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唐晓非
那群人不要脸,他皇帝还是要脸的。
虽然平日里的手段粗暴了一些,脸皮厚了一些,但此事关乎赵氏名声。
总之,大宋以前,可从未暴露出宗室敢如此贪婪的。
赵桓找了半天,好在没有找到赵构的名字,不然以他对赵构的了解,怕是要下杀手了。
徐处仁还在为水泥路的事情忙着,突然接到皇帝的传召,他放下手中的事,立刻离开政事堂,向内宫赶去。
“臣参见陛下。”
徐处仁猜想,皇帝传召自己,应该是议论岳飞的事情,毕竟,秦桧现在天天逼着皇帝办了岳飞。
“徐相公,坐。”
“谢陛下。”
赵桓便将罗淙的那份奏疏递给了徐处仁,后者越看越心惊。
“这”
“徐相公,有什么好的办法”
徐处仁心中一凛,身为人臣,最大的忌讳就是参与天家的私事。
自古参与皇室私事的大臣,都不得善终。
但是,此事已经不能严格算是皇室私事了,它严重影响到了民事。
每年200万石的粮食,被动了手脚。
从西南运到江陵府的路上,有水路,有山路,粮食坠崖,或者沉水,是朝廷接受的合理事件。
到江陵府后,有一定的误差,也是合理之中。
但200万贯,这个数字太大了,已经远远超过了朝廷的容忍范围。
看来,从运输粮食的源头,就存在问题,在交州,这事就被人动了手脚。
“陛下,臣以为,从交州到江陵府的所有涉事官员,都应当严格查办!”
“朕不是问你官员们当如何处理,朕是问你,宗室当如何处理。”
徐处仁有些蛋疼,他想着避开宗室的话题,但皇帝已经明说了,叫你来不是问你怎么处理官员的,因涉事的官员,肯定都是要处理的。
现在让朕头疼的是,宗室当如何处理。
家丑不可外扬,当年的肃王案已经让皇室蒙羞了。
徐处仁猜测着皇帝的心思,皇帝肯定是要处理宗室的,不然不会叫自己来。
但皇帝又不想公开处理,毕竟太过骇人听闻,这事传出去后,皇室的威信将为受到打击。
“陛下,既然济王如此热爱粮食,何不将他调到盛产粮食的交州之地”
徐处仁这么一说,赵桓眼睛就亮起来了。
交州啊
好地方啊!隔壁的真腊更好,把济王往那里扔,再给他一支军队,让他在那里圈地为国。
反正这个时代,那些小国是没有严格的国界的,有大片大片空地闲置着。
如果真腊不答应,就给济王增加兵力。
赵桓老早就想着要把赵宋的宗室们各自发配到其他的地方,例如南洋塞一大批,漠北塞一大批。
以后征服的南半球大陆,又塞一批,还有更远的西方。
这就是当年周王室的分封制度。
分封制度有利也有弊。
弊端就是后期容易尾大不掉,但利也很明显,大大减少了初期的管理成本。
有点类似后世那些大型城市加盟商的概念,可以加速地盘扩充的速度。
不仅如此,还可以为中央帝国竖立一些潜在威胁,不至于中央帝国在大一统中,越来越保守,以至于让所有的矛盾都停留在了帝国内部。
从而导致内斗越来越严重,制约各项文化和科学的发展。
只要这种潜在的威胁不是异族的威胁就可以了。
即便哪天,某个诸侯王要反,那也是同族的战争。
那之后的事,赵桓就操心不了了。
他也只是一个凡人,哪能帮后人解决所有的问题,江山能否坐稳,还不都看自己的能耐。
即便是秦始皇,够牛了,生前操心了那么多,继承人出了问题,帝国也是分分钟崩了,那能怪秦始皇吗,还不都是胡亥那头蠢驴自己脑残。
和徐处仁简单聊了聊,赵桓就让徐处仁退下,然后,他自己开始梳理所有宗室。
那些锦衣玉食的宗室们还并不知道,此后,他们的命运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三百六十八章又开始演戏的皇帝
宗室在大宋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
大宋宗室主要分部在三个地方,东京、洛阳和应天府。
东京的宗室,是太宗赵光义一脉,洛阳宗室是魏王赵匡美一脉,应天府宗室则是太祖赵匡胤一脉。
仁宗以后,宗室人数暴增,所以朝廷设置了大宗正寺来管理宗室。
宗室成员是可以参加科举做官的,只不过朝廷会定期拨钱养着宗室。
宗室里有少部分子弟也在朝为官。
例如太宗一脉的赵士(niao),按照悲愤来说,还是赵桓的叔叔,现任郑州观察使。
这官职可不是赵桓开的后门,是政事堂按照其政绩做的严格考核,来安排的。
例如太祖一脉的赵子崧,任淮宁知府,他的官职也是政事堂按照政绩来做的安排。
不过,这只是极少部分,大多数宗室子弟都靠朝廷养着。
这些天潢贵胄,生下来一辈子都不愁吃穿。
尤其是太宗一脉,与当今皇帝更加亲密,所以基本上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许多有权势的人,或者有钱的富商,都想与宗室结上一些关系,让自己显得更加尊贵一些。
但也正因此,宗室生活糜烂、**,随着人数增多,还加重了朝廷负担。
就去年大宗正事赵仲琮给的最新人数汇报,整个宗室人口已经超过5万人了。
大宗正寺要的钱一年比一年高,去年一年的花费达到1000万贯。
这笔费用,赵桓更愿意用来去奖励给搞发明创作的。
更愿意赏给边关的将士们,即便是给到政绩好的官员,也是好事。
却要给到白吃白喝,还尽给他添麻烦的宗室。
这笔账,赵桓怎么算都觉得是亏的。
更何况,现在宗室们搞事,每年从他这里拿这么多钱还不满足,居然将触角伸到了朝廷的运粮,并且是最肥的一块上。
犯了事,肯定要罚!
照顾到皇家的威严,罚这种事,不能昭告天下,不然皇家声誉扫地了,他皇帝的威信也会受到打击。
但一定要罚到,以后的宗室都不敢这样恣意妄为!
并且,赵桓还要趁机解决掉宗室吃皇粮之患。
作为穿越众,从现代管理学来说,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是潜力股,废掉的员工,有一大半的原因是公司体制问题。
同样,宗室之所以废,并不是他们生下来的基因里就含有废物基因,是环境影响了他们。
那就换一个环境!
也好为大宋以后的广施教化做先锋!
赵桓受到罗淙的奏疏后的第二天,政事堂才送到罗淙的关于江陵府皇粮案的汇报。
这件事瞬间震惊了政事堂所有官员。
与岳飞案不同,在这件事上,政事堂所有官员都选择了集体装聋作哑,谁也不愿意去干涉皇家内部的事。
但每一个人都在关注着,皇帝接下来会怎么处置这件事。
若皇帝只罚贺远山这种官员,而包庇了宗室子弟,自然是会引起人心不满。
若是皇帝要处置宗室,这件事三地的宗室成员都有涉及,当如何处置
大宗正事赵仲琮汗如雨下,他飞奔到内宫,刚进入皇帝的书房,就跪下来了:“罪臣参见陛下!”
皇帝的一张脸阴沉得吓人:“你何罪之有!”
最怕的就是这种,明明已经铁证如山了,明明就是叫你来问罪的,却还不说出来,还故意问你你有什么罪,让你自己亲口老老实实全部说出来。
“罪臣管教无妨,指使宗室纲纪败坏,祸乱国朝,死罪!死罪!”
“朕问你,鲁郡公和魏县公之事,你可知情!”
“罪臣不知,若是罪臣得知他们有僭越之举,会立刻禀明陛下!”
说不知情,那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但现在重要的不是他赵仲琮知不知情,而是要他赵仲琮去干事。
干什么事
当然是杀人的事!
出了这么大事,当然是要有人死的。
为了尽可能做一个好皇帝,杀宗室的事,自然是交给赵仲琮下手。
赵桓站起来,他随手拿起自己的御刀,将宝刀从刀鞘中拔出来。
这是一柄笔直的刀,看起来非常俊美,且具有咄咄逼人的杀气,有点像前唐的唐刀,是军器监为赵桓打造的天子御刀,铁血如泥,一般的刀遇到这把刀,就像纸糊的一样。
赵桓拿了一张手帕,轻轻擦拭着自己的爱刀,皱起一对剑眉,棱角分明的脸刻着森森杀意。
“朕将宗室交予你掌管,出了这么大的事,你不知情”
“罪臣该死!罪臣该死!”
皇帝不说话,赵仲琮跪在地上,一动不敢动,他感觉心头好像压了一座大山。
时间仿佛都过得非常慢,大片大片冷汗从赵仲琮额头哗哗直流,打湿了他的衣衫。
“你说,当如何处置”
皇帝的每一个字,都重如千斤,压在赵仲琮心头,让他喘不过气。
“回回禀陛下,臣以为,当当杀!”
赵仲琮本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精神说着。
看皇帝这架势,不死人肯定是难平息皇帝的怒火了。
皇帝又沉默下来,这就让赵仲琮摸不透了。
“当杀谁”
“鲁郡公和魏县公,以及济王赵栩”
赵仲琮屏住呼吸,一颗心提到嗓子眼处,关乎到他自己生死的时候到了。
赵桓又沉默片刻才道:“他们好歹也是朕的族人,皇亲国戚,赵栩更是朕的弟弟,如此处置会不会过于残忍”
赵仲琮微微一怔,他抬头看着皇帝,差点就认为自己猜错了,但随即一想,心中高呼,一定不能被表现迷惑,皇帝就是想让这几个人死,只是想让自己做这把刀而已,这是他惯用的伎俩!
“陛下乃圣明之君,自不会徇私枉法,臣认为该杀!决不能姑息!不肖子孙祸乱国朝,愧对太祖太宗!”
“你先退下!”
赵仲琮如闻天籁,皇帝这句话的意思也很明显了:下去吧,你不用死了,让朕先做作秀,你要配合一下。
“罪臣告退!”
在接下来的几天,赵仲琮整个人像是打了鸡血一样,不断上奏,要求严惩宗室屯粮案。
但皇帝就是不见他,终于在一天的清晨,赵仲琮一头撞在皇宫的柱子上,他悲呼道:“宗室祸乱国朝,若天子不杀一儆百,无颜面对列祖列宗!”
这事,大臣们就乖乖在一边看戏。
大宗正事赵仲琮因此事不惜以头抢柱,皇帝闻之大惊,连夜去赵仲琮府上探望。
随后,赵仲琮以万字书上表天子,要求天子处死鲁郡公、魏县公和济王赵栩。
第三百六十九章绝望的宗室
宋朝的爵位一共十二级,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
按照大宋的官阶品级来划分,鲁郡公是正二品,与宰相一个级别!
他是太祖一脉,郡公的爵位一直保留着,不会因为年代的久远被废掉,只不过每一代的郡公都要重新接受封号。
鲁郡公赵宏毅在应天府深居简出,但其名望却在应天府颇为显赫。
应天府是大宋前南京,这里有一些名门望族。
而赵宏毅,在这些名士心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人们皆称赞鲁郡公为人雅达,仁义贤良,愿意与他结交。
每每,郡公府便宾客满座,无论是宰相之亲,或富商豪强,都争先恐后。
不过,这是赵宏毅在外人面前的印象,有钱有权,谁还不会粉饰粉饰自己呢
他在皇帝这里,还有另一个形象:私吞良田,草菅人命,跋扈不仁,教子无方……
无论多么牛逼的先祖,富贵了几代人之后,都会出现腐化。
这跟基因没关系,跟传说中的血脉之力也没半毛钱关联。
每一个人,都是凡人,凡人走正路很难,走偏路很简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