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唐晓非
“赐座。”
大臣们纷纷在地上的蒲团坐下。
与寻常日的早会不同,今日的议政环节,很有可能是一整天。
为了大臣们的身体着想,赵桓让人加上了坐席。
“老规矩,今日进入议政环节,无论品阶,级别大小,众卿各抒己见,朕不因言而治罪。”
整座皇宫都有地暖,大庆殿内暖洋洋的,大臣们坐着也甚是舒服。
赵桓扫视一周道:“谁先来?”
众人你看我我看你,更多人看着虞允文。
大家都等着虞允文先一步上前,新派已经准备好了,他们相信虞允文会提出一系列的加强皇家商社,收紧对民间放贷的政策建议。
但虞允文却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新派难免有些着急。
赵桓看着这些沉默的大臣,心中了然,这群人,肚子里自然是都有十天十夜也说不完的话,就缺一个出头鸟。
赵桓正要点名,却见李纲已经出列,李纲道:“陛下,臣先来。”
“好,李卿,你先来。”
“陛下,臣今日在春熙路看见一家叫做东京超市的店铺。”
李纲一说,周围就有不少人动容。
因为大家都见到了,并且都印象深刻。
“那东京超市与普通商铺不同。”
赵桓故意装作不明白,问道:“有何不同?”
“在这东京超市,可以买到肥皂、洗发露、大米、粮油、酒、盐、笔墨,门口还有一个地方摆放着报纸。”
在赵桓这个21世纪穿越过来的人听起来,这在正常不过了。
但是在这个年代的人看来,这简直就是颠覆性的店铺。
赵桓继续装作不知道:“既然还有这种店铺,朕第一次听说。”
户部侍郎丁秋心里道:皇帝,你演技越来越炉火纯青了啊!
“臣要说的就是这家店,臣以为,东京超市的经营方式,对整个大宋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什么影响?”
“例如村头的张阿三,想要做陶罐的生意,但在因为缺钱,无法在东京城租用门店,但他若能与东京超市联合,只提供货品,则可以拿七分收入。”
“与此同时,也减少了有手艺想做生意的人对门店的依赖。”
李纲的意思表达得还算清晰。
赵桓点头道:“这是好事。”
李纲突然道:“所以,臣以为,朝廷当在东京添加一千家超市。”
他此话一出,旧派们自然就不同意了。
没想到,这李纲居然和虞允文是一伙的,以前掌管枢密院的时候,不插手民生经济,倒没看出来。
现在,这是一目了然了。
户部侍郎丁秋立刻出列道:“臣反对。”
他语速飞快:“陛下,东京超市是好事,但若朝廷开了一千家,原本有许多人可以借此增加财富,却被朝廷抢占了机会,这是在与民争利,不可取。”
李纲立刻就把话抢过去了:“陛下,商贸乃朝廷税收之命脉所在,若再任意交由民间,长此以往,必生祸端。”
“李相公此言差矣,商人重利,不在权。”
“那福建之事如何解释?”
“福建之事,陛下已经严惩,为全国商人梳理了警示,吾以为,为了尽快增加民间的收入,不必顾虑这些。”
李纲却执意道:“陛下,臣以为,朝廷不仅仅要收管超市,酒、茶叶、粮油、采矿等全部要收归朝廷,民间不得私营。”
丁秋道:“陛下,万万不可,若是都收归朝廷了,长此以往,藏于富国,则国富民贫,不可取不可取。”
“陛下,臣的意思并非所有商贸尽收朝廷,例如酒楼、歌院、粮铺、运输都交由民间。”
丁秋道:“更是不可!”
李纲问道:“为何不可?”
“陛下,东京城现在总人数已经超过五百万,每天都有许多人进来,有许多人离开。”丁秋是户部侍郎,他对户籍人口一清二楚。
“若是朝廷收回大部分商社贸易,许多人都会失业。”
“超市依然在,歌院依然在,只是换做朝廷来经营,如何会失业?”
“李相公,这是与民争利,不可取!”
“为了防止风险,只能如此。”
这时,周朝站出来了:“陛下,臣以为,朝廷还是不要轻易插手民间商贸了,皇家商社已经足够多。”
眼看着一上来,第一个问题,就意外地争论起来,众大臣心里道:看来今天这议政,够议的了。
赵桓道:“东京超市是好东西,朝廷就不要随意插手干涉了。”
“陛下!”李纲大声道,“陛下三思。”
赵桓目光移到虞允文身上:“大相公,你觉得呢?”
虞允文道:“臣以为,周相公所言极是,朝廷皇家商社已经足够多。”
他此话一出,新派的一些大臣都吃了一惊。
虞允文不是一直主张将大部分商社收归朝廷的吗?
怎么今天突然改口了?
“朕也以为,朝廷不该多加干涉。”
周朝脸上闪过一丝诧异。
陛下,您今天是不是没有吃药呀?
自从徐处仁被免职后,虞允文这家伙到底收紧,您可是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陈旸心中也甚是诧异,他突然想起来大朝会之前,皇帝找虞允文过去一事。
他立刻身形一震,明白了过来。
原来皇帝找虞允文过去,就是为了谈论民间部分商贸,是否要开始收归朝廷辖制。
显然,一定是皇帝说服了虞允文。
要不然,今天第一个出列的就是虞允文了!
周朝连忙道:“陛下英明,臣以为,不仅仅是东京超市,造酒、茶叶、采矿、粮油这些都可以放到民间。”
“民间的商人,比我们更了解百姓喜欢什么,也更清楚地知道每天需要多少货物。”
李纲顿时有些上头,他原本还打算劝谏皇帝收紧商社,朝廷统一辖制。
但现在周朝不但反对,竟然还要求开放更多。
李纲道:“陛下,东京城的大米已经涨到每石4贯钱了,这就是放任民间商社的后果,若朝廷统一匹配,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
听到这言论,赵桓也并未嘲笑李纲。
毕竟他不是穿越过来的,他不知道这种模式在人类历史上已经被尝试过了。
第六百一十四章唐恪的建议
作为前枢密院老大,李纲一直以来都和军督府推行着军政改制。
对大宋的经济基本没有插过手,也很少有僭越。
但是,自从去了辽东,治理辽东后,对经济深有感触。
他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也是受到了辽东本地环境的影响。
相对中原以及南方,辽东的局势不稳定,经济基础薄弱,更喜欢官府强力控制。
人嘛,都容易被周身的环境所影响。
所以,李纲才迫切提出了,朝廷当收紧民间经济,归属皇家商社。
而虞允文之所以想要这样做,与他入主政事堂的大背景有关。
当初,郑氏案发,徐处仁被牵连,在朝廷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帝国首相被罢免,民间商人嚣张跋扈、僭越之举触动了皇帝敏感的神经。
在这种情况下,虞允文上位,他接下来的决定必然是受到大环境影响的。
更何况,接下来就发生了广州陈家案和福建官商勾结案。
这更加坚定了虞允文推行朝廷加大商业管制和扩大皇家商社规模的决心。
朝堂上有人看见了这样的局面,便有一部分人选择了站在虞允文这一边,与此同时,虞允文开始在中枢提拔新人。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朝廷形成了新旧两派。
这里的新旧两派,并非是改革的新旧派,而是朝廷对大宋经济模式的政见派。
随着辽东、广南东路,以及河套路的局面趋向稳定,大宋的铁骑已经进入西域,对外的矛盾点突然缓和下来。
突然增多的广袤疆域,急需要经济的发展。
从中原、南方、西北延伸出去的大宋商人们则在新疆域获得了空前的舞台。
民间商社必然会扩大规模。
在这样的环境下,新旧两派的矛盾点在这一年开始变得尖锐起来。
一方觉得,民间商社规模不宜太快。
一方觉得,要迅速使这个地方稳定,增加中央朝廷的财务收入,加速交子的推行,就必须借助民间商社的力量。
无论哪一方,都觉得自己有道理。
赵桓坐在中间,看着大臣们的争论。
目前来说,朝堂上的争论是非常健康的。
大家各自秉承着各自的政见而争论,并非为了反对而反对。
从神宗朝遗留下来的党派之争,经过了前朝,又被赵桓血洗,基本已经不存在了。
广南新府知府何永志上前道:“启禀陛下,臣有话要说。”
“何卿,你但说无妨。”
“经历叛贼作乱后,广府百废待兴,便说衣和食,明年广府要开设200家布行,酒楼和餐馆要达到2000家,粮铺要有50家,纺织厂要有十二家。”
何永志偷瞄了一眼虞允文,既然自己的老大都觉得当放归民间了,自己当然要按照老大的意思来说了。
他原本准备了另一套说辞,意思就是若要重兴广府,必须由官府全力主导。
但看虞允文都表态了,自己当然不能按照之前准备的说了。
何永志语气缓慢,他今年也不过才二十六岁,是实打实的年轻派。
站在朝堂上,丝毫不显慌乱,语气中透露出稳沉,这也是虞允文派他广南新府的原因。
“只有完成这样的目标,才能减轻广南新府的民生压力。”
“若是要在一年之内完成这样的目标,则势必要借助民间的力量。”
“所以,臣以为,虞相公所言极是,朝廷之争论,不当束之高阁而空谈,当以民间实际情况做出发。”
赵桓点了点头:“好!何卿说得好!”
李纲显然不服,他说道:“陛下三思!”
赵桓微微蹙眉,他没想到李纲的反对如此强烈。
赵桓道:“朕以为,何卿所言极是,当政者,且不可束之高阁而空谈,当以民间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无非是民间商社与皇家商社的数量,若是李卿认为辽东当增加皇家商社,以更好建设,便奏疏一封,因地制宜便是了。”
“但朕并不希望所有的事情都由皇家商社去完成,民间自有其运行规律,此乃天道也。”
“无论是增加皇家商社,还是扶持民间商社,朕要的是交子的流通,衣食住行的全面建立,卿等无需在从这方面去做争论。”
众大臣高呼:“陛下圣明。”
刚才出列的各大臣都回到自己的坐席上。
一时间,大殿内竟然安静下来。
赵桓扫视一眼群臣,道:“唐相公,你有何要说的?”
他口中的唐相公不是别人,正是去了西北的唐恪。
虽然职位是河套路经略使,但唐恪的头衔却是中书门下平章事,这可是一品大员,官级比虞允文的要高很多。
且在场的旧派,哪一个不是唐恪的人?
当皇帝提到他的时候,许多人的目光都转到他身上来了。
唐恪又胖了。
他爬起来,走路的时候,脸上的肉好像都在跳动。
看起来不像是一个高官,身上没有威严,更像是一个没心没肺的土财主。
但是没有一个人敢轻视他。
他走到中间,开口道:“陛下,臣有话说。”
他的声音听起来很轻柔,很明显的读书人的那种调调。
“唐相公但说无妨。”
“一、开矿收归皇家商社。”
“二、开放私人学校,严查义务教育。”
“三、严查恩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