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第一狠人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一袖乾坤
派济席哈前去山东平叛,顺治是绝对可以放心的。
“皇上,山东这簇火越早扑灭越有利于南边的战局。臣建议调集足够多的绿营兵。”
“多少人合适?”
“至少五万人!”
范文程斩钉截铁的说道。
“若是人数太少可能不能立即斩杀贼人。”
“可是如此一来就得从外地调兵了。”
顺治叹了一声道。
“仅仅靠山东的兵力不行吗?”
“皇上,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范文程劝道:“况且北直隶、河南的绿营兵闲着也是闲着,倒不如让他们练练手。”
范文程的言外之意是不觉得南边的战事会迅速结束。
尤其是湖广,如今已经乱做一团粥,提醒顺治皇帝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而如此一来北边的绿营兵甚至是八旗兵如果能够提前进入到战斗状态就是最好的。
这样需要他们站出来奔赴前线时他们就能很快进入状态。
所以平叛于七只是练手,对付朱由榔和李定国才是最终目的。
顺治算是听明白了,他那个愁啊。
咋的突然之间形势就突变了呢?
“为今之计也只有如此了。”
顺治十分无奈的说道。
...
...
南明第一狠人 第二百九十一章 天子春耕(第二更!求订阅,求月票!)
对朱由榔来说,拿下长沙后最重要的事情不是马不停歇的杀向下一个战场,而是组织恢复生产,让百姓们尽快回到正常的生活状态中去。
春耕在即,身为天子自然要有所表示。
虽然说湖广是天下粮仓,但如果误了农时其实也是很恼人的。
如今明军控制的实际地盘并不多,湖广的意义便显得尤为重要。
朱由榔这次不是打算摆摆样子,而是真的打算深入到农事之中。
众所周知,湖广以种植水稻闻名。
稻米也是湖广人的主食。
但并不是说湖广的人只吃稻米,尤其是湖广北部与陕西、河南接壤的地方是吃面食的,小麦这一重要的农作物同样是填饱百姓肚子的关键。
除此之外玉米、土豆等高产耐旱作物的推广也势在必行。
虽说湖广土地肥沃,但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种植水稻和小麦的。
这就说明不能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在相对较贫瘠的山区种植土豆、玉米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对百姓来说天子亲耕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噱头。
毕竟谁不想看看皇帝挥舞锄头的样子呢?
对朱由榔来说这也是一个极好的宣传机会。
朱由榔甚至不需要过多的设计,只要本真的表现出天子的气度就能够最大限度的赢得湖广百姓的好感了。
具体的亲耕点选择在了长沙城外的一个小村子。
这个村子名叫桃源村,取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只是桃花源毕竟只是存在于幻想之中。
身处乱世的人们,或多或少的都会被历史洪流和一股隐形的力量推动,显得身不由己。
即便是朱由榔也无法完全跳脱于这个圈子之外。
生而为人,面对的总是许多不如意。
只是如何在这个环境下让自己和自己所爱人过得更好,这才是人们需要考虑和奋斗的。
当朱由榔身着便袍出现在桃源村村口时,桃源村的男女老少都争先恐后的前来想要一睹天子的风采。
虽然有护卫隔开了一定的距离,但他们还是能够看清朱由榔的面貌的。
“天子真年轻啊!”
“我还以为天子是个老头子!”
“皇帝陛下长得真俊秀啊,就像村里吴秀才一样。”
“胡说什么呢,天子那是龙凤之姿!”
“那倒也是!确实比吴秀才看着更有贵气,吴秀才俊是俊,但看着一脸苦相。”
“也许这就是帝王之气吧。”
朱由榔在亲卫的簇拥下来到水田头准备开始插秧。
别看插秧看起来简单,实际是个技术活。
朱由榔此前专门学了学避免闹笑话。
看着大明天子像个老农一样撅着屁股在稻田里插秧,所有桃源村的村民都惊得目瞪口呆。
关键是天子插秧的动作很是标准,完全挑不出错来。
“我还以为皇帝用的锄头是纯金的呢,看起来和我们用的也没什么区别嘛。”
“就是嘛,用金锄头锄地一锄还不得断了。”
“皇帝陛下插秧好认真啊!”
“这真是一个亲民的好皇帝啊!”
“那个东西是什么?”
“好像是一个水车!”
“但看样子和我们使用的水车不太一样啊。”
朱由榔显然注意到了村民们的议论,示意韩淼前去解释一番。
韩淼之前已经了解了这水车的原理,遂自信的前往水车旁讲解了起来。
“这款水车是陛下亲自改良过得,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效率。具体使用方式是这样的...”
韩淼讲的很认真,村民们听的很仔细。
突然有一个村民提问道:“这个水车能给我们使用吗?”
这突然的发问吓了其他人一跳,天子面前这样问是不是太过放肆了。
他们都替这个年轻人担心,韩淼却是笑道:“陛下就是把这个水车送给村里的。不过你们要配合一起用,不能辜负陛下的心意啊。”
韩淼虽然说的口气很温和,但有一种不容置疑的感觉。
村民们频频点头。
在他们看来,这个水车确实能够极大的提升生产效率。
其实类似的水车朱由榔命人做了很多个,要给桃源村这样的村子每个村子配置一个。
虽然他无法像工业革命一样彻底改变大明的农业结构,但总归是能够提升一些效率的。
积少成多嘛,朱由榔希望能够多多少少起到一些作用。
离开桃源村后朱由榔在一众亲随的簇拥下来到长沙府衙。
这里的不少小吏都是经验丰富的老油条,对于春耕如何开展十分清楚。
朱由榔先是发表了一通讲话,随后表示春耕之后会给这些小吏一些奖励。
恩威并施之下,小吏们自然对朱由榔感恩戴德,发誓一定会将春耕办好。
朱由榔这才放下心来。
在他看来比起官,吏员的重要性显然更大。
因为官是流官,干几年就走。他们更注重所谓的业绩。
而吏员是扎根在当地的,是地头蛇。
他们更清楚当地的风土人情。
而且他们也更加专业。
要想真正把事情办好,一定要把吏员用好。
就拿这次春耕来说,如果朱由榔把这交给几个官员去办,很可能办成面子工程。
而交给吏员督办就能将责任压紧压实,不会出现轻飘飘的情况。
朱由榔之所以如此重视农事是因为湖广的粮食产量直接决定了大明能够扩多少军。
五万?还是十万?
绝对数量虽然不意味着一切,但至少能够让人踏实。
储备力量也好,预备军队也罢。
这让明军可以有更多的容错。
在主力损失严重的情况下,预备力量可以及时顶上。
虎贲军的成功证明了新兵也可以出彩,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机会去历练。
越是迷信依赖老兵,结果越是毁灭性的。
毕竟这些老兵总有老去的一天,即便他们现在能打二十年后呢?
朱由榔甚至准备建立一套大明军队的退伍制度,让这些为家国天下流过血的勇士能够在年老之时回到家中享受怡儿弄孙的天伦之乐。
毕竟战争不应该是生活的全部。
战争只是为了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能够更好的过上平静的生活。
...
...
南明第一狠人 第二百九十二章 朱由榔增援山东的计划(第一更!求订阅,求月票!)
“陛下,臣接到一个消息,登州变天了!”
长沙行宫中,王贺年十分兴奋的向朱由榔汇报道。
“哦?”
朱由榔听到这个消息也是比较惊讶的,追问道:“究竟怎么回事,详细给朕说说。”
“陛下您听说过一个叫于七的人吗?”
王贺年咽了一口唾沫道。
“于七?”
朱由榔摇了摇头。
“此人之前曾经起义抗虏,东虏惧怕他的实力遂将其封为把总。近日于七再次起事攻破了登州城,杀死伪登州知府。一时间登莱各州县相继起义。”
王贺年越说越兴奋,说到最后已经是唾沫星子四溅。
他仿佛也知道自己失态了,连忙道:“臣失礼了。”
“无妨。”
朱由榔摆了摆手道:“那如今胶东半岛岂不是烽烟一片?”
“正是!”
王贺年兴奋道:“臣觉得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可以命忠王和张本兵找机会拿下徐州,争取和于七汇合!”
如今南直隶的局势还是比较混乱的。
郑成功虽然拿下了南京、镇江等大城,可满清却控制着更多的城池和地盘。
像徐州就控制在满清手中。
要想北上山东,徐州是一定要攥在手中的。
只是朱由榔近来在准备江西会战,也命郑成功做好了准备,如果郑成功在这个时候分心,恐怕会对整个江西战局产生较大的影响。
“朕又何尝不知道徐州重要,只是当下似乎拿下江西更为重要。”
朱由榔叹了一声道:“忠王如今的实力恐怕不足以双线作战吧?”
王贺年点了点头道:“陛下所言极是,不过若是仅靠于七一己之力,恐怕支撑不了多久。”
朱由榔面色有些无奈:“这朕又何尝不知。义士们虽然一片拳拳之心,但东虏毕竟实力强大,光是绿营他们恐怕都难以招架,若是再加上八旗军恐怕真的支持不了多久。”
“这样吧,让忠王派出一支偏师前去接应,主力还是攻打江西。如何?”
“陛下英明!”
王贺年由衷的说道。
在他看来这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
如果郑成功主力北上,那么非但江西战场不稳,就连南京、杭州都可能面临威胁。
“朕这里也可以派出一支偏师前去接应。”
朱由榔和声道。
不管怎样不能寒了义士的心。
现在朱由榔不是需要他们攻城略地,而是需要全国各地燃起星星之火。
这样满清就首尾不能兼顾,随时可能崩盘。
而如果只有朱由榔、郑成功两支主力,满清还是比较容易调兵遣将凑出一套军队来迎战的。
对朱由榔来说能不和满清耗就不要耗,大明真的耗不起。
“江西方面恐怕王爱卿还得辛苦一趟。”
不知从何时起朱由榔有些开始依赖王贺年。
此人总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出作用,使得明军以最小的代价打赢一场胜仗。
明军现在真的没有什么资本来输,即便是惨胜也不行。
偶尔一次还好,次次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不用满清决战明军自己就玩完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朱由榔选择扩建锦衣卫,发展暗卫是一个十分明智的选择。
“陛下放心,臣一定不辱使命!”
王贺年根本没有犹豫,立即拍着胸脯保证。
从一个平凡的商人蜕变成简在帝心的天子近臣,这一年多王贺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果没有天子的青睐他根本不会有今天。
是以王贺年决定为了天子他可以去做任何事。
哪怕是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
“拿下江西朕就有信心攻打两广、福建了。”
朱由榔不是不知道广州、福建等沿海地区的重要性。
只是江西一日在满清手中,明军就随时可能遭到偷袭。
如果明军发兵攻打广州、福建时,清军从背后杀出那后果不堪设想。
湖广是朱由榔好不容易好不容易才打下来的,自然不能这么轻松的就丢掉。
有风险的事情明军不是不能做,但一定要做的有价值。
那种把后背亮给对手的傻事朱由榔绝不会做,他不能容忍自己身边有一块飞地,所以江西是必须先拿下来的。
“臣一定竭尽全力!”
“还别说离开蜀中这么久了,朕有些想念皇后和太子了。”
“太子殿下有文阁老辅佐,一定将蜀中治理的井井有条。陛下就放心吧。”
还别说当初把文安之留在成都,确实是十分正确的选择。
太子年幼,皇后又是个女儿身,身边没有个说话有分量的臣子朱由榔真不放心。
现在就稳的多了。
等到拿下南京,朱由榔就想迁都。
届时可以把太子和皇后接来。
...
...
拿下莱州后,登莱一体,于七一时间成为了胶东半岛最闪亮的一颗星星。
他当然知道满清不会坐视不管,所以尽可能的在有限的时间内招兵买马。
哪怕是毫无战斗经验的青壮也一概吸纳。
没有经验可以培养,哪怕在战斗中慢慢摸索也可以。
反正接下来有的是战斗的机会。
其实于七更看重的是沿海的资源。
他命登州城的匠人赶制一些小船。
这样即便有所不测,也可以浮海逃命。
举起义旗后于七现在号称登莱总兵。一众手下也是纷纷改口。
于七可谓是过足了一把官瘾。
“总兵大人,大炮已经全部按照您的要求调试过了,没有问题。”
“总兵大人船坞已经对损毁的桅杆进行修复,船底也进行了加固。”
“总兵大人,东虏派人送来了和谈书。”
这最后一句可是挑起了于七的兴趣。
在他看来东虏这是缓兵之计。
他把动静闹得那么大,连登州知府都宰了,鞑子不可能会善罢甘休。
他们只是在拖延时间行缓兵之计罢了。
而且于七根本没有什么和他们好谈的。
本来就是你死我活的事情,假惺惺的搞什么和谈?
而且和鞑子和谈于七觉得恶心!
“直接把那送训的信使斩了,告诉鞑子没有什么好谈的!”
“遵命!”
“总兵大人咱们也不管那么许多了,就是干,干个痛快!”
...
...
南明第一狠人 第二百九十三章 郑经请缨(第二更!求订阅,求月票!)
郑成功接到圣旨后当即和张煌言商议增援山东的事宜。
天子命他派出至少五千人增援,以表示朝廷的爱民之心。
在郑成功看来要增援山东,走水路是最适合的。
“沧水兄,如今徐州等地尚在鞑子手中,我们如果强攻消耗太大。而且不日就要攻打江西,分不出太多人手在这方面啊。不如直接派人乘船前去登州。反正登莱皆沿海,水师也有港口码头可以停靠。”
张煌言闻言点了点头。
“我也正有此意。只是大木,你觉得由谁去山东最合适?”
如今的于七是一个很好的宣传点,就像当年姜壤、金声桓反正一样。
利用的好了,或许可以让满清治下揭竿而起,即便不能撼动他们的统治,也可以让其掉一层皮。
“本王想让甘辉领兵。”
郑成功毫不犹豫的说道。
“舟山一战,甘辉背负了太多的东西。他一直为此事自责,尽管这件事不是因他而起。所以本王想给他一个机会,让他来证明自己。”
张煌言微微颔首。
“甘将军英勇无敌,一定能够完成好这个任务的。”
便在这时一直侍奉在郑成功身边的郑经猛然道:“父王,孩儿愿意同甘将军一同前往。”
郑成功是怎么也没有料到郑经会主动请命的,直是吃了一惊。
“这种事情你凑什么热闹。”
“父王,甘将军能去,孩儿为何不可?都是替大明做事,难道还要分什么高低贵贱吗?”
这屋里除了郑成功和张煌言没有别人,郑经遂不作掩饰。
“与甘将军相处的这些日子,孩儿学到了很多。如今山东方面如果能够打开局面,对大明光复大计大有裨益。孩儿不能只坐在南京城里什么都不做啊!”
郑经说的十分真诚,郑成功听了也是很感动。
其实他对于接班人的培养一直很重视,郑经如今年纪大了也该出去历练历练了。始终把郑经圈养在身边他怎么可能成长?
郑成功倒是不担心郑经结交大将。
因为甘辉这些大将都是郑成功亲自带出来的,他有十足的信心。
郑成功倒是希望郑经能够拉拢培养一些属于他自己的心腹。
这样将来郑经接过他的衣钵,也能够快速稳住局势,不至于局面混乱。
“经儿,你可想清楚了?率兵前往山东不像在镇江守城那么简单,局面有可能十分凶险。”
郑经早就下定了决心,此刻拍着胸脯保证到:“父王且放心,孩儿一定会照顾好自己的。有甘将军辅佐,孩儿一定不会让父王失望。”
郑成功拍了拍郑经有些稚嫩的肩膀,赞道:“好孩子。”
张煌言也是很欣慰的。
记得他刚刚见到郑经时,这个孩子还有些显得畏手畏脚。
但经过一年多的磨砺,郑经如今已经能够主动求战了。
虽然还没有到能够独当一面的地步,但这种成长的速度着实喜人。
照着这个速度下去,郑经迟早有一天也能够像乃父郑成功一样成为国之栋梁。
“世子,老夫有一句话要嘱咐你。”
“世伯请讲。”
郑经转向张煌言,态度十分恭敬。
“山东战局尚不明朗。但无论如何,世子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如果情势不妙可以及时撤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张煌言之所以这么说就是担心郑经太过年轻不懂变通。
战场之上,局势瞬息万变。
即便是经验再丰富的将领也有吃败仗的时候。
根据局势及时作出调整,保全实力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
张煌言有直觉,清廷肯定会对于七进行围剿,哪怕天子和郑成功都派出援军前去援助,在绝对兵力上明军还是会吃亏的。
这种情况下若能逆势而为彻底控制山东自然是最好的,但如果打不下来保存有生力量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一直以来郑经对张煌言都是很钦佩的,不仅仅是因为张煌言替他说话,更是因为张煌言一心为国的举动。
他冲张煌言拱了拱手道:“世伯且放心,我一定不会鲁莽行事的。”
“如此便好。”
张煌言欣慰的点了点头,看待郑经就像看待自己亲生儿子一样。
郑成功看着郑经也是十分自豪,儿子终于长大了啊,可以替他分忧了。
虽然不免有些替郑经担心,但是郑成功还是更希望看到儿子成长的。
“父王亲自替你送行!”
...
...
一应事宜准备妥当,郑经率领二十余艘大号福船出海北上。
每艘福船可以坐下两三百人,别看一共只有不到一万人,但是这确实明军精锐中的精锐。
天底下没有一个父亲不疼儿子。
郑成功也一样。
他亲自挑选了最犀利强大的船只,郑经统领的这支水师可谓是船坚炮利,即便是施琅如今组建的水师也无法与之媲美。
由于如今淮安、扬州、徐州各府都在满清手中,故而郑经下令尽量距离海岸线远一些,避免与满清军队有过多作战。
他们此行目的是援助起义军,而不是和南直隶满清军队缠斗。
分清主次十分重要。等到明军在山东站稳脚跟,随时可以和南京的军队合力围攻扬州、淮安。
届时要拿下此地会更容易。
由于走远海的缘故,一路上船队几乎没有遇到什么船只,就连商船都没有。
放眼望去,尽是茫茫大海。
对一般人而言,这未免有些寂寞。
郑经是海的儿子,对此自然没有什么不适。
甘辉的心情也是十分激动。
他等了许久终于等到了这个领兵出战的机会。
殿下还是信任他的啊。
更为重要的是,世子殿下也在此次增援山东的军队中。这样全军士气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会更强。
以前甘辉是不怎么往北方走的,到舟山就算是最北了。
这一次却是给了他机会。
他发现北方的海和南方的海有很大不同,最大不同就在于北方的海更为凶猛,巨浪拍打在甲板上溅的船员一身。
就连在船上活了一辈子的甘辉都觉得有些发晕,更不用说郑经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