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寒门状元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天子
第一〇九章 茶肆危机
    家里添了两口人,一下子变得热闹许多。

    绿儿和红儿到底来自宁化本地,不管是口音还是生活习惯都与惠娘周氏等一般无二,很快就适应了丫鬟的新身份,虽然她们不识字,很多东西要慢慢学,但最重要的是她们能分担药铺的部分工作,让周氏和惠娘这两位掌柜轻省不少。

    一众女人中,识字的只有惠娘和小玉。

    惠娘是药铺大掌柜,很多时候不都在,小玉在五个丫鬟中的地位变得突出。不过小玉平日不太会说话,也不喜欢使唤别人,见此状况宁儿主动站了出来,有什么都是她带着做,俨然成了丫鬟中的领班。

    很快到了八月,盛夏逐渐过去,天气渐渐变得凉爽。虽然进学已经一年了,但沈溪的课业并没有变得繁重,他每天有大把空闲时间完成连环画的原画,还可以进行一些稀奇古怪的实验。

    老太太李氏接管并让沈溪二伯沈明有经营的茶肆如今已入不敷出,陷入倒闭的边缘,就连之前还能依赖的夜场说书,到后面百姓也不再买账,城里到处都有说书的,甚至也添加了夜场搞起了竞争,此消彼长之下,茶肆的辉煌就此一去不返。

    八月初四,老太太带着沈明有到沈溪院子,由于提前打过招呼,沈明钧早早地便下工回家,就连周氏也被从药铺唤了回来。

    你二哥不太会做生意,所以才会出现现在这种状况,但你们扪心自问,你们有主动分担和帮衬过吗?如今你大哥在外面租客栈住,每天都要花银子,老幺和老幺媳妇就不能帮忙分担些么?

    沈溪拉着林黛的小手,躲在院子门外,听老太太数落老爹老娘。

    生意好的时候李氏觉得这是家族生意,应该让她这个一家之主接手交给能干的二儿子沈明有来经营,让沈明钧这个茶肆的创立者专心在王家做工,一个月赚来五六百文钱来贴补家用。

    现在生意黄了,老太太终于承认二儿子不太会做生意,却把事情往沈明钧夫妇身上推。

    倒不是说李氏厚此薄彼,老太太心如明镜,头一个月赚的钱减少还可以说是投资导致,但接下来两三个月交到她手里的钱越来越少,她便请大房那边的人帮忙查了下账。当她发觉二儿子好逸恶劳还贪污账面上的钱,心中顿时后悔不已。

    但碍于一家之主的面子,她不愿服输,到底她重振家业的大计要寄托于茶肆上。自那以后,李氏便加大了对沈明有的监管,有时候甚至亲自去茶肆坐镇,但随着时间推移,生意依然一天不如一天,如今已经撑不下去了。

    李氏怕沈明钧夫妇拿这事来质疑她当初的决定,所以过来就先用话把小儿子夫妻的嘴给堵上。

    也是李氏把事情想得太过复杂,沈明钧对老娘孝顺到言听计从的地步,连当初茶肆的经营权被拿走都没吱声,更别说现在对李氏有什么不满了,而周氏则完全把精力放在如何管理好药铺上,偶尔关注下印刷作坊,心态放得很开。

    沈明钧听了李氏的话,苦着脸:娘,我和娘子每月从王家和药铺挣来的工钱,都上交给您了,实在没有多余的钱来帮衬茶肆和大哥一家。

    这话不说还好,一说之后李氏马上来脾气了:那你的意思是娘为难你了?

    周氏赶紧说和:娘,您千万别误会,相公他没顶撞您老人家的意思,其实媳妇和相公每月赚多少钱,娘应该清楚,不该再对我们有更多要求。

    沈明钧和周氏申辩两句,想让李氏放过他们一家,但这话入了老太太耳后很不受用。

    李氏黑着脸:是,知道你们两个有本事,茶肆在你们手上,就算管得少,也能每天都赚大把的钱,现在交给你们二哥,天天都赔,还要你们拿钱来填补。本来我以为生意只是暂时的困难,可现在既要养活那些伙计,还要交租金,早已是入不敷出,我看不如直接关门了事。

    沈明有一听急了:娘,您就这么把铺子关了,不是把咱家的希望给断绝了吗?

    沈溪心想,好吃懒做的二伯绝对不是为了家族着想,而是怕铺子关门后他又得回乡下务农,从此又过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要不怎么样?李氏对沈明有发起了脾气,你倒是说说,为何茶肆到了你手上,这生意就每况愈下?

    沈明有一时无言以对。

    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城里说书人多了,竞争大为加剧,加上说本和连环画的印制,百姓有了更多的娱乐方式,不用再眼巴巴地去茶肆听书以打发无聊的时间。

    但沈明有根本就没做过市场调查,以他的能力和见识,仅仅是归责于城里的士绅大户学得精明,不肯去他那里包贵宾桌听书。

    老幺媳妇,如今你在药铺做得不是挺不错的吗?说到底这是别人的营生,太过卖力对自家人没什么好处,不如你抽空多去茶肆那边走走咱们再坚持一段时间,看看能否熬过去。

    李氏的话稍微有些软,其实是想让周氏去茶肆那边看看,能否把生意收拾起来。

    这下连沈明有都不说话了,老太太一向治家严谨,他这次在经营茶肆上表现得异常糟糕,早已没有了发言权。

    不过,只要茶肆存在一天,他就不用回乡下,哪怕当个伙计也比回村好许多。

    周氏一听心里就不乐意了,当初茶肆赚钱如流水的时候,老太太进城就执意把铺子收走,现在眼看亏本经营不下去了,又想让她回去管,那回头倒闭了不是还要赖在她头上?说是她管理不善才导致的?

    周氏如今管理着一家药铺,暗地里还参与经营印刷作坊,本身就已经很忙了。

    娘,媳妇如今在药铺干得还不错,每个月交给家里的钱也不老少,不想多过问茶肆的事情,我看还是让二伯继续打理吧。周氏试探着说道。

    李氏听了这话很生气,站起身嚷嚷:行了,行了,你们都长大了,一个二个翅膀硬了,娘说的话你们也不遵从。宁可给外人做事,帮别人打理铺子,也不帮家里,那家里养着你们何用?

    老太太气呼呼地站起来,摔门而去,沈明钧赶紧追上去解释。沈明有看了周氏一眼,哼了一声,跟着离开。

    周氏心里非常委屈,等李氏走了,她还在院子里抹眼泪。

    沈溪和林黛躲在门后,探头见李氏和沈明钧沈明有两兄弟的背影消失在巷口,这才走了出来,跨进院门。周氏见是两个小家伙,稍微收拾了一下心情,道:今天你爹大约不回来过夜了,今晚我们还是到你孙姨家里睡。

    以前周氏有什么委屈,都会跟丈夫说,毕竟丈夫跟她是一家人,她把沈明钧当成唯一的依靠。

    但在出了李氏把铺子夺走,丈夫没帮她说话后,她对沈明钧开始有了嫌隙,于是经营印刷作坊的事便没跟丈夫提。

    如今她私存下来寄放在惠娘那里的银子足足有二千两,这些钱虽然不足以让沈家恢复以往的荣光,但至少能在县城里买处很大的宅子,还能在城外置上一百多亩田地,就此过上地主的生活。

    可惜的是,老太太和丈夫一次次伤她的心,所以她也就没了把钱拿出来的兴趣,决定继续保密下去。

    :第一更送上,看大家的表现了哦!继续求收藏和推荐票支持!




第一一〇章 香饽饽
    周氏带着沈溪和林黛到药铺,惠娘刚好从新铺子回来。

    惠娘善解人意,上前仔细询问一番,见周氏两眼通红,热泪盈眶,忙连声安慰,过了好一会儿周氏的情绪才稍有好转。

    你说我为沈家忙里忙外图个啥?把我们铺子收走也就罢了,现在眼看做不下去了,却想让我重新接手,是个人心里能好受?我只不过说不想去,结果就大发雷霆,就好像我这个媳妇做了对不起他们沈家的事一样

    周氏又开始数落和抱怨起来。

    沈溪已经见怪不怪。

    老娘虽然为人泼辣,嘴上不饶人,但她心地还是善良贤惠的,可惜她生在一个女人没有社会地位的年代,就算做事做得再好,也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要不姐姐把存放在我这儿的银子拿回去,买个院子,再置办些田地,让老太太高看一眼,以后她就再也不会对姐姐挑三拣四的了。惠娘试探着问道。

    周氏用手帕擦了擦眼泪,摇摇头:我才不会这样做呢就算要买院子,也要等将来小郎长大了结婚生子才买。现在就买给老太太,肯定要留给她那些儿子孙子,我们恐怕连住进去的资格都没有。

    我家那没良心的在家里是老幺,小郎在同辈里也是老幺,老太太怎么也不会把院子传给我们何苦来着?

    惠娘微微一笑,道:这么说来,姐姐还没有被怨恨冲昏头脑,这就好。

    周氏摇头叹息:可这事一直不告诉家里那没良心的,总觉得亏欠他什么,这些天他问我为何这么忙,我都不敢告诉他咱铺子的事。

    惠娘没有再说话。

    清官难断家务事,很多时候她只是劝说周氏看开些,真正涉及到沈家的家事,惠娘一个外人还真不好随便插嘴。

    不说这个了。

    周氏终于岔开话题,这两天没问作坊那边的情况,也不知现在怎样了?苏掌柜那些人,走了以后还会不会回来啊?

    惠娘摇摇头:这个妹妹也不知道。要说这印刷作坊,小郎比我们两个都清楚,他每天放学回来都会过去看看,作坊需要添置什么,又或者安排人事,都由他一言而决,他做得很好。

    周氏埋怨道:妹妹,你怎能全相信那臭小子?你看他鬼头鬼脑的,咱在说话他却在门后偷听憨娃儿,你过来,你怎么能偷听娘跟你孙姨说话?

    沈溪苦笑着从帘子后面走了出来,看了看惠娘,再看向老娘,其实他只是想知道老娘心里对于刚才的家事是怎么个态度,并非有意想听私房话。

    小郎懂事早是好事,但的确不能让他多接触杂务他现在最重要的是把书读好。惠娘脸色变得严肃起来,小郎,我看以后这样吧,作坊那边你先不用管,好好读书,等过两年你长大些,再过问也不迟。

    沈溪连忙道:孙姨,现在作坊正是赚钱的黄金时期,如果不抓紧时间,等以后别人钻研透咱们的技术,再想象现在这样赚钱就不可能了。此外,要是我不画画,莫非后续画册也不推出了?

    你的前途比赚钱更重要!小郎,你确实很聪明,但要把这份聪明劲儿用在正道上,姨不想害了你若你以后只是个商人,走到哪儿都矮人一头,姨就算进了棺材也会自责。

    好人呐。

    沈溪心中暗暗感慨,为了他的前途,甚至连有着大好前景的生意都可以放下,这样明事理的女人去哪里找?

    不过,沈溪可不想把自己每天都禁锢在学习的囚笼之中。

    沈溪脑海中的知识大多是现成的,再世为人后,他的记忆力变得极为惊人,看过的书本基本上能做到过目不忘,在学堂里他除了学习《论语外,私下里基本上把四书五经都看了一遍,闲着没事还看看时文,结合前世研究古文尤其是八股文的心得,或者他对科举不能做到驾轻就熟,对于通过童生试并无多大把握,但这并不妨碍他一心多用。

    孙姨,您放心好了,我学习好着呢,每次学堂考核我都拿第一我做这些不会耽误学业的。沈溪赶紧对惠娘表明他的态度。

    周氏道:小郎,别辜负你孙姨的一片好意,以后你少管作坊的事至于连环画和年画,你倒是可以继续画。

    是是,娘说得在理,我画画不会耽误太多工夫,大不了我以后不去印刷作坊那边就是。

    沈溪嘴上应着,心里却不以为然。

    之前他一直盯着作坊,才保证印刷的各个工序没有出错。饶是如此,很多伙计因为不识字,经常把连环画的页数排序弄错,又或者把画面弄得上下颠倒。直到沈溪提出设立质检人员,对马虎而弄错的伙计进行惩罚,印刷的质量才提升上来。

    若是后面他不去监督,那些伙计见不到管事的人,就会糊弄了事。

    印刷作坊赚钱是多,但却很忙碌,不三班倒的话,伙计一天要做五个时辰的工,中间非常疲累,敷衍是随时可能出现的事,而其中有很多伙计又是那些印刷师傅请来的同村人甚至是弟子,碍于面子,那些印刷师傅不太爱管下面人偷懒的事。

    孙姨,以后我可以少过去,不过作坊那边必须得找个人看着,经营和账目上的事,也要有专人负责。沈溪提出他的设想。

    这年头,不管是店铺还是作坊,东主通常就是掌柜,负责作坊的运营,人事账目一把抓,毕竟没有职业经理人的概念。

    沈溪提出的,就是专门找人到作坊总负责,就好像现在周氏扮演的角色,兼着掌柜工头等差事,专门负责照看作坊,避免出现人浮于事的情况。

    惠娘有些为难:小郎说的倒也不是不行,但想找个懂行的人来管理作坊,还是太难了。要请人可能要到府城去找。

    沈溪笑道:孙姨,不用去什么府城,就在宁化县内找就行,不用他懂行,只需要识字,懂得管人和理清账目就行,印刷作坊咱可以交给这个人负责,只是对外洽谈业务,必须要由咱们负责。

    惠娘想了想,觉得很有道理。

    现在之所以这么忙,是因为她经常要印刷作坊和药铺两边跑,安排这样一个人到作坊,能省不少事。

    就按照小郎说的,回头我就去请个人回来。

    :第二更送上!

    额,看来是我心急了,昨天看到有三十多个人打赏,所以以为冲一冲就可以有五十个人。不过还是谢谢大家的热情,昨天到今天又有三十多个人了,所以天子还是加更一章,具体感谢名单会在下一章送出。



第一一一章 捆绑销售
    早在一个多月前,沈溪便已经开始着手试制彩色连环画。

    为了能令彩色连环画形成规模化生产,沈溪逐步改进印刷技术,添加彩色油墨不再采用从墨盒蘸墨的方法,而是将彩色的油墨分区域涂在印版上。

    第一次涂墨最复杂,等印版成色后,就可以根据颜色区域来添加彩色油墨。

    刷墨的每个步骤,几乎都是沈溪一个人完成。根据试验成果,沈溪决定以后正式开印后,找不懂行的人,最好是心思细腻的女人来负责刷墨这个关键步骤,以达到保密的目的。

    八月初六这天下午,沈溪在作坊印了几页彩色画,回家拿给惠娘和周氏看,两人非常满意。

    按照惠娘的意思,既然现在已经可以印制彩色画,那不如先试着印一批彩色连环画,不大规模生产,仅仅只是试探一下市场的反应。

    但沈溪担心事情泄露,引起前来批发连环画的行商的注意,决定先印些彩色年画推向市场。

    沈溪让惠娘去请了画师回来,画出样稿,由沈溪上色,再找人雕刻印版,然后亲自刷墨染色,再拿到印刷作坊刊印。

    一共是两张年画,一张是钟馗捉鬼,一张是福娃抱鱼。

    每张年画都印了二百张,投放到城里的书店,结果才两天时间,所有年画便销售一空,市场反应非常好。

    虽然距离春节还远,但毕竟快到中秋了,宁化县内这大半年百姓生活相对安逸富足,手里闲钱多了,人们不但愿意出钱买说本回去看,见到花花绿绿的年画非常喜庆,也都会买上一两张,让家里人高兴高兴。
1...5859606162...19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