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鉴于民间士林已经开始了辩经,那么现在朝廷就应该以官方的名义来组织,让整个辩经正规化,避免玷污经典。”

    “指定辩经场所,制定参与人员标准,邀请经义大家,不管是民间的还是官方的,作为评判人来评定每一场辩经的胜负。”

    “同时,每一场辩经的胜负可作为最终庭辩的参考分值…具体如何操作,可参照蹴鞠赛制。”

    都是精英,无非是思维固化了,舍不得把斯文跟野蛮的蹴鞠关联。赵曦只需要捅破这层纸,相信政事堂的相公,能组织好这次盛会。

    至于会不会出现因亲疏而导致胜负不公……怎么说呢,抛开这时代文人对经典的尊重,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杜绝。

    赵曦也留了窗口……是最终庭辩的参考分值。庭辩结果,以及最终怎样确定科考,还是由自己来定的。

    先让他们玩一阵,最后自己再玩他们。

    这一次集议,几乎相当于官家在下达旨意,还是没人有能力辩驳的旨意。

    没办法,从一开始,就被侮辱斯文,践踏经典的帽子给砸晕了,这些文人,是真不敢担这个名声。

    那怕有保密法令做保,也没人在这事上较劲,毕竟官家定的也是有利于文华传播。

    又来了,又一次风靡国朝的传闻来了。

    朝廷依照蹴鞠赛制,在汴梁制定了辩经的场所,并严格了辩经的场次和参加人员。

    国朝的商贾应该是最敏感的一批,在朝廷刚刚传出这消息,像樊楼这样的商贾就开始运作樊楼作为辩经场所的事。

    “樊楼为每一场辩经的学子五百新币,评判者两百新币,以求每日樊楼能有一场辩经……”

    “琴娘跟老六家联络,准备在聚香楼也承担辩经之地,同样为辩经者和评判者发俸禄…”

    这么好的发财机会,官家怎么就这样让出去了

    不仅仅是樊楼和聚香楼,汴梁有名的酒楼,包括勾栏,都在做这样的事。

    完全可以让琴娘子全包圆了,何必让他们都占便宜

    得说一下,聚香楼,是赵曦按后世那种茶馆的形式让赵琴经营的。

    聚香楼没那些乱糟的物事,就是让人喝喝茶,提供些点心之类的,偶尔有士子们在那里谈经论道。倒是最符合这次辩经场所的。

    别看聚香楼清淡,可一面世着实火爆,甚至有亲友来汴梁,不请人到聚香楼都是看不起亲友的文采。

    聚香楼最被人推崇的是,一进大厅正对着,是一面让士人题诗词留姓名的留痕墙。

    又扯远了。

    当文化遇上经济,经济是可以促进文化发展的。

    赵曦本来是一招闲棋,没想到居然有了这样的结果。

    这以后,那怕没有了庭辩,国朝的士林也不会丢掉这种方式。

    不管经义大家,还是诗文名人,都得吃饭不是这将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文化产业,最终所衍生的内容,产生的效益将不可估量。

    “说正经的!”

    赵曦听出王中正话外之音了……这小子!

    “回官家,政事堂确定了四处辩经地点,规定每日放衙后开始辩经……”

    “薛子正向政事堂递折子,建议朝廷与组织辩经的商家采用出售入场券的方式谋利,被司马相公和欧阳相公驳斥,认为文华不该沾染铜臭……”

    估计这也是政事堂不跟自己说的原因吧。

    薛向也算是潜邸的人,出这样的主意,政事堂直接压回去了。

    可惜了……

    这事自己还真不能说什么,也算是被自己抛出去的帽子压回来了。希望最终朝堂能明白了。

    “政事堂邀请了部分致仕老臣,比如曾公,还有没有明显学派痕迹的翰林学士为评判……”

    皇城司因为辩经的事,几乎到了每日一报的程度,这还是经过筛选了之后的信息。

    那些零零散散的的信息更别说有多少了。

    就这样,一个跟蹴鞠类似的辩经在汴梁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赵曦也想过自己去现场看看,也知道这不现实。

    原因嘛…皇城司探知的文化水准真不敢恭维,有时候带回来的奏报,就是辩经现场的奏报,纯粹就是热闹,没一点门道,甚至断句都有偏差的。

    皇城司探知很重要,赵曦登基以后更清楚这个机构的重要性了。只是真要是成士子了,谁会屈尊做皇家的家奴

    想想而已,知道不可能。就跟赵曦特别想去看看辩经现场一样。

    做帝王其实真的很苦逼,活动范围太局限了,就内苑这么大的地方为主。

    倒是能出去,要不就是兴师动众,要不就得避开朝臣……否则肯定被喷。

    像辩经这样的盛事,朝臣们肯定不会错过,自己要真去,那就是去找骂的。

    算了,先让你们玩着吧,等最后就知道是被玩了……

    确实是盛事,朝堂的各部门,在办理公务的间歇,每每议论的,都是关于辩经的内容,甚至在公廨里都时不时的参杂着辩经。

    皇城司在这方面的奏报要清晰很多,相比于辩经,他们更侧重于朝堂臣工的日常。

    赵曦都有些不确定这是好还是不好,要按这时代的价值观,那怕是不办公,也必须辩明白经义,可在赵曦看来,这就是不务正业。

    算了,又得算了,毕竟还没出现耽误公务的事,都是皇城司的奏报而已。

    怎么说呢,赵曦还算理智,也头脑清楚,不会也不想被皇城司的喜好而左右了思考。

    就跟他不能因为整个国朝热衷于经义争辩而左右一样,同样不会因为现在汴梁辩经的结果,而左右他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想法。

    经是古圣贤的经,释义是现在文人的释义,而选拔人才却是朝廷在选拔,是为他赵家王朝选拔。

    也就是说,这事还是得自己说了算。无论是庭辩规则和内容,还是科考如何取才,都应该是自己说了算。




第四三五章 我玩的不一样
    汴梁辩经的热潮,一直延续到元日后,人们都辩经的热衷,甚至超过了汴梁每年的元日活动。

    赵曦算是真正了解了这个时代是如何尊重文化的……

    这时候,也到了举世瞩目的时刻:庭辩。

    几个月时间,每天四个场所,不停歇的辩经,基本上各家学派的理论已经分出个七八了。

    不管是士林,还是官方,甚至民间都对最终的胜出者有了大致的评判。

    说真的,这对赵曦而言是个相当大的考验。

    庭辩,是需要帝王命题的,就如殿试由帝王出题一样。

    这么长时间的辩经,基本上囊括了各家学派究竟道统的诸多题目。

    若庭辩的题目是曾经被辩论过的,不仅仅是失去了庭辩的意义,更是对赵曦学识的验证。

    “官家……”

    集议庭辩事宜,首先是要确定庭辩题目的。韩琦都不好意思追问官家。

    这场盛会到了这程度,好像官家有点搬石头砸自己脚的意思。

    可不嘛!若是民间士林那样随意的拿辩经玩,再怎么也不可能穷尽题目的。毕竟他们的格局和见识就那么点。

    到后来,真正有辩经水准的,以及那些真正代表显学学派的士子,已经不再掺合了。

    这就给庭辩留了很多的余地。

    现在呢官家为维护经典的高贵,硬是让朝廷出面了。

    这是官方的,肯定会被士林士子趋之若鹜。更何况官家还容许将这些辩经的结果,作为最终庭辩的参考。

    同样,不管是致仕老臣,还是士林名宿,以及朝廷以学识著称的臣工,为显示自己的学识,使出了浑身解数为那些辩经出题目。

    最终造成了官家在庭辩时无题可出的地步……

    “官家,士林辩经只属于士林,那怕是朝廷有参与,也与庭辩不可比。同样的题目,不同的士子在不同的场合,所阐述的也有所不同。”

    到底是自己人。韩绛这是在给自己找坡呢,生怕自己卡在门槛里出不来。

    “官家,正如韩相公所言。异地异人,即便是题目相同,所述内容也不尽相同。同样的题目,在不同的场合反倒更能体现辩经者的立论根基。”

    吕公著也跟上了,理由还相当充分。

    似乎整个政事堂的相公都认同这个观点。

    他们是知道这段时间辩经情况的,几乎囊括了经典中所有能辩的题目。

    这时候,就是让他们出题,恐怕也会与已经辩过的重复……没办法,实在是举行的场次太多了,一个个穷经皓首,只想着显摆学识渊博了,早忘记庭辩这回事。

    真到了这时候,才想起来自己还是朝廷的一份子,庭辩比那些辩经更重要。

    事已至此,唯有找能让自己将就信服的理由了。

    倒也不是没题目了,是后来由朝廷介入的辩经,已经把辩经的层次提高了。

    这时候若在选择低一个层次,或者那种大众化的题目,还不如类同呢。

    四书五经,字数最多的左传也就十九万字,而左传只是编年体的史书,辩经其实用不上。

    能出辩经题目的,因为这是涉及道统之争,就局限在四书了,满打满算也就五万多字。

    再抛开一些不能成为辩经题目的,真没有多少,就是这几个月辩经的题目,也有了拼凑的痕迹。

    所以,这时候就是官家出了类同的题目,想来整个国朝士林也是理解的。

    “怎么都觉得我出不了题目了”

    赵曦可没他们这些忧虑。

    整个汴梁的辩经,都辩了些啥,赵曦很清楚。

    无非是摘句……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性,还有他们固化的思维。

    不管是士林还是朝臣,他们出题的类型,完全与科考题目相同。就是从四书五经中摘录句子,让辩经者以此展开。

    赵曦的轻松,并没有让相公们也跟着轻松起来,反倒是更加凝重了。

    毕竟官家没参与辩经,即便是知道,也不会知道的太详细。

    倘若官家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出题,若题目难度够大还可以,若题目大众化了……这就丢大人了。

    “官家……”

    “诸位,我想问,辩经辩经,所辩者为何”

    “官家,辩经本就是着经典之论而辩。”

    说到经义,都有自己的理解。这次辩经,王安石的儿子王雱是真正的一鸣惊人了,也让王安石的新学第一次在士林露脸。

    这时候王安石对答官家时理直气壮。

    他好像感觉到一点点不合适了。

    官家经常出乎意料,他真不想这时候官家再有什么变化,让新学的大好形势化为泡影。

    “那我就再问,既然是经典,为何会有各家之言”

    赵曦其实能直接说出来,这样做有点装。

    让这些千古名人,一步步顺着自己的话头,最后在落在自己想说明的问题上,相当有成就感。

    本来这庭辩,赵曦从开始就是当玩的……

    “时过境迁,经典被历代大儒释义,经典的本意是否为圣贤原义,无从知晓。”

    “如今,各家学派释义,自是为究竟经典之本,追根溯源,以此定儒学之道统。”

    浸淫经典多年,每一个相公都对典籍有自己的理解。同时,也保持了对前辈们释义典籍的怀疑。

    这就是大宋文华昌盛的体现。

    其他人这时候已经开始警觉官家了,毕竟这种事在官家身上台常见了。

    可韩绛却是在配合着赵曦往下说。

    不管是不是踩对了官家的点,总不能让官家冷场了。

    “确如子华相公所言,道统之争……也就是说所有学派都在究竟根源。”

    “既然庭辩最终要落在道统上,寻章摘句是辩经,那么直指根源也是辩经。”

    “我想出的题目是……道!”

    赵曦很享受一帮相公懵逼的神情,这时候就是这样。

    “官家,可是辩道之追根溯源”

    韩琦没什么学派之争,配合不配合官家,看需要而定。

    到这程度了,作为宰辅,就应该配合着官家做。

    “是也不是,见仁见智吧。可以是明道,可以是论道,也可以是说道,甚至是定道,都可以。”

    辩经数月,整个士林都在寻章摘句,我偏偏跟你们都不一样。

    提纲挈领的辩经,才是真正契合道统之争的命题。

    一个道字,是真正的见仁见智。放民间可论,放士林可辩,放朝堂也一样。




第四三六章 见识的差距
    一个道字,定下了庭辩的题目。

    赵曦又一次让政事堂,乃至整个士林惊诧了。
1...127128129130131...2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