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那时候,只有逃离大理,那怕是以流亡王室的名义进入大宋,也可以保全自己一族的性命。
好歹自己妹妹还是大宋的贵妃娘娘。
这一路走来,他越发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对的。自矿城到汴梁,甚至连一月都不用,而那个宋国派过去的使臣,整整跑了三个月。
说白了,就是一直在等着高氏谋反成功。
而那个使臣,直接就转到了队伍中,听说还是宋国南征军的转运使
这是摆明了灭大理呀
可当他来到汴梁,偏偏宋国又是以大理王的规格来接待他
不懂了,真心不懂了。
要说是为段氏复国,在矿城守卫兵,以及成都府路进入大理境的将帅,就应该把他段思廉的旗帜竖起来,也好能得到大理部分部落的支持。
可是没有,甚至宋国南征军主帅连见他都没见。
可若宋国要灭大理,别说以大理王规格接待了,甚至不可能让他出了矿城。
至于宋国皇帝陛下接见那更是不可能的事。
偏偏这相互矛盾的事,都在自己身上发生了。
段思廉知道宋国率军主帅是文臣,也就是说不存在忘记礼节的可能,更不可能与宋国朝廷有相悖的决定。
很忐忑,虽然宋国陛下接见后,他可以肯定,他这一族的命是保下了。
心里更加没底了。
原本逃来汴梁,目的就是为了保命,知道性命无忧了,反倒无所适从了。
傀儡段思廉从来没往这方面想,他段家做大理王,从来就跟傀儡没两样。
“诸位相公有劳了”
宋国政事堂相公一同来了,段思廉一点王爷的架子为不敢有,很恭敬的在门外迎接。
这到底是要干嘛呢玩什么呀让人这心乱的,真正的惴惴不安呀
灭国之君,是绝不可能被宋国执宰接见的,更别说相公们联袂拜访了。
“段王,朝廷接待可有怠慢远来迢迢,有何要求还望段王莫计较”
“承蒙富相公关照,一切安好”
段思廉真不敢多话,生怕那句不对了,有问有答,先把这场面支应过去。
他都有心找妹妹问问了就妹妹的那性子,估计也糊涂着呢,甚至还觉得这样是宋国陛下对她的疼爱。
“同殿为臣,谈不上关照不关照。段王远道而来,我等没能第一时间拜访,实在是公务繁忙”
同殿为臣是指原来,还是指将来段思廉愣了一下,有点走神。
“不敢不敢”
他也不知道不敢什么,是不敢让相公们屈尊拜访,还是不敢奢望同殿为臣。
这到底是闹那般吗太折磨人了。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四零四章 大理接管原则
广南、安南与大理边境线的封锁,导致高氏无法得到广南那边的任何信息。
也曾犹豫过,可事到临头,又不能停下来。
高氏现在顾不得把广南那边作为重点,他在得到段氏部分的承认后,还需要进一步把王位稳定了。
重心还是放在大理内部的清剿上,不管是段氏王室的余孽,还是段氏王室的支持者,甚至杨家和董家的不平,都需要高氏尽快平息了。
至于矿城,那是逃不掉的。虽然牵扯了一部分精力,至今还没有像样的突围和反击。
“宋军自广南入境,先后占领了惠么部和罗雄部,似乎有进一步西进意图”
不是应该从成都府过来吗已经封锁了宋军入境的通道。
不是有安南牵制吗怎么没一点音信就已经入境了!
不是宋国还在守孝期间吗不是段氏只留在矿城吗不是只要尊宋国为上国就行吗
太多的疑问了,一时间整个高氏都有点乱。
“放弃矿城,迅速回防,部署重兵阻止宋军西行”
若大宋这次像上次那样,仅仅是从广南入境,高氏的应对是绝对正确的。
集中优势兵力,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将宋军阻挡在广南与大理的边境。
继续扼守成都府自大理的通道,确保成都府路的宋军不得入境。
只要能做到这两点,那怕是段氏王室还活着,那怕是境内有个矿城,高氏也不用太担心。
可惜,他错误的估计了矿城守卫兵的作战能力。
围困,象征性的攻城,并没有让高氏真实的了解矿城守卫兵的实力。
在高氏队伍放松矿城围困的第一时间,矿城守卫兵就全力出击了,并且迅速打通了与成都府的通道。
这时候,大批的国朝队伍开进了大理
“大理段氏王室想到汴梁来”
这样的奏报让赵曦也一时转不过弯来。
如今,国朝的南征军已经将大理的东北大部连成一片。从矿城向东部进发的高氏队伍,已经被两面夹击。
按说,这时候段氏应该是站出来,借国朝的队伍,把大理境内支持自己的力量拉起来,配合国朝南征军开始反击高氏。
这时候要求进入国朝境内,还是要直接到汴梁。难不成看明白朝廷的意图了还是说已经无意管大理的乱象
“诸位相公如何看待此事”
说真的,这情况就是赵曦也没料到。
“官家,大理王位,从开始就是一种共主的形式。之所以段氏称王,只不过是大理各部落认同段氏而已,从本质上,段氏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王位权威。”
“大理段氏称王百年,王位的几次更迭,更是受高氏杨氏的制约,甚至到了皇令难出皇城的境地。”
“多年来,段氏执政,并没有照顾到当初支持段氏即位的部落,甚至连段氏本来的领地,也逐渐式微。”
“这样的结果,让段氏对于大理的掌控越来越弱。如今,段氏留在大理,不忍看国朝大军对大理的碾压,又很难说服大理各部落对国朝臣服。”
“如其这样,倒是逃避到国朝最恰当。无论最终是国朝直接占据大理,还是最终需要段氏这个牌位,尽早来朝廷交涉,或许是他最恰当的做法。”
明白了,富弼这样一分析,赵曦就彻底明白了。
这确实是最聪明的选择。
段氏王室未灭,国朝出兵有一定的借口是平息藩属国内乱。
只要国朝还承认段氏大理王的一天,那段氏这个名头就有一天的作用。
在大理如今战乱的状况下,任何事都有可能发生,若有必要,让整个大理段氏王室消失也不是不可能。
别说是临战的将帅,就是赵曦也不是没有过这念头。
若不是因为大理那地方势力太复杂,要不要段氏,还真无所谓。
如今,大军入境,目标是让大理无军,也就是说,大军这次征战,不会考虑大理各部落的立场,只考虑不得有军伍这个结果。
还真说不定那天就让大理段氏王室消失了。
在事件还没有完全展开之前,直接来汴梁不得不说这一步抢到了先机。
拒绝不可能,毕竟大军入大理还需要这么个借口。
杀掉更不可能。国朝最不缺标榜圣贤王道的臣工。
“接进来”
“官家,还是接进来吧。需要有个道义上的理由,也得给朝臣一个解释,更需要留给大理各部落一个说法。”
韩琦这话,还真是体现了君臣一心,厚黑的一心。
“可以,接进来后,我见一见。但具体政事堂负责谈。”
“有几点原则我强调一下。第一,大理仍然以段氏为王。二,大理除王室卫队外,不再存在军伍,国朝负责其防卫事务。”
“第三,大理有一定的自治权,大理的官员,由朝廷派遣和大理自主任命相结合。派遣官员和驻军,均由大理供养,不得低于国朝对应的俸禄待遇,并实现三年轮换制度。”
“第四,针对大理的赋税,实行结余提溜制。也就是说,大理境内的税收仍然由大理负责,每年根据开支结余情况,国朝提溜部分纳入朝廷税入。”
“第五,放开大理子民参加国朝科考,容许大理士子入朝为官,容许大理子民参加国朝军伍,大理商贾在国朝一视同仁。”
“另外,也算是赠送项,朝廷可承诺不定期安排一些大儒,前往大理讲学”
说是对大理的处理原则,赵曦更是把大理作为一个实验田,尝试军政两条线的模式。
如果直接在国朝推行,反对是肯定的,而在大理施行,慢慢让朝廷接受这种模式,或许在将来施行时,就不会有太大的抗拒了。
政事堂也曾讨论过处理大理的方式方法,基本集中在全面接管大理,让段氏在汴梁做王,按照国朝封王的形式,封地与王位不相干的做法。
对待外族的分封,一直就是这样的。
同样,富弼等人也清楚,那样做的结果,肯定会在很长时间里,不能把队伍撤回来,很可能还需要镇压,还是血腥的镇压。
可听官家这么一说这才是现阶段,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接管大理办法。
时间久了,随着国朝的教化深入,大理对国朝的认同会越来越深,最终即便大理还是段氏为王,而大理的子民会逐渐认同朝廷。
第四零五章 这是闹那般
段氏很着急,似乎根本无意关注大理的战况。
南征军已经歼灭了从矿城撤出,并向东进发的高氏队伍。
形势一片大好,可段氏好像不在意这些。在得到朝廷同意后,几乎是以最快的速度抵达了汴梁。
估计这一路的震惊会很大。
不管怎么说,也是一个藩属国的王室,又有段贵妃的面子,朝廷专门调拨了一个车队,以隆重的礼节来迎接段氏王室成员。
好像更像是震慑和显摆国力。
汴梁也是有大理专门驿馆的,只是这一次大理段氏王室来的人太多了些,原来专门接待大理使臣的驿馆根本不够用。
用都亭西驿那是西夏的。赶出西夏人,这事不地道,关键是国朝还没有两线作战的实力。
至于北辽的驿馆北辽皇帝痛哭先皇的传闻,以及北辽为先皇建衣冠冢的事实,这点情义还是需要讲的。
其实在赵曦看来,都不是合适的做法。
这类驿馆,在就是后世的大使馆,相当于他国领土,可以用神圣不可侵犯来定义的。
所以,大理段氏王室,很有幸入住了一座堪比王府的宅院。
上一次谋反事件,朝廷收缴了不少宗亲别院。
不知道这该算是高规格接待呢,还是无处不显摆国力
国事是国事,人情是人情,赵曦分的很清。
尽管段氏因此而用无限的温柔来回报赵曦,赵曦仍然该怎样做就怎样做。
“下国大理王段思廉拜见上国陛下”
应该算是很隆重了。赵曦携滔娘、段氏一同,专门到大理段氏王室驻地接见段氏王室。
刚一进门,段氏王室跪倒了一大片。
不仅仅是寄人篱下的现状,更是对大宋国力的折服。
其实,从辈分上,这段思廉应该算是赵曦的大舅哥
“内兄快快请起。曦此行不为国事,也非以大宋国君相见,是萱儿之婿来探望娘舅”
话是拉近关系的说辞,同时也是直接告诉段氏:公是公,私是私,各论各的。
他不会因为所谓的姻亲而干预朝廷决策,也不想让段氏借亲家的关系提乱七糟的要求。
可段氏并不懂这些,心里被幸福充塞着,又见到了家人安然,欣喜和激动间杂着,很自然的拉着大兄的手,可发现自己的大兄很不自然。
总是感觉在觐见上国贵妃娘娘。
没办法,这一路的见识,让段思廉不敢不恭敬。
矿城守卫兵的火器,长江航线望不到边的船只,以及自襄州到汴梁的轨道马车,那一样都让他真正见识了上国的强大。
用后世的话,赵曦这应该是亲切接见了大理王室,并对大理王室遭遇表示慰问,对大理内乱深表遗憾,并真切的担忧大理子民在战乱期间的生活。
双方在友好和谐的氛围中交流了意见
纯粹是扯了,整个接见过程很短,内容也几乎是段氏在安慰娘家人。
赵曦只告诉段氏王室,安心住着,有什么要求和想法,就直接跟馆伴使提答应不答应,在朝廷,反正赵曦没表达这方面的意思。
宋国没有因为大理内乱发表过任何意见,在动兵之前,连个谴责都没有,自己被推翻,直到逃到矿城,才见到了宋国派过去的使臣,比自己到矿城还晚。
就在这时间,宋国突然就从广南入境了,同时矿城守卫兵,也开始发威,成都府路也聚集了大量的队伍,直接开进大理。
没人在意他这个大理王。就在那一刻,段思廉就没想也不敢再留在大理境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