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唐晓非
这一次,秦桧让他亲自押送岳飞,不知道又有多少人在背后诅咒他喝水被噎死。
这队人马才走了一小段距离,御街两边,便出现了一些百姓,他们是来给岳飞送行的。
“狗官!不得好死!”
人群中,有人大骂了一声,然后瞬间点燃了人们的情绪。
“狗官,你不得好死!”
“你陷害我大宋的栋梁,不怕遭天谴吗!”
有人哭着喊着:“奸臣秦桧害误我大宋!”
“秦桧和万俟卨都不得好死!”
“……”
万俟卨看到周围这些骂自己的人,非常恼怒,但他不敢乱来。
他知道,自己要是敢在这里抓人报复,被告发后,皇帝会弄死自己的。
所以,他只能任由周围的人骂。
“你们这些无知的平民,岳飞本身就不是什么好人,你们还为他喊冤,被骗了都不知道!”
有几个年轻人在一边嘲笑起来。
“要是岳飞真的冤枉,朝堂诸公会没有人为他求情吗!”
“岳飞打的仗都是假的,都是占了别人的功劳!”
“岳飞根本就不配统领神武军!”
“……”
“你们这么可以这么说岳将军!”
“你们的良心被狗吃了!”
“……”
听见那些人的话,岳飞没有说什么,只是微微一笑,继续向前走。
吴玠在人群中听到这声音后,忍不住皱起眉头来。
他看着那群年轻人,他们约莫十八岁的样子,脸上有朝气,但更多的是稚气。
他们穿着好看的衣衫,享受着东京城的和平。
他们怎会想过,是像岳飞这样的人,提着刀剑,在战场上冲杀,才换来的他们的和平
在他们的人生里,给别人下评判实在太容易了,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说话是他们的权力。
但他们并不知道,那样会寒人心。
无定河边和洪州城外的英雄冢上,青草已经长得很高,和平与自由的风从那里刮过,仿佛在悲伤地呼唤那些战死沙场的将士。
若是他们知道,有人这样说他们,说他们的统帅,忠烈祠的英魂会得到安息吗
等岳飞走远了,吴玠招呼他的几个手下:“你们去把那几个人揍一顿,教训一顿即可。”
赵圆珠抱着怀中的岳霖,和岳云一起,跟着押送岳飞的队伍走了很远,直到走到城门口,目送自己夫君的背影消失。
她的眼泪再也忍不住,夺眶而出。
今日与君别,不知何时能再相见
在城头,一个身高足足八尺有余的男子如同一支挺直的枪伫立着,他旁边站着一个英姿飒爽的女子。
梁红玉道:“夫君,官家这样,不怕寒了将士们的心吗”
“如果一个统帅,因为另一个统帅触犯了军法被罚,而寒心,这个统帅是不合格的统帅。”
习惯了自己夫君的一本正经,梁红玉只是摇了摇头,看见城外们,人群角落里的仪福帝姬,有些不忍。
她仿佛看到自己,是不是有一天,自己的夫君,也可能会触犯军法,和岳飞一般下场
人生啊,潮起潮落。
岳飞从一个种地的农民,到战场上的士兵,又迅速成为军官,参战皇帝发动的好几次战争,为大宋立下汗马功劳,却落得如此下场。
悲哉悲哉!
七月的夏莲开得正盛,远方的夏风从宽阔的平原上滚动,推着青草和田间的麦子此起彼伏,带着水汽和草木清香,向这边扑来。
一大片大一片的白云随意舒展在蓝天上,有的垂到前方的山口。
前方,古道,长亭,有一人骑着高大的骏马驰骋而来。
他剑眉星目,面容刚毅俊朗,着一身白衣,以一根长长白色丝带挽着如玉般的长发,看起来随意,但全身上下都散发出一股高高在上的王者之气。
他后面跟着几个人,都骑在马上。
在方圆几里之外,所有到这边来的路口,都被皇城司卫封死了。
万俟卨很配合得带着人退到远远的地方等候。
岳飞一见来人,微微一怔,连忙行大礼:“臣参见陛下!”
赵桓翻身下马,他深吸了一口气,又看了一眼跟在岳飞身后的王贵、杨再兴等人。
“都是朕的好儿郎!”
赵桓伸出手道:“拿酒来!”
邵成章和谢大海连忙拿着酒和酒碗上前。
“陛下!”
岳飞的声音有些深沉。
仿佛在说,臣有罪!
他始终觉得自己愧对皇帝,皇帝对自己信任有加,又将帝姬下嫁给自己,自己却触犯了大宋军法。
“罪臣无颜再见陛下!”
邵成章和谢大海赶紧倒酒。
赵桓握着岳飞的手道:“来日方长,朕等你回来。”
说完,他接过酒,将酒举起来,道:“喝下这杯酒,来日一道,杀尽贼寇!”
几人只觉得一股豪情涌上心头,将酒一饮而尽。
一切尽在不言中。
喝完酒,岳飞道:“陛下,臣有一个小小的请求。”
“你说。”
“不要为难刘氏。”
“好,朕答应你。”
赵桓心中道:岳飞,看来你不仅仅打仗厉害,你还是个好男人!可惜啊!受伤的都是好男人!你看朕,就从来不受伤,哪个敢来伤害老子,老子就灭了他!
他口头答应着,但那刘氏哪能活着啊。
就算他皇帝不发话,下面的人为了讨好,早就争先恐后去变着花样杀人了。
“多谢陛下。”
其实,刘氏后来听说岳飞飞黄腾达了,去找过岳飞。
岳飞并未责怪刘氏,仅仅只是让人将她送走。
这其中经过,外人不知,而赵圆珠是知道的。
赵圆珠不但没有责怪岳飞,反而觉得他有情有义。
人们并不知道,皇帝在城外,亲自来为岳飞送行。
赵桓目送前方的人消失在天尽头,夏风吹得他衣袂飞舞。
邵成章道:“官家,回宫吧。”
赵桓只是微微一笑,并未再说什么。
夜晚,群星映入池塘。
整个延福宫,都弥散着夏莲的清香。
赵桓坐在庭院中,悠然地乘凉。
邵成章小步跑来,承上了奏疏。
“陛下,江陵府知府罗淙和皇城司总指挥使肖江魏,请辞。”
“为何请辞”赵桓接过奏疏,打开来一看,却是这两人的请罪书。
皇帝将岳飞贬到西北,皆因他二人在江陵府案中的请求。
他们觉得造成这样的局面,使岳飞被贬,是他们的原因,肖江魏更是请辞要到西北。
赵桓微微一笑,心里道:这大宋虽说有不要脸的官员,但也的确有有情有义的官员。
从律法上来讲,这两个人无罪,官场的游戏基本上建立在利益上的。
他们若不出来请辞,皇帝也没有理由去责怪他们,毕竟不是像普通人家那样处理家务事。
不过,赵桓在恶意地猜测着:这两个人怕是担心朕找他们的麻烦,所以才请辞,毕竟被贬的是岳飞,朕的爱将,小舅子!
第三百八十二章粮荒(求订阅!今天保底六更!)
赵桓回了罗淙和肖江魏的奏疏:不准!
这事朕要是真答应了,百官如何看待朕
他俩人的确是欠了岳飞人情,但做的事,却是对朕有利的,是真心在为朕办事,一码归一码。
身为皇帝,这么简单的权衡之理都不懂,如何掌控整个大宋
这要是准了,以后官员们做事就畏首畏尾了,担心这个,害怕那个。
从某种角度来说,现在的处理结果,对岳飞更有帮助,毕竟,有人已经盯上岳飞了。
不过,这件事肯定不会因为皇帝不准,就结束。
罗淙和肖江魏心中有愧,再任职下去,怕是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喝不进水了。
果然,第二天,吏部尚书李若水提出了这件事。
如此看来,罗淙和肖江魏的请辞态度之坚决。
皇帝道:“不准!他二人秉公执法,不仅无过,反而有功,当赏才是!”
“陛下,他二人在信书中态度坚决,恐怕留不住。”
“朕已经回信给他们,朕希望他们留下来。”
群臣高呼:“陛下圣明!”
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最基础的能力,是判断皇帝的真实意思。
那些拿皇帝在朝堂上说的话全部当真的人,基本上是不适合待在权力中枢的。
就像李若水自己也说了:皇帝希望他们留下,可能并非真正希望他们留下,仅仅是向天下表明自己的态度而已,鼓励官员们无所畏惧,但从私心层面来说,皇帝是希望惩罚他二人的。
他二人若是坚决请辞,皇帝对他二人只会生好感,不会有半分厌恶。
这些政治上的潜规则,不可说,但高手都这样做了。
接下来,罗淙和肖江魏不断向朝廷书信,表达自己请辞的决心。
最终,皇帝才迫不得已在吏部的奏疏上签了字,盖了印。
由皇城司和政事堂各自重新安排官员上任。
而江陵府的罪魁祸首贺远山,今日,则在五朝门外被腰斩!
至此,因旱灾而引起的风波,也暂缓下去。
江陵府原有的势力彻底被打碎。
虽然政局斗争暂告一段落,但因为今年大旱,导致的半个荆湖路良田荒废,水池干涸。
作为江南最大的粮仓,以往都是向别处输送粮食,但今年,却需要其他地方来供给。
这个影响,才刚刚开始。
徐处仁不无担忧的说,今年需要从交州运回更多的粮食,并且,朝廷要做好粮食紧缩的准备。
总有一种不好的预感萦绕在人的心头,在东京城的街头,有人讨论说今年荆湖路有太多灾民,饿死了不少人,需要大量的粮食做供给,这意味着粮价会有所增长。
加上去年黄河水灾给京东路和河北路的影响,到现在并未完全消化,这两个地方的粮食产量也比前年要少了不少,这无疑是雪上加霜的。
立秋之后,早晚有了一定的温差,偶尔也可以看到有人添加了衣物。
最近李氏布行的衣服卖得越来越便宜了,而且李氏布行的店一家接一家的开。
但朱青朱老板的粮铺生意就没那么好做了。
现在是有市无货的局面。
七月整整一个月,朱青从南方运回到东京的粮食,比以往少了整整一半。
他迫不得已将粮价提高到了每石4贯钱,但这个价格刚涨上去,政事堂就把他请过去喝茶了。
徐处仁亲自接见了他,朝廷太宰,亲自见了粮商,已经说明问题:朝廷不允许涨价!
朱青一张脸苦得都快挤出水来了:“徐相公,真的不是草民想涨价,伙计们的月钱越来越高了,这东京城的房价还在涨,这些就算了,我整个七月,从南方运回来的粮食,少了一半,但我日常的开销却还和以往一样,不涨价,我没活路!”
朱青的情况,是现在东京城所有粮商都面临的。
货源短缺,那些大酒楼来拿货,朱青都不敢大量供给。
毕竟酒楼里拿货价,比市场价要低,他就这么些货,市场上有的是人要。
事实上,这几个月,运往东京城的粮食,被朝廷控制住,直接回到了靖康二年的水平。
这是为了防止下半年来的缺粮,将粮食的入口收窄了,才能长久一点。
引起担忧是在所难免的,商人们想涨价,也是在所难免的。
但朝廷要压价,肯定也是在所难免的。
然而,商人做生意是要赚钱的,不赚钱,他肯定不会把生意继续做下去。
就说朱青,此时就在心里骂徐处仁不给他们活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