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不负大明不负卿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十光

    再一追问,为什么要亲近朱翊镠还不是因为万历皇帝越来越疏远他,而且明显感觉到时不时地借题发挥找他的茬儿。

    这才是根源。

    五十万两银对他而言多吗扪心自问,当然不多,朱翊镠估计得没错,他拿得出来。

    关键是,出五十万,是给朱翊镠作为饯行之礼的……那家伙要离京去外地啊!

    他是司礼监掌印,岂能不知道亲王一旦去了外地,就永远没有回京的机会

    那他的担忧、他的幻想……全部将化为泡影。

    这才是他心中真正的痛!

    五十万,如果能消除他心中的痛,又算得了什么

    现在的问题是,五十万不能不给,给了就相当于打了水漂……朱翊镠离京,永远都没机会回京,那对他还有什么好处

    更别提他的什么幻想了。

    心下郁闷,冯保便一人去了自己琴房,取出一张锦琴来。

    每当心情郁结,他就喜欢借助弹琴来舒缓一下情绪。

    这张锦琴是唐朝宰相令狐楚家中传下来的宝贝。

    令狐楚一生仕德宗、宪宗、敬宗三朝,也是中兴名臣。令狐楚通晓音律,家中养了一班歌伎。

    说起锦琴,一般人首先会想到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那首诗。但内行的人其次还会想到令狐楚(曾举荐、教过李商隐,尤其是骈文技巧)。

    冯保坐在锦琴前,抚摸着琴身两端用宝石镶出的回形花纹,他用手轻轻地一拨,羔羊皮制成的丝弦立刻发出润厚的回声。

    冯保左手抚琴,右手按弦,令狐楚填写的《宫中乐五首》,在他的弹奏下吟唱出来了。

    楚塞金陵靖,巴山玉垒空。万方无一事,端拱大明宫。

    雪霁长杨苑,冰开太液池。宫中行乐日,天下盛明时。

    柳色烟相似,梨花雪不如。春风真有意,一一丽皇居。

    月上宫花静,烟含苑树深。银台门已闭,仙漏夜沉沉。

    九重青琐闼,百尺碧云楼。明月秋风起,珠帘上玉钩。

    一曲弹罢,冯保还沉浸在唐代宫廷音乐的氛围中。

    比起当下流行的大内御乐,他似乎更喜欢雍容大度激情四溢的唐代令狐楚谱写的《宫中乐》。

    良久。

    冯保自言自语,叹息道:“天下盛明,宫中方可行乐。令狐楚生为名臣,殁有理命,终始之分,可谓两全。先皇四位顾命大臣,如今除了我,只剩下一个危在旦夕,真不知我将来的命运又该如何啊!”

    他嘴里的“先皇”当然指隆庆皇帝。隆庆皇帝临终托孤,其时四位大臣在场:高拱、张居正、高仪、和他冯保。

    高拱在万历皇帝继位不到一个月便被罢黜,已于万历六年家中去世,而另一个顾命大臣高仪在高拱被罢黜后一个多月便病死了。

    除了他,真的只剩下张居正一人,但眼下也是病倒在床。想着自己当下的处境和将来无法预料的命运,冯保更是神伤不已。

    ……




第140章 一个传奇的女子
    汉军争看绣裲裆,十万貂旄一女郎。

    唤起木兰亲与较,看他用箭是谁长

    裲裆,即两裆,古代一种背心,男女皆可用。妇女穿的常饰采绣,所以说“绣裲裆”。

    “看他用箭是谁长”中的“他”,以现在的语法,应为女字旁“她”。

    话说这首诗出自江南大才子、也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即徐文长之手另两大才子是谢缙、杨慎。

    诗是用来记录一位传奇的少数民族女子演武、射猎时的盛景,字里行间表露出徐渭被这位女子的风采所深深吸引,并热情洋溢地赞美讴歌了这位女中豪杰。

    诗中描写的这位女主人翁名字叫作“三娘子”,史称“钟金哈屯”,是蒙古黄金家族广义上指成吉思汗所有子孙,这里指狭义上拖雷、忽必烈的后裔嫡系后裔俺答汗的王妃。

    俺答汗是蒙古土默特部首领,被明朝政府封为“顺义王”,三娘子被封为“忠顺夫人”。

    她可真是一位传奇人物。

    而且,她的传奇完全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力到底怎么传奇,稍后再叙。

    江南大才子徐渭为何识得蒙古族的三娘子呢

    这还得说到大明的一位封疆大吏吴兑。

    吴兑是浙江山阴即绍兴人,他是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重臣。

    吴兑与徐渭是同乡。

    徐渭也是浙江绍兴人。

    他们两人的关系起初还是非常要好的,然而两人的命运却截然不同,有着天壤之别。

    吴兑连举乡试、会试连举就是今年乡试通过,刚好有资格参加第二年的会试,又通过,直接入选翰林院庶吉士,一路官运亨通,直至同时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最后又调至北京担任兵部尚书。

    反观徐渭,论才华,他不知甩出吴兑多少条大街徐渭到底有多牛就不赘述了,相信稍微爱好一点文学的朋友都清楚。

    可徐渭终其一生只是一名生员,即秀才,他总共考了八次三八二十四年都没能考中举人,穷困潦倒苦不堪言似乎这是某一类极致文人的宿命与吴兑完全不同,徐渭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当然,两人有一点是共同的:都走上了人生巅峰。

    只不过是一个高官厚禄生活优渥,而另一个三餐不继,尤其是后半生,经常吃了上顿愁下顿,精神一度失常,曾几度自杀。

    吴兑与徐渭两人没有闹僵之前关系还是没得说。

    万历四年1576年夏,吴兑邀请徐渭来宣府。其实是救济徐渭这个落魄的朋友。

    恰好碰到三娘子率众来贡。

    徐渭见到三娘子演武、射猎的盛况时感慨不已,随性而发,于是作了上面那首诗。

    三娘子虽是蒙古人,可尤其喜欢中原的文化,加上与吴兑情同父女,所以经常来宣化看望吴兑,每次来,她也不避嫌,大大咧咧地就住宿在吴兑的军营中。

    这天晚上,朱翊镠正与李太后一道用晚膳。

    付大海进来汇报道:“娘娘,申阁老紧急求见。”

    这个点儿来,不用说肯定是大事儿。

    况且任命申时行为临时代理首辅时就明确指出:不能抉择的大事直接请示李太后。

    所以,只要申时行来,那肯定是遇到了紧要又不能抉择的大事。

    李太后连忙放下碗筷,准备去暖阁里接待,吩咐付大海道:“带申阁老去暖阁。”

    付大海应声而去。

    这种时刻,朱翊钧自然跟进。

    申时行不是一个人来的,正是领着吴兑求见。

    此时,吴兑总督宣、大、山西三处军务。

    一看两位大臣的神情,李太后就知道肯定有急事。

    简单行礼。

    坐定。

    吴兑急忙禀道:“娘娘,蒙古土默特部遇到了麻烦。”

    朱翊镠思绪飞驰,想着这个时间段历史到底发生什么事儿。

    李太后神情更紧:“何事”

    吴兑与张居正同年,都是嘉靖四年1525年生人。只是张居正高中进士早吴兑十几年。张居正是嘉靖二十六年进士,而吴兑是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

    但吴兑美髭修干,看起来沉毅好谋神采奕奕,与此时此刻病重在床的张居正没有可比性。

    吴兑声若洪钟地道:“娘娘,阿拉坦汗即俺答汗于去年年底去世,吾朝还特意派遣使者携带厚礼前去祭吊。阿拉坦汗去世后,兵权由三娘子执掌。”

    “知道,说重点。”李太后迫不及待。

    “是,娘娘。阿拉坦汗长子黄台吉,素来埋怨他父亲不该与吾朝议和,欲挑起事端,想从三娘子手中夺回兵权,并娶三娘子为妻,遭到三娘子的强烈反对,由此爆发摩擦冲突。娘子一气之下,率领阿拉坦汗生前赐给她用来自卫的一万精骑兵出走。”

    哦,原来如此。

    朱翊镠心下明了,虽然具体细节不大清楚,但他知道三娘子为了顾全大局,最后还是答应嫁给她的继子黄台吉。

    这是三娘子的传奇之一:她不仅嫁给她的继子黄台吉为妻,后来她继子黄台吉病逝1585年,又嫁给了黄台吉的长子扯几克。

    也就是说,三娘子这一生嫁了三次:爷孙三代人。

    这在中原人的认知里,是永远无法理解的,毕竟属于。

    但在蒙古族却是旧俗:父亲死了,父亲的一切自然归继承汗位的儿子所有,包括女人。

    三娘子嫁给阿拉坦汗时才二十岁,阿拉坦汗大她四十多岁。

    “三娘子如今何处”李太后急促地问。

    吴兑答道:“正在微臣军营中。微臣得知消息,怕事态有变,第一时间纵马奔驰至京,请求娘娘与陛下指示。”

    “你怎么看”

    “娘娘,三娘子的一举一动都与北方地区的局势息息相关,夷情向背半系三娘子。微臣以为,吾朝当急速派遣使臣赏赐三娘子,并劝说她切不可与黄台吉大动干戈,否则北方势必大乱。”

    “申阁老,你以为如何”李太后转而又问申时行。

    “臣以为吴大人言之有理。”申时行担忧地道,“只不过,臣听闻三娘子素来崇尚中原文化,并深受熏陶影响,如今却要嫁给她儿子,恐怕她难以接受啊!”

    “娘娘,确实如此。”吴兑忙附和道,“三娘子强烈反对,否则也不至于带兵出走。此事需要尽快做出决定,微臣担心会酿成兵变。”



第141章 巾帼豪杰,天下谁人不识?
    李太后想了想,问道:“吴大人觉得胜算几何”

    吴兑回道:“娘娘,臣不敢妄加推测,毕竟不是当事人,只知刻不容缓,需做最大努力一试。”

    “好,此事便交由吴大人负责。”李太后当即作出决定。

    只是她紧蹙眉头,又问道:“那吴大人是想安抚、劝说三娘子嫁给那个黄台吉吗”

    吴兑微微一滞,轻声反问:“那娘娘以为如何”

    “好吧!此事由你吴大人全权负责。”李太后又重复一遍,随即感慨地道,“可对于一个女人而言,需要莫大的勇气啊。这样吧,只要她同意,有什么要求尽量满足她,本朝可以再封她一次忠顺夫人。”

    “明白,多谢娘娘!微臣也替三娘子多谢娘娘!”

    李太后继而将目光投向申时行,吩咐道:“申阁老,既然此事重大又特殊,那对待三娘子大可不必依据朝廷旧例。”

    “臣明白。”

    “你们还有什么补充的”

    “娘娘,”吴兑忙道,“为了提防黄台吉顽固不化,臣建议做好出兵支援三娘子的准备,同时传令给蓟镇戚大帅,让他亦进入战备状态以应不虞之需。”

    戚大帅,蓟镇总兵戚继光也。

    未等李太后答话,朱翊镠开口说道:“吴大人,此情依本王看,不必过于紧张,黄台吉在土默特部的影响力远远不及三娘子,底下抱怨他或许有,但绝不敢公然与我大明为敌,只要吴大人将三娘子安抚下来就行。”

    吴兑道:“潞王爷,这个道理臣明白,自本朝答应与土默特部互市以来,土默特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此乃有目共睹的事实,即便黄台吉有所怨言,部落的人也不会答应他与本朝翻脸。”

    “那吴大人还担心什么呢”

    “臣所担心的是,三娘子无法接受黄台吉的求婚,那土默特部势必会发生内战。如今漠南好不容易安定下来,蒙古其它部落也得以平衡发展。一旦土默特部发生内乱,必将元气大伤,那么这种平衡便被打破,不安定的因素随之而来,对本朝不是一件好事,所以一定要竭尽全力阻止。”

    朱翊镠听明白了:“哦,吴大人其实还是担心说服不了三娘子呗”

    “潞王爷,是的。”吴兑道,“这种事只能劝,与她讲清楚个中的厉害,可总不能强迫人家吧”

    “吴大人对自己那么没信心吗”

    “……”吴兑稍稍一滞,心想这个潞王爷……这不是有没有信心的事好不好而是让一个女人嫁给她的儿子,她过不去自己心理那一关啊!

    吴兑回道:“或许,也并非臣没有信心,正如刚才申阁老所言,如果三娘子不喜欢本朝文化,没有受过本朝文化的熏陶,想必她也没有那么大的心理压力。”

    朱翊镠点头,认同这一点。

    忽然他有一个想法。

    反正知道三娘子最后以大局为重,肯定是听了劝的。

    那这个时候,谁充当使者去说服三娘子,回来就是大功一件啊!

    可惜他这阵子太忙,几件大事都赶在一块儿不能离开。加上刚刚又被朝臣弹劾,这风头不适合让他这个王爷出。

    派谁去呢

    若按历史的剧本,是派大臣郑洛去的。

    可在朱翊镠看来,这是大材小用。三娘子之所以能成为一大传奇人物,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她尊重大明,所以大明人士对她赞誉有加。

    但更重要的方面是,三娘子有别人所没有的高瞻远瞩的目光。别看她是一位女子,就是大多数男子都远不及她。无疑,三娘子是个出色的政治家。

    朱翊镠相信三娘子率兵出走只是出于女人的本性一时想不开,给她一点时间应该就会豁然开朗。
1...5455565758...18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