高明,没有给人留下任何把柄,慢慢也就把这件事忘掉了。
前几个月,这位晋商又出现了,还是俺答王的生意,这次还是想要在他手里买路,而且价格提高到了二十万两白银。
这次李志鹏还没想好怎么办,接不接这单生意他得好好想想,毕竟他现在是总兵官了,不是副将,把守的也不是一个小关隘,而是边关的大门。
对方也没有逼迫他立即作答,而是留下了足够的时间,让他好好掂量这笔生意的轻重,或许也是想让他在鞑靼大军压境之时,不得不做这单生意吧。
二十万两银子当然更是巨款,但是为了这笔巨款让出边关的大门,这个罪孽太大了,他心理实在承受不住。
但他也有没有完全拒绝,只是说要仔细考虑一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现在的部下不都是他自己带出来的,他手下有五个指挥使,只有一个是跟着他一直打拼上来的,也只有这一个指挥使的队伍是他的老班底,如果他想要做出让出边关的决定,那四个指挥使未必肯听命。
按照晋商转述俺答王的意思,那四个指挥使不成问题,俺答王有足够的银子买通他们,只要李总兵配合就可以。
李志鹏不敢完全相信,当然也没法就这件事向那四个指挥使求证。
如果况且在这里,就会相信这个晋商的话。
他已经知道,俺答王和赵全跟京城的一些权贵家族谈判,说是他们买通了不少边关将领,到时候可以让出边关,他们就能一路疾驰京城,给皇上来个兵临城下,权贵家族再从内部进行鼓动,对皇上实行兵谏,逼迫皇上签订城下之盟,跟俺答王达成一个屈辱的协议。
这个协议对朝廷未必有多苛刻,主要还是白莲教在内地的合法传教权,这个条件一直是朝廷坚决拒绝的,哪怕在嘉靖年间严嵩柄政时,也是没有丝毫的犹豫就严词拒绝了。
昨天,那位晋商又出现了,他要求李志鹏马上帮一个忙,就是把廖炳勋要回来,或者抢回来,甚至两者都做不到的话,那就做掉他。
李志鹏当然不会听他的,不过当晋商拿出一张纸,恰好是他当年给俺答王的保证书还有收款的收据时,他就傻眼了。
这两样东西他当时分明都收了回来,而且当场就销毁了,这个晋商手里怎么还有?
很快他就明白了,知道自己落入了陷阱,晋商现在给他看的这张保证书可能也是仿造的,真正的原件还在俺答王手里握着。
当然也有可能原件他已经销毁了,现在的都是仿造品,但是他不敢赌这个,万一这两样东西寄到朝廷那里,自己就是实实在在的谋反大罪,要灭九族的。
所以他去了总督衙门,强行要人,做出实质性的威胁,结果被王崇古软硬不吃地顶了回来。
他回来后就郁闷了,这件事怎么办?
如果办不好,自己就有东窗事发的可能,俺答王绝对不会保他,绝对会把他交给朝廷处置。
他思来想去,却有些纳闷廖炳勋的身份了,为何俺答王如此看重此人?
难道说这家伙浓眉大眼的也叛变了?或者是被俺答王收买了,跟他当年一样?
廖炳勋虽然官职不高,但的确浓眉大眼,相貌堂堂,十足的军人仪表风范,打仗也是把好手,李志鹏万万没想到廖炳勋会跟俺答王有私下勾结。
这样一来,问题就大了,搞得他进退两难,不知所措。
要人要不回来,抢又抢不动,还能怎么办?
总不能坐等着俺答王出卖他吧?
不行,必须立刻行动起来,想办法除掉廖炳勋,杀人灭口,这样至少暂时可以藏身避祸。
他找来自己最信任的中军,然后跟他密议。
“你说小廖能不能挺过三堂会审?”他问道。
“大帅,您听说过谁能挺过锦衣卫的十八般酷刑啊,他招是必然的,不过是早两天晚两天的事。”中军说的是实话。
“可是这里不是镇抚司,锦衣卫也没有十八般酷刑啊。”李志鹏说道。
1...138139140141142...15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