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好在不管工坊城还是矿城,涉及利益的朝臣太多了,谁眼里也揉不进沙子,想要完成这两城衙门的组建,绝对是一次大的利益交换。

    有一点可以肯定,涉及的官员,或者利益方越多,在组建衙门时,就会越能体现公平。

    没人担心这次征战的胜败,好像打赢这次战争是应该的,甚至朝廷都准备让矿城衙门尽快成立,可以随同南征军一起赶往矿城。

    赵琴这几天很忙,曹祥这几天也很忙,甚至刘瑞,就那个原来管御膳房的内监也很忙。

    工坊城和矿城的改制,他们有很多事需要做,甚至在官员的选定上,也有相当的话语权。

    “官家,苏家姐姐有意让国舅入驻工坊城,辅助韩府尊”

    赵琴很清楚自己的角色,那怕是在外面呼风唤雨,叱咤风云,只要到了内苑,她的地位还是比不上苏氏这个贵妃。

    在外面,那怕是相公们家里的,在有些事上,也会给自己几分薄面,因为那是商贾之事。

    可论地位,她始终是与苏贵妃不能相比的,她没名分官家说过给,但皇太后和朝廷都不容许。

    她认命了,能活到这份上,并不比贵妃差,甚至对自己娘家的照顾,也比贵妃要简单的多,最起码没有多少御史盯着。

    可苏贵妃要自己在工坊城的官员上出力,她不敢擅自做主。

    “国舅苏子元”

    “回官家,是的。”

    苏子元现在算是五品的职衔,中州的佐官自己即位才一年多,也没有对苏氏的娘家照顾啥。

    按陈例,在苏氏册封贵妃之时,苏家就鸡犬升天了。

    可是老岳丈自己领了朝廷的封赏,却让儿子把朝廷封赏推了。

    曾经也被朝堂传为美谈。

    广南动荡,苏氏经历过侬智高叛乱,担心自家因这次动荡而遭祸,不仅是名声,甚至可能会有性命之忧。

    按说苏氏那大大咧咧的性子,应该想不到这些呀。

    “琴儿,你行商贾之事,不宜介入朝堂纷争。在工坊城官员任命事宜上,保持中立,尽量不掺合,多听多看。”

    “至于苏氏我去谈吧另外,告诫刘瑞和曹祥,别把手伸的太长了”

    赵曦反感商贾去左右朝廷官员任职的事,这是大忌

    可也知道,在工坊城的问题上,并不能完全的撇开商贾,毕竟当初是以商贾开始的。

    “三哥,并非苏家妹妹要求,是滔娘觉得苏家娘舅既然有意以己之力立足朝堂,工坊城乃最佳职位。”

    果然,看苏氏不好意思的样子,滔娘就把实话说了。

    “没必要让赵琴掺合,走正常程序吧有苏氏这个由头,子元已经有优势了,没必要画蛇添足。”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四零二章 有些事没必要
    都把工坊城看成香饽饽,只有赵曦清楚,或者政事堂相公也有感觉,工坊城任职,那就是一次回炉,是接受新理念的过程。

    从仕途上看,第一任工坊城的官员,未来肯定会有先机,就是赵曦也不否认这一点。

    正因为如此,赵曦更希望入驻工坊城的官员,是通过相对公平的方式选拔的。

    苏子元作为国舅,已经占据了一定的优势,没必要再走偏门。这也是代表着自己对此事的态度。

    最先定下的是矿城的官员。并且是需要随军南行的。

    由于矿城的性质,以及在未来发挥的作用。政事堂在选定矿城主官时,撇开了皇亲国戚,撇开了勋贵世家,而是选择了没有任何跟脚,又熟悉赵曦所有理念的王陶。

    这让赵曦有点另眼相看了。很显然,这一次政事堂是在真正的用心做事。

    “爹爹,孩儿十三岁了,护卫营也经过近两年的训练。爹爹在这个年龄,已经主导南征,孩儿只是想随军”

    儿子想经历征战,赵曦并不反对,甚至是赞同。

    他不希望儿子就在这深宫里成长。就如儿子所说的,他在儿子这年纪,已经带着护卫营痛扁安南军了。

    可是滔娘

    “不行。为娘说不行就是不行。”

    没到册封太子的地步,儿子现在也就是个郡王,没有权利动用护卫营。

    儿子现在也就是在护卫营接受训练而已。

    赵曦也清楚,儿子绝对没有他在这年纪时的能力。

    “娘”

    “爹爹”

    儿子很渴望飞出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经历一些他爹经过的历程。

    “你爹爹当初是太子,护卫营是你爹爹的亲军,受你爹爹节制。你是什么你现在只是郡王,没有权利调动护卫营为你所用。”

    哎吆,我就说嘛,滔娘是武将世家,也不是那种不明事理的女人,怎么就这样在这事上如此这般呢

    敢情这母子俩给自己演双簧呢。

    儿子随军出征,说白了纯粹就是经历,要说危险,应该是根本不存在的。

    别说吕公著的战略还算过得去,就是随便一个主帅,这次征战都不存在溃败的可能,无非是达不到预期目标而已。

    不相信高家人没有议论过,也不相信高遵裕没有对这次征战评估过。

    滔娘不可能不晓得,之所以当着自己的面,母子俩争辩,就是想让自己同意儿子率领护卫营呗。

    在滔娘看来,这应该算是自己和朝廷对儿子未来就任太子的认可。

    “护卫营也该着经历征战了,这次出征就让儿子率护卫营吧”

    自家女人的这点心思,赵曦不想戳破。

    至于太子,长幼有序的陈例,他还没想现在改变。主要是儿子十二三了,基本上还算合格,过得去。

    儿孙自有儿孙福,赵曦只想在自己在位的时期,能打下一定的基础。

    至于未来会是怎样的走向,一切都无法确定。

    历史有必然性,一个王朝能否久存,不是由那一任帝王决定的。

    建立一个相对合理的体制,设定一个相对合理的遴选帝王方式,才是赵曦可以做到的。

    而这一切,都不是现在可以推动的,需要他的许多理念被朝堂臣工接受。

    大军出征了,吕公著完全学着赵曦,大军在寅时从汴梁出发了。

    这不是全部,但朝廷仍然由政事堂的相公们,率众臣相送。

    这比当初赵曦出征的声势大多了。

    赵曦没去,也没让滔娘去送儿子。

    他把自己那两把喷子给了儿子,也把王中正和李宪派出去了,作为监军,同时也是给儿子加一层保护。

    老陈琳很老了,不得不再一次守在官家身旁。

    整个朝堂都忙起来了,一切都因为这次征战。

    战争所需要的物质,战备转运,奏报收集和整理等等。

    最为重要的是,朝廷需要为将来拿下大理的后续做好一切准备。

    还有工坊城府衙的组建。

    这一切真够朝廷忙一阵的。

    赵曦反倒有些闲了,也真切的体会老爹当初的心境了。

    看着延福宫偌大的沙盘,不停的用旗帜来推演各种可能。

    不是自己带兵,赵曦还真的对这次征战有些担心。

    “高氏开始对矿城用兵了”

    能想到,即位了,并且段氏一族承认了,也就有了攻打矿城的借口

    很显然,国朝对高氏谋反的前期做法,让高氏真的有些想多了。

    高氏觉得,国朝只需要大理承认是大宋的藩属国,至于是谁家做王,对大宋并没有影响。

    同时,正处于大宋的守孝期,大理的流亡王室进入了矿城以求保全。

    高氏现在就是攻打矿城,也有了理由。

    也好借此机会,在东川这片土地上,可以重新调整一下利益分配。

    如果安南再争气一点,对大宋的广南骚扰,说不定还可以从广南的锰矿中分一点羹。

    “官家,是否可以让段氏”

    赵曦摆了摆手,制止了韩琦说下去的话头。

    他明白,韩琦的意思是,在国朝没有处理完广南之前,还需要麻痹高氏。

    大理要改土归流,留不留段氏族人不影响最终拿下大理。反倒是让段氏王室消失,更有利于国朝接管大理。

    更何况,有高氏这样现成的刀。

    “没必要,国朝拿下大理后,大理的治理,还是需要有个牌位的。毕竟大理是蛮夷之地,国朝很难在短期内让那些蛮夷有认同感。”

    真不是赵曦仁慈,也不是看段氏的面子。是真正从以后治理大理来考虑的。

    “这一次战争结束后,大理王室就是个纯粹的光杆司令,唯有依靠国朝。”

    “王位还是他的,还必须是他的。国朝需要时间来同化大理的子民,让那些子民对国朝认同。”

    其实,在段氏王室的处理上,赵曦应该比韩琦的想法更残忍。

    不过这事放在段氏王室的身上,也就不一定了。

    多少年了,大理段氏就没有真正掌控过大理。

    高氏、杨氏、董氏,谁家都有自己的独立王国。而段氏,恐怕也只有皇城那一点空间。

    这也是赵曦敢留着段氏王室的原因。因为,段氏不可能有意见。

    现在就看南征军能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了。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四零三章 文武的认知
    吕公著是真心不错,知道了这次的战略目标,到达广南后的第一时间,直接将广南、安南与大理的边境线封锁了。手机端

    能考虑到这一步,让赵曦对这次战事更有信心了。

    工坊城衙门组成人员,经过多方博弈,也终于出来了。

    苏子元还真的成了工坊城衙门的官员,虽然只是推官这职位在工坊城纯粹是闲职,好歹是进入了工坊城体系。

    赵曦在这里面第一次看到了沈括的名字。

    沈括,进士及第没几年,这时候的职位,不是御史台就是将作监,一般非三甲的进士,前几年都是在这些部分历练的。

    这时候他也该着调整岗位了,一般是到下州任副职,或者上县主官。

    没想到朝廷会把他安排在工坊城。

    “这沈括”

    “回官家,沈存中乃自荐工坊城任职。他本该今年秋外出任下州贰官,或上县主官。”

    “自荐工坊城,经朝廷议定,便准了。原本在御史台,就任工坊城后,继续承担御史之责。”

    一个从六品,或者正七品的官员,还真入不了相公们的眼,最起码现在不够格。

    “把这沈括派到苏子正手下做事吧。”

    其他的赵曦没动,一并准了。

    好歹是后世有偌大名声的,号称科学家,这沈括发配给苏颂,应该也能帮苏颂一些忙。

    至于其他的,就那样吧。有韩缜主政,又有苏颂、薛向、李诫等人配合,工坊城乱不了,这些到工坊城任职的,只会被工坊城影响。

    这一次,潜邸的官员,是一次大丰收。

    朝廷也这样默认了。南征主帅是公开选拔的,而工坊城,算是朝廷第一次涉足,也需要潜邸旧臣的过度。

    对于朝堂,这也是一次进步。工坊城对国朝的重要性,这些年越发重了,朝廷能进入工坊城,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谁也没想着要彻底从官家的产业体系剥离出来。

    这种事这么说呢,要想彻底从官家这剥离,就意味着朝堂的多数臣工,也必须得把这部分利益舍弃了。

    这种冒大不韪的提议,没人去开口。

    吕公著,或者说南征军没有让朝廷失望。

    按行军时间,应该是南征军到达广南没多久只是一部分。

    另外一部分在成都府待命,等着广南那边的动静。

    也就是这三万新军,从特磨道快速进入了安南境没出赵曦所料,安南确实在高邦一带布置了重兵。

    可惜,几乎是十多年前的重演,安南的队伍根本挡不住火药弹的轰击,更别说这一次更是带着战车和车轮炮了。

    根本就没像样的抵抗,就被国朝南征军击溃了,并一路向东推进。

    同时,在太平寨北部聚集的广南新军和禁军,开始向朗颂方向冲锋。

    还不到一个月,便拿下了安南的高邦和朗颂。

    之所以能这样摧枯拉朽般的取得胜利,并不是吕公著真有多大的军事才能。

    他很清楚自己的能力。怎么多年来,在护卫营与官家相处,与狄青交流,与护卫营校尉探讨。他知道,对于领兵作战,他还是个外行。

    能拿到南征主帅的职位,说白了,他投机取巧了,或者说剽窃了。
1...109110111112113...2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