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天子
朱厚照脸上终于展露笑容:“好说,好说,朕会斟酌一下到底谁才合适……不过就算有合适的人选,也等沈先生当上首辅再说!”
……
……
吏部尚书转内阁大学士,长远不说,刘瑾当政时刘宇便是例子。
刘宇当时是以吏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不多久就被张彩取代他吏部尚书的职位,而今天同样一幕出现在沈溪身上。
刘宇入阁,只是刘瑾对刘宇的一种“补偿”,毕竟刘宇除了贿赂刘瑾舍得花银子外,在办事能力跟张彩相差十万八千里,刘瑾为彻底掌握吏部,只能让刘宇去内阁当个闲差。
但今天的沈溪情况并非如此。
沈溪进了内阁,甚至可以压住梁储和靳贵,因为二人在朝中的声望以及资历都不及沈溪,就算刚致仕的谢迁都都压不住,更何况是继任者?
沈溪出宫后,事情就算是彻底定了下来,朱厚照暂时没打算找人取代沈溪吏部尚书的职位,或者说,朱厚照让沈溪挂内阁大学士的名头,更像是为以后做准备。
或许连朱厚照自己都没想过,沈溪是朝中唯一可以跳过内阁顺位之人,只要沈溪入阁,在大事上基本都要听从沈溪的意见,沈溪的意见甚至可说是决定性意见。
……
……
英国公府宅。
这两天张懋刚跟孙子张仑促膝长谈一番,让张仑入职前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如此一来算是正式确定由张仑承袭英国公爵位。
张懋无比宽慰,不过随即传来消息,说沈溪卸任兵部尚书,以吏部尚书职入阁,让张懋心中一沉。
跟夏儒下棋时,他有些心不在焉,完全不复以往洒脱自如的模样。
“公爷是在想沈之厚的事情?”
夏儒对张懋非常了解,不由问道。
张懋将棋子放下,叹道:“这不很明显吗,以后内阁和六部事务,还有都督府事,基本都要出于之厚号令,怎能让老朽不担心?”
张懋本以为张仑在都督府内已站稳脚跟,但他现在却怕沈溪横插一腿。
沈溪入阁前,他的担心还没那么强烈,毕竟沈溪是吏部和兵部尚书,属于执行层,没有到决策层,就算手头权力再大,对皇帝影响再厉害,依然要受内阁和司礼监钳制。
一转眼情况就不同了,沈溪入阁,这意味着他既制定规矩,还能亲身参与比赛,甚至自己为自己做裁判。
如此一来,沈溪基本立于不败之地。
“之厚并不是都督府中人……”
夏儒提了一嘴。
张懋叹道:“是与不是有何区别?他如今贵为国公,跟老朽身份一样……他连内阁大学士都能兼领,掌都督府事有何难?”
夏儒继续摇头:“内阁中他排位最末,应该掌控不了局势。”
张懋无奈道:“你没看懂陛下走这步棋的目的……陛下下旨让内阁凡遇大事跟之厚商议,跟过去一年的谢于乔,有何区别?”
夏儒一怔,瞬间便想明白问题关键所在。
过去一年时间里,谢迁身为首辅大臣,也只是在碰到大事的时候才过问,小事完全交给其他几名阁臣处理。
这并不影响谢迁对朝局的把控。
而沈溪的情况,跟谢迁何其相似!
且沈溪还是吏部尚书,掌控着朝中官员的升迁,兵部事务又不得不仰仗沈溪,军中上下对沈溪更是无比拜服……
一切的一切,都显示都督府以后难逃沈溪掌控。
……
……
沈溪入阁,在朝中掀起巨大的波澜,但到最后却平平稳稳放下。
有看法的人虽多,但想朝廷提出反对意见的根本一个都没有。
反倒是沈溪自己到皇宫跟皇帝请辞内阁大学士,旁人却连一份上奏都没,更别说是去死谏或者跑到沈溪府上闹事。
好像大家都能接受这样的结果……沈溪以卸任兵部尚书作为代价,换得入阁的机会。
“……吏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到底有先例可循。”李鐩在拜会沈溪时,直接说出自己的看法。
正如李鐩所言,以大学士兼任吏部尚书的情况在大明发生过多次,比沈溪身兼吏部和兵部这两部尚书要常见许多,就连最挑剔的谏官都挑不出毛病来。
不过随即李鐩补充,“但若长久你还挂着吏部尚书正职,那时朝中就会有很多反对声音。”
沈溪接待李鐩是在谢迁位于长安街的小院,谢迁离开京城时,把小院交给沈溪,不过谢迁的口吻,这小院只是暂时租给沈溪,随时都可能被收回。
沈溪给李鐩倒了杯茶,问道:“那为何不能是我挂吏部尚书职,兼内阁的差事呢?”
“呵呵,随你怎么说,关键要看言官清流怎么说。”李鐩笑着,就像是等着看热闹,完全没把眼前的事看得多严重。
谢迁走后,李鐩轻松了许多,朝野内不再需要诸多拘束,没事可以到沈溪这里喝杯茶,闲聊几句。
沈溪没谢迁那么死板,也没杨廷和那么苛刻。
沈溪平时看起来很严肃,但性格很随和,尤其对朋友,而李鐩恰恰是沈溪在朝中结下的不多的朋友之一。
沈溪苦笑道:“看来这阁臣,还不如兵部尚书好当呢。”
二人言笑间,完全没有感到压抑,说到朝廷大事,也是用轻松的口吻说出来。
李鐩根本不把沈溪当作权倾朝野的大臣,别人对沈溪不了解,李鐩对沈溪非常熟悉,他很清楚沈溪从不摆什么架子,有事可以当面说,反而是面对谢迁、杨廷和、梁储这些人时,李鐩有一种压抑的感觉。
“你到内阁履职了吗?”李鐩问道。
沈溪摇摇头:“没有,不知该如何面对叔厚和充遂呢……”
李鐩宽慰道:“叔厚和充遂都不是外人,以前你们在詹事府时便合作无间,现在不过是重新聚首罢了……这样也好,以后朝廷内有何事你们也能好好商量,有没有觉得朝堂比以前更加雅致?”
“雅致?”
沈溪不由皱眉。
李鐩笑着点头:“不觉得吗?以前拘束的事太多,做什么都得瞻前顾后,现在总算轻松了……这几天工部衙门都显得很平和,秩序井然,上上下下都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沈溪大概理解李鐩的说法,解除谢迁、杨廷和刻板严肃的桎梏后,工部衙门的工作环境变得轻松了。
不过沈溪这边体会并不深刻,毕竟吏部本来就是个严肃的衙门,前后反差不大。
“之厚你还是早些去述职为好。”
李鐩提醒道,“这样有大事,也能让叔厚安心找你……叔厚这人一向很好说话,他可不像某人一样会给你穿小鞋。”
“谁?”沈溪直接问道。
李鐩笑而不语。
虽然李鐩不解释,但沈溪也大概明白到,李鐩说的人,不是谢迁就是杨廷和,或者二者都是。
……
……
沈溪接到圣旨后的第三天,第一次涉足文渊阁大门。
梁储和靳贵知道这天他会来内阁应卯,一早便入宫等候,沈溪来了后无拘无束,三人坐下来闲谈一番,梁储按照圣谕把这几日重要的奏疏拿出来。
沈溪一摆手:“叔厚兄自行决定就好,这种事实在不该由在下插手。”
梁储道:“之厚你入朝时间短,但见识颇丰,你到内阁来,能让我和充遂减轻不少压力,若你什么都不理,我们才不好办事,你看看都压了多少奏疏?”
沈溪往公事房一看,果然奏疏堆到小山高了。
每一本都要拟定票拟,这活的确不是人干的。
沈溪道:“在下毕竟还有吏部差事要做,以陛下的意思,那边才是正职。”
“那一些重要上奏你总该给出具体意见吧?”梁储显得很坚持,“你不参与决策,真要我和充遂一件件处理完?那得拖到什么时候?”
沈溪摇头:“实在不行的话,及早禀奏陛下,请求增加内阁人选。”
梁储道:“这样真的行吗?就怕之厚你刚入阁,陛下不会这么快便决定新的阁臣人选。”
沈溪道:“事在人为,先请示陛下,看看有何反应……陛下也该体谅阁臣的辛苦,光靠叔厚兄和充遂兄两位,怕真是难把所有奏疏处理完……这两天在下就尽量帮忙把一些散碎的事做做,还得两位多指点才是。”
……
……
沈溪从来没把自己当作无冕的宰相看待。
他以一个初学者的身份加入内阁,本着帮忙的态度,而不是来指点工作。
因为沈溪跟梁储、靳贵的关系一向不错,使得他的到来并未引起二人不适,甚至觉得沈溪来得很及时,至少可以帮他们缓解一下肩上的压力。
内阁奏疏积压并非一天形成,这是一年多以来内阁人手严重不足的一种体现。
谢迁早就不再处理内阁中具体事项,只在一些关键性的大事上插手。
至于杨廷和,最近半年一直在到处游说权贵,以充实角逐首辅的政治资本,平时少有到内阁,做事并不勤快。可惜的是,最后留在内阁的,恰恰是这一年多来一直兢兢业业做事的梁储和靳贵。
从这点上说,皇帝选择梁储和靳贵,本身没错,因为二人确实撑起了内阁,也使得朝廷在皇帝和沈溪都不在的情况下,可以在长达一年时间内没发生乱象,几乎所有事务都得到及时解决。
沈溪的到来,让梁储和靳贵感觉轻松的同时,他们也有一种“被尊重”的满足。
他们原本以为沈溪会仿照以前谢迁的态度,拿出一种上位者的不近人情。
但沈溪没有丝毫架子,也没打算如皇帝说的那般只参议大事,至少沈溪初至内阁,让梁储和靳贵觉得沈溪非常尊重他们,并且有心做实事。
同时他们还不担心沈溪表里不一。
因为以前沈溪被打压得太严重了,就算遭到巨大的压力,沈溪也没跟谁急眼,许多做法得到世人认同,也让梁储和靳贵觉得,让沈溪接替谢迁和杨廷和入阁是最好的选择,至少沈溪做实事的同时还不擅权。
他们不觉得沈溪是那种为权力不择手段之人。
……
……
朝廷对沈溪非常纵容。
哪怕沈溪身兼两职,这次也没人说什么,就连最苛刻的言官也选择沉默,或者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沈溪以前的人缘并不怎么好,但这恰恰说明沈溪从不结党营私,在他突然大权独揽后,沈溪极差的人缘恰恰得到朝中大多数人的欣赏。
准确说来,不是沈溪的人品不好或者清高孤傲,而完全是以前他被打压得太严重,很少有人跟沈溪交朋友。
沈溪也尽量避免这种事,以避免被人说成结党。
现在沈溪朝中没了对手,跟谁都没交恶,但走得近的人也少,这让朝中上下感到最舒服。
不怕沈溪打压,因为沈溪没什么党同伐异的问题,也不怕沈溪给哪个穿小鞋,因为沈溪不是那种喜欢挑刺专门给人找麻烦的小人……
思来想去,谁都觉得沈溪性格随和,是朝中少有的“中立派”,几乎各势力都不沾。
这会儿突然有人明白过来:“怪不得以前谢于乔要对沈之厚如此挑剔,原来早就计划好这一天……看看谢于乔退得多么漂亮,简直不留任何尾巴,而给沈之厚所留下的朝堂也如此干净,可以让沈之厚放开手脚,大展才华!”
因为以前都知道沈溪最大的敌手是谢迁和杨廷和,这二人同时离朝,等于说沈溪在朝中暂无敌手。
有些人难免会防备沈溪一些,但过了一段时间后,他们才发现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沈溪在处理问题上,甚至比一向以公平公正自居的谢迁和杨廷和更公允一些,沈溪做出的决策,也比谢迁和杨廷和更有说服力。
梁储和靳贵跟沈溪相处一段时间后,也发现沈溪无论从才能还是待人接物,都比二人更强,说什么二人更有经验,但其实都是扯淡。
当初沈溪帮谢迁出谋划策处理朝政时,梁储和靳贵还没接触过实权。
那时的谢迁尚不是首辅,却已在行首辅之事,刘健和李东阳几乎把所有朝事都丢给谢迁,谢迁能处理得井井有条,全因有沈溪相助,谢迁甚至把沈溪招到文渊阁,帮助他批阅奏疏拟定票拟……
论资历,沈溪可说是梁储和靳贵的前辈,以二人的资质拍马不及。
就在沈溪逐渐得人心,朝中上下一片和谐时,一大不安定因素突然到来。
那就是在灾区盘桓一个月之久的张苑终于返回京城,他也被一些人看作是沈溪未来一段时间政治上最大的对手。
第二六二五章 地位不保
张苑回到京城,有些灰头土脸。
他第一时间前去面圣,却被告知皇帝没时间见他,他立即意识到很可能自己手头的权力已被司礼监三位秉笔太监给架空。
“都是大侄子害我……好端端非要提前赶回临清去,让我折腾一路,还因陛下先一步回京师而让我失去陛下的信任。”
张苑虽然着急,但也没到非常迫切的程度。
他索性就在乾清门前不挪窝了,既然侍卫拦住他这个司礼监掌印的去路,他就等着自己回来的消息传到朱厚照耳中,到时候再跟这帮不开眼的家伙算账。
没过两个时辰,朱厚照便已知道情况,却未有召见之意,而是派小拧子出来准备将他给打发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