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因为今年开科,各州府本来就在准备秋试,当听说朝廷有大型的庭辩后,应本地士林要求,都利索的把秋试完成了。
进不去大庆殿,见不着庭辩现场,在汴梁能及时的听到庭辩内容要比在州府听传闻强。
甚至有的边远州府,府衙的官员被士林的情绪感染着,上书朝廷,要求将庭辩的日期延后,以确保边远地区的士子,能赶上这次盛会。
更严重的是,本来今年年底回朝求职的官员,不约而同的把时间推后了。
各种理由都有,除了不诅咒家人离世,其他能用的理由全部能见到。
不为什么,就为能有机会站在大庆殿听庭辩。
至于吗赵曦听着王中正汇报这些杂闻,有点理解不了了。
“官家,如今的轨道马车客运远远超过了货运,工坊城不得不临时将备用马车投入”
都干嘛呢就是一群人聚一起扯闲淡,都正事不干了
唉赵曦是真没想到事情会搞大发。
“都是士子”
“禀官家,都是士子官员。虽然庭辩时间未定,如今汴梁的客栈已经是一床难求了。”
真是个麻烦事,自己还真是没事找事了。
国朝各书院不是没有过这类辩经的活动,可没听说过有这情形发生呀。
赵曦愣了愣,看着王中正,让他继续,继续把这杂七八五消息说出来。
“禀官家,那个那个印书坊”
“哪个印书坊”
“就是早年官家因为那个毕升盘下的印书坊,如今日夜赶工,都顾不得印蹴鞠快报了,全力在翻印各家学派的释义注解”
“就连蹴鞠快报,也专门腾出版面,用来解说各家学派的特征和核心要义。”
“并且,原本约官家写传奇故事的落魄文人,也停止了连载,全部改成了用乡间俚语解说各家学派的学术”
这是要闹那般赵曦是真的体味什么是大宋文华了。
身为帝王,职责所在,他无法真正认清这个帝国对文华的热衷,这一次这所有的一切让他有了直观的感觉。
“官家,甚至那些勾栏酒肆瓦台坊市,也摒弃了原来的诗赋戏文,时不时的邀请各地关联的士子辩经。”
“就是就是内苑,诸位娘娘也翻找内苑藏书,以了解各家学派的学术。”
“如今市面上,都拿官家的不拘一格降人才为幌子,召集各层级的辩经盛事”
“特别是一些落榜的书生,甚至开始攻讦历年科考题目和主考官”
乱了,这是真乱了,这一次是真出乎意料了。
赵曦只是想到底原本是什么意思,他自己都忘了。
或许是为解决政事堂的争论,或许是想把政事堂相公们之间的分歧扩大化,或许是想改变科考阅卷的形式,亦或是根本就是想玩,想看热闹,结果却被整个国朝给裹挟了。
我嘞个去赵曦都不知道怨谁去。
大型活动,是最容易出事的。倒不是担心举办的不如人意,这无所谓,庭辩本来就是形式,至于结果,赵曦心里早有了,只是需要这个过程,好让自己的决策让人信服。
可现在,造成这么大的盛势,到了席卷整个国朝的程度,自己就不得不重视了。
庭辩的流程和规则暂且不说,因为庭辩,或者说借庭辩而衍生出的其他问题,就需要处理了。
“中正,着人一下勾栏酒肆的那些辩经活动,记录参与者都是些什么人,分别又从学何地,师从何人。”
“重点非议朝廷历年科考或非议主考官的生员,调查他们的背景”
本来赵曦还想让皇城司着手处理来着,想了想这样可能有激化的可能,皇城司又没个轻重,最终还是没出口。
不过这事,还是得介入。或许这个时代的人们不太看重舆论,而赵曦却清楚舆论的威力。
不管庭辩的目的如何,这毕竟是官方举办的活动,赵曦不想最后被一些乱七八糟的舆情给裹挟了。
这就是个乱局
朝廷庭辩,不可能所有学派的所有人,都放在大庆殿扯淡,这就有了争端。
学派内的主辩人之争,不同学派造声势之争,浑水摸鱼者,滥竽充数者,还有故意搅混水的,这时候这些魑魅魍魉就都出来了。
从学王安石者,自然希望科考以新学为尊,那样考中的概率就会大很多。
在士林凡间,替王安石新学造一些声势,拉拢一下士林的人气,未必是要逼迫朝廷最终选择新学,聚一些人气总是没错的。
同样,从学周敦颐者,因为周敦颐在朝堂的官位有劣势,适当的在士林扩大一些影响力也无可厚非。
那怕是象数学术是冷门,有这样的机会,邵雍即便懒得玩花活,跟着他的士子,未必不想趁机会让象数学术登堂入室。
这时候,个人的,学派的,地域的,各自带着各自的目的,就造成了这样混乱的局面,也同样给一些心思不纯者有了可趁之机。
估计现在这样的情况,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在整个汴梁的辩经中,都有迹可循了。
倘若真任由发展,估计庭辩还没开始,士林和民间已经有了胜出的学术,甚至会影响到朝堂臣工,导致最终朝廷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确定这乱局中胜出的学派为官学。
不是赵曦要以恶意揣度他人,尽管没有预料到这事会有这样大的影响,可赵曦还是知道道统争端的。
孔圣人都有诛少正卯的典故,更何况孔圣人的这些门人
这时候,那怕是做的有些过分了,有孔圣人在前面顶着,他们也能找到借口,为自己的无耻辩解。
尽管赵曦对王安石、司马光等人的人品很信任,可却不敢相信他们的门生弟子也一样品性高尚。
更何况这还是道统之争,谁知道人品和道统那一样能占了上风
不管是不是有政事堂的掺合,是不是各个学派有意为之,既然是官方组织这次庭辩,那所有关于庭辩的活动,就必须由官方来组织。
也罢,大不了变一下庭辩的流程呗,既然自己倡议了,有了这样大的盛势,赵曦就不容许被搅乱了。
所有的主动权,还是在自己手里。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我成了仁宗之子,微信,聊人生,寻知己
第四三三章 有辱斯文 践踏经典
我成了仁宗之子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这话还真不是骗人的,最起码这个阶段的汴梁,就把这两句话充分体现了。
原本诗词是最拉粉丝的,可那需要天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玩好了。
经典不一样,每一个士子,那怕是落魄文人,也一样学了经典。
自己悟性不足,可能没本事举一反三,也衍生不出自己的见解,更没有独成一家之言的可能。
可就是死记硬背,也能把所学的说个七七八八。
这时候,樊楼的小娇娘都不吟唱诗词了,只有开口,就拽几句子曰,满嘴的经史子集。
还是官方有号召力呀
谁曾想还有这情形,那怕是玩不了诗词,都可以得到娇娘的青睐。
柳三变这时候过时了,苏子瞻也是靠经典释义博名声了只是苏子瞻好像在丁忧,倒是省的失落了。
最让士子们舒爽的是,随时都有可能被人请着去来一场辩经好不好无所谓,就是凑个热闹。
如今的汴梁,那是遍地斯文,处处辩经,瓦台的戏文都带着诲人不倦的经义,更何况其他。
现在的辩经已经不是一天一两场的问题了,是时时刻刻都在上演者。
仿佛在说这就是一场闹剧
有没有人兴风作浪,赵曦不确定,但接近闹剧是赵曦确定的。
政事堂居然没人吭声,难不成他们觉得这是文华昌盛吗
如果说刚开始,王中正汇报的,还有些上了台面,有些名望的士人辩经。到现在,那些不入流的草台班子,搭配着落魄文人,真的把这事搅和了,这是要彻底把最终的庭辩变成闹剧。
或许有人觉得,他们玩他们的,官方做官方的,各不相干
错了,还真的不是不相干。
对于文人,从那个不为三斗米折腰的开始,好像对士林的风评,比官方看得更重。
倘若某一个学派,或者某一个学子,在这次盛会中,在民间得到了相当大的名望,偏偏官方摒弃了那个学派,絀落那个学子,或许所有的罪责都得让官方来背着。
这就是舆情,被舆情绑架的事,赵曦见识的比这个时代所有人加起来都要多。
该制止了,就是政事堂无恶意,就是士林民间炒作是借势,就是这样有利于国朝文华昌盛,也该制止了。
这时候制止,或许是恰当好处。
把民间的官方化,把乡野的朝堂化,把繁乱的秩序化,把随意的规矩化倒成了民间士林为这次庭辩造势。
“把所有辩经的场所、人员、辩经士子的从学,以及参与者等等,都分类整理,就按我以前教给你的方法”
赵曦以前在护卫营讲过一些统计方法,以及如何能清楚的表述各种调查结果。目的是根据各种各样的战报来决策战略战术的,这时候用在这事上,倒也合适。
皇城司不管是冰井务还是核心探知,都是经过护卫营训练的,有些常识性知识,他们也都掌握了。
没几天,把所有的情报整理了,还像模像样的做出了趋势图,很清晰的说明了现在汴梁辩经的混乱局面。
“诸位相公如何看如今汴梁之乱象”
把统计结论丢出来,赵曦一点没客气,直接定义为乱象了。
没有责怪政事堂的意思,话里话外就是点一点,让他们自惭对事件的敏锐性。
“官家,此乃国朝文华盛典,何谈乱象汴梁处处辩经,正是彰显了我大宋尊文之根本,不可以乱象言之”
果然,在司马光的眼里,这就是他希望看到的。
全民学经典,这是何等的昌盛啊
“先看看这个调查结果吧。”
跟一个小时候会砸缸,长大了只会爬缸的人较劲,是自己找不自在。
“疥廯之疾,不理也罢”
又是疥廯之疾,这话听着就熟悉。当初王则乱事,就是疥廯之疾,西夏捉生军,北辽打草骨都是疥廯之疾,真不知道在韩稚圭眼里,什么才不是疥廯。
他应该不知道,疥廯之疾是最难治愈的。
“铜钱大的疥廯,那是疥廯之疾,若全身上下全部是疥廯,就不是疥廯之疾了,会被人看成妖人”
赵曦不算是嘲讽,就是想说明一下事态。
“我不否认这是好事,最起码起初是好现象,说明国朝尊文,也能体现昌盛的文华。”
“可任其这般发展呢那还是文华吗说说场所,瓦台戏说先圣若知道自己的典籍被当作戏文唱词,他是该开心还是愤怒”
“说说辩经的人,起初辩经的还是学子,多少有些名头。再看看现今,五十岁的童生,以撰写乡野白文为生,这时候倒翻身了,成了汴梁有名望的辩经人,似乎还嘲笑朝廷没录用他是朝廷的损失”
“再看看那些参与者,原本还以士子为主,现在是什么商贾我不是看不起商贾,但商贾一旦配上斯文,真让我有些莫名其妙。对了,还有农妇,有赤脚,有花腿闲汉。什么时候经史子集这般亲民了”
“我不是要辩驳有教无类,可真让辩经如此下去,这不仅仅会让朝廷的庭辩失色,这样的事实甚至是在践踏斯文侮辱经典”
赵曦说的慷慨激昂,就是自己心里不踏实。他很少用这种高帽子砸人,还是借圣贤的经典砸文臣,忒有些不厚道了。
没办法,得为自己接下来的做法铺垫,诈一诈这些文人是必须的。
“官家”
“陛下这如何是好”
国朝对这种事,还真没有叫停的先例,也没有理由。圣人还说有教无类呢,你总不能限制人家花腿闲汉有一颗崇文的心吧。
“官家,可由开封府出面叫停”
有辱斯文,践踏经典,这真不是小事,还真把人唬住了。
“堵不如疏,这毕竟是子民崇文之举,合理引导为善。”
“既然朝廷要举办庭辩,有在整个国朝形成了这么大的盛势,朝廷可以充分借用这种声势,将这次庭辩组织的更合理,更圆满,甚至将经史子集真正的推向民间,实现真实、合理、有序的有教无类。”
“既然庭辩的日期延后了,朝廷可以利用前期的这段时间,借用现在民间士林的辩经方式,来多样化推动庭辩和民间辩经的衔接,争取做到官方和民间士林的协调统一。”
好久没对臣工们说这么多话了,结果说了这么多,这些相公还是一脸懵逼。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我成了仁宗之子,微信,聊人生,寻知己
第四三四章 自己说了算
说起来有蹴鞠赛制的现成例子,不应该政事堂的想不到自己的意思呀……
看着这帮懵逼的相公们,赵曦不得不继续往下解说。
“首先,对于庭辩造成汴梁热衷于辩经的情况予以肯定,这确实是好事。”
“但,如何两好事办好,这就是朝廷应该担负的责任。朝廷应该将汴梁出现的辩经之事规范化,说白了就是,辩经这事必须是朝廷说了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