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见君子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连山易子
东君是打算亲自教导九歌……
“先生……”
九歌有些期待看着封青岩。
“东君有请,青岩岂敢不往?”
封青岩一笑道。
况且,他很早便有去走一走东山的想法,只是一直没有时间和理由而已。
现在正好。
而且,这段时间来,他亦打算游历一下天下。
正好可以从东山开始。
不久后,东君便离开了,并没有惊动他人。虽然他想现在便带走九歌,便九歌却要跟着封青岩一起同往……
东君便没有多言。
“九歌,你准备一下,三日后启程。”
封青岩道。
“知道了先生,九歌现在就去收拾东西。”九歌满脸欢喜道,匆匆跑去收拾行囊。
“对了,莫要忘了交代葬山府。”
封青岩提醒。
“知道啦。”
九歌回应。
“青莽,三日后启程前往东山,你准备一下。”
封青岩没有走出虚圣府,但声音却出现在青莽的耳中,让青莽激动得猛然跳起来,连忙道:“君上,青莽时刻在准备着,随时可为君上拉车……”
“我青莽终于可以为君上拉车了。”
此时青莽无比激动。
激动得想哭了。
呜呜——
……
……
(iishu)是,,,,!
第548章 诸圣留下的碎片
【】(iishu),
三日后。
一辆牛车驶出葬山,往万里之外的东山而去。
虽然没有刻意赶路,但是车速亦不慢,差不多日行千余里的样子。一路上走走停停,到这座山头看看,到那座城池走走,一个月后,终于来到齐国了。
齐国,乃周天下三霸五雄之一。
且为五雄中第一雄。
不过现在的三霸,却只剩下秦晋二霸了。
齐国北为燕国,西为晋国,南为卫国、鲁国,东为莱国。像纪国、莒国、州国、聂国、卢国、谭国、阳国、牟国、郭国、肥国等周遭小国,不是被齐国吞并了,就是被晋灭了,又或被鲁教化了。
至于为何在齐鲁两大强国之东,还存在一个差不多中等的莱国不灭?
这完全是因齐鲁难以灭掉。
虽然莱国不强,疆域不大,人口亦不算多,但在莱国的最东之处,却坐落一座不简单的城池。
这座城池名为琴城。
而琴城、棋城、书城和画城,被誉为四大圣城。
所以,因为琴城的存在,不论是齐国还是鲁国,都没有十分的把握灭掉莱国。即使能够灭掉莱国,但亦伤筋动骨,有可能被晋燕等强国趁虚而入。
这得不偿失。
……
“来了,来了。”
在齐国最北的城池十里外。
一群仪表不凡的年轻文人,早早便守在驿亭子前,见到驿道的尽头,出现一辆朴素无华的牛车,就忍不住大呼欢呼起来。
个个神情激动。
此时他们并没有蜂拥而上,而是兴奋带着焦急整理衣冠。
“这可是封圣的牛车?诸位可是没有看错?”
有文人问,生怕搞错了。
“不会错,此的确是封圣的牛车。”一名文人笃定道,眯着眼睛仔细观察,“传言拉车的青牛,已断角……”
“那青牛的确断角了。”
“错不了。”
“按照时日推算,亦差不多是这个时候……”
片刻后。
牛车越来越近了。
一直在在驿亭前守候的文人,不仅清楚看到断角的青牛,还看到朴素牛车上空,始终有一缕天运垂落。
这绝对错不了。
因为世人皆知,封圣头上的天运不绝……
“安城学子,拜见封圣。”
“安城学子,拜见封圣。”
当牛车来到驿亭数丈前时,一众文人皆恭敬拜下行礼。
这时青牛停下,打量着安城的文人,便道:“君上,到安城外的驿亭了。”
封青岩从牛车中走出,九歌紧随其后。
“诸位,青岩有礼了。”
封青岩回礼。
一众文人闻言才兴奋直起腰,看向封青岩的眼睛,皆是激动而兴奋,以及欲言又止的样子。
封圣。
天下之楷模也。
这时,有几位气宇轩昂的年轻文人走出,邀请封青岩入安城讲学,还有一些文人直言要跟随在其后,一起上泰山等等之类。
但是在此时,齐国的礼官亦至……
不过封青岩最终没有入安城,亦没有前往齐国的国都淄城,而是朝东山而去。
这让安城的年轻文人颇有些失望。
齐国礼官见封圣如此,便邀请封圣下东山后,再前往淄城……
而在封青岩前往东山时,不少年轻文人跟随在后面,甚至不少齐国的文人闻言,皆匆匆朝东山赶去。
当消息传到鲁国,引起不少书院的轰动。
无数儒生闻风而至。
“封圣来东山了?”
“封圣登东山,是不是为了悟道?还是为参悟诸圣追根溯源留下的碎片?”
“吾看,封圣必定是为了诸圣追根溯源留下的碎片。”
“传言诸圣追根溯源留下的碎片,隐藏着世界的真相,倘若能够参悟或窥视一二,甚至有可能成圣……”
“传言诸圣追根溯源留下的碎片,有诸圣归隐的真相……”
在鲁国的各大书院里,不少学子在兴奋讨论起来,皆好奇封圣前往东山的缘故。是不是犹如传言般,是为了诸圣追根溯源留下的碎片,或许封圣真有参透呢?
那么必定是大盛事,又岂能错过?
这时便连二十七书山中的学子,闻言后都有些兴趣起来,想了想便从儒教圣地中走,一路结伴往泰山而去。
“大师兄,传言封圣上东山悟道,吾等可是前往?”
在上仁书院里,有不少学子询问着云天,“大师兄可是认为封圣,是为了诸圣追根溯源的留下的碎片?”
“这自然,要不然封圣为何要登东山?”
有学子理所当然道。
“这东山上,不仅有诸圣追根溯源留下的碎片,传言还有夏后登天留下的脚印,商帝悟道残留的梦境,以及诸位远古帝王的秘境、圣缘等……”
在鲁国。
有不少儒教的书院,或是八十一书院,或是大贤或是大儒举办的书院,有无数年轻而好奇的学子。
所以当他们听到封圣上东山时,皆有些忍不住了。
一个二个往东山跑去。
而且。
封圣登东山,欲要参透诸圣追根溯源留下的碎片之传言,越传就越疯狂,越传就越离谱。
渐渐地,就连二十七书山中的不少博士,亦来兴趣了。
毕竟谁都知道,诸圣追根溯源留下的碎片,或许隐藏着天大的秘密,或许隐藏着天大的圣缘……
但是。
一直以来,皆没有人参透。
不过,虽然千余年来,皆没有人参透,却有不少人捕捉了。而凡是捕捉到诸圣追根溯源留下的碎片之文人,皆获得莫大的机缘,无一不晋封为大儒……
所以东山上。
一直少不了儒生留下的足迹。
而封圣则是诸圣之后,最接近圣人的人,或许真能参透了。
在鲁国无数文人赶往东山时,封青岩的牛车亦来到东山下。
东山位于齐鲁之间。
东山之北为齐国,东山之南为鲁国。
东山不仅是天下群山之长,亦万岳之尊,一直被古人,乃至是今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圣地。更为百姓崇拜,君王告祭的第一神山,素有“东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
传言自远古开始,便先后有十余代帝王引次亲登东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数十代帝王遣官祭祀上百次。
山体上留下了数十余处古建筑群。
数千余处碑碣石刻。
……
……
(iishu)是,,,,!
第549章 犹如天上神境
【】(),
封圣登东山参圣象……
这个消息犹如长了翅膀般,疯狂在齐鲁两国传播起来,又因八十一书院消息互通的缘故,还渐渐传向周天下。
这让不少关注封圣的人,目光一下子落在东山上。
“封圣登东山参圣象了?”
“封圣亦应该参圣象了。”
“封圣早应该参圣象了。”
当封青岩还没有登上东山时,消息便已经传向王城南北。
有人诧异。
有人认可。
有人认为早该如此了。
这“圣象”或许只有封圣,方能够勘破一二。
所谓“圣象”,自然是指诸圣在东山上,追根溯源时残留下来的碎片。传言,那些神秘的碎片中,隐藏着大量模糊、紊乱、错杂、晦涩、玄秘的颜色或古怪的画面……
乃至隐藏着天大的秘密。
这秘密或许关系着“帝座”,关系着诸圣归隐的缘故,关系着天下为何不可成圣缘由等等。
为何东山地位崇尊?
乃至被誉为天下第一神山?就连犹如天壁般的天壁山,亦要比东山低一头?东山高不过千丈而已,而天壁却高达万余丈……
这仅仅是因远古有七十二王封禅于此吗?
还是因为,东山上有夏后登天留下的脚印,商帝悟道残留的梦境,人王平定天下的血书,以及诸子追本溯源的碎片?
或许的确如此。
但是,东山上为何会有夏后的脚印,商帝的梦境,人王的血书,诸子的圣象?
这皆因自古便有传言,东山乃是直通帝座的圣地。
也就是说。
东山上或许隐约着,成为天地帝者的秘密。
但是。
一直没有人勘破而已。
所以,当封圣前往东山时,就不得不让人多想了。犹如封圣这般的存在,前往东山,难道只是为了看风景?
或瞻仰一下先贤的风采?
别那么傻白甜了。
即使是赫连山般的诗君子,亦不会如此认为。
所以,在葬山书院以及亳城中,都有不少学子或文人,在热议着封圣登东山,能否参透圣象之事。不少书院学子认为,即使大师兄无法勘破圣象,亦能参悟一二,三四……
这样的观点,在葬山占主流。
在儒教不少书院,不少年轻学子中,这样的观点亦占主流。
在齐鲁两国不少年轻学子,匆匆往东山跑去时,还有不少人在观望。毕竟,不少学子还是认为自已有脸的,不能因为封圣登东山,自已就无脑去追捧……
封圣是封圣。
自已是自已。
不能因为封圣,便失去自我。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