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见君子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连山易子
虽然大儒、大贤,比低境的文人,或许更易感受到秘境的存在,但是亦不易进入秘境。
在儒教中,进入过东山秘境的人,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当然,感受到秘境存在的人,倒是有不少,却是始终无法进入秘境。
正因如此。
封青岩踏住阴阳线,打开秘境之门,才会引起儒教的震动,才会引来如此多的文人学子。一些便连数年,乃至十数年,都没有走下过书山的老博士。
此时都匆匆下山赶来了。
而且。
即使已经进入过一次,第二次就未必能进,他们无法如东君般,可在秘境中出入自如。
据一些大贤所知。
世间一直盛传的,夏天登天留下的脚印,商帝悟道残留的梦境,以及诸圣追根溯源的圣象等等,皆是隐藏在秘境之内。
当然,有时亦有可能浮现于东山上。
随着时间的过去。
东山上的文人学子越来越多。
一些距离较近的其他教派大贤,亦已经赶到东山了。
他们看到封圣还在打开秘境之门,自已竟然还没有错过,心中庆幸不已。
这让儒教的一些文人,心里颇为不爽。
东山秘境应该由儒教独享才对。
不过东君没说什么,教主亦没说什么,众文人亦不好发牢骚,只好冷眼相对,不给好脸色。
这时在东君身后,亦站着不少神府的诸神,皆是迫不及待的样子。其实他们亦没有进入过秘境,只能清晰感受到秘境的存在而已。
因而对秘境亦十分好奇。
毕竟秘境中有着莫大的机缘,甚至有可能隐藏着帝座的秘密。
其实他们隐隐知道,远古诸王在东山封禅祭祀等,似乎就是为了让东山浮现阴阳两片天。
“阴阳线似乎不动了。”
“这是镇住了?”
片刻后,有文人惊喜道,他们已经知道,只要阴阳线不再蠕动,就代表封圣已经镇住阴阳线了。
镇住阴阳线,就代表打开秘境之门。
“阴阳两片天,生死一条线,倒算是押韵,但为何是生死一条线?”此时有学子好奇问,“此有何讲究,或是有何缘故?”
“不知道。”
“不清楚。”
即使是大儒大贤,亦不太清楚。
毕竟这句话是从诸圣时代传下来,诸圣如此说,或许自有诸圣之意。
这时无数文人学子,都看向大仁主、教主,乃至是东君等人。
不过,大仁主和教主等人,却是看向东君。
这一幕令众文人,皆是惊叹不已。
难道连大仁主、教主,亦不知道?
“请教东君,为何是生死一条线?此是何解?”
有文人行礼道。
“何解?当汝等勘破圣象,便会明白。”东君却道,但想了想,便补充一句,“不过有传言,在诸圣前,并不是生死一条线,而是太极一条线……”
“太极一条线?”
“何意?
“何是太极?”
众人有些惊讶,纷纷询问。
“太极一条线”这种说法,便连大仁主和教主,亦没有听说过。他们亦是第一次听到如此说法,所以都忍不住思索起来。
“所谓太极一条线,便是太极在此条线中,若汝等不明亦可理解为,东山秘境就在阴阳线中。”
东君淡淡道。
但是众人却似炸开般。
而在此时,阴阳线彻底被封青岩镇住,天地的气息蓦然一变,似乎弥漫着丝丝缕缕的混沌气息。
“秘境打开了。”
东君道。
众人闻言皆是振奋不已,争先恐后朝阴阳线涌入,便立时被教主喝住了。
妃白朝封青岩一礼,便踏入阴阳线,身影渐渐消失不见。
“她进入秘境了?”
“应该进入了。”
阴阳线两侧的文人,此时亦朝封青岩恭敬一礼,便踏入阴阳线。
一个个身影消失。
其他教派的大贤,亦对封青岩一礼,才进入秘境。
片刻后。
东山上只剩下寥寥几人。
封青岩看到如此,自已亦进入秘境中。
虽然此时东山外,还有无数的文人学子疯狂赶来,但是他不可能一直等下去。
错过便错过了。
这亦是一种无缘吧。
至于何是“太极”,何是“生死”?
东君一直在思索着这个问题。
它们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存在,必定蕴藏着什么道理在里面,只是一直没有勘破而已。
“太极”一词初见于道家,后见过《易传》,但是并不广为人知,世人亦不它是何概念。
不过,东君却通过秘境,大概推演出它的存在。
或许太极,即是天地最为原始的秩序状态,出现于阴阳未分的混沌时期之后,所形成万物的本源。
……
……
()是,,,,!
第555章 未知生,焉知死?
【】(),
东山上。
东君并没有进入秘境,依然伫立在云海。
他身为东山之神,可以随时出入秘境,该参透的早已经参透了,该勘破的亦早已经勘破了。
但是两三千余年了,还是一无所获。
“阴阳两片天,生死一条线,太极一条线……”
东君一边在云海中走行,一边在低念思索,身影渐渐消失不见。
或许秘境的秘密,便隐藏在“生死”和“太极”间。
“太极一条线”,乃是诸圣前的说法;“生死一条线”,则是诸圣后的说法,这很明显是为诸圣所改。
但诸圣为何要把“太极”改为“生死”?
难道诸圣在东山上追根溯源,真的看透了世界的本质以及真相,所以才把“太极”改为“生死”?
“何谓太极,先哲解释不一。”
东君的身影依然在云海中行走,但是渐渐变得模糊了,自语道:“有人言‘太极,太一也’;有人言‘太极者,无称之称’;有人言‘太极即太初太一也’;有人言‘太极者,有物之先也’……”
而在此时。
凡是进入东山秘境的文人,皆是被眼前的景象惊到了。
因为眼前是无穷无尽般的清净光明之地,但是没有天空,没有大地,似乎没有一切物质的存在。
但似乎有“炁”。
这种“炁”让人说不清道不明。
它似乎介于真实与虚幻之间,初看时清净光明,再看却是混浊黑暗,让人怀疑是不是出现幻觉了。
而且。
他们进入秘境后,并没有躯体。
只有散发着淡淡光亮的魂体,但是魂体又有些说不上,只能说是糊成一团的光灵体吧。
在时而清净光明,时而混浊黑暗的秘境中。
有些灵体不仅十分光亮,亦十分大,远远看去犹如悬挂于夜空的星辰。但是,有些灵体却是十分黯淡,看去犹如沙子般,亦没有多少灵动……
似乎境界越高,灵体便越光亮。
特别是大贤、教主的灵体,远远看去便如一轮满月般,把四周的文人震撼得一塌糊涂。
但是。
当他们看到封圣的灵体时浑身一震,有些不敢相信般。
这怎么可能?
即使是其他教派的大贤看到,似乎亦是眼睛一瞪,心中出现骇然之色。
而儒教的大儒、大贤,乃至是教主,看到封圣的灵体时,似乎心神亦有些震动。
此时。
他们或许终于明白了。
为何封圣能够脚踏阴阳线,打开了只有圣人才能打开的秘境。
倘若说教主的灵体,乃是一轮满月,那封圣的灵体,便是一轮高照的烈日。
在烈日之下。
何来满月之光?
又有哪颗星辰敢闪动?
烈日高升,照亮天宇,掩盖一切光亮。
所以众人在封圣周遭,根本就看不到他人的灵体,那里只有一轮烈日在悬照。
普通文人学子,在看到大贤,以及教主的灵体时,他们脑海中浮现一句话:萤虫之光岂敢与皓月争辉?
但是。
当大贤看到封圣的灵体时。
他们脑海中,又何曾不浮现那一句话呢?
他们的确被震撼到了。
“太极一条线,生死一条线……”
封青岩亦听到东君之言,此时在认真思索着。
诸圣追根溯源后,便把“太极”改为“生死”,必定与追根溯源有关,乃至关系着整个秘境。
太极……
生死……
封青岩一边观察秘境,一边在认真思索。
似乎因为前世的缘故,他对“太极”一词并不陌生,亦有所了解。
虽然在前世中,各家对“太极”的注解有所不相同,但是都以“太极”为天地人物的本有之体。
此体圆含无穷的形象与无尽的功用,本体形象功用不相分离。
在封青岩思索时。
众文人则在秘境中寻找起来,夏后登天留下的脚印呢?
诸圣追根溯源的圣象呢?
远古的种种神迹呢
为何秘境如此空?
什么都没有啊。
这让不少人有些傻眼起来。
不是说,进入秘境便有莫大的机缘吗?
机缘呢?
一阵后,便越来越多人面面相觑起来,呆在那里不知该做什么。
“不学《易》,不明易理。”
而在此时,封青岩的灵体一边飘,一边思索,亦在自语,“则不知吾人本有此体,不知万物皆备于我,以致凡事舍本逐末,向外驰求,造成一己与群众的种种灾祸。”
“学易明理,则能趋吉避凶。”
“凶之最大者,为生死问题不能解决;吉之最大者,即是学为圣人。”
“欲学圣人,必须先求解决生死问题。”
此时,封青岩猛然一怔,心神有些震动起来,难道成圣需要解决生死问题?
即是勘破生死?
他的眉头大皱起来,似乎想起什么便道:“至圣弟子曾向至圣问死,至圣则言:未知生,焉知死?”
“这便是说有生始有死,欲知如何解决死之问题,就必须了解生的来源。”
“而生的来源……”
封青岩停住,灵魂微微有些颤动起来。
他的灵体在他人眼中,则是一闪一闪,每一闪都迸发耀眼而刺目的光亮,令秘境内的文人都忍不住看过去。
“封圣这是什么情况?”
“难道是参透了什么?”
不少文人好奇起来,在专门观察封圣的灵体,反正自已不知该做什么。
况且,如此弱小的灵体,似乎在秘境内亦做不了什么。
“则是太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