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学霸的黑科技时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咬文嚼纸

    粮食研究院详细的将合作计划发送给盘古科技,盘古科技也知道自己未来几年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大部分农村人口都不种粮,在夏国粮食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生产粮食的任务就落到了盘古科技身上。

    而相关部门将会引导不再种植粮食的农户和企业种植其他如药材、特殊水果等经济型作物,这事儿就不用盘古科技操心了。

    萧铭将这事交给高思绮,说道:“我们要做的就是开辟一处试验田,成功了,其他城市复制就行。”

    “盘古科技园区不是么”高思绮乐呵呵回答道,因为盘古科技园区所有的主粮、蔬菜和水果已经实现了自给自足。

    “还需要覆盖更多的人口,更广阔的地段。”萧铭说道:“小初,投影一下江城市的地图。”

    “好的主人。”

    江城市的地图被展示了出来,中部和东南部是一片平原,河流贯穿而下,这为当初江城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基础。

    东西部则是连绵不断的丘陵,这里还保留着江城并不发达的基础农业。

    小初介绍道:“江城总共有常住人口708万人,其中城市人口占比70%,农村人口占比30%,但是江城农村每年外出务工的人口有150万人。农村空心化,在江城尤为凸显。”

    江城从来就不是产粮大市,平原边缘和山丘地区农户散乱式的粮食种植,根本无法对整个粮食市场带来任何影响。

    即便是这样,耕地也是必须要保护的,这样造成了虽然种植粮食的人不多,产量不高,但是供应土地依旧紧张,再在资本的推波助澜之下,江城的房价从两三年前的七八千一平,一眨眼变成了保底1.5万上不封顶。而根据权威统计数据,江城的平均工资也不过5000出头而已。

    “以江城为实验田”高思绮跃跃欲试,“本来就是就要改造江城的人




第407章 江城粮仓
    宏德机械,上个世纪江城最有名的机械加工厂,当初江城城里人要是在机械厂上班,那么恋爱结婚都有优势。

    在最辉煌的时候,宏德机械加工厂所接的订单遍布夏国,小到一颗螺丝钉,大到拖拉机或者农用车的零部件,宏德机械都有接单。

    老板魏宏德也算是上一辈人眼中最早下海的一批人,也是最风光的一批人。

    当初,眼光很长远的魏宏德一口气购买了老工业区1000亩地,修建各种厂房,从木材加工到家居,从机械加工到不锈钢制造,成为了江城名副其实的实体大亨。

    但是后来因为设备落后的,管理不善,宏德机械的螺丝被东洋的螺丝取代,大型机械零部件也因为技术落后被新一代的机械厂代替,魏宏德背后的所有实体工厂全部破产。

    魏宏德也算是有头脑的人,2000年初期,抱着机械加工厂赚取的钱一头扎进了房地产市场,成立宏德集团,改头换面成为了江城有名的地产商人。

    不过魏宏德在老工业区的大量厂房算是宏德集团的负资产,卖也卖不出去,租也租不出去,每年还要缴纳各种杂税务,看得魏宏德心烦。

    这天,一家中间商找到年过七旬的魏宏德,说以后买家要购买宏德集团在老工业区的所有厂房,按照市场价算。

    魏宏德想都没有想当即拍板同意。

    集团内部有人提出质疑,“老工业区那边的市场价会不会太低了,要不咱们再放一放”

    魏宏德摇摇手说道:“放什么放江城哪里的地都可以放,这块地能早点出手最好。老工业区的情况大家都知道,环境脏乱差,人员复杂,江城已经战略性放弃这里,向高新区、盘古工业园区哪里发展,怎么会顾得到这里,早点出手早点安心。”

    在中间商的协助下,萧铭单独注资成立的桑田农业公司全资收购了魏宏德的厂房,魏宏德当晚还喝酒庆祝,算是了却了多年来的心事。

    魏宏德有几分醉意,“老工业区的厂房和土地是我一直以来的心病,今天能够处理出去,也算是石头落地了!你们都想一想,要是我当初一直死陷在工业区的机械厂,没有投资房地产,现在可能就在工业区收废品吧。”

    要是魏宏德知道一年后老工业区会是什么情况,不知道会不会气得老溢血发作。

    工厂到手后,高思绮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工厂和技术设施进行改建。

    工业园区无论是排污系统还是供水系统都不能满足未来食品加工厂的要求。

    废物处理中心和水处理中心肯定要有,这里水处理中心将是未来整个农业园区供水的中心。

    另外就是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内部道路够宽四通八达,但是年久失修,高思绮组织工程队对主要的几处重要的道路进行维护性修建。

    最后就是对工厂的改造,厂房除了框架以外,其余全部重建,特别是未来工厂需要的环境系统。

    整个大改大建,盘古科技投资了十亿软妹币,并且创造了一万个临时性就业岗位。

    不少老工业区失业的工人和进城务工的农民们加入了临时组建的施工队。

    小初则临时充当施工员,制定了最完美的流水施工方案,工人们在施工方案之下做事效率奇高。

    在一万多人的努力下,三十处工厂在半个月之内全部改造完毕。

    小初也拥有不错的欣赏水平,将工厂的外观,室外的总平、道路绿化设计都非常有文创范儿,将工业元素和自然人文元素结合在一起。

    要是有外地不知道江城历史的人来到这里,别人还以为这里是江城的一处文创旅游景点。

    老工业区还在生产的企业本来就没有几处,这些企业看着正在大改特改的老宏德机械工厂,都觉得有些疑惑。

    “



第408章 颠覆传统农业
    第408章颠覆传统农业

    (突发情况,今天只有一章,见谅下来补。)

    一号工厂,实验排架上高达一米的特制玻璃容器中,大米的生长已经进入末期。

    末期生长的大米,培养容器中不会再注入培养液,原有的培养液也会被大米缓慢吸收,最后变得颗粒饱满。

    在收获前的几个小时,容器会对大米进行烘干,防止大米在存放时因为过于潮湿而生霉。

    江城使用的大米组织细胞来自于夏国西江省的万年贡米,该大米,颗粒大,体细长,颗形如梭,米色似玉。用其做饭,质软不腻,味道浓香。蛋白质含量比普通大米高,且含丰富的维生素b族和一定数量的微量元素,是米中珍品。

    一千多年以来,万年贡米都是西江地方上供皇帝的地方主要物产。但是该大米因为并非杂交,因此产量低,尤为珍贵。

    在市场上,万年贡米能够卖到6元一斤,品质好一点的能够卖到10元一斤,是夏国为数不多能够和东南亚国家优质大米竞争的产品。

    二十世纪杂交稻普及之后,夏国人的温饱问题是解决了,但是大米也失去了传统的米香味。

    盘古科技的桑田农业公司既然要做农产品,数量和和质量都要得到保证。

    早上十点,一号工厂的指示灯亮起了绿灯,这意味着第一批大米已经成熟。

    萧铭和高思绮进入工厂,扑鼻而来的是满满的米香。

    高思绮是农村出生,对这种味道再熟悉不过来,她深吸一口气说道:“很久没有闻到这个味道了。”

    萧铭也十分高兴:“传统的米香味,现在销售的大米很难得这种味道。”

    新米成熟后会立刻收获,去皮后部分送到市场,部分送到专业的粮食储藏。

    绿灯亮后,工厂车间班组长组织工人进入车间,车间运输车在每个培养容器的下方就位。

    小初控制容器的下部门阀打开后,大米源源不断地从流入运输车。

    每个容器处都有监控和传感器,当运输车的大米装载满以后,容器自动锁定门阀,停止大米流出。

    工人们将装载满的大米运输出车间,送到工厂外的鼓风处,这里有强大的鼓风机除去大米已经彻底失水的糠皮。

    谷壳

    不好意思,通过细胞组织培养的大米没有谷壳。

    高思琦看着源源不断运输出去的大米,心生感叹,说道:“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我记得小时候家里夏初插秧,秋天收获,每到农忙的季节父母都会早早的起来。粮食从播种到收获得付出多少努力。”

    “遇到年份不好的时候,粮食欠收,下一年家里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后来大家都知道种田不能赚钱后,都把家里的田租出去,自己外出打工。”

    高思琦深深叹一口气说道:“他们不会知道今天的粮食居然是通过这种方式出来的。不用插秧,不用施肥,不用担心授粉和抽穗的时候下雨。”

    萧铭笑着说道:“科技改变世界,从粮食开始。”

    傍晚时分,三十个厂房的粮食全部收获脱皮完毕,运粮大队浩浩荡荡将粮食送到加工车间和仓储。

    三天之后,桑田农业公司的粮食将会上市销售,一部分还会运输到燕京给消费者品尝。

    盘古科技当天公布了农业桑田计划,并且公开了老工业区未来粮食工厂内部的画面。

    这下江城人明白这段时间老工业区大改大建是做什么了。

    “工



第409章 改变世界粮食格局
    未来粮食工厂并没有因为对媒体的开放而停止生产,工厂内部的小环境—空气温度、湿度、通风等能够完全达到大米的生长要求。

    记者们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陆陆续续进入工厂,当亲眼看到一个个巨大的玻璃容器矗立在工厂内部排架上时,不由得发出了惊叹之声。

    有些人虽然在新闻上看到过对盘古科技培养肉的报道,也了解过培养性食品的生产流程。

    但是新闻媒体报道是一回事,自己亲眼看到又是另一回事。

    “这才是未来化的粮食生产工厂!”心浪的记者不停得对着玻璃容器拍照,不断地感叹道。

    “将夏天农户在田间辛勤的劳作和未来粮食工厂作对比,盘古科技的确

    又改变了一个行业。”

    “我来科普下背景,不然你们会觉得盘古科技做农业会来得这么突然。半年前盘古科技就已经开始生产培养大米、培养肉等一系列培养型食品,并且在自家公司的食堂开卖。

    这一次这样突然大规模的扩大粮食生产,主要还是受到夏国粮食预期欠收的影响。往深处我们就不说了,大家可以了解夏国粮食产量、粮食价格和世界粮食产量,价格的关系,盘古科技这一次是为了稳定夏国的粮食价格,稳定夏国的物价,同时也是将咱们自己的饭碗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将是一次伟大的变革。”

    欧洲,路透社的记者根本不敢相信,因为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在如此小的面积收获这么多的粮食,在技术上来讲实在是太难了。

    欧洲的农业学家一直以来都在寻求对粮食的无土培养。技术上来说,这完全成熟的,但是产量和生产时间完美没有办法和盘古科技相比。

    欧洲不少农业实验室也在做类似的实验,培养土豆,培养小麦等等,产量达不到要求不说,成本还高。

    因此,除非是航空航天和极端实验要求以外,欧洲的实验是没有任何普及价值。

    植物的生长是有周期性的,而通过细胞表达的方式,让水稻的细胞定向表达为大米,并且速度奇快。

    路透社不相信,认为夏国实在作假,他们想到了过去夏国一些地方为了宣传粮食的产量高,将附近是多亩地的粮食都堆积在一块田里算一块田的产量。

    这一次盘古科技的未来农业工厂是否会这样做?

    路透社的记者当即就提出了疑问,说道:“我们没有看到粮食生产的整个过程,怎么能够确认你们工厂生产粮食的真实性?在这样小一个车间,十天就能够产生十多吨的粮食在技术上是不能够实现的。”

    盘古科技的技术员微笑着看着路透社的记者,回答道:“一百年前,人们认为登上月球也是不可能的。“

    盘古科技技术员这样的回复在记者们看来更像是强词夺理,大家需要的是更有说服力的证明。

    技术员小张稍后说道:“大家请稍安勿躁,工厂开展了一次生态体验活动,要是大家愿意,可以在未来粮食工厂进行为期十天的拍摄之旅。“

    小张笑了笑说道:“不过我们不包食宿,要是大家愿意,可以在未来工厂外的小广场处搭建帐篷。“

    小张这本来就是玩笑之话,哪儿知道路透社的记者还是认真了,记者们为了弄清楚事实真香还真的在工厂外的小广场安营扎寨。

    对于路透社的记者,小张也是服了。

    大米生长的周期之中,路透社的记者被允许每天进一次工厂拍摄大米的生长状况,从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一个个细胞到最后的大米颗粒。

    每一天一个阶



第410章 田院长的吐槽
    盘古科技并不会在乎路透社的记者会怎样报道,也不会在乎欧洲、米国投资客对盘古科技的看法。

    盘古科技的实验人员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未来需要什么。

    六月初,经过相关部门检验的第一批新粮在江城各大超市和网店上市。

    在遵循衣食住行一定不能给民众增加负担的指导思想之下,贡米的价格也相当亲民,超市的售价为三元一斤,超市的售价为二元八一斤。

    这个价格已经不能用亲民来说了,简直是廉价。

    超市里面,好一点的大米能够卖到五元左右,更好的一点的国产大米或者是东南亚地区生产的香米,价格能够在七到十元,甚至有些打出名气的东洋北海道大米能够卖到二十元。

    这个价格能够有好东西?

    经过几十年的消费水平变化,不少夏国人已经建立了便宜没好货的概念,所谓的物美价廉是肯定不会在市场存在的。

    “三元一斤?能够好吃吗?我家买的东北大米都四元一斤。“

    “厂房里工业化生产的,质量可想而知。“

    “追求数量不追求质量吧。先行满知夏国不再依赖国外粮食进口,再来说质量的问题。“

    “这种粮食一般都是送仓库做存储的,咱们还是不要买了,口感应该不好。“
1...110111112113114...34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