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大明不负卿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十光
鉴于此,朱翊镠道:“娘,孩儿倒是可以举荐一人充当使者,去说服三娘子。”说心里话,他真想自己去。
“谁”
“翰林院侍读曾朝节。”
“为何举荐他”李太后诧异。
申时行更加诧异,第一个念头朱翊镠肯定是寻机报复曾朝节。
明摆着嘛,曾朝节弹劾他,他便派曾朝节去完成这个艰难的任务。一旦失败,那就成了罪人。
朱翊镠回道:“娘,曾朝节口才好,逻辑强。”
“不可。”吴兑当即反驳道,“娘娘,潞王爷,不是臣看不起翰林院的一名侍读,此事非同小可,臣以为,当派出一位重臣,前往充当说客,方显本朝的重视。”
朱翊镠不以为然:“不是还有吴大人吗其实有吴大人一个,本王相信就差不多了,三娘子只是需要静一静。”
“静一静”吴兑问号脸。
“对,让三娘子一个人静一静,她会想明白的。”
“潞王爷认识三娘子吗”
“认识,当然认识。”朱翊镠毫无违和感地回道。
吴兑却犹然不信,所以情不自禁地看了申时行一眼。
申时行微微摇头,给吴兑递过去一个讳莫如深的眼神,好像在说潞王爷的话听听就好不必当真……
“镠儿,又在胡说,你何时见过三娘子认得她”
朱翊镠音韵铿锵地道:“娘,三娘子生于蒙古贵族,是瓦剌奇喇古特王后绰罗斯氏的女儿。她天生丽质,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性格豪爽,尤其擅长歌舞骑射。她堪称允文允武、胸襟开阔、通达事务的女中豪杰,二十岁嫁给阿拉坦汗,辅佐阿拉坦汗扩展疆土,发展漠南经济,并毅然随夫出征瓦剌,深受土默特部民众的喜爱。”
李太后脸上有光。
申时行和吴兑均感不可思议。
朱翊镠接着说道:“三娘子深受阿拉坦汗的宠爱信任,为阿拉坦汗诞下一子,取名卜他失礼。三娘子出嫁之时,正值本朝与塞外草原的关系极度紧张时期。面对剑拔弩张的严峻形势,三娘子以其聪明才智力排众议,积极主张与本朝和好。经过她的不懈努力,双方终于宣布休兵罢战,化干戈为玉帛,实现了通贡互市。”
李太后微微点头,听得十分入神。
申时行和吴兑彼此看了对方一眼,神情复杂。
朱翊镠继续:“与本朝实现通贡互市后,塞外草原上几千里的边境地带很快出现一派祥和、安定、繁荣的好气象。自此,朝廷无后顾之忧,戎马无南牧之儆,边氓无杀戮之残,师旅无调遣之劳。”
“另外,三娘子还主持修建城池,待修成之日,本朝赐名为归化城。就在不久前,阿拉坦汗去世,三娘子深明大义,立即将这一消息呈文告知本朝政府,并上贡马匹、镀金撒袋、弓箭等,以表示继续忠顺本朝。三娘子真乃巾帼豪杰!天下谁人不识”
听完朱翊镠这番话,申时行和吴兑不知道说什么好,不约而同想着潞王爷何时想像个百事通居然对三娘子的事迹如数家珍!
真是怪哉!
……
。
第142章 继续蹦跶的朱翊镠
还能说儿子胡闹吗
儿子对三娘子的了解竟如同她念经诵佛一样熟悉而又自信李太后惊讶中带着几分欣喜,一时也不知道反对还是赞成。
她只好问申时行:“申阁老,你以为曾朝节能否堪当重任”
申时行再次展现出他那谁也不得罪只想做老好人的一面,如是般回道:“娘娘,不料潞王爷对三娘子竟有如此的了解与研究,所以才会信心十足而吴大人与三娘子有过命的交情,理应判断也不会错,臣一时真的难以抉择。”
“那你以为派谁跟随吴大人去合适”李太后又问。
让申时行更是感觉为难,这时候若举荐一人,那不是摆明了与朱翊镠过不去吗现在有几个不知道这是最忌讳的事儿
吴兑身为三朝老臣,当然能够看出申时行的心思。
他也实在没有料到朱翊镠对三娘子居然熟悉到这个程度,若一味坚持,似乎也况且听李太后问话的语气,有几分向着儿子的意思。
加上申时行是张居正的得意门生,边关大将都是张居正一手提拔的,像之前的谭伦、王崇古、方逢时,现在的戚继光、郑洛和他可以说,没有张居正,便没有他们这批人的独立超然的地位。
在张居正治理的时代,督军和总兵官的权力都很大,可以不受朝廷派来的不懂行的监军很多时候是太监的掣肘。
因为张居正在担任内阁辅臣还不是首辅的时候,同时兼任了两年兵部尚书,对此有相当的研究,尤其是对九边的总兵、督军,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并赋予他们相当的权力。
像吴兑这些人,进士出身然后领兵,没有不感激张居正的这也是张居正时代猛将多且有名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爱屋及乌,吴兑对申时行自有感情。
一念及此,他帮衬着说道:“娘娘,既然潞王爷如此有信心,那就让曾朝节随臣去吧。不过臣有个请求,恳请娘娘和陛下赋予曾朝节钦差的身份。”
吴兑的请求很好理解,还是嫌曾朝节一个侍读分量不够,因此要授予他钦差的身份。
李太后当即表态:“这个容易,准。”
“娘娘,那就让曾朝节明日一早随臣出发。”
“好!申阁老,你马上传本宫懿旨与曾朝节知悉。”
“是。”
此事就算这样议定了。
申时行与吴兑辞别李太后与朱翊镠,出了慈宁宫。
一出来,申时行便问道:“有信心吗”
“不好说,但太后娘娘有重诺在先,姑且一试吧。”
“与你不妨直言,并非因为潞王爷推荐我担任临时代理首辅,所以向着他,最近潞王爷的眼光和想法超出一般人。”
“哦是吗何以见得”
“一言难尽,走,今晚去我府上停宿一宵,待安排好曾朝节的事,回来与你秉烛夜谈。”
吴兑点头答应。
反正要明日一早出发,眼下张居正府邸又不让随意进出。
次日。
朱翊镠老早就起床了,有几句话他想与吴兑和曾朝节交代。
却被付大海拦住。
付大海语重心长地劝道:“潞王爷,难道还想被朝臣弹劾吗俸禄与补给都整没了,别连封地最后也给整没了呀!”
“去,乌鸦嘴。”朱翊镠一脚踢在付大海屁股上。
付大海挨了一脚也不放弃:“潞王爷,您总喜欢这样多管闲事,奴婢可不是危言耸听!”
“滚,什么叫多管闲事啊”朱翊镠白了一眼,“本王姓朱,难道不能为朱明王朝效力吗”
“不能,因为您是王爷。”付大海硬着头皮,掷地有声地道。
“娘都允许了,你管个卵子”
付大海很不想听这两个字,但仍苦口婆心道:“潞王爷,娘娘只是因为疼爱您,所以不想打击您的信心,可并不等于她认同您的做法。”
“你咋知道”
“奴婢看得出来呀!只是潞王爷乐此不疲深不以为然罢了。”
“滚开,别啰嗦,你懂个屁好好向小康子学学,看他,从不敢违抗本王。”朱翊镠抬腿又要踹。
付大海连忙一闪,躲开了,无奈地摇了摇头,叹息道:“奴婢是真的关心潞王爷才费尽心机相劝啊!”
“谢谢啊!”朱翊镠带着两分揶揄的口吻拂袖而去。
心里不平地道:切,我还用你劝不仅多出你们几百年经验,而且知道未来历史的走向,你丫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吗
尽管挨了踢挨了骂,付大海也还得乖乖地追上去。
因事态紧急,吴兑带着曾朝节一大早便出发了。
朱翊镠骑马,刚好在出京的路口赶上:“吴大人,且慢。”
送吴兑出京的有申时行,还有兵部尚书梁梦龙。
因梁梦龙之前总督蓟、辽、保定军务,与吴兑很有交情。
见是朱翊镠赶来,几位大臣纷纷下马行觐见之礼。
朱翊镠也翻身落马。
吴兑行完礼后问道:“不知潞王爷急着赶来,有何吩咐”
“确实有两句话想嘱咐吴大人。”
“潞王爷请讲。”
“首先代本王向三娘子问好,本王已仰慕她很久了。若有机会,定前去拜会。”
“好!臣一定为潞王爷带到,也替三娘子感谢潞王爷。”
“还有一件事,刚好申阁老和梁尚书也在,待吴大人回去,请尽快派人通知宁夏灵州今宁夏灵武参将许汝继,让他提防土军的两个头目杨文遇和马景。”
“这是为何”
不仅吴兑,旁听的申时行和梁梦龙也异口同声地问。
但不同于吴兑,申时行和梁梦龙第一念头,还以为朱翊镠又在胡闹呢。
朱翊镠回道:“西北边境士兵不堪剥削与压榨,兵变频繁发生,当地土军尤为猖獗,杨文遇和马景便是其中两个代表。”
此情梁梦龙和吴兑很清楚。申时行像张居正一样,一生没有做过地方官儿,但对西北局势也有一定的了解与判断。
三位重臣都知道朱翊镠说的情况属实:边疆卫所士兵生活很苦,他们一方面要抵御蒙古未归附大明的骑兵,一方面还要趁时耕作。
在农业生产中,各种差役赋税繁重,本来士兵的待遇就低,领不到军饷是常有的事,加上军官肆意剥削,随意克扣,并侵占屯田,所以西北边境的中下级士兵经常发动兵变。
只是,他们三位重臣非常奇怪,朱翊镠怎么忽然提及这个事而且一本正经的样儿,显然没有说谎,宁夏灵州现任参将确实就是许汝继。
:关于吴兑,因为与三娘子的关系,为了故事情节需要,对他的职位稍有改变。
此时万历十年,吴兑应是接替梁梦龙总督蓟、辽、保定军务,也就是梁梦龙的下一任,而非文中所述的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
但他确实担任过此职,只不过那是万历九年之前的职务。
在此特别说明。
还是一如既往地跪求啊!
身为湖北人,被禁足在家哪儿都去不了太郁闷,每天只能指着你们的收藏、票票、评论、打赏过日子了!!!
第143章 惊煞重臣
吴兑最为诧异。
昨晚朱翊镠对三娘子的认知就已经让他诧异了一回,莫非连灵州参将许汝继也认识
三娘子颇负盛名,对她有所了解尚可以理解。
但许汝继只是边疆地区一名参将……朱翊镠才十几岁,怎么可能,又哪有机会认识呢
而且,还煞有其事地指出当地土军的两个头目杨文遇和马景,要知道这两个人吴兑都不认识呢。
这太不可思议了!
吴兑不禁问:“潞王爷,提防杨文遇和马景两个,难道料准他们会发动兵变吗”
朱翊镠回道:“若不采取强烈的措施,何止发动兵变那两个鬼东西还要杀许汝继呢!”
“杀谁”吴兑一怔,还以为是自己听错了。
“杀许汝继啊,所以提醒许汝继参将趁早提防、留心。”
“这……不会吧”
“未雨绸缪,及早防范总不是坏事儿,灵州卫所士兵的处境,想必吴大人也心知肚明。”
吴兑听了点点头,边疆士兵的处境他当然清楚:“这个臣知道,可臣想不明白的是,潞王爷如何认识许汝继参将又如何料知杨文遇和马景两个图谋不轨呢”
朱翊镠慢悠悠地道:“认识许汝继不足为奇,就像认识三娘子一样啊。至于料知杨文遇和马景极有可能发动灵州兵变,那是根据灵州卫所的实际情况,再加上许汝继参将的性格推测出来的。”
当然认识许汝继,此人此事《明史》上明确有载,又非朱翊镠杜撰:“(万历十年)甲午,宁夏土军马景杀参将许汝继,巡抚都御史晋应槐讨诛之。”
朱翊镠接着道:“其实,不仅灵州卫所士兵的实际情况糟糕,全国各地其它地方也好不了多少,甚至包括杭州。”
说到“杭州”时,朱翊镠刻意将目光投向申时行和梁梦龙两个,看了他们一眼后继续说道:
“发生兵变的地方不少,但杀死大将的不多,所以本王特意赶来提醒吴大人通知许汝继做好准备。许汝继参将御下过严,小犯者必绳之以军法,以致士卒怨言大生,偏偏许汝继得知后,没有安抚反而变本加厉,结果士卒更加愤恨。”
说到这儿,朱翊镠意识到自己的话可能会毁灭许汝继的前途,所以口风一转:
“本王之所以昨晚没有在娘亲面前提出来,就是怕对许汝继产生不良影响。本王这般评价许汝继,并没有责备他治军的问题,治军非儿戏,当严厉。”
“是是,潞王爷言之有理。”吴兑连连点头。
朱翊镠接着又说道:“只是灵州卫所的情况很复杂,而杨文遇和马景又来自土达,性格素来犷悍,对那样的人过于严苛,势必会引发不满,因此需要特别提醒许汝继,以防酿成兵变。”
当说起“土达”的问题时,吴兑包括旁听的申时行和梁梦龙,都对朱翊镠投之以惊讶的目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