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之1983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杨叛儿
在这些报纸中,最出名和销量最高的报纸就是《星岛日报》、《东方日报》、《明报》三家。
戈文投稿的第一选择自然是金庸先生创办的《明报》。
古时候人们这样评价柳永的词“凡有水井处皆有柳词”。而在当代,同样有一句类似的话语,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
金庸对每一个中国人、华人来说都不会太陌生,虽然现在内地仍没有正式出版金庸的武侠小说,但身为穿越者的戈文怎么会不知道金庸先生呢?
金庸先生的名气虽然影响了他的选择,但戈文更看重的还是《明报》的影响力。
50年代由金庸先生创办的《明报》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香港最有名气和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这个靠着金庸连载自己小说发展起来的报纸,现在被人称之为香港的《泰晤士报》,更被人们视为一份拥有独立报格的知识份子报刊。
绝大多数香港作家都以能在《明报》上刊登文章或成为《明报》的专栏作家而自豪。
一个作家如果能够挤进《明报》的副刊,都代表着自身的身份的肯定。所以尽管金庸先生很抠门、《明报》的稿酬很低,但仍有无数作者趋之若鹜。
戈文自然不看重稿费的多与少,他看重的是《明报》在香港人心目中的地位。
第二天下去吃早餐的时候,戈文从交流团的成员私下的聊天中听到了一件事情。
艾青老先生昨天晚上很晚才回来,老人晚上在船王包玉刚家参加了一场私宴,据说宴会上的人都是香港这边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的成员。
话说1984年12月中英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后,中国政府就开始筹备编订作为香港宪法的《香港基本法》。今年的4月,全国人会议议决成立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6月全国人大会议通过了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成员名单。在59名委员中,就包括了23名香港委员。
艾青老先生应该是和委员会的成员交流看法吧。
戈文在心中猜测到。
这次内地来的交流团成员的成分其实是有些复杂的。
据戈文了解,交流团有一些人是文化界的学者,另一些人却是政府的官员。所以交流团内部成员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戈文半路加入交流团后,一天内竟然没有人向他打招呼。
在刚刚确定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成员后就紧锣密鼓的组织了一场内地和香港的文化交流,想来也绝不会是简简单单的文化交流。
戈文无心猜测内情,他加入交流团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躲避国内仍在甚嚣尘上的批评,是为了避开公众的注意。
况且他现在已被艾青老先生放养,没有了任务,正好放松心情,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正是昨天一天的游玩,让戈文突然意识到了一件事情。
穿越后,他先是急于自己的身份,心惊胆战。后来融入这个时代了,却又醉心于创作、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努力的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心绪一直都崩的紧紧的。在到了北京后,虽然结识了一大帮朋友,但也因为那种浓厚的政治氛围,导致自己总是有一些放不开,似松实紧,紧紧松松,犹犹豫豫。
而昨天在尖沙咀闲逛时,才发现当时自己的状态竟是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由,似乎回到了前世一般,似乎连说话都不需要再经过大脑认真考量。
这种感觉是如此的美妙,所以戈文打算趁着自己在香港的时候,好好的休息一下。
依然是等所有的交流团成员都离开了,戈文才慢慢的离开了半岛酒店。
今天他要去铜锣湾。
说起铜锣湾,很多人的第一时间会想到了扛把子陈近南。
其实我们从电影《古惑仔》中也能看出来,铜锣湾是香港主要的商业及娱乐场所集中地。在这里集中了香港的很多购物中心、日资的百货公司以及酒店等,街头巷尾还有很多餐厅,所有高档次的时尚潮流物品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戈文一方面是要去游玩,另一方面却是要去《明报》报社投稿。
没错,金庸先生的《明报》就在铜锣湾英皇道上,这是戈文从半岛酒店的前台问到的。
铜锣湾英皇道六五一号就是《明报》报社,能够在寸土寸金的铜锣湾立足,足见《明报》的地位以及金庸先生的成功。
打了的士来到报社,下了车的戈文第一眼就看到了眼前墨绿色的大楼,楼前的广告牌上“明报大厦”四个字非常的显眼。
身边不远处,古旧的电车轨上,叮叮当当的电车来来往往,对面是一排矮矮的旧唐楼,酒楼、书店、商店琳琅满目。
戈文定了定神,就进了明报大厦。
有些奇怪的是,明报大厦入口的正门竟然只有一扇门,只能容一个人出入,两个人都挤不下。
戈文等一个中年人出来后,赶紧走了进去。
一进门就看到楼里的空间有些狭小,只有五尺见方的空间,对面就是电梯,此刻电梯前站着四五个等电梯的人。
与电梯相对的有个四尺来高的柜台,后面坐着一个老人,看到有人进来,这位老伯只是打量了一下戈文的模样,然后就继续低头看手中的报纸。
戈文有一丝尴尬,虽然这栋楼是明报的报社,但是自己要投稿的话应该找谁呢?
就在他犹豫是不是要询问一下那个老伯时,电梯到了。
先是从电梯里走出来五六个说话的男男女女,然后等电梯的人们就赶紧一拥而入,而戈文被人群夹裹着也不由得挤入了电梯。
习惯了后世的电梯,戈文对这个时代的香港电梯十分的看不上眼,仅仅六七人居然就把电梯给塞满了。现在,被挤在中间的他连呼吸都有些困难。
电梯隔几层就停一下,隔几层就停一下,等电梯里里的最后一个人下去时,戈文乘势也走了出去。
这是七层。
前面那个人径自往左拐,戈文想了一下就跟了上去。
还没等走几步,戈文就看到自己左手的办公室门上挂着一个门派,“社长办公室”赫然在目。
……
……
这是昨天的,刚码完。(未完待续。)
大时代之1983 第339章 与金大侠论道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大时代之1983最新章节!
要不要进去?
戈文陷入了犹豫之中。
现在的他已经不是刚开始那样的愣头青了。
戈文还记得自己穿越后写完第一个故事后,去《民间文学》杂志社投稿,直接冲到人家总编办公室的事情。后来他做了编辑才知道,当初的做法是多么的莽撞,一本杂志或报纸的编辑部分工是非常明确的,如果每一个投稿的作者都去找总编的话,那这个编辑部的工作根本无法正常开展。
可是如果在去向编辑投稿,一层一层的上传下达,等《香港往事》见报,不知要过多少时间。
他计划要写一些关于香港的散文,或许是文化散文或许只是简简单单的游记,记录抒发自己的情感固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却是想领取一些稿费,以他昨天的兴致,总让他觉得来香港之前准备的人民币不够哇,看中一些小东西,想要品尝一些美味,却没钱,那也太悲催了。
就在戈文犹豫之间,现实给他做了主。
面前的办公室门从里打开了,一个穿着西装的老年人走了出来。
正是金庸先生。
看到门外站着一个陌生的年轻人,金庸明显一愣,然后就细细的打量戈文。
今天戈文的穿着已经焕然一新,上身休闲西服下身牛仔裤脚踏一双帆布鞋,和一个香港年轻人几无区别。昨天买的几件品牌服饰穿在身上,显得十分精神,尤其是他身上那股子淡淡的平和气息和书卷气,让人印象深刻。
“后生仔有事吗?”金庸好奇的问道。
戈文轻咳了一声向金庸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并说自己是内地来的。
显然金庸被戈文以一个内地人的身份向《明报》投稿提起了兴趣,他招呼着戈文进屋,等坐下后才询问戈文投的是什么稿子。
戈文将稿子从上衣口袋里拿出来递过去,然后打量着金庸的办公室。
金庸的办公室很大,被屏风隔成了两间,一间应该是书房,也就是金庸先生办公的地方,戈文所在的房间应该是会客室,会客室里四壁油漆金碧辉煌,大红色和金色相间,有一丝中国宫殿的味道,所坐的椅子是路易十八式的古典雕花描金扶手椅,很有气派。
坐在对面的金庸带着金丝眼镜正认真的看着稿子,他神态安详,敦实的身材坐在扶手椅上,坐的笔直,别有一番莫名的气度。
这就是金大侠!
看完文章的金庸脸上露出惊讶的神色,他看向戈文用海宁口音的普通话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戈文。”
“你就是国内写《道士塔》和《明朝的那些事儿》的戈文?”金庸追问道。
“是我,金先生听说过我?”
“哈哈……怪不得你的这篇散文透着一股熟悉的味道!真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戈文,我对你可是慕名很久了!”
金庸一边笑着一边从椅子上站了起来。他走到会客室一角从一个隐蔽的酒柜中取出瓶威士忌和两个酒杯来,然后亲自给戈文斟了酒,也给自己斟了小半杯。
做完这一切,金庸才微笑着向戈文解释道:“你知道我是搞新闻的,所以国内发生事情,于我而言不会不知道。去年从一期《收获》杂志上看到你写的《道士塔》后,我就对你极为欣赏。只恨你身在内地,不然我真的会第一时间邀请你在《明报》副刊开专栏!还有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的《明朝的那些事儿》在香港也能收听到,我觉得你写的非常好,通俗易懂、幽默风趣,我自认对明史也有一些研究,却没能从你的书中查出任何纰漏,实在是让人敬佩!我很早就想和你聊一聊明朝的历史了!”
金庸很明显兴致很高,他举着手里的酒杯和戈文碰了一下,然后大大的喝了一口。还没等将口里的威士忌咽下,他像是想起来什么似得,又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走到隔壁的屋子。
透过屏风,戈文看到金庸从书桌上拿起了电话,然后给他的秘书打电话。
戈文听到金庸说自己有些事要晚点下去,让秘书告诉司机先去忙其他事。
戈文的心情突然变得很好起来。
金庸给他的印象极其和善,就是一个很斯文的老人家,有着典型的南方人面孔,一说起话来就笑眯眯的。
这让戈文很是自在,而且能够让金大侠如此夸赞,确实是一件让人感到高兴乃至自豪的事情。
于是等金庸又坐回到椅子上,戈文就愉快的和金庸聊起天来,文化、历史、小说、武侠、政治……
专用的威士忌酒杯晃荡着金色的液体,酒气氤氲中,戈文和金庸各拿一杯酒不经意的就进入了一个个话题。
几口威士忌下肚后,无形中的陌生和拘束都消失了。
金庸操着他的海宁普通话,戈文讲着自己的普通话,南腔北调混在一起,彼此竟然沟通无间,一旦话题敞开,天南地北,逸兴遄飞。
不知过了多久,两人才渐渐的尽兴,此时戈文已经喝下了满满的两大杯威士忌,而金庸也喝了不少。
当话题又回到了戈文的稿件,金庸说《香港往事》的水平足够在《明报》上发表,然后他微笑着征询戈文的意见:“戈文,来做《明报》副刊的专栏作家怎么样?”
“查老,你知道我来香港是参加两地的文化交流的,我不可能一直给《明报》供稿啊!”戈文有些为难的说道。
戈文不是不知道金庸对副刊专栏作者的要求非常严格。
能被金庸认可,这是天大的荣誉。
或许其他报纸决定让一个作家写专栏,有的是副刊编辑说了算,有的是编辑主任说了算,大多数总编辑说了算。但是,《明报》不一样,金庸虽然早已经将总编辑一职让出,一般的编务他也基本不过问,不过,《明报》副刊的专栏作者的聘请,却一定要通过他自己,别人无权决定,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
戈文也是从昨天夜里看的《明报》以及今天一早从半岛酒店前台那里打听到的消息。
看看现在《明报》副刊上的专栏作家名字,就可以知道这份殊荣是多么的难得:倪匡、亦舒、林燕妮、胡菊人、项庄、张文达、黄霑、张君默、邓拱璧、梁凤仪……这些人可都是全香港数一数二的文化名人,是全香港最有名气的作家。
“没关系,只要你肯写,《明报》就一定给你保留一个固定的专栏,什么时候有稿子,什么时候刊登!”金庸挥了挥手,豪迈的说道。
“既然查老如此看好小子,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见金庸如此太爱自己,戈文颇有些动容。
“哈哈……我们一言为定!”金庸露出满意的笑容。
“一言为定!”
当的一声,戈文和金庸各自将自己手中酒杯中残余的威士忌一口吞下。
(未完待续。)
大时代之1983 第340章 柏林之声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大时代之1983最新章节!
金庸和戈文一见如故。
对于有才华的年轻人,金庸一直都非常特别的关照,这是一个已经开始服老的文人表达自己不甘的一种行为。
又或者说这就是金庸先生作为一个报社老板的一个癖好。他喜欢在《明报》的副刊上收集有才华有能力的创作者,让这些创作者引领香港的风潮。
对于戈文,金庸确实是下了血本。
他不仅给戈文放开了专栏的连续性,戈文什么时候给《明报》副刊投了稿子,什么时候《明报》副刊就刊登戈文的专栏。
更为重要的是,金庸对于戈文的专栏并没有限定内容和字数。
这就意味着,戈文可以既可以写散文也可以写小说,甚至写评论或者诗歌都可以,而且字数既可以是短短的几百字,也可以达到数万字。
这是个什么概念?
之前戈文已经了解到《明报》副刊的专栏在全香港的文人心目中的地位了。
《明报》的稿费在香港各大报纸中只能算得上是中等水平,在《明报》上发表五篇文章得到的稿费,和在同级别《星岛日报》或《东方日报》上发表三篇文章得到的稿费是相同的。
可就是这样,依然有无数香港作家以能在《明报》副刊上开一个专栏为荣。
毫不夸张的说,《明报》副刊就像是香港最繁华的铜锣湾地段,寸土寸金,是非常稀缺的资源。
所以别看《明报》副刊的专栏比较多,但很多专栏作家都是有字数限制的,从几百字到几千字各不相等。
戈文得到的关于字数补丁的自由,说出去简直会让所有的专栏作者羡慕嫉妒恨,大叫金庸的不公。
此时的戈文当然不知道金庸对自己竟是如此的看好。在答应了金庸开专栏后,金庸便打电话让五楼办公的《明报》总编辑王世瑜上来。然后三人拟定了戈文专栏的名字、稿费以及《香港往事》的刊登时间。
之后又坐了一会儿,戈文就离开了明报大厦。
目送戈文乘电梯离开后,王世瑜有些奇怪的问金庸:“查生,为何如此优待戈文?”
金庸笑眯眯的回答道:“这位戈先生的文章非常优秀,而且看他以往的文章就知道他很敢说话,另外他在内地拥有非常多的读者,是内地青年一代的最杰出的作家。《明报》想要成为全世界最好的中文报纸,想在知识分子报纸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一方面是要把香港知识分子底下的那一大片读者吸引住,另一方面是要将报纸的影响力向内地扩展……”
王世瑜点了点头。
说白了,金庸用戈文和用自己的道理有些相像。
金庸已经看出《明报》长期实行的家庭式管理的弊端,所以他迫切的想要变革《明报》。
自己之所以能够成为《明报》前总编辑潘粤生之后的第二任总编辑,就是金庸觉得自己敢于说话,不像前总编辑潘粤生那样怕得罪人,而且自己刚进报社不久,没人认识他,没有人情利益,可以大刀阔斧的变革。
想来金庸用戈文也是一样的道理。
王世瑜有些感叹自己的老板的确是一个成功的商人。
但是有些事情,他真的太过于想当然了。
老板也有老板的无奈处,金庸是一个念旧情的人。所以他虽然公布自己是《明报》的总编辑,却没有下文件说潘粤生不再是总编辑。
所以现在整个《明报》报社有些混乱,政令不通畅,一丝不好的苗头已经出现了,编辑部的新进员工和老员工隐然分裂。
名义上自己是总编,可是明报大厦九楼编辑部的总编办公桌前坐着的还是创业功臣潘粤生,自己根本没有办法取而代之。而且各版的编辑依然按习惯将做好的版样拿给潘粤生过目,而不是自己。
还有就是,潘粤生也跟以前一样处理版样,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自己虽然不计较这些,但心底确实是有些不舒服的,因为自己作为总编辑,权利却非常的小,想要一展心中所长却处处受到掣肘。
但是有些话,自己也没法也不屑去和金庸说,不然总有挑拨金庸和潘粤生情谊的嫌疑。
现在他在五楼找了个地方办公,和一群新人一起弄《明报》的星期天特版“明虹版”。
“明虹版”就是将每周日出版的《明报》额外增加一个版面,夹在明报中免费赠送给读者。
这个版面用彩色粉纸印刷,一面整版都是性感的明星照,另一面是广告和生活类内容。
这是专门针对底层普通读者的,据调查,有很多打工者将报纸贴在床头,每周换一次。自己还为此专门在明报大厦的六楼设了一间摄影室,请女明星来拍照。
王世瑜相信自己的这一举动一定会让《明报》销量大增。
等有了让人信服的成绩,自然会慢慢的得到编辑部的认可,真正的接过总编辑的大权。
且不说王世瑜的内心活动,单说戈文离开了明报大厦后,就在铜锣湾自由自在的闲逛了起来。
后世铜锣湾之所以能成为香港的购物天堂,是有历史根源的。在80年代甚至更早,这里已经成为了香港的购物中心,也难怪香港黑帮片里,铜锣湾能够成为黑帮的必争之地,为了一个铜锣湾打生打死。
铜锣湾不仅有很多购物中心、大的商场,在街头巷尾还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小店,而戈文重点逛得正是这些特色小店。
此刻,他正在路边的一家音乐店里。
作为一个曾经的音乐从业者,又在内地那种音乐缺乏的环境呆了几年,看到硕大的音乐招牌,戈文自然要进去转一转。
正好可以买一些碟片带回内地给张炬和何勇作礼物。
这家音乐店非常的大,主要卖cd、磁带、黑胶碟片以及音响设备,比如音响、耳机、喇叭等。
顾客像超市一样自选,选好了就到出入口处的柜台结账。
戈文漫步在一排一排的碟架中,看到新鲜的碟片、cd、磁带就拿起来查看查看,遇到感兴趣的音乐就在自动播放机里试听。
香港不愧是亚洲的金融文化中心,音乐店里的音乐非常的全面,戈文竟在这里淘到了很多碟片,比如披头士的首张原版音乐大碟,蔡琴的《不了情》、《伤心小站》,邓丽君1982年发行的西德银圈版《淡淡幽情》。
而最让戈文感到兴奋的是,他居然从一个放黑胶碟片的架上找到了一张《柏林之声i》。
这可是一张有着传奇声誉的黑胶大碟!
身为穿越者的戈文自然知道这张大碟的传奇故事。
1978年德国音响器材品牌“柏林之声”成立。
这家后世全球最顶级、最著名的hi-fi、hi-end音响器材厂商,为了迅速推广自己的音响器材,花高价买入了众多由其他唱片公司录制,颇具题材代表性和高超演绎水准且具备典范级录音效果的曲目版权,再经过二次处理,辑成柏林之声自己的试音大碟《柏林之声i》。
最令人惊异的是,经过处理后的音轨在高价器材上仔细听来,声音效果往往要比原版中来的更出色!
因为碟片是柏林之声用来展示自身品牌价值、设计功底以及技术实力才发行的,所以这张试音大碟仅仅制作生产了一千片。
当年,这一千片《柏林之声i》投入市场后,没有多少人识货,只有十几家顶端音响厂商买了作为古典音乐的较正碟,其余近千片因为贩卖商店经营不善,卖了四年都没卖出50片,清仓时当垃圾全部扔掉了。
等又过了几年,柏林之声的品质越来越得到音乐爱好者的喜欢,保存下来的《柏林之声i》才渐渐浮出了水面,此时存世的《柏林之声i》已经寥寥无几。
在后来柏林之声厂家又发行了《柏林之声ii》、《柏林之声iii》,每一次都引起音乐发烧友及相关厂家的争相抢购。因为这套系列音乐碟不仅音效出众外,可听性颇高外,还可以作为顶级音响器材的展示碟。
在戈文未穿越前,市场上根本找不到《柏林之声i》的正版或者是翻版碟,系列的2和3倒是快要烂大街了,但是版本不同,音质自然千差万别。《柏林之声i》有市无价,有人出到百万美金仍没有人肯出让。
现在戈文居然找到了一张《柏林之声i》,真真是天大的惊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