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唐晓非
“你不怕吗!”
“怕?”卢云抬了抬眼皮子,“你看,城外那边是什么?”
陇拶抬头望去,却见那宽阔的平地上,有一片微不可见的小黑点似乎在移动。
“借你个千里望再看看。”
陇拶定眼看去,却见一面鲜红色的星旗在蓝天烈日下飘舞,鲜衣怒马的将军领着强军劲旅,向这边而来。
那星旗后面,还有旗帜上面写着“吴”。
陇拶顿时面如死灰:“这怎么可能!”
“吴玠不是在高昌么!”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卢云笑道,“你以为你的伎俩无人知?早在半个月前,天子就知道你要谋反。”
陇拶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其他部族首领并不明其然,依然在叫嚣着,直到吴玠率领的揽月军已经肉眼可见。
那气势如同长虹贯日一般,甲胄在阳光下光辉耀眼,红色的绫带在飘舞。
这便是大宋有名的一支强军:揽月军。
揽月军之强,正如其名。
能为大宋皇帝陛下上九天揽月。
其主帅吴玠,是当今大宋当之无愧,能与岳飞、韩世忠、种师中等人齐名的名将。
帝**事学院留下了不少吴玠的兵书。
同时,他也是无数热血男儿的偶像。
这位在沙场上真枪杀出来的大将,有着钢铁的意志,以及雷霆般的执行力。
枢密院的调兵函一到,吴玠便连夜往陇右青唐赶。
不多时,吴玠领着军队已经到了青唐城门口。
吴玠今年四十六岁,因常年在军中,尤其是镇守陇右,皮肤黝黑,面容粗糙。
但却给人一种质朴、简单的感觉,他的眼神平日里看起来非常平和,并无军人的凛冽之气。
若是脱下战甲,更像是邻家的叔叔。
但他骑在战马上,身如渊渟岳峙,给人一种稳住之感。
仿佛只要有他在,这片领地便如泰山一般稳固。
卢云连忙收起所有的嚣张和跋扈,礼貌道:“下官参见吴帅。”
他比吴玠的段位低,却也不属于一个体系,不过吴玠的气场太过强大,又是镇疆大将,卢云自然不自然就恭敬地行礼了。
吴玠疑惑道:“卢指挥使,这是?”
他一开口,明明声音不大,但每个人都能听得清晰。
在风中,他的声音有极强的穿透力。
即便现在已经四十六,但吴玠依然气息洪如大钟。
卢云便将所有记录在案的手册呈递给吴玠,吴玠翻看了一遍,眉头紧紧锁起来。
接到调兵函,吴玠便知道陇右有变,所以十万火急赶回来,没想到如此之快,若是再晚一步,后果不堪设想。
数日之后,东京的赵桓收到密报:顺义郡王与各部首领密谋谋反,被当场抓获,正押往京师途中。
青唐、湟州两座陇右重镇皆已有重兵把守。
这一日,翰林学士石洵来延福宫。
“陛下,青唐与湟州已各有小学和中学五所,共能容纳学生一万人,能够满足青唐和湟州所需。”
“只是,许多人,并不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
“为何?”
“因为他们认为,在家里种地和去草地牧羊,比去读书,更有用。”
赵桓心中了然,人的行为都是根据自认为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来发展。
读书确实好,但读书是长期投资,回报在将来。
许多人家里吃饭困难,是不会考虑长期投资的。
而且陇右因为地处边境,高原地带,要发展工业其实很难。
那里的就业环境非常原始,条件最好的青唐城土地肥美,适合农业。
人们自然会思考,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种田需要读书吗?
显然不需要,他们种田只要有好的体力就可以了。
放羊呢?
也不需要,小孩子都能放羊。
做官?
吐蕃人不会认为朝廷会让吐蕃人做官。
朝廷的确推出了六年义务教育的法规,三年小学、三年中学,是必须上的,有违反者,当判刑入狱。
但这只是法规,大宋那么大,近两亿人口,不守法的多了去了。
难道皇帝还要从最底层开始抓?
这显然不现实。
又或者派人强迫去执行?
“石卿有何妙策?”
“回陛下,第一、强迫执行;第二、吐蕃对茶叶需求非常大,目前民间商社远不能满足吐蕃对茶的需求,朝廷可在青唐、湟州设立茶司,茶司差办,可从吐蕃人读过中学的人中选择录取。”
“现在可有中学卒业的?”
“陛下,目前那里都有读过中学的,不过人数极少,大多数还是汉人,但只要有人便可。”
“好!如此便去办。”
“是!”
“对了,歌剧院、书坊、马球场等游玩设施,要全部配套齐全。”
“遵命!”
“还有佛教,在吐蕃大力扶持佛教,选择一个愿意听从我们的,朕册封他为喇嘛。”
石洵有些疑惑:“陛下,臣愚钝,何为喇嘛?”
喇嘛是清朝册封的,在吐蕃语中是大师的意思,这个年代的人自然是不知道有这么个称号。
但吐蕃人会明白的。
“喇嘛在吐蕃语中是大师的意思,就如同大相国寺的智清长老。”
“陛下学识渊博,臣万分不及,臣这就去办。”
石洵走后,赵桓又将虞允文叫来。
“近日吴玠对吐蕃用兵,待朝廷平定吐蕃之乱,对吐蕃的茶叶全部降价,朕要让吐蕃大多数人都喝得起茶,让交子在吐蕃中通行。”
“是!”
虞允文也不多问,显然皇帝是要对那里施行经济战,茶叶倾销。
这些词语,虞允文也是在皇帝的《经济论》里学来的。
第五百九十九章最好的时代
对一个地方的辖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军事、文化、经济和金融。
只要这四点渗透得足够彻底,那个地方想再逃都逃不了了。
在俺巴孩的脑袋被挂在大使街的牌坊上两天后,陇拶和吐蕃各部首领就被押送到了京师。
今日的大宋邸报的头版标题是这样写的:吐蕃贼酋尽数伏首,陇右迎来和平时期。
而东京快报则奔放了一些些,直接道:陇右贼酋伏首,新的商机已到,报复可能只在一夜之间。
今日所有的报纸都卖脱销了,那些卖报的小孩笑得嘴巴都合不拢。
东京这个城市,就像一个饥饿的小伙子。
每天都有无数人进来,在这里寻找发财的机会。
在东京邸报上有一个笔名叫唐哲的人这样写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普通人可以抓住机会,一夜暴富,富豪们也可能因为一步走错,满盘皆输。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
正如这句话所说,无数人怀着希望来到这里。
他们渴望抓住一切机会。
而朝廷每一次新的政策,每一次对外战争,都孕育出无数商机,抓住了,财富滚滚而来,名利、美女、金钱,接踵而来。
例如,这日邸报所刊载,陇右吐蕃贼酋伏首,朝廷对陇右叛逆打击顺利,很快会进一步采取安抚之策。
具体的政策朝堂之上暂无声音,但已经有不少人在推测。
其中有人推测道:朝廷必然会兴修公路,随后将吐蕃强需求的产业大肆倾销,加深吐蕃对大宋的经济联系,从而推行交子。
有人则道:青唐与湟州读书人太少,《经济论》中提到,人才是发展的基础,青唐与湟州缺了根基,朝廷会大力补充根基,若是现在有人愿意去青唐与湟州之地,必然能谋个好差事。
就说那刚成立不久的“大宋经济研究社”更加犀利点评道:茶叶、美食、音乐、马球、歌剧和教育,都缺人,别问,去了就发财,有胆子就发财。
几日之后,便陆陆续续有人从东京出发,前往陇右。
而此时,河西的蛮族因为失去了首领,更是一盘散沙。
清扫工作已经进入尾声,那些与俺巴孩一同来的部落首领有的饿死在路上,有的则被宋军杀死。
兴庆府、凉州、宣化府、肃州等州府开始舒缓坚壁清野的策略,让百姓出城,重新回到故乡。
这个消息立刻让东京城有些人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起来。
蛮族虽然没有攻下州府城池,但对河西的破坏也是不容小觑的。
饿极了的蛮族,就像蝗虫一样,田地里的庄稼还没熟,就收了开始打谷吃。
因为缺乏汉人的农业技术,许多庄稼都浪费了。
这导致河西出现了一片粮食真空。
对粮食的急缺,就像沙漠中许多不喝水的旅人对水的急缺一样。
这一局面,在蛮族南下的时候,商人们就已经预料到了。
大家只是在等待时机而已,一旦蛮族被清退,粮商就开始行动。
例如东京鼎鼎有名的大富豪朱青,他的商队早就在长安城囤积了大批粮食。
例如长安城的薛东来,也早已开始囤积。
因为他们知道,朝廷必然会拿出钱来赈灾,为灾民购买粮食。
事实也证明如此,唐恪不得不以超出市场价的价格开始在长安城和东京城两地购买粮食。
他也曾经向虞允文提出朝廷拨发战略储备粮食,但被虞允文和张孝纯拒绝了。
战略储备粮食是朝廷特殊时期用的,例如大规模的战争,大规模的天灾。
蛮族对河西的破坏,还无法达到动用战略储备粮食的地步。
河套路这些年靠卖资源可是赚了不少钱,而且因为是军事战略要地,长安和东京许多商人想在这里做生意,给河套路的地方官府交税可不少。
另外,河套路还是大宋养马最多的地方,枢密院每年向河套路采购战马的数量惊人。
虽说都是朝廷衙署,但财务账面却是分得一清二楚。
河套路的官府有钱。
就说这河套路和陇右都护府,最近在大宋可是沸沸扬扬。
一个是打高昌国的前线,一个是疏通吐蕃的前线。
无论是哪一个,一旦仗打完,必然如同朝廷开拓交州、南海、辽东一样,伴随着巨大的商机。
下一批,必然又会造就一批富人。
从潭州、江陵、成都府到长安甚至幽州,都有人在密切关注着。
这也反映出一个现象:民间对朝廷的信心越来越足。
如此,各地的银行生意也越来越好,更多的人愿意将家里的黄金储存到银行。
这一段时间,从地方官府收集上来的消息,各地都陆陆续续有消化一批交子到民间,黄金和白银的储备突然增加了几十万石。
眼看前方的战争颇为顺利,赵鼎的觉也能睡着了。
这一日,石洵对赵桓道:“陛下,进五年,有五万大学卒业的人进入了河套路,有三万大学卒业的人进入辽东,五千大学卒业生漂洋到南海,前不久,秦相公从南海送来奏书,希望朝廷再引渡一万大学卒业的学生过去。”
“准!此时你来去处理便是。”
赵桓对石洵的工作显然非常满意。
教育这些东西本身是急不得的,从靖康二年,赵桓举起屠刀在大宋境内疯狂杀人开始,到靖康十二年,整整十年。
大宋的教育改革已经整整十年。
这十年,几乎是将传统的那一套用最粗暴的方式撕掉了,然后强迫性的执行了新的教育制度。
石洵就是赵桓的前锋人物,他几乎不参与道朝堂的斗争上,一直专心狠抓各地的学校和教育问题。
如今,大宋才真正算得上是人才济济。
一旦教育体制建立起来,人才只会越来越多。
和吐蕃人不一样,汉人自古以来就深刻明白读书的好处。
许多穷苦人家,都愿意负担很重供孩子读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