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大宋派兵,是要歼灭大理的叛军,而不是让大理千里无人烟。当然,大军在外,若被袭扰不断,就很难做到秋毫不犯了。”

    得赶紧拉回来。这时代的文人有个毛病,只要扯开什么事,就肯定扯个没完。

    就连司马光和欧阳修都开口了,开始扯宗主国和藩属国的关系,从上古分封,一直扯到前朝节度使真佩服他们的联想力。

    赵曦不得不赶紧拉回来,打住他们显摆渊博。咱就事论事。

    在实力面前,理由都是次要的。

    “上国皇帝陛下,可是说大军不会残杀无辜”

    “自然!我大宋乃仁义之国,礼仪之邦,岂可做那等天怒人怨之事”

    “不过,我大宋遵循一个原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也就是说,没有抵抗就没有杀戮!”

    赵曦感觉这话有点熟,很自然的就秃噜出口了。

    段思廉知道,这应该是宋国的底线了。

    可他更清楚自己的子民,怎么会不抵抗呢

    大理是在逐渐汉化,可毕竟那还是蛮夷之地。就是他们段家、高家、杨家等家族,也不过是白蛮,只不过是汉化程度高一些。

    可整个大理,乌蛮比白蛮更多,占据的地盘更大。

    对于中原,虽然不至于仇深似海,可几代征战,绝对不会有太好的印象。

    高氏谋反可能没人掺合,可宋军入境,大理成的乌蛮都会掺合的。

    而宋军已经不再是早年的宋军了,山民却还是那个山民。

    他都能想象到,那些山民,拿着自制的弓箭,抓着梭标,被一轮又一轮的火炮炸的粉碎

    “上国皇帝陛下,诸位相公,不知上国大军,可否同意让我的亲兵入大理,并昭告我领地内的首领,不要对宋军敌对”

    就等你这句话了!

    不否认,段思廉也是在试探,试探大宋是要灭大理,还是真的平息叛乱,亦或是还有其他目的。

    如果宋国同意自己的亲兵入境,并允许自己以大理王昭告领地的首领,就意味着,宋国还认可自己是大理王,自己以后还有可能回归大理,不至于被宋国圈养了。

    同时,他也有自己的小心思,他的昭告,是告诉他领地的首领,以及对他友好的部落,宋军入境是他段思廉借兵。

    这样,一旦最后宋军反悔,只会遭来山民无休止的骚扰。

    宋军是厉害,但西北才是宋国的大患,不可能大军一直留在大理

    能做到大理的王,又是在那样复杂的环境里做王,段思绝非易与之辈。

    这愣了,都愣了,还发愁怎样提出这做法呢,段思廉居然自己提出来了。

    再一想,都能想明白了。

    这段思廉,很明显想多了。

    “这个这个问题,段王可以与政事堂商讨出个办法来。”

    赵曦的这话,这表情,这说话时的犹豫和不确定,让段思廉不由的咯噔了一下。

    难不成宋国真有吞并大理的想法

    宋国太祖曾说过:江山止于大渡河

    这吕惠卿倒还真有点意思。

    吕惠卿也知道,他应该入了官家的眼了。

    官家亲政,除了潜邸旧属,就是执宰重臣,国朝太多的臣工,官家是不了解的,也不知道各自有什么能力。

    能在这时候让官家记得,有一个做事的印象,对于吕惠卿来说相当重要。

    而这一次,他算是得到了。

    若这一次,自己这能把官家的五项原则全理顺了吕惠卿都能想象自己的前程,估计他可以不用王介甫的提携。

    早些年,吕惠卿拜见王介甫,有仰慕王安石在士林名望的成分,同时,他知道像王安石这样特立独行的官员,迟早会一鸣惊人。

    他有意搭上王介甫的车。当然了,两人在改变国朝现状的方向上是一致的。

    现在嘛吕惠卿觉得,只要他把大理这事做成了,即便还不能进入政事堂,那也只是个时间和资历的问题。

    段思廉走了,去跟政事堂商量怎样发布诏令了。

    赵曦临行前,专门提点了富弼一声,让这个吕惠卿全程参与。

    这是个有手腕的人,并且目的性很强。

    赵曦不在乎,有目的才更容易掌控,反倒是像欧阳修、司马光那一类的,除了钻牛角尖的劲,和在士林中的威望,真不好找弱点。

    他们总觉得自己是对的,还站在圣贤的肩膀上指责你想多了,不想了。

    接下来,想一步步照自己的意思拿下大理,估计还有的烦。

    “段王,你这是陷我吕惠卿于不忠呀!”

    刚回大理段氏那个n的王府,吕惠卿就开始抱怨了。

    “工坊城是何种地方你不知道,可以到整个汴梁打听,那是重过大内之地。”

    “我吕惠卿如此费心待段王,可段王又是如何回报我吕惠卿见陛下段王这就是去告御状了!”

    “段王若不喜吕某馆伴,大可奏请官家,换了就是了,何苦多此一举”

    说的那叫一个真诚,连吕惠卿自己都有点相信了,神情、语气相当的到位。

    “吕馆伴见谅,见谅啊小王唐突了,实在是忧心大理之现状,更不想因山民乱为而坏了与上国之情义。”

    这些话吧,没绝对的真,也没有纯粹的假。

    吕惠卿如此,他段思廉也如此。

    “上国火器之威,是吕馆伴陪同段某观摩,我大理子民血肉之躯,如何能抵挡火器之威”

    “段某能以大理王昭告子民,也能为上国大军避免些许麻烦。想必上国朝廷也会思量,而不予对馆伴不是处置。”




第四一二章 典籍背后
    吕惠卿这时候才正眼看这段思廉原来也不简单呀!

    这话里套话的,什么叫以大理王的名义什么叫也能替王师避免麻烦

    敢情这姓段的,一直就是玩呢

    见识火器后的那种坚定和悲壮,见了官家后的那种悲情和感叹还真可以喽!

    “段王多虑了!朝廷安排我吕某馆伴,这已经说明,我大宋依然将你段氏当作大理王室,而你还是大理王。,否则,不会安排馆伴使。”

    “另外,若非大理在汴梁的驿馆窄不能容纳王室成员,朝廷不会将此处赏赐于段王。若朝廷不再认同段王,或者有意不让段王再回大理,此处的牌匾就早已挂起来了,而不是像现在这般,我车夫都不知道目的地!”

    你玩含蓄玩话里话外那一套,我偏偏给你实打实的来。就这么开门见山,就这么直白。

    果然,把段思廉给说懵了。

    宋国不都是谦谦君子吗不是都喜欢藏着掖着,话说半句吗这吕惠卿这些天也是这样的,怎么突然一下变风格了

    有点适应不了。

    “段王歇息吧,尽快把亲兵选出来,也好能尽快的解救大理子民!吕某告辞!”

    小样吧,玩不死你!

    吕惠卿干脆利索的走了,留下段思廉一脑子浆糊。

    “这吕惠卿倒是个人物。”

    赵曦听完老陈琳的奏报,不由的感叹。

    盛名之下无虚士呀,这朝堂唉,真不是那么简单的,没一个简单的人物。

    “押班,可否遣些女官,到段王处教授礼仪这事就这么定了,你选择女官,我让吕惠卿把这事办了。,”

    循序渐进,也得把这个序稍微快一点。

    “遣人请相公们来垂拱殿。”

    取得阶段性成果,政事堂的气氛也有些轻松。

    别奇怪,别看只是告诉段思廉,他还是大理王这件事,看似简单,可内容相当丰富。

    直接告诉段思廉:你还是大理的王,这背后的意思,就是说,国朝忙乎半天,真的就是做贡献了,替他段家灭高家杨家。

    可现在,用这种含糊着,还是旁敲侧击的方式告诉段思廉,他自己也清楚,绝不会那么简单。

    也就是说,大宋没那么高尚,他要想继续做大理王,恐怕还有后话。

    这个架子搭好了,对于政事堂来说,就算是阶段性成果。

    这才刚有一阵歇,官家又要干嘛

    带着疑惑,相公们还是来到了垂拱殿。

    “记得我大婚时,送大理的聘礼中有经典子集”

    莫名其妙,官家怎么想起这事了

    “确有此事。当年老臣专门为聘礼遴选了优版图册。”

    赵曦当初大婚时,如今政事堂的几位,好像都没直接操办,也就欧阳修当初职衔是国子监祭酒,属于边缘人员。

    “嗯,也就是说大理对我大宋文华极度推崇”

    经史子集都能当聘礼了,还是被女方认同的,可想大理对国朝文华的推崇。

    “官家何意”

    官家不是那种专门叫相公来扯淡的人,连庭筵在官家看来都是务虚,更别说召集相公们一起扯淡。

    “大理内乱很难在短时间内平息,大理王室n,国朝作为宗主国,岂可忽视王室子弟的教化”

    “我已责令陈押班,遴选内苑女官前往段王府教授礼仪。同样,我在想,既然大理推崇我朝文华,是否可择人对大理王室子弟讲学”

    赵曦一本正经的说,可自己都想笑,明明是另有目的,偏偏用这种冠冕堂皇的借口。

    主要是不想让司马光欧阳修之类,鄙视自家的帝王。

    其实,在赵曦说完这些,没人不明白真实的意图。

    “官家此事甚好!”

    欧阳修表示赞同,不管目的何意,教化是永远没错的,这不需要分大理还是国朝。

    至于怎样来做成此事,他不想,生怕玷污这神圣的事。

    “官家,恐有些唐突”

    总不能直接告诉段思廉:你家孩子太野了,实在有损你王室声誉。来来来,我们大宋文华精粹,派几个人教教你家孩子。

    “若诸位无异议,此事就这么办。只需要交于吕吉甫即可,他会做到这点。”

    “诸位是否可推荐授课的教授”

    这才是赵曦把相公们唤来的目的。

    单说让段思廉接受国朝派人讲学,真不是什么难事。倒是选择谁去,需要政事堂遴选。

    此人不仅仅是授课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必须在知晓整个计划后,在段王府承担一个中心开花的作用,要潜移默化的把朝廷的一些目的透露出去,还得把握好度,掌握段家的思潮。

    “富相有贤婿”

    “哦,说来听听。”

    “官家,富相女婿冯京,乃国朝进来唯一的三元及第。”

    冯京赵曦好像听说过错把冯京当马凉,原来是富弼的女婿。

    “官家,贱婿因老臣位居中枢,已然自请外出了。”

    这事在富弼看来,自家女婿也合适。

    撇开三元及第的名气,就是朝廷对大理的谋划,也是越少人知道越好。

    可,父子翁婿同朝为官的忌讳,他还是需要说到明处。

    “没那么多闲事!我是担心你家谋反还是担心你家篡位召冯京回朝”

    只是说让回朝,赵曦并没有说职衔等这差遣完成了再说吧。

    若真有才,赵曦不吝提拔。

    吕惠卿有几日没到段王府了。若即若离,才是馆伴的最合适方式。

    “段王,这是”

    看着进进出出的内监,一箱一箱的往府院内搬。再看看段思廉眉飞色舞的样,吕惠卿很合事宜的问了。

    “吕馆伴,此乃段贵妃赏赐,皆为大内密藏之经史子集!来来来,吕馆伴,以后还请吕馆伴不吝赐教。”

    段思廉确实是有点兴高采烈。自从来到汴梁,他最想见识的,其实是宋国的经典。

    如今,有自家妹妹出面,终于赏下来了。

    “惠卿不才,职衔馆伴,岂能擅变职守”

    很尴尬,段思廉以为这就是顺手的事,没想到吕惠卿拒绝了。

    这一大堆的典籍呀,可自家有几人能懂这个这不是望洋兴叹吗

    “段王,惠卿倒有个建议。我朝今年唯一的三元及第冯翰林此番正回汴梁述职,新差遣未定,若段王请奏陛下,或许此事能成。”

    啥意思吕惠卿这样说,倒是让段思廉犹豫了。

    再一想,不就是经史子集吗,那都是圣贤王道,容不下魑魅魍魉。

    成不成,为了段家,试试又怎样11




第四一三章
    大多数巧合都是有预谋的。
1...115116117118119...2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