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结果是好的,心里的隔应可以撇开,若没有胡思乱想过,估计心里连隔应都没有。

    接下来就是殿试了,就是为天子门生这个由头而添加的一场可有可无的考试。

    殿试又称为御试、廷试,是由帝王出题,所有会试考中者皆参与,并最终确定进士等级的。

    殿试除前朝创立之时,到后来也就是个样子。

    会试主考官本来就是大家,即便是相关辅助官员,也都是历届一甲进士。

    这样的阅卷团队,认定的进士排序,基本确定了殿试的一甲名录。也就让殿试有点可有可无的味道,感觉完全是照顾帝王的颜面而已。

    也是,君王的学识如何,大概每个朝堂臣工和士林,都有谱,都没想着为难君王。

    赵曦可没想着让殿试可有可无。

    估计又要让朝堂非议了,又要让政事堂难受了。

    殿试还在崇武殿,这是陈例,赵曦遵循着。

    崇武殿今日被一排排的桌椅塞满了,正儿八经的桌椅,不是矮几,更不是蒲团。

    倒不是要去取悦士子,是赵曦觉得爬地上,或者跪坐着真不是答题的姿势。

    那种跟后世没两样的桌椅,如今在国朝,就是稍微富裕一点的百姓家里,也很常见了,没必要在殿试上硬学艰苦朴素。

    往日参加殿试的都该参加还参加。政事堂相公没具体规定,但今天是全数到场。

    可能是有预料吧。

    今科的总总不同,让他们也对今年的开科有了兴趣。或者说是特别是知道官家会出什么样的题目。

    工坊城…~这是赵曦出的第一道题,就三个字,再没有了。

    既然是不拘一格降人才,那就不限定文章的方向。这是赵曦的想法。

    这些已经成为进士者,未来将是这个国度的治理者,赵曦有必要知道他们怎样去看待工坊城这个特殊的存在。

    是对工坊城所产物品的陈述,还是对工坊城模式的赞贬,亦或是直接唱赞歌也算,甚至论述工坊城与朝廷的关系,讨论工坊城管理等等都可以。

    赵曦甚至没有去限制题材,诗词歌赋,策论等等,随便。

    若说是作为一个士子,一名进士,未来的官员,根本不了解工坊城,那就不客气了。

    家天下、共天下、公天下…~这是赵曦第二道命题。

    一样,他依然没限定题材,就单纯的九个字,其他一律没做限制。

    或许这个议题不应该在这时代讨论,毕竟是赵家大宋。

    可当赵曦深度了解这个时代的士人后,他发现,这个命题偏偏真的适合这个时代。

    有太祖:与士大夫共天下为前提,这百年的时间,在士人心底,似乎真的形成了与皇家共天子的共识。

    否则,朝廷就不是现在这样的朝廷。

    赵曦想看看,这样的观点到底有多深。

    世人推崇上古圣贤,那也是公天下具有代表性的时代,如今的士子有怎样看赵曦想知道。

    若是任何一个臣工,或者士子,有公天下和共天下的大言不惭,朝廷可以视作谋反……这是属于帝王的专权。

    皇家可以说共天下,可若这个共天下被所有士人每天挂在嘴边,并付诸于行动,那或许真的就共天下了。

    谁都知道,太祖的共天下,只不过是拉拢士大夫阶层的说法。

    纵观国朝,唯一说过此话的文彦博,也是在涉及文武,涉及士大夫阶层和黎民百姓时,用来辩驳官家的借口。

    真要是某个相公有共天下的心思,那君王就得多考虑了。

    而此时,赵曦将家天下、共天下、公天下作为殿试题目,乍一看,很让人惊悚……对,就是惊悚。

    可只要沉下心来,找中一个方向,都是可以大书特书的。

    可以单独评价公天下,就从上古圣贤开始,这能体现一个士子的史观。最起码司马光就喜欢这个。

    也可以就太祖的与士大夫共天下敞开了说,赞歌也好,还是直接言明太祖的意图也罢……谁敢呀。

    就是着重说国朝是赵家王朝也可以。

    当然,能将三者利弊说透,并深度阐述三者……想多了,这也太难了。

    对于赵曦来说,他真的是想看看这时代的精英,是如何看待天下的。

    天下,从来都不是一家一姓的天下,那怕是如今的时代也一样。

    所谓天子,所谓君王,其实就是一个代管者,或者说整个朝堂都是这个帝国的代管者。早年时赵曦曾对此有过言论。

    可能因为帝王的名头,会让君王多多少少真的会看做江山就是自己的。可从本质上,帝王又能拥有多少

    一个帝国,方方面面,零零种种,四百军州,上亿百姓,吃穿住行,衣食起居,士农工商……一个帝王又能真正拥有多少

    说的寒碜些,帝王也就属于内苑。说得大方些,帝王无非是对国策有决断权。

    同样是这个决断权,可能是流芳千古,也可能是遗臭万年。

    或许共天下才是国朝的本质。

    前朝之前,天下本来就是共天下,只不过共天下者是门阀世家,帝王只是代言人,也可以说是最大的门阀世家。

    如今,所谓共天下,是帝王与一个阶层共天下,可由于这个阶层的更替,导致这个阶层中,处于与天子共天下者,并不能将自家利益与国朝利益融合……这是如今最大的弊端。

    家国天下,在如今这个时代,家永远是排第一位的,而对于国的概念,并没有形象化。

    家天下,又是怎样的家天下,共天下又该怎样去共天下,至于公天下……不存在。

    说是殿试题目,更是赵曦对如今士林的一次调研。他甚至有心让整个朝堂的臣工也来做做这次的殿试题。




第四四三章 别憋着
    殿试前没一点风声,关于这次殿试的题目,就是政事堂相公也都没一点头绪。

    往年,殿试题目基本都能猜个大概。

    比如西夏叛出,殿试题目会是怎样处理与西夏的关系。

    比如今年有旱涝灾害,殿试题目很有可能会是关于救灾赈民方面的内容。

    殿试,基本都会有时事策论。

    ……

    试卷是被内宦捧出来的,然后继续是内宦,一个个的挨着发放试卷,把笔墨纸砚送到每一位进士的桌子上。

    这是一笔赔钱的买卖。殿试用具不能用太次的,可殿试用具的最终归属却是各位士子的。

    试卷发下去,并不允许就开始做题,等所有人,所有物事都配齐了,然后内宦会喊一声:开科!

    随即下来,整个崇武殿就会陷入一个特别安静的状态……

    而今天……

    “嗡……”

    当内宦开科的一声落下,整个崇武殿突然嘈杂起来。

    怎么回事懵了,相公们都懵了。

    他们没有去训斥学子,都扭头看官家……很显然,是殿试题目出问题了。

    担心什么来什么,果然还是来了……看着官家那平静的神色,政事堂相公没一个人能平静。

    “给我一套试卷!”

    韩琦粗暴的拽住了内宦,根本不在意这是在殿试现场,声音几乎是放开了。

    这是室内,是殿试现场,那怕有几百人的嗡嗡声,韩琦的声音还是传遍了整个崇武殿。

    “韩相公莫急,官家早有交代,所有在场的臣工,都备了。”

    内宦很稳,是皇城司的,还是被老护卫营训练过的。

    对答韩琦时不急不躁,连声音都压在一个合适的范围。

    因为不止是韩琦,所有来崇武殿的臣工,这时候都看着拿着试卷的内宦。

    赵曦没吭气,就是眼睛都没往这边瞟,还跟刚才一样,平静的看着殿试现场,似乎要把每一个士子都记下来一般。

    他知道会有这样的反应,也清楚韩琦那样是在发泄不满。

    相公,特别是排在首位的宰相,最希望朝廷平稳了。

    他就不明白了,韩琦好歹也是庆历年的急先锋,如今怎么就这般了

    还有富弼,还有欧阳修、司马光,一个个居高位了,反倒是没了年轻时的担当。

    看吧,本来就给你们准备了,若是你们有兴趣答题,那就更好了。

    “肃静!再有喧哗者,逐出崇武殿!”

    不管殿试题目如何,这样的场合都不该如此嘈杂。

    韩绛喊了,不单纯为官家的颜面,主要还是为朝廷取士的庄严。

    韩琦可能也觉得自己冒失了……官家的花样百出,让他这个宰相越来越难掌控朝堂了,他有些失态了。

    静静心,韩琦接过内宦的试卷……这……这不是惊讶,这是惊吓!

    官家这是要干嘛直抵人心吗

    叫停不可能!韩琦也知道不可能。

    可……时间虽短,韩琦还是想了个通透,也只好这样了。

    可能在政事堂相公这帮人中,唯有王安石是惊喜了。

    看来自己的判断没错,官家果然不拘于现状,这正是自己期望的。

    积重难返,唯有大刀阔斧,方能让国朝焕发生机。

    官家这些年的努力,只不过是治标而已。

    打通安南运粮道,解决了百姓饥谨之忧,但并没有改变国朝土地逐渐被集中的现状,反而令土地兼并更加容易了。

    开创新产业,确实有利于国朝税入,但真正涉及民生的,还是老样子。

    即便是训练新军,也是在陈旧的基础上盖高楼,又能维持多久

    能出这样的殿试题目,官家就不是个因循守旧的官家。这对于王安石而言就够了。

    韩绛和吕公弼看到题目,只是无奈的摇了摇头…~这些问题,他们早就听自家兄弟说过,他们也知道官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只是没想到居然拿来当作殿试题目了……唉!说什么好呢。

    他俩不相信参加殿试的士子能有符合官家的言论,就是他们第一次听闻官家的观点,第一个感觉便是大不敬,更何况这些新科进士。

    难不成官家有意让政事堂诸公也答题

    看了看旁边那些多余的物事,或许官家正有此意。

    配合呗,还能咋样

    他们好像没得选择,从很早以前,他们的家事,就跟官家关联太深了。

    怎么说呢,就像前朝的关陇世家。

    文彦博看着韩绛和吕公弼走向桌椅处,然后是王安石,接着欧阳修和司马光也归位了……他俩纯粹是陷入了思考的状态。

    再看看其他臣工们,似乎也对这样的殿试题目有兴趣,一个个傻不愣登的去做题了…~

    “做做未必不可。”

    文彦博拽了拽韩琦,很低声的说了一句。

    也是,还能怎样总不能当着新科进士,在殿试现场跟官家飙劲吧

    韩琦也就是那一瞬间的烦躁,再细想,还真没什么大不了的,就当是官家一次玩乐吧。

    毕竟最终阅卷的还是靠朝臣,不管是翰林学士还是政事堂相公,总不能是官家一人说了算。

    原本不安稳的新科进士,这阵看那些翰林学士、制旨诰,包括政事堂相公都开始做题了……确实是一鸣惊人的大好时机。

    然后,整个崇武殿,恢复到了真正殿试该有的状况。

    事情不会就这样了了,那怕是阻止不了今科殿试,有些话还是要跟官家说明白的。

    殿试是一天,朝廷管饭的。

    考生们只能在座位上吃饭,可君王和那些凑热闹的臣工们,就没有限制了。

    赵曦也没想让政事堂相公憋到殿试结束……憋的久了,估计不忿会变成愤怒,最终成为怨。

    所以,赵曦邀请了所有在场的臣工,移步偏殿用膳。

    这不是殊荣,就是给各位一个开口的机会。

    “陛下!臣以为此事陛下轻率了!”

    嗯,还不算太尖锐。赵曦见韩琦这样说,倒也没出预料。

    “韩相公,敢问新科进士是否该了解工坊城的一切……”

    “陛下!臣非就工坊城而言。”

    在天下之议面前,工坊城算个屁呀!韩琦还不至于分不清轻重。

    不过赵曦并没有直接接茬,而是环顾各位臣工,直到确定没人就工坊城一事有异议时,他才准备开口。

    议论天下,特别是在大一统的时代去议论天下,确实有点强人所难了。

    赵曦对于新科进士回答第二道题,也并没有寄多大希望。




第四四四章 有些事做不得
    ntent

    其实,对于被相公们诘问,赵曦是有准备的。
1...131132133134135...2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