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将士远征,还是干预他国内政,实在不是国朝如今该行之事。
可怜他司马光一颗赤诚之心罢了,不能左右朝廷决策,倒不如眼不见心不烦
“谈不上外出,到不了那地步暂时搁置吧。”
没极力挽留,也没说同意,赵曦说了句模棱两可的话。
司马光抬头看了看官家,也看了看政事堂的诸位,拿出早已备好的折子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司马君实还是着急了”
不得不说,司马光的折子那算是振聋发聩,以前朝为例,条理分明的阐述了如今国朝该怎样做。
司马光走了,回家待处置去了,可富弼等人还是没吭气。
这次这事很诡异,根本就不是官家的风格,在看不到官家明确目的前,没人想再多嘴。
矿城那就是个马蜂窝,谁挑蛰谁。
司马君实有道理,可涉及的利益太广,牵涉的臣工太多,不管如何决策,最终的结果都不好确定。
相公们很在惜自己的羽毛。
论集议朝议保密疏
“诸位相公,朝廷无秘密,集议无秘密,这会导致在很多决议时,被市井、士林乃至朝臣非议左右决策方向”
赵曦把自己准备好的保密法令拿出来了相信有司马光这次的事,这保密法令应该顺利通过。
这会是官家的目的吗这跟矿城及粮食危机不相干呀
确实很顺利,没人反对,司马君实的遭遇也是大家担心的。
蹭这样的时机,这保密法令很容易通过了。
毕竟大家的主意点集中在矿城,都在考虑粮食危机。同时,也很疑惑第一次集议内容被宣扬出去的原因。
有这样的法令,对于将来集议的相公,朝议的臣工有个约束,不至于屁大点事,也让整个汴梁议论纷纷。
就是司马君实悲催了。
ntent
我成了仁宗之子60028dexht
第三九六章
这会是官家的目的吗以矿城和粮食危机,就为了出台一项法令
有一点可以肯定,这道法令的颁布,确实有缓解司马光情绪的作用,让他不至于硬梗着要外出。
可官家留相公们奏对,也只是把法令拿出来了,其他的什么也没说。
对于如何处置大理内乱,如何处置安南粮食交易的问题,一句都没提。
怎么提政事堂没意见,朝臣们乱纷纷的
段氏听说了朝议的内容,虽然心焦娘家的事,仍然不敢跟官家提任何要求。
内苑干政,别说是官家不喜欢,一旦她提要求了,就是政事堂和朝臣也会让她惹一身麻烦,甚至还会令官家为难。
可毕竟是自己娘家,还是可能灭族的大事,怎能不过心
没办法,心焦的连士林传唱的新词都顾不上体会了这对她一个文青,真的算是很焦虑的境况了。
官家已经很久没到她的凝成宫了,她也知道,这是官家疼她,鉴于朝堂的情形,又不好当面拒绝她,伤她的心,所以一直避着不面对她。
可自己实在是忍不住了。
“三哥儿”
“官家”
滔娘的称呼没变,还是喊三哥。段氏不行,她得老老实实的称官家。
尽管她很想称郎君,偶尔在单独跟官家时,会不由自主的,会心的喊声郎君。当着皇后姐姐,她不能也不敢。
滔娘把赵曦迎进来,避开段氏的视线,一个劲的给赵曦示眼色。
都是内苑的姐妹,她做不出来把段氏驱赶的事。可朝廷怎样做,真不是她们妇道人家该掺合的。
她理解段氏,但并不赞同段氏仗着官家宠幸,就跟官家提左右朝廷决定的要求。
“你是担心段家,还是担心大理”
必须要面对的,不管如何,段氏都是自己女人,有些事还是提前讲明了好。
家人离心,后院不稳,最容易产生那些肮脏事。
“官家,奴只担心娘家亲人”
段氏很想说大理她也担心,可她现在是大宋的贵妃。
当初自己万里送身,除了对当时的官家仰慕,也有段家亲宋的成分,同时也是希望让大宋和大理亲密些。
当时高家已经干预过一次大理的王位更迭了,之所以她来大宋,本来就有给段家找个依靠的目的,希望可以确保段家可以一直执掌大理。
可如今高氏选择的时机太好了。
先皇去世,三年不兴兵事是乃孝道,她更不能提出兵伐高氏。
就是官家问的,也是担心
“当初给了段家二百人的新装备,这些年一直给予了更换。段家王室应该性命无忧,可自保。我已责令矿城,一旦段家人求救,矿城会将段家人接到矿城避难。”
“至于大理王位”
“官家,奴晓得,朝廷出兵是为不孝。奴不敢奢望朝廷发兵伐高氏,让大理归还段家。”
段氏清楚,官家能让矿城接纳段家人已经是极限了。
一旦高家要对段家人赶尽杀绝,矿城接纳段家人,就是给矿城找麻烦。
她清楚矿城是怎样的存在,她在矿城也是有份子的,那是大宋朝堂臣工的利益所在。
“铜铁原料储备还能坚持多久”
大理内乱,矿城被困,整个铜铁矿的原料运输断了。
虽然国朝市面流通还没显现不足,但与辽夏的交易用度,以及因市面对矿城的不看好,势必会导致新币在一段时间内会供应不足。
要想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还不能让国朝的货币体系混乱了。赵曦要考虑的问题很多。
单单是否出兵,还是以不动兵事尽孝心,在赵曦看来真的无所谓。
至于矿城十万子民,赵曦从来没担心过,那曾是军卒,还是后期更加训练有素的军卒。
虽然比不上工坊城,守住矿城绝对是绰绰有余的。
“回官家,工坊城的原料储备一直以一年为期,即便是如今新币有所变动,支撑七八月没问题。铸币可确保七八个月货币稳定。”
薛向差遣是三司使度支,实际的工作还是以工坊城为主。
现在的工坊城,在朝廷的地位,堪比三司使。
希望高氏不要让自己失望吧
“米价已经超过三十文了,这已经是自官家南征以后的最高价了。”
富弼感慨,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跟诸位相公交换意见。
“富相,按官家的行事风格,对外历来强硬。即便是对辽夏,也不曾这般妥协过。难不成官家任凭安南嚣张”
别说韩琦,这也是富弼不解的地方。
按说官家见这般情形,绝不会按兵不动的。
至于三年不动兵事,到了他们这个层级,谁都知道就那么回事。
当时不响应司马光,也有这方面的意思。
拦一下官家是正确的,让官家在意一下政事堂,而不是自行武断。
一旦真的影响了国朝货币,影响了国朝粮食价格,政事堂在出兵的问题上,意见绝对是统一的。
但孝道是官家该尽的,他们只想敲边鼓。
问题是,从被司马君实拦一下以后,官家就再没提出兵的事。
到底几个意思
“三司使奏报,铜铁原料储备足可以支撑国朝一年新币稳定。这些年常平仓也年年满仓,实在不行开放常平仓抑价吧。”
安南的异动,没有减少粮食内运,反倒让越来越多的粮商跑广南去了。
国朝的粮食供应并没有减少,倒是又出现了囤积粮食的行为这些粮商总是记吃不记打。
“诸位,是否应该让军伍备战”
文彦博总觉得出兵是肯定的,就官家的性子,绝对不会就这么算了。
枢密院提早做些准备,配合官家最后的行动,是如今政事堂最应该做的。
“做一些准备吧。”
这一点都认同。
“七成的奏折都是在论孝道和出兵,其中超过半数认为出兵与孝道不冲突。”
“想来台谏渠道,递给管家的奏折也不会少。”
“如果官家一直这样置之不理,怕是下一步最多的该是指责官家了”
毋容置疑,如果官家要是一直这样,肯定满朝堂都会变成对官家的检点折子。
不管要怎样做,都应该拿出个态度来了。
“那这些”
“一并送进去吧”
几人心照不宣的笑了笑。
他们之所以还没嚷嚷这事,是对官家一贯以来的行事评估。
现在整个朝堂都在热议,所有的臣工心思都集中在此事上。
政事堂不介意这时候添一壶油,让火燃的旺一些他们也想明白官家到底要怎样。
第三九七章 我想要大理
“广南西路太平寨,安南军并无异动,陈兵在一万左右。广南西路新军五百,禁军两万已经向太平寨方向集结。这是广南西路自主行为。”
李宪负责皇城司探事,这些天很忙,派往广南西路和大理的探知很多,并且利用轨道,建立了快捷的传递途径。
“特磨道呢”
“特磨道”
唉还是没成长呀。李宪的茫然,让赵曦很是不放心。
大局观,是情报收集方面基本素养。
收集情报,是绝对不能被敌方行动干扰的。
“特磨道暂时没有奏报。”
李宪很不肯定,只能用这种方式回话了。
“太平寨既然广南西路介入,你着人重点放在特磨道吧,以安南的高邦一带为重点。”
国朝新币,现在已经是周边所有邻国的流通货币。
这时代的人不了解通用货币的作用,赵曦是清楚的。
新币工艺的保密程度,确保了国朝币种的独一无二,可经过这么多年,赵曦不相信没人想过仿制新币。
而特磨道锰矿,肯定会被人关注的。
粮食在安南以及那些小国,没有谁真的去在意,可钱币不一样。
赵曦绝不信安南会因为粮食的事,敢在国朝守孝时,大兵压境。不值当。
那怕是配合高氏谋反,安南也不会因为粮食冒犯国朝。
唯有锰矿才是安南的目标。
要说是入侵并占据锰矿,赵曦觉得安南也没那个胆。
赵曦认为,安南是想趁火打劫,混水摸鱼锰矿他们不认识,也没有,想趁这个机会,能进入广南境内,收拾些锰矿而已。
高氏谋反是真的借机,也是在试探国朝的底线。
如果高氏谋反成功,而国朝依然遵守三年不动兵事的陈例,那么,很有可能高氏会会同安南对特磨道来一次掠夺。
毕竟现在的赵曦,有一个至孝的名声。
这也是赵曦慢慢才把这些条理的,同时他也有了对整个事件的全盘考虑。
这也得感谢司马光,倘若司马光不拦一下,估计现在已经出兵了,甚至把高氏的叛军歼灭了,连安南也一并收拾了。
痛快是痛快了,却无法达到现在自己的谋划。
奏折越来越多了,已经有零星的对自己按兵不动的指责了。
赵曦也有点着急了,替高氏着急这么多年的预谋,不至于五个月了还拿不下大理吧
“官家,高氏已经攻占了咩城,大理王室放弃抵抗,在亲兵的守护下,逃出咩城,仗着火枪和火药弹的威力,向矿城方向逃窜。”
终于来了,这情况赵曦等很久了。
“密令皇城司探知,沿路帮助大理王室进入矿城。着令矿城守卫兵,进入战备状态。”
“遣两千工坊城守卫,携五千人两个基数的火药弹,赶往东川矿城。”
“务必在朝廷队伍进入大理以前,确保矿城不丢”
还不到朝廷出兵的时机,赵曦又有点担心矿城守卫的作战能力。
只能是先行派遣工坊城守卫支援。
这事算是他产业体系内部的事,倒也不用跟相公们商量。
这样做,也可以缓解一下那些在矿城有份子的朝臣的情绪,别太着急了,直接从议论朝政变成了议论他赵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