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馆伴,毕竟是正式公事的差遣。
“吕馆伴言重了。大宋风华,美不尽收,有此良机拜吕馆伴所赐,岂有怪罪之理”
这些场面话,段思廉还真不怵,更不会怵一个馆伴使。
这时候馆伴使来了,他也就踏实了。
死不怕,就怕等死的感觉。
这时候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见着馆伴使,段思反倒放开了。
好像他所有的不安,都来自宋国没有跟他谈公事这应该是最真实,也是潜意识的认知。
一个君王,那怕是逃亡中,也不觉得自己一点用处没有。
哎呦,看来还不够呀!跟我耍君王的排场你还不够资格。
“段王有所不知,汴梁之市井,并不能代表我大宋之精华。今日惠卿诚邀段王一行,浏览我大宋漕运,观摩我大宋工坊城”
既然不着急,那我也不急,再溜达溜达呗。
吕惠卿不敢肯定可以申请到进入工坊城的批复,他还是想试一试。就是他也没机会全面了解工坊城。
“此乃工坊城羊纺坊如今羊纺品已经是北辽西夏,乃至国朝过冬之必备”
“此处乃是工坊城调度中心,通过轨道马车,朝廷可以在三日内,到达国朝所有边州”
“此为铸币坊,国朝币种,开天下之先,更是率诸国之行”
“此乃工坊城食品区,蛋糕、奶糖、饼干之类,皆出于此”
吕惠卿在尽情的显摆,段思廉再一次被震撼
这样的扯淡日子,由过了几天。
“政事堂相公与吕惠卿留对”
若不是前线出现了状况,赵曦不介意吕惠卿这样把段氏王室溜下去。
现在,恐怕不得不进入实质阶段了。
朝臣对这样的留对情况,并没有多少疑问。
毕竟现在大理段氏王室在汴梁,而吕惠卿又是馆伴使,至于相公们,那就更应该了。
“官家,可是前线奏报之事”
奏报在朝堂也有,战况如何政事堂也清楚,富弼认为还到不了需要进一步的程度。
“确实,目前大军推进缓慢,结合战报,我认为到了段氏起作用的时候了。”
“官家,虽然大军推进缓慢,这也是应有之情况。毕竟对于南征军而言,是在大理境内作战,对于地形地貌的熟悉程度不足。稳扎稳打,前线并无差错。”
韩琦也清楚前线奏报,虽然推进缓慢,但伤亡并没有增加。在他看来,这是前线在侦查,拟订下一步全面推进的方案。
朝廷不应该去催促干预。
“如果仅仅是侦查并酝酿下一步行动计划,我不会如此这般。从奏报看,没有战损,却消耗增大。”
“不管是弹,还是车轮炮弹,以及火nn都消耗增多。我分析,是大军被小部分部落骚扰了。”
“由于达不到作战规模,或者说歼敌数量不明,前线并未奏报。”
这时代的人不会懂,可赵曦不会不懂。汪洋的人民战争,是对异地作战军伍最致命的。
很显然,大军之所以推进缓慢,而且消耗增多,是被大理那些山里人骚扰了。
富弼等人,拿起案桌上的奏报,把官家圈定的内容仔细看了,又对照进入大理后的所有奏报
的确如此!
歼敌没有,推进没有,但军备却在不断的消耗。
就凭南征军的配置,绝不会存在让火器外流的可能,剩下的也只有官家分析的这一种可能了。
每个人都有份凝重!
大军止步不前,又处于大理那种地形下,山高林密,当地山民神出鬼没,防不胜防。
前线能保持没有太大伤亡,已经是极限了。
拿下大理,讲究的事兵贵神速,不希望在大理各势力形成联盟之前,先打垮高氏。
可如今,大军尚未到达鄯善府,就陷入麻烦中了。
可现在,恐怕段氏还没有挤压到极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四零八章 试试何妨
倘若再有些时间,或者说南征大军控制的区域时间再长些,不管是歼灭还是收编,都有可能。
可这次的战略目标是打到大理无军伍,并不是让大理千里无人烟。
估计这时候前线也会有分歧。
“陛下,各位相公,可是需要大理段王出声或者说用他的影响力阻止各部落山民不再骚扰大军”
这是显而易见的,吕惠卿之所以这样问,藏拙是一方面,同时也是吸引陛下和相公们的方法。
如果是被陛下,或者相公们安排做事,和自己自觉主动做事,在上官和陛下眼里是不一样的。
“你认为段氏已经被挤压到极限他已经有了接受国朝各种条件的准备”
韩琦不知道怎么就看不顺眼吕惠卿,对他在这时候出言有些反感。
话说出来就有些责问的意思。
“下官不敢肯定,也无从知晓段王心思。至于能否让大理王出声,或者说让大理王号令部落停止攻击国朝队伍,下官自觉可以试试。”
“试试事情紧急”
“稚圭”
韩琦还想呵斥,富弼打断了他的话头。
这是集议,各抒起见,又是当着官家的面,争吵没必要,反倒会让官家看笑话。
其实赵曦很无所谓,文臣之间有争端才好,若整个文臣团体算是一股劲,那他这个帝王会做的不安稳。
“吉甫可有计较”
吕惠卿职位还低,这时候赵曦这样拉一下,还是这样不留痕迹的拉一下,应该可以在两人之间拉点仇恨。
吕惠卿有表现的n,韩琦有打压的想法,挺好。
“启禀陛下,微臣可以试试。”
“又是试试需要多久”
韩琦已经懒得搭理吕惠卿了,不接茬。
文彦博接上了。
赵曦和富弼,一个帝王,一个丞相,这都是决策的角色。
这一次,文彦博对吕惠卿的责问,不管是富弼还是赵曦,都没有再拦拌。
“下官需要三日,三日可有结果。不过需要工坊城配合”
赵曦看了看富弼,富弼在点头。
说实话,吕惠卿是馆伴使,对于段思廉的状态,他应该最了解。
如今那怕是吕惠卿不一定做到,也只有让他试试了。
这种事,赵曦还不至于下作的亲自操刀。
“准了,政事堂责令工坊城全力配合,就给吉甫三日!”
赵曦大概能想到吕惠卿的方法,无非是震之以火器,晓之以苍生。
或许可以,大理段家信崇佛,惜生。
吕惠卿走了,接下来的集议,他还不够格,不过他感觉自己离的不会太远了。
有没有王介甫,他都要走到这一步。
“吕吉甫未必能成!”
韩琦受司马光影响,总觉得这吕惠卿心术不正。
“成与不成,也只是三日,等他三日又何妨”
“富相如何看”
赵曦像是认同了文彦博的说法,等三日也无所谓。
“官家,若朝廷另有良策,提前做些准备为好。即便是吕惠卿成事,双管齐下结果大不同。”
富弼觉得官家肯定另有想法。没有原因,就是这感觉。
官家能从奏报的字里行间看出南征军的困境,也就是说,在出兵之前,官家对此就有预判。
“以攻对攻,以骚扰对骚扰。护卫营训练有特种作战的科目。我估计现在前线的分歧就是在这点上。”
“诲叔与子真应该倾向于避免杀戮,许之以利,而曹霖等人倾向于以攻对攻。”
“之所以没有奏报,没有让朝廷裁决,是不想让朝廷看到前线不谐。”
赵曦能想到前线的情况。在矛盾没有到一定的程度,吕公著不会奏报,那是一种无能的表现。
再说了,在护卫营多年的相处,他们也不会让矛盾激化了,那怕是范缜挑唆也不会激化。
“兼而行之如何如果吕吉甫成事,就许之以利,不以攻对攻。若吕吉甫不能成,就在以攻对攻的基础上,再许之以利。”
富弼记得官家曾说过,一切谈判都是建立在实力之上。打过后谈判,和开打前的谈判,结果不会一样。
虽然不至于到谁拳头大谁有理的地步,拳头确实是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吕惠卿还如往常一样,卯时到了段王府姑且叫段王府吧,这宅院收回来以后,段氏王室是第一个入住的。
段思廉有点烦吕惠卿了,本来以为馆伴使来了,他可以知道宋国的意图了。
结果见天就带着自己晃悠,屁事不干,比大理的臣子还扯淡。
自己几次旁敲侧击,一律是打哈哈过去了。
不就是想磨自个嘛行,随你磨呗。
段思廉也看开了,天高路远,自己也管不着大理了,也没啥资格管了。
就这一身肉,爱咋咋地。
“吕馆伴,今日各处游玩”
段思廉真放开后,就没多少顾忌了,说话也不那么畏畏缩缩的,直接海说啥说啥。
他吕惠卿没本事把自己咋地。
“段王,惠卿多次恳求,终于让朝廷恩准了,今日陪同段王,见识一下真实的炮火”
“段王,不瞒你说,惠卿也是粘段王的光,这类新军训练的场面,就是我大宋臣工,也是很难见识的。”
这应该是碰着痒痒肉了。
段思廉几次入工坊城,都特别想知道大宋的火器,想看看大宋火器作坊。
可惜,吕惠卿说进不去,看那戒备森严的样,段思廉估计这吕惠卿是真进不去。
没想到他还专门跟宋国朝廷申请了
看来也不是纯粹是敷衍,也有几分真诚在里面。
当年宋国太子殿下,也就是现在的宋国陛下,南征时路过大理,段思廉曾陪同,也是亲眼见弹将董氏覆灭的。
并不是无懈可击,水攻是一种方法,同样,如同投石机一样,发射弹根本每个准头,也有间隔。
这些在当初宋军离开后,他跟杨家、高家还试验过,甚至因为妹妹嫁到宋国,聘礼中有弹,他还专门试过,并不是看到的那样可怕。
这也是高氏敢在宋国守孝期间,敢趁机作乱的底气,都认为这弹也就那么回事。
他们应该不清楚,当时的弹,还是最早的雏形,是赵曦南征时现想现做的。
段思廉也知道宋国弹不可能与早些年一样。所以,特别想知道,如今的宋国火器,到底发展到何种程度了。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四零九章 我要见上国皇帝陛下
工坊城当初建码头时,对蔡河做过清淤,为了码头吞吐量,扩宽了水域,挖深了河底。
把所有的废土,都堆在一个特定的位置。
都是按照官家的规划做的。
这时候,这个人工造起来的土山,就成了工坊城各种新式火器的试炼场。
这里是真正的戒备森严。二三里地的范围,被高耸厚实的水泥墙围着,城墙上三步一哨五步一岗,定时轮换,整日不断。
这是一个独立的空间,有点像翁城这是段思廉的第一感觉。
吕惠卿也是第一次见这国朝机密之地,甚至在进来前,他签了很多契约,甚至包括死亡契约守卫说这是规矩,就是官家来了也得签。
官家签不签,吕惠卿不知道,他知道不能跟这些军汉置气,这都是有便宜行事权利的,那怕是被朝廷接管了,仍然是直接受官家节制。
有点萧杀,有点阴森森的,并且一进来就是一股硝烟味。
段思廉听从着军卒的指挥,跟在吕惠卿的身后,走到了一个顶上盖着渔的坑洞里。
他感觉吕惠卿对这里也不是很熟。
差不多一人高的坑洞,胸部之上是一截瞭望口。
顺着瞭望口往远处看,大概不到一里地处,有一座水泥做成的假山不确定,自从认识了水泥,段思廉眼里什么都是水泥。
“不要随意出去,就在坑洞里。这次试验是十发炮弹,目标距离为一里。”
顺着军卒的手,能看到前方有白石灰的十字交叉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