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唐晓非
这样,他只能回去减少人员了。
徐处仁道:“不能涨价,本官给你设立一个特殊时间,今年,朝廷的运输价格,本官给你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你要维持原价。”
徐处仁显然已经掐指算好了的,朱青的粮价从三贯每石涨到四贯每石不合理。
他的运粮费占比是十抽二,根据他7月运回来的货量来计算,将运粮价格压三分之一下来,不说他能和之前赚的一样多,肯定可以节省出一笔钱,够他活下来。
“不仅如此,本官还能保证,粮食供应方的价格,不会上涨超过三成。”
朱青听后面露难色:“这……草民还是亏本。”
徐处仁面色不悦:“国难当头,朱员外莫非要发国难财不成!”
徐处仁当场质问,吓得朱青一身冷汗,连忙道:“如此,草民分文不涨。”
朱青心中非常清楚,朝廷能保证供货方上涨不超过三成,那这个供货方肯定是朝廷的商社无疑。
徐处仁也不再说什么,朝廷还是需要朱青这样的粮商的,把他们压太狠了,谁来卖粮食
按照与朱青达成的协议,朱青的粮铺注定要在接下来半年有一个大丰收。
货源充足的情况下,压低价格,客户当然会首选这里。
这是在逼迫其他粮铺降价,硬性从粮商手里压利润下来。
徐处仁自己也算过,即便这样压,也绝不会真的压死那群粮商,他们完全有实力支撑半年。
这半年时间,交州会源源不断有大批量粮食进入荆湖路和京畿路,来缓解粮食的压力。
将这事办妥后,徐处仁非常自信地跑到皇帝那里汇报了一遍。
“这事交给徐相公,朕是放心的。”
这是皇帝给出的赞扬。
见皇帝似乎并不太上心,徐处仁有些奇怪了,皇帝不是一直都很关心粮食的吗
怎么最近一段时间,心不在焉的
总是在观稼殿里摆弄他那些奇怪的庄稼。
徐处仁倒是也拿了一些,交给陈旉在官田里试种,但他还是非常好奇,皇帝怎么对这些东西格外的执着。
难道这东西能喂饱大宋百姓不成
“上次给你的种子,都吩咐种下去了吗”
“都种下去了。”
“全部种下去,过三个月,就会成熟了。”
“是!”
徐处仁也不知道皇帝所说的成熟到底是指什么成熟,长出来到底是什么样的。
皇帝这样神神秘秘,激起了他强烈的好奇心。
看着正在忙碌的皇帝的背影,徐处仁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皇帝似乎也在悄悄发生变化。
比起刚登基那时候的锋芒,现在的皇帝,在面对许多事上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从容。
徐处仁心中叹了口气,只有他能深切体会到,治理一个泱泱大国,有多难!
他能体会到皇帝的不易,那种万钧加于一身的重任。
最重要的是,新政虽然依旧在全力执行,但上上下下,却有很多很多问题和矛盾。
新派也在分化,保守派隐藏起来,披着新派的外衣,伺机而动。
江陵府事件暴露出来的不仅仅是宗室问题,还有军方。
朝廷改制所带来的利益重新配置,令无数人露出了嗜血的獠牙。
改制中的理念冲突,利益冲突,在皇帝和首相看不见的地方,都是血淋淋的,那里将人性之恶,体现得淋漓精致。
但又不能简单定义,那种残酷的现象,对大宋是完全无利的。
每天,全国各地,都有无数的奏疏送到政事堂,也有奏疏直接送到皇帝那里。
大臣们正在迅速拉拢自己的势力,为了自己的利益,将一些微小的问题在朝堂上放大,也有大臣刻意压制正在酝酿大祸的问题。
现在的大宋,在皇帝的带领下,就像一辆由参差不齐的材料制作出来的马车,皇帝要用最好的马去拉这辆车,但马车能否承担速度,是最大的一个问题。
对皇帝的争议,无时无刻都存在。
能承担如此大争议,依然负重前行的皇帝,徐处仁第一次内心深处升起了对皇帝的敬佩。
这种敬佩,不是敬佩皇帝的战略眼光或魄力。
而是忍耐力!
换做太上皇,早就做了甩手掌柜,去贪图享乐了。
大臣们纷纷叫苦,被皇帝逼得睡不着觉。
但他们不知道,皇帝也睡不着。
阳光洒落在赵桓的背上,徐处仁突然道:“陛下,臣一定竭尽全力将粮价控制住。”
赵桓背对着徐处仁,在忙自己的:“有徐相公在,朕无虑。”
“陛下保重圣体,臣先告退。”
“嗯,下去吧。”
赵桓撸着宽阔的袖子,继续摆弄他的小辣椒,不时给土豆浇浇水,还施施肥。
前世,他从未下过地。
但是穿越过来做皇帝,居然下地种起庄稼来了。
他自己也没有想到。
而且这种地,种了一段时间,倒也觉得还挺有意思。
他期待着这些小辣椒快点长大,期待红薯和土豆尽快成熟。
红薯和土豆可以喂饱很多人的肚子,而小辣椒,可是一种无比美味的作料。
在收拾完观稼殿里的庄稼后,赵桓便回去换了一身衣衫,带着人出了宫。
ps:限免这个推荐太牛了,涨了6000收藏。。。
不知道订阅会涨多少,我知道一到收费,有些读者就会选择盗版了。
但我还是希望,能多多支持正版。
我需要支持!让我的订阅数据冲起来!
我的写作动力会更足!
成绩好,我就可以全职了!
第三百八十三章赵官人的良田和牧场(第二更!求订阅!)
开封府治下有十六县,位于东京城北面的封丘是开封府粮食产地最多的一个县之一。
当年,封丘的良田,大部分在肃王手中。
肃王案后,这些良田尽归朝廷。
在靖康二年的新政中,朝廷低价转卖良田,封丘有不少田地被普通老百姓买去。
又因为新政大肆减免农税,废除徭役,普通老百姓对粮食的生产热情出现了爆棚。
所以,当赵桓出了东京城,带着人一路北上的时候,看见田野上忙碌的老农脸上挂着笑容。
他们种的粮食,有剩余,剩余的会售卖,有的是拿到镇上的集市,一般都能卖出去。
不过,东京城有不少粮商会找他们直接拿粮食,一次性拿得不少。
这种好日子让封丘的老百姓感受到了天子新政的恩泽。
不过,半个月前,封丘县牛家村发生了一件大事,有人出手阔绰,在牛家村大肆买地,并且将原有的农民出钱雇下来种地。
一年下来拿的钱,绝对比自己种地赚的多。
赵桓带着人一路来到了牛家村,前方大片大片良田,有水池在初秋的风中,波光粼粼。
远方的麦子快要变成金黄色了,风一吹,仿佛弥散着稻香。
而在另一边,却还空着一些田。
华兴商社的老板叶崇快步走过来,作揖道:“官人,按照您的吩咐,已经将种子播种下去了。”
“种了几亩”
“六亩,等接了藤,再扩种。”
看着赵桓身后一大队人马,叶崇心中想着:赵官人出行好气派。
叶崇犹豫了一下,又道:“赵官人,在下有个想法,不知当说不当说。”
“但说无妨。”
“我今早得到的消息,朝廷将对朱青的粮铺进行扶持,接下来东京城的粮价会下降,我们现在进入粮食行当,会不会不太明智。”
赵桓道:“此事你无需担忧,我们种的这东西,生长快,好吃,而且不易损坏,最重要的是好保存,今年冬天,是我们发财的时候。”
叶崇不接,难道那些红薯,能和朱青抗衡。
他可是得到了消息,朱青背后现在站的是当朝太宰徐处仁,有朝廷的支撑。
这个消息一传出去,整个东京的粮商都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喝不进水了。
有人甚至在悲呼,朝廷这是要他们的命。
而赵官人在这个时机要进入粮食行当,怎么想都是在以卵击石。
叶崇也不好多说,毕竟所有的钱,都是赵官人掏的,他把自己的担忧说出来,而最终做决定的还是赵官人。
一边的李秋娥也不无担忧道:“赵官人,我以为,当先盘下一个铺口就可以了,毕竟,我们刚开始。”
赵桓当然知道他俩的担心,也理解他俩的担忧,便道:“不必,先盘下五家,我们种的东西并不能申请专利,到时候生意好了,肯定会有很多人来种植,我们应该能卖多少就卖多少,先把永乐粮铺的声誉打出去!”
李秋娥和叶崇对视一眼,也不太相信红薯和土豆开卖后,生意会特别好,至少不会像赵官人以为的那样。
但赵官人却对红薯和土豆非常自信,他把牛家村的田都报下来了,而且还雇佣了不少人。
万一卖不动,就基本上陪完了。
赵桓下马,走到田里去看了一转,表示很满意。
这些田他也想好了,专门种红薯和土豆,反正那种作物生命力顽强。
冬天的时候就搭大棚,宋代民间是有搭大棚的技术的。
在帛上涂一层油变得不透气,被外界阳光照射后,不容易散射,这项技术,从秦朝开始发端,到宋朝已经比较成熟了。
赵桓做这件事,并不是为了赚钱。
他是皇帝,靠种田赚钱能有什么用
改制分为三种,一种是自上而下的,一种是自下而上的,还有一种是双向的。
朝廷现在被赵桓逼得自上而下改制,但毕竟朝廷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组织,要将事情落到实际处是非常难的,效率是非常低的。
朝廷能做的是把控宏观层面,制定规则,进行监督和审查,权衡大局。
但真正要生产出东西来,在基层迅速做出改变,并且有成效,是需要依靠民间的力量的。
成立永盛商社就是出于这个目的。
现在永乐粮铺,也是出于这个目的。
粮价还需要再降低,就由永乐粮铺来搅局好了!
红薯这东西,易管理,好种植,量大,好吃,能很好保存,而且能作为主食。
视察了一转,赵桓突然道:“叶崇,开十家吧,再增加五家!”
“赵官人,这……”
“相信我,到时候一定很多人抢着买,准备数钱!”
“赵官人,这会不会……好吧,我这就去找商铺。”
“不急不急,我们先去前面的凉亭吃点瓜果,我还有事情要跟你们二人说。”
赵桓便带着叶崇和李秋娥到了前面的凉亭,石桌上早已摆好了瓜果,还有茶。
叶崇和李秋娥开始慢慢习惯这位赵官人到哪里都带着一大队人马,然后什么都被安排好。
“我打算在西北再买下一块地,然后养牛羊。”
“赵官人为何要养牛羊”
“当然是卖给东京城的人吃!”
他此话一出,叶崇和李秋娥着实大吃一惊。
吃羊肉倒好说,倒是吃牛肉是违法的!
朝廷是禁止吃牛肉的!
赵桓神秘地说道:“我有一个朋友在朝中做官,他私下跟我透露,五年之内,牛肉政策必然做调整!”
叶崇惊诧道:“莫非朝廷会允许吃牛肉”
赵桓点了点头,一副商人的嘴脸:“我们现在买地,开始养牛羊,五年之后,我们的牛羊数量已经非常可观,到时候就是我们赚大钱的时候了。”
叶崇和李秋娥脸上的震惊简直用言语无法形容。
原来赚钱是这么赚的,是跟着朝廷的政策来走的。
若是赵官人的消息是真的,那谁要是抓住了这个机会,谁就能赚大钱了。
因为牛肉,很好吃!
至于牛肉很好吃,他们是怎么知道的
这是一个共识,虽然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吃过,但却都知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