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赵曦看着这些名字,一阵阵的血往脑袋涌……这就是自己的朝堂,随便提溜出一个来,都是响彻千古的人物。

    这朝堂是真心不好玩!

    好歹是名臣集中的年代,为什么偏偏是一个被后世诟病的时代呢

    再看看这观礼名单……武将是真的少的可怜,是像前朝那样,可以流传千古的武将少的可怜。

    依据后世的记忆,他熟悉的也就狄青、郭逵、种谔等几人……

    对于赵曦而言,如何在这样恐怖的文臣主导的朝堂中,让文武均衡,的确不会太容易。




第三九零章 这一手玩的好
    新官上任三把火,更何况是新皇即位。

    鉴于陛下还是东宫太子时,不断的推陈出新,各种变革层出不穷,何况在事实上已经执掌了帝位。现在,整个朝堂都等着新皇即位后接二连三的新举措呢。

    甚至整个朝堂的文臣已经串联了,一致认为必须遏制陛下尚武的心思。

    结果很意外,陛下即位一年多了,没有任何动静,萧随曹规,陛下没有对国朝体制做任何改动。

    到底几个意思朝堂都疑惑着。

    富弼不疑惑,只有欣慰。

    他清楚,陛下是真正的成熟了。这时候如果真的锋芒毕露,势必会导致官家与朝堂势不两立,甚至到水火不容的程度。

    一动不如一静,这档口最好应该措施就是什么也不做。

    对于臣工们那些伎俩,富弼看的很清楚,甚至政事堂也有相公在后面撺掇…~不妥当。

    新皇即位,文臣总喜欢玩下马威,总想着用这种对抗的方式,让官家行事顾忌文臣的力量。

    而官家却什么也没做,就处理日常公务,甚至连官员的任命,也多是政事堂意志的体现。

    富弼也清楚,官家绝对不是这样的性子,之所以如此,一是当下确实没什么大事,最重要的一点,官家是把整个朝堂看透彻了。

    只希望官家不计较这些,在将来的措施中,别真的让君臣不同立了。

    富弼六十五了,他之所以在留在宰相的位置上,并不是贪恋权利,而是他想尽力做好君臣之间的调节。

    国朝强盛,这已经初见成效了,只要如此延续下去,大宋必将迎来中兴。

    平复西夏,收复燕云十六州并非不可能。

    如今的国朝禁军已经低于百万,而作战能力却大幅度提升。

    新军数量已经占到了国朝禁军的三成强。

    工坊城的出现,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国朝制造业,各州府郡县也出现了类似工坊城的手工业集散地。

    从原料采集,到成品制造,再到流通交易,整个国朝呈现出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

    如今的商税税入,几近占到了国朝税入的七成强。

    富弼是真不忍看到这大好局面停止了。

    一旦君臣不和,朝堂动荡,不说国朝内部,就是边防也不会保持如今的强势。

    所以,富弼还想继续待在这位置上,不为啥,纯粹为大宋中兴的希望。

    他以为官家年轻气盛,在登基后很可能推出不同的政策……结果肯定是好的,可过程绝对不会顺畅。

    这些年,臣工已经不能适应官家一言九鼎的议事格局了。

    一旦纷争,臣工不会从大宋中兴的角度考虑,他们多数人只会担心文官这个团体以及各自的利益能否延续并得到保障。

    现在这些文臣的尿性,富弼也很清楚。

    陛下登基后的这一年多,让富弼相当踏实……

    “什么人在汴梁城内奔马”

    这应该是七八匹战马的声音,已经很接近皇城了。

    韩琦已经从案桌前起身,眯着眼向外看。

    如今的汴梁守军是新军,将领出自护卫营。纪律严明是整个国朝都清楚的。

    从城门到宫门,如此远的距离,任由战马奔腾,只有一个可能……出大事了!

    西夏应该不会!这才两年不到,当初官家亲征,虽不至于打残西夏,可他们要想恢复,也不是一两年的事。

    难不成是河北如果是河北,那绝对是大麻烦。

    北辽可不是西夏可比的!

    先皇新逝,三年不兴刀兵,按理说听闻北辽帝王曾因先皇大行而哭泣,不至于在这个节点挑起战事。

    会是什么急递

    若不是需要保持政事堂的威信,避免不必要的恐慌,说不定这时候不是一个相公出去看了。

    每个人都很凝重。国朝现在需要时间,对上北辽,现在还没有大胜的把握。

    倘若北辽不给国朝发展的时间,倘若北辽趁国朝新旧交替之时扰边,倘若北辽在这时候提出令国朝屈辱的要求……

    现在的官家不是先皇,又处在这样的档口……

    “大理高氏发兵围困矿城!大理高氏发兵围困矿城!”

    听到红翎急递是这样,政事堂的一下放松了……多大事无非是财货之争。

    不对!大理乃段氏执政,还是与国朝和亲的亲家,绝不会无理由在这档口围困矿城。

    高氏难不成……

    “高氏谋反,大理内乱,大理已被高氏控制,并发兵围困了矿城……”

    果然……

    “大理与国朝历来交好,当初以兵威在大理境内设矿本身就非君子之道。如今矿城被围,也是预料之事。”

    传讯驿递刚走,司马光就忍不住开口了。

    当初官家南征,打退安南入侵即可,偏偏深入安南境地,还逼迫安南顺南征军意志,索要了大量财货。

    并且,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率军进入大理境内,并以兵势之威,在大理占据飞地。此举与辽夏蛮夷何异

    当时他司马光不在政事堂,无权干预,如今果然有了报应。

    矿城那可是有将近十万子民,被围困在他国境地……此乃官家之过失。

    司马光的话,着实让整个政事堂有些惊讶。

    别说富弼韩琦,就是欧阳修也打心眼里不认同。

    国朝这些年之所以富足,当时的太子殿下南征,解决国朝缺铜之弊,解决国朝缺粮之撼,是这些年快速发展的基础。

    任谁都清楚,一旦铜铁矿城沦陷,国朝将再一次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如今国朝的物质需求量,已经与当时不可同日而语了,一旦再次出现缺铜的情况,崩溃的不仅仅是朝廷,甚至整个国朝的易货也会崩溃。

    更何况还有粮食。

    “调查近两月除漕运以外,进入汴梁的粮食数量……”

    “持朝廷诏令,到工坊城落实近两月粮食运销情况……”

    “三司使衙门密切关注国朝各地粮食价格……”

    “组织人员,清点国朝所有军州常平仓储备情况……”

    没人接司马光的茬。

    不管对错,算不算官家得失,如今该做的事是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应对。

    先皇去世,三年不兴刀兵,这也是大理突然对矿城发难的凭仗。

    一旦高氏谋反成事,以矿城对国朝的重要性,高氏拿矿城与国朝交易…到时候国朝肯定不得不承认高氏执掌大理。

    这一手玩的很好。

    政事堂相公们更担心的是,在这节点,安南会与高氏有联络。



第三九一章 有点想王安石了
    ntent

    “政事堂准备如何应对”

    经过简单的交流和安排后,政事堂相公们很快的到了垂拱殿……此事非同小可,需要集议决策。

    赵曦看了看奏报,很清楚高氏的想法和目的。

    高氏想多了,或许整个朝堂很在意这个先皇去世三年不动刀兵的陈例,在赵曦眼里,动不动刀兵,不在这些,而是看国朝需要不需要。

    看政事堂的意思,这是要当回事集议了

    赵曦认为根本没必要集议,敌人都打过来,集议有什么意义直接打过去就得了。

    既然都来了,那就听听这些相公们的意思吧。

    “官家,臣担心高氏与安南有关联。如今国朝粮食需求有三成依赖于安南等小国供应。一旦安南参与此事,国朝粮食价格会受到冲击。”

    “韩相所言极是,不排除安南会趁火打劫……”

    政事堂这些相公还真不是白给的,能从矿城被围考虑到安南以及粮食问题……全局意识是没得说。

    “官家,朝廷需要从工坊城调度中心了解粮食运销情况,已遣人赶往工坊城。”

    “可!富相,这段时间朝廷让三司使派人进驻工坊城吧,严密监控粮食进出量。”

    没了赵曦还等着相公们继续说下去呢,结果没人再吭气了。

    什么意思就调查调查做这些有屁用

    那怕就是被动应对也应该拿出个意见来呀。

    “官家,朝廷已着手清点国朝所有军州常平仓储备,以应对即将可能发生的粮食危机。”

    恩,这也算一项措施吧。

    “以后呢一旦安南参与高氏谋反,并趁火打劫,断绝与国朝粮食交易,或者提高粮食价格,从而影响到整个与国朝粮食交易的他国。朝廷如何应对”

    这都是有很大可能发生的,必须要考虑的。

    “官家,三年不动刀兵。朝廷需要用常平仓储备应对这次危机。”

    啊赵曦愣了。被人打脸了,然后自己告诉自己,我敷敷就好了。

    难不成西征还没有打出国朝的胆吗还是一副逆来顺受的球样。

    “官家,国朝依赖他国粮食本就不是长久之计,我泱泱大国岂能受制于人自给自足,着重农桑才是立之本。”

    “如今因安南等国为国朝粮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朝农桑之本,使国朝百姓热衷于易货之道,不事农桑,此乃舍本逐末之为。臣以为,应借此危机,断绝与安南等国的粮食交易,从而使国朝回归农桑!”

    赵曦脸沉了。没想到自己已经指引了方向,居然还有纯粹看不清形势的。

    农为本,这一点赵曦不否认,不应该受制于人,赵曦也认同。

    可如今华北平原是边境,两广是山区,两湖未完全开发,而中原丁口密集,国朝要想自给自足,让这上亿的子民温饱,仅凭江浙,根本就做不到。

    这不是后世,亩产飙升,这不是后世,有土豆玉米之类的高产农作物,仅凭五谷,还是亩产二三百斤的五谷,怎么可能做到让子民温饱

    他司马光吃错药了还是怎么地这政事堂是脑袋进水了还是怎么了

    真当天下黎民都跟他们家一样是高门大户呀

    “你们也这样认为”

    赵曦有些不爽了,语气自然不会平和。

    先不说司马光这想法对不对,就现在这情况,矿城还被困着十几万人呢。

    现在扯粮食该交易还是该自产,赵曦没心情扯这淡。

    “官家,老臣以为,如今之急,乃是如何解救矿城十数万人。至于安南是否断绝与国朝粮食交易,或者说国朝将来要不要继续交易,可押后再议。”

    富弼能考虑到赵曦的不痛快。赶紧先岔开了话题……也算是回到正题了。

    “朝廷准备怎么做”

    “回官家,大理高氏谋反时围困矿城,真正的目的并非要对矿城怎么样,无非是准备拿矿城以及矿城的子民做筹码,以此来要挟国朝,承认其谋反后王位的正统。”

    “我等以为,如今之计只需要遣人赶往大理,不掺和大理内乱事宜,也不涉及高氏谋反后国朝承认的事,只针对矿城子民的安危谈判。”

    “国朝这时候派遣使臣,以调解大理内乱的名义出使大理。对于大理内乱不表态,也不支持和反对任何一方……”

    明白了,这是想去左右逢源去呀!也不能说韩琦的想法错了。如果大理真是个独立的王朝,这是做王道的做法。

    这是真的把大理当作与国朝相同的国度了,完全撇开藩属国这个事实了……也是,国朝所谓的藩属国,不都是这样吗

    在名义上西夏还是藩属国呢,青塘也是朝廷册封的。

    有劲吗

    “大理是国朝藩属国!”

    “官家,国朝对藩属国历来不曾干预。”

    “怎么说政事堂这是议定了你们都是这个意思”

    真不如做太子的时候!那时候自己根本没那么多顾忌,也不用因为身份不好意思跟这些相公争辩,更不用担心僵化关系。

    现在虽然是帝王了,反倒受到的限制更多了。

    缺少代言人呀!赵曦是真的有点想那个王安石了。

    这个扛雷的,他本来想缓个两三年,让朝堂放下戒备以后再开始,到那时候,再将王安石召到朝堂。
1...104105106107108...2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