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他们拿着象征队伍的旗帜,直接插在了东川同样成都府路的通道上。然后才开始从鄯善府调兵,并形成一个很大的包围圈。

    这包围圈是根据地形,在重要位置布置重兵

    很显然,倘若真的要里外夹击围困矿城的高氏队伍,很可能造成南征队伍又一次陷入泥潭的境况。

    后勤运输渠道被截断,而集中在矿城周围的国朝队伍增加,导致矿城给养负担增加那怕是将围困矿城的高氏队伍全歼了,也无法改变再一次被围困的局面。

    战斗还在推演,可赵曦已经看到了结果。政事堂相公们的脸色也越来越不好看了。

    谁都看明白了,这就是添油战术,与前朝陷入南诏之地有惊人的相似对于是不是该出兵都有了疑虑。

    无须评判,第一个指挥作战的文臣败下阵了,他自己都感到了恐惧。

    特殊的地形,善于山地作战的大理军卒,车轮炮和战车被限制发挥最终的结果只会是让国朝陷入困局,别说是拿下大理了,恐怕国朝为解救围困的队伍,不得不舍弃矿城,甚至让出更大的利益。

    “矿城能支撑如此之久,也就是说还能继续支撑。抛开矿城,大军直插咩城”

    而曹霖等人仍然没多嘴,再一次把旗帜插在后勤通道上,然后直接从鄯善府调集兵力向咩城进军

    相对于高氏,国朝南征的兵力是有限的,这种包围和反包围的作战方式,在大理那种山高林密的地形下,根本无法展开国朝习惯的攻守战。

    思维的固化,让他们不能从战略层面去考量这一次战事。

    接连三四位,几次尝试,由于脱不开固化的思维,以及对新军备的不熟悉,都让曹霖几人打的溃不成军。

    “此战广南为先,大理置后。遣兵广南西路,不理会太平寨,从特磨道进入安南,拿下高邦,震慑朗颂之安南军。”

    “此时,国朝军伍在太平寨发兵,配合高邦之军伍,一致向南打退安南扰边之军。”

    打安南,高氏不会动。不是他不想动,是顾不得。

    战略目标是大理,打退安南

    “击溃安南,首先可避免国朝进入大理后,安南趁机作乱。同时,击溃安南之队伍,可以自广南进入大理境,造成高氏首尾不相顾的大势。”

    “成都府路进入大理之队伍,置矿城不顾,做攻打鄯善的假象,广南入境队伍,极速行军,在鄯善与咩城之间设伏”

    “同时,矿城突围,想鄯善府进发,而进攻鄯善的队伍,半路折返,绕路回到东川,尾随追击矿城突围之高氏军。”

    “此时,可形成对围困矿城这部分高氏军的包围。这种包围不是高氏设定的位置,双方在后勤给养上都不会太顺畅,而我方军粮的优势可发挥出来。”

    “此役可将东川至鄯善一带连成一片,国朝南征军控制的一片。以此为据,从北、东、南三面成三路大军向咩城进发”

    吕公著一边解说,一边在沙盘上插着旗帜

    曹霖等人这时候是真的疲于应付。那怕是有足够的军卒,在军备的优势下,也再难维持了。

    吕公著对于新军备的了解和熟悉,真不是其他文臣可比的。




第四百章 瞌睡送来了枕头
    推演肯定不是一时半会就结束的,只不过赵曦只看文臣们战略布局,对于随后的战术,他懒得看。

    对火器的不熟悉,对新军个人作战能力的不熟悉,更对大理的地形没有充分研判,想要赢得推演的胜利,绝无可能。

    整一日都是在紫宸殿度过的,七八位有资格担任主帅的文臣,相互跟护卫营的四位指挥使交锋了。

    唯一取得绝对优势的,也就是吕公著一人。

    倒不是说这种纸上谈兵式的推演,就能决定做主帅取得胜利,最起码相比较而言,能在推演上取胜,最起码在南征中,有取胜的极大可能。

    这是一种战略层面的见识。

    对于吕公著的部署,赵曦在一定程度上是认可的。至于真正处于战场上,发生意外后的处置能力从吕公著这番推演上,赵曦看到了他灵活的思维。

    这么多年在护卫营的相处,自己又将后世的很多战例拿出来推演,吕公著的见识也不是其他文臣可比的。

    朝廷也不得不承认,这次南征的主帅,吕公著是最合适的人选。

    “新式装备,新军的作战能力,让整个国朝队伍作战与以往有很大区别。如果朝臣依然以老眼光指挥作战,未来将没有知兵事的文臣了。”

    这不是文彦博危言耸听,这一次推演,让他们真正看到了朝臣在军伍上的不足。

    “曹霖等人对火器的熟悉,导致他们可以找到国朝军备的弱点,也就能充分利用这些弱点来克制。高氏或者安南未必能做到这点。”

    这是事实,韩琦这样说,却也清楚,吕公著的战略部署,非其他人能比。

    “真正的根本是,护卫营的出现,新式军备的更换,新军个人作战能力的提升,让朝臣乃至政事堂茫然。将来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让文臣熟悉了解并可以运用这些新变化。”

    不管什么理由,都改变不了几位朝廷推荐的文臣,被护卫营原来的四位指挥使狂虐的事实。

    赢下来的只有吕公著,没有任何放水,真实的战争推演。而吕公著,也同样是护卫营出去的。

    国朝军备提升,过不了太久,平复西夏,收复燕云十六州,将会提到议事议程。

    富弼也不希望到那时,整个朝堂派不出可以统帅大军的文臣。

    偏偏现实表明,如今的文臣还真驾驭不了新军。

    “或许应该着文臣从护卫营开始,接触新军装备,了解火器用法”

    虽然只是个提法,并不一定现在就要推行就这个提法,若是赵曦知道了,肯定会欣喜若狂的。

    做这么多,他就是想达到这样的目的。

    唯有那些文臣真正走进军营,才能了解军伍,才能逐渐丢弃文武的差别。

    “高氏即位了段氏承认了高氏王位,并昭告大理”

    段氏承认了赵曦看了看李宪。按皇城司探知,段氏现在流亡,被矿城护卫军接纳实际上段氏还在没有任何主动权。

    倘若矿城守卫军可以让流亡的段氏王室发表申明,赵曦就得考虑矿城那边的主事人了。

    不管是曹家还是高家,都不应该在这时候做出这样的举动。

    虽然段氏承认高氏王位的合理性,对国朝拿下大理是瞌睡时的枕头,同样也给国朝出兵设置了障碍。

    小障碍也是障碍,主要是国朝的这些文臣很在意名正言顺的出兵。

    赵曦真不想再内耗了,时间不容许,尽管他有把握让朝廷达成出兵一致,也不想在这时候继续内斗。

    “禀官家,段氏在咩城留守一支,乃是段氏宗亲。当年那一脉也曾即位大理王,也是高氏逼迫其让位”

    这大理段氏还真是佛性,这王位怎样都行。

    若是这样,倒真是瞌睡送枕头了。

    了解了实际,赵曦没多言,继续听相公们阐述,看政事堂会做如何的抉择。

    不能什么事都自己详尽了,得留给政事堂表现的机会。

    “此战的战略目标为大理改土归流,战术目标臣等建议要打到大理无军”

    这谁说文臣是奉行圣贤王道的最起码政事堂的这几位,没一点圣贤王道的意思。

    打到大理无军灭族杀降鸡犬不留吗

    “臣等建议,此战出兵新军三万,西军三万,禁军五万”

    其实现在的西军,在战术素养上跟新军没多大区别,即便是理念教化上,护卫营军卒分散于军营一年多了,相比也应该有成效了。

    赵曦对此无意见。

    “此次调兵,汴梁新军一万,西疆新军两万,同时从京西路、京东路筹集禁军,以护卫营军卒任主官的禁军为主。”

    调兵是枢密院的本职,看这意思,好像文彦博没有拖后腿的想法,是在全力配合。

    “另外,臣等建议,此次从工坊城抽调一万守城兵,到东川接管矿城,将矿城守卫兵替换。”

    “矿城守卫兵就地在大理任职,筹建大理改土归流后的禁军。同时,将大理的降兵改民进入矿城劳役,或者遣至广南分散于广南禁军营。”

    “同时,在国朝禁军内,再次选拔一万禁厢军填补工坊城的守卫兵,以确保工坊城安全。”

    “此战结束后,参战的所有军卒,一律回归汴梁,替换汴梁新军禁军,负责汴梁布防。而如今的汴梁守军,按照原参战军卒的来源,分散到国朝各军州。”

    “剩余的参战军卒,以西疆为主,河北为辅,以此完成一次国朝驻军的大调换”

    谁想到的这法子赵曦有些惊诧了,这几乎就是完全按自己所想的。

    除了工坊城和矿城守卫军的调动不对得佩服政事堂的这群老狐狸。

    赵曦明白了,他们这样花里胡哨的调动,目的就是工坊城和矿城,是要试探赵曦的底线。

    赵曦是太子殿下时,工坊城和矿城,不管是运行还是守卫兵,那都是太子殿下一言而决。

    如今太子殿下已经是官家了,工坊城和矿城的守卫兵,能否归于朝廷估计一直是政事堂考虑的。

    这下好了,借这一次南征出兵的档口,有这样堂而皇之的借口,朝开始由朝廷插手工坊城和矿城了。

    就不能明说吗非得尔虞我诈的玩这些猫腻。

    赵曦还真没心思独霸着工坊城,他更希望把工坊城和矿城的那一群人,全部撒出去,好将那一套理念在整个国朝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

    很好,真的很好,省了自己费心里设套去推动了。



第四零一章 这是香饽饽
    虽然动机不同,目的的一致性,让这次调兵的方案很顺畅。想免费看完整版请百度搜

    “诸位相公,无论是工坊城还是矿城,自设置即日起,我就没想过让其成为皇家禁脔,也无意作为私人领地。”

    “这也是自开始就让诸多朝臣参与的原因。之所以当初以商贾之名行之,是为了避免朝廷的擎肘,不能很好的推行我的管理理念。”

    真是要羞煞人

    这提议在政事堂商讨时,富弼就觉得可以开诚布公的跟官家谈。可文彦博和韩琦认为不可以,只能借用官家对大理的渴望,借机动一下工坊城和矿城,从而探探官家的底线。

    却不料,官家把他们的心思看到很清楚。在通过一系列调兵方案后,一点面子都不留的,跟他们说起了工坊城和矿城的事。

    “现在不管是工坊城还是矿城,已经成长到了让朝廷重视的程度,朝廷也该着重视了。”

    “既然朝廷有意接手,没必要单纯从调动守城兵入手,可以全盘开始接管两城了。”

    无地自容啊

    惭愧不仅仅是富弼,那怕是极度怀疑官家意图的文彦博和韩琦,也有种深深的愧疚。

    看来是真的想多了。

    “如何接收,还望陛下明示。”

    富弼这一刻是郑重的,他觉得应该郑重,官家也受得起他的郑重。

    新皇即位一年多,富弼观望了一年多,他一直是在评判赵曦从太子往官家这两个角色的转变,不确定官家是否能保持做太子时的赤诚之心。

    别奇怪,古往今来,有多少帝王,东宫太子和帝王两个角色的转变,同样也是行事风格的转变。

    远的不提,就说大隋的杨广,前朝的太宗,都是惊才艳艳的帝王,即位后的行事风格,与执掌东宫时都是判若两人。

    一直以来,富弼在政事堂的态度都是模糊的,在看朝堂,也在看官家。

    这一刻,富弼决定了,他作为宰相,必须得配合官家实现大宋的中兴

    那怕是得不到文官集团的支持,他也要这样做。

    “工坊城比较复杂,涉及营造、商贸、税入、军备甚至民生和教育等等,我不赞同随意的接收。”

    “朝廷可将工坊城设定为汴梁的辅城,工坊城涉及的部门,朝廷安排官员入驻,并筹建工坊城衙门。”

    “我建议,以仅次于汴梁品级定位工坊城,等同于上州府衙。首任主管就定韩缜吧。”

    “薛向以三司副使之职,主管工坊城事宜。苏颂为工部侍郎,主管工坊城一切营造事宜,李诫以将作监丞之职,主管工坊城事宜。同时调朝廷官员,配齐工坊城管理衙门。”

    “这是一个特殊的衙门,以营造、商贸以及一些专业能力培训为主的衙门。”

    赵曦的概念里,工坊城就是后世的开发区,国字号的开发区。

    虽然不好用后世的名词,但所有的权限和职能部门配置,完全是按照后世开发区设定的。

    在赵曦把工坊城和矿城的衙门设置方案拿出来后,富弼等人彻底明白了枉做小人了

    早知道官家以准备放手这两城,政事堂又何必在官家面前玩这些猫腻

    啪啪的打脸呀一点情面都没留。

    工坊城是怎样的存在,整个朝堂都是清楚的,不仅仅是官家重视,国朝最为重要的地方。工坊城的待遇更是不同于朝堂。

    这是一个香饽饽

    赵曦并没有事无巨细的把所有事都定下来,既然要交于朝廷,有些事就应该由朝廷来做,有些权利也应该赋予朝廷。

    自己少说话,反倒会让朝廷有所顾忌,不至于在营私舞弊上做的过分了。

    这样,在自己似放似收的压力下,朝廷也能拟订一个相对公平的选人标准。

    赵曦也没指望就能绝对公平,那不可能。
1...108109110111112...2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