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现在不是与官家沟通,是请各位告诫一下自己的门生故吏,别过了。都明白这闲钱的来源,都也享受着这份收益,以己度人,都好好思量一下吧。”
富弼越发对现在的朝堂烦了,甚至比官家还烦他们。
这不是先帝时,朝廷窘迫,朝臣用弹章叫停官家修院子的理由充分。
现在,不管是朝廷还是臣工,就是黎民也过的富足了,怎么就容不下内苑修个院子
第五一七章 借圣人手打脸
弹章一直在继续,而赵曦置若罔闻,根本不搭理。
这样做的结果是,那些靠嘴吃饭的臣工,越发斗志昂扬了,但政事堂诸公始终保持着静默,就跟没这事一样。
再一次集议时,赵曦带着相公们转道到了原来公廨房的那一片工地,看过这一片已经在收尾工程,就更不会再多嘴了。
谁也是从低阶官慢慢爬到高位的,都也理解朝臣们的做法,也就不能阻拦人家出人头地的步伐。
可居然没人想过,所有关于官家的弹章,最后都是啪啪打脸的结果。
就说近前的勤政殿,那原本就是先帝修院子的旧址,加上逢灾年兴土木已经是常规。
由于黄河堤坝和城墙因为水泥的出现,已经修缮过了,官家才修的勤政殿。即便这样,还是有人递弹章,直到勤政殿投入使用后,那阵风才停下来。
这次又来了!你们好歹搞明白官家除了修内苑的院子还干了些什么!
“官家,泰山石一事…~”
富弼在这片工地并没有看到泰山石,内苑好像也没看到。泰山石这样至阳之物也不适合置于后宫……
“哪有什么泰山石,我遣人将衍圣公请来了。这毕竟是文坛盛事,有衍圣公在场才能名正言顺。算算日程,衍圣公应该在明日未时抵达汴梁。”
“衍圣公恐怕要斋戒几日,方会出席仪式。至于该有怎样的流程,这还需要礼部筹划。毕竟这是前所未有的新创举……”
大概过了三五七日吧,衍圣公挺当回事,很庄重,不仅斋戒,还沐浴焚香,玩他家里那一套特繁琐的程序。
同样,这几天内阁议事厅也没有闲过,吏部、国子监陪着政事堂的相公们一直在订正完善一套礼仪,还时不时的征询衍圣公和官家的意见。
说来也怪,在整套礼仪将要完成的前一天,衍圣公同时结束了他复杂繁琐的流程……这根本就是看着礼仪在做的。
既然是把人家请来了,自然就不能埋怨人家摆谱。
在这一天,整个朝堂放衙了,所有文臣,包括当世大儒、国子监、皇家宗学等等,所有与文相关的人,统一着青衫在一尊盖着红绸布的雕像下驻足……
这是属于士林的盛世,跟武将无关。
因为,今天是夫子雕像揭幕暨贡院开院的日子!
这就是赵曦之所以不搭理朝臣们弹劾的底气,他借夫子的手,在今天啪啪的向那些弹劾自己奢华无度的人开打,用夫子的手打文臣的脸,再没有比这更爽快的事了。
在勤政殿建造之初,赵曦就对原来朝堂公廨的这片地方有了安排。
如今的科考,还没有固定场所,更别说用于开科取士的专门建筑了。
就赵曦知道的,一共开科十七届(有时候老爹不痛快了,或者是战败了,那一年就不会开科。)。而这十七开科取士,有八次在国子监的院子里,四次在大庆殿前,甚至还有在礼部衙门院子里过。
所以,赵曦很早就想着踅摸一处地方建贡院。
但汴梁不仅仅是寸土寸金,更是不可以随便占百姓祖业。
营造贡院又不是一两户三五户就够用的。
在搞掉汝南王时,赵曦曾想过把汝南王府改造成贡院。并且还让李诫详细测量过……
汝南王府造价太高了,仅仅拆除汝南王府的损耗,比营造贡院的耗费还要大。
赵曦不得不把计划搁置了。
经过这几年,他不停的回忆他曾经参观过的贡院格局,又跟韩缜、吕公弼、苏颂、李诫等人多次反复的研讨。
在河北道大旱时,赵曦终于开始了自己一步又一步的计划。
整个过程中,赵曦每一步都把朝臣的弹劾考虑到了,每一步都挖好了坑,每一步都埋人。
而且,所有的应对,都为后面的监察制度提供了素材。
直到今日,孔圣人雕像揭幕和贡院开院剪彩,赵曦的计划才算告一段落。接下来就是借用整个计划中各种佐证材料的过程了。
所以,赵曦今天也很兴奋,完成了这最后一环,想必朝臣们对自己不敢再有一丝轻视,应该改为敬畏了,从而一定程度上改变老爹执政时的那种君臣关系。
说真的,自己即位六年,主政近九年,朝廷的股肱之臣,仍然还是老爹执政时的人……这帮人也确实有能力。
同样,这帮人都钻在老爹执政的那种朝堂氛围里,已经习惯了那种朝政的环境。
赵曦没想过把自己的皇位玩成炮仗,这就是他这几年不停谋划的原因。
只有一次次的打臣工的脸,才能加深他们敬畏之心。
只有一次次出人意料的结果,才能让朝臣不敢肆意开口弹劾。
只有一次次实现自己的想法,无论有怎样的曲折,最终还是让自己的想法得以实现,才能令朝臣真正的谨遵旨!
赵曦与衍圣公并列主位,两侧分别有周敦颐、张载、程灏、程颐、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
在揭幕人选的问题上,是政事堂一致通过的。就连富弼、韩琦、文彦博也无话可说。
赵曦着冕服,衍圣公着汉服,其他人一律的文士青衫……这一刻,他们分别代表着各自的学派,而不是朝廷的官员。
而观礼的士子文臣,自大中祥符五年尚存的遗老遗少开始,天禧、乾兴、天圣、明道、景祐、庆历、皇祐、至和、嘉佑,一直到赵曦执政的政和,除宝元和康定年没有开科取士外,每一年都有及第进士的代表,并依年限顺序,逐行排开……
同时,盛会还邀请了各国使节观礼。
这是一次在形式上庄严无比,在意义上无以伦比的盛事,是属于文臣,属于士林,属于整个大宋文华的盛事。
随着钟鼓楼一百零八声的钟声响彻汴梁,在二十八响的礼炮鸣放完毕后。
由衍圣公与君王进香,诸当世大儒一起怀着崇敬之心,揭开了先圣孔圣人的塑像。
当红绸缓缓落下后,自赵曦与衍圣公开始,就像波浪一般,人们次第的对圣人塑像跪拜。
整个跪拜过程,从贡院雕像开始,慢慢在整个汴梁蔓延开来,似乎在这一刻,整个汴梁都静止下来,没有一丝的嘈杂声。
那怕是花腿闲汉,在这一刻也是庄重的。
这是大宋尊文之道的极致,是大宋崇文的体现……
好像忘记了被官家打脸这回事。
第五一八章 文坛盛事
尽管赵曦曾经的信仰与孔圣人无关,但这一刻赵曦也是庄重的环境给了所有人神圣之感。
对于赵曦而言,这样的仪式,还有另外一个寓意从文华传承的角度,是认可了赵家大宋的正统性!
这一手赵曦玩的相当好。在衍圣公与赵曦并排,并为孔圣人揭幕的那一刻,并没有任何异相发生,就意味着孔圣人认可了赵宋天下的合理性。
作为孔圣人门徒,任何一个士人,都不能也不会违背先圣之言
赵宋得位不正的说法,在这一刻就烟消云散了。
还别不信,这个时代就是如此,尊文尊儒,本来就把孔圣人推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赵曦所做的只是借势而已。
有董仲舒天人合一的理论做底,在这一刻就意味着孔圣人认同了。
当然,赵曦答应把整个曲阜的轨道车站经营权交于孔家所有的闲事,就没必要让大家知道了。
圣人塑像的背后,就是整个贡院的入口了。
赵曦完全是照搬他后世参观贡院的记忆,一样的设置了三重门。一曰头门,二曰仪门,三曰龙门。
而在龙门的两侧,是一溜排开的小隔断。这是赵曦根据进入考场搜身的需要设置的。
每当开科,进入龙门的学子,必须得从两侧进入,排队等待搜身。
“陛下,衍圣公,诸位臣工,开科之时,龙门中间的走廊是主考官及相关负责开科官员的通道,而两侧乃学子通道,便于监考搜检。”
进了贡院,在今天,整个贡院都是李诫的主场秀。
李诫并不是进士出身,但他主持修造贡院,无疑在他的出身上加了光环,即便是进士出身的官员,也无法跟李诫这样的经历相比,更不可对他轻视。
“跃龙门便算是正式进入贡院。前方正中央乃是明远楼,整个明远楼建筑群以方正为界,与考生号舍的圆弧形排列,形成方圆之境。官家有言,无规矩不成方圆,又象征国朝取士公平、公正。”
“明远楼立于中央,乃考官办公之处。处于明远楼,可全揽整个贡院考场,所有号舍皆入眼中。”
随着李诫的解说,由衍圣公与官家率先,诸官员士子开始游览整个贡院。
“号舍宽五尺,深五尺,后墙尺高,前檐六尺有余。号舍内高低两条卡槽,撰文时可上下分用,休息时两板铺平可做床板。”
李诫便解说,便倒换着两块挡板,并假模作样的尝试着应考时的情形。
不仅仅是他,那些观礼的大儒、士子、官员也纷纷使用号舍,以确定号舍的舒适度。
再逼仄也比室外跪坐的方式强太多了。
即便是衍圣公,在试用了号舍之后,也频频颔首。
这次被官家诱之以利,几乎是bn着到了汴梁,那怕是有了曲阜车站的收益,这心里还是不太爽快。
在看了贡院的所有设施后,这心不由的自我谅解了。
为赵家证明正统性,跟与获得天下士子的归心相比,微不足道。官家如此抬举,让他来揭幕贡院,作为汇报,证明个江山的正统性又何妨
“每十间号舍,均设置一处茅厕,一处厨房,以方便考生生活起居方便。并备以水缸蓄水,可饮用可防走水”
号舍千篇一律,见一间跟都看了差不多。
多是经历过科考的,除了感慨有这样的条件自己会比当年名次更进一步外,兴趣也就那么回事。
“明远楼由弥封、誊录、荐卷、考监以及中央的主副考定名,组成相互联系有彼此独立的建筑群。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可使整个科考阅卷顺畅无比”
整个明远楼里的设施,充分考虑了考官的工作性质,既能体现其封闭性,又有相互监督相互配合的功能。
各公廨后,均设有相应的供考官生活的独立院子。
李诫也解说到:按照官家的设想,自确定开科各类人选之后,所有与开科相关的官员一律进贡院,不得再与外界联系,一切事宜由皇城司与城防军卒负责。
这是应有之义,一直就是这样的,只不过原来是跟礼部或者国子监混合,如今开科有了单独的公廨。
本以为该结束了,但李诫却带着大家往北继续。
“这应该不算是贡院的建筑,但由于是与贡院同期营造,又与贡院在文华昌盛的影响上有共同效能。今日衍圣公亲临,敬请诸位一同观礼”
贡院的北侧另开了一门没人觉得不合适。偌大的贡院,要真的只有那一个正门,确实不太合适。关键是,在这一刻,所有的士子官员,已经在酝酿贡院开科以及日常的各项制度。
这第一条,便是:那些丘、阉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得自龙门出入贡院。
所以,北侧的小门大家就更认为有必要存在了。
“这是按官家要求,命名为大宋图书馆、大宋史志馆以及大宋士林讲堂的建筑群。”
“以大宋图书馆为主,两侧分别为史志馆与士林讲堂。听其名便明其用,其中士林讲堂的设计与勤政殿大殿相同,均采用了官家所言的回声设计,以确保处于馆内的任何角落,都可以清晰的听到演说者的声音。”
对于这些大儒,最感兴趣的是那个所谓的大宋士林讲堂,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一处用于讲学的场馆。
对于他们而言,这士林讲堂的吸引力比贡院更甚。终于有一处可以宣讲自己学说的地方了。
从官家的所为判断,官家并没有确定任何一家学说为官学的意思。也就是说,官家允许百家争鸣!
而对于司马光而言,史志馆才是他关心的。
这一刻他也明白了。尽管自己近段不再针对官家谏言,但自己自请出外的事,官家始终没有忘记过。
修史也罢,这本来就是自己所喜欢的,朝廷能给自己提供一处可以尽兴著史之处,也算是得偿所愿吧。
至于那朝堂,离开了也好,省得繁乱的朝政搅乱了心思。
司马光也没客气,也不再在意礼仪什么的,径直向史志馆而去
赵曦摸了摸不算太短的胡须司马老头明白了这样挺好,含蓄的把这事办了,保全了君臣情义,还能给司马光留一点颜面。
说真的,赵曦很讨厌动不动就以一些烂事让股肱之臣出外的做法,关键是外出一次就是一次加官进爵的时机,本来是惩处措施,现在却让人趋之若鹜。5
第五一九章 总则
积压的事多了,估计臣工们也有憋着的感觉。
贡院的落城,再一次让那些找官家茬的臣工灰头土脸的,不管是不是有自觉,总是再一次被打脸了。
而官办产业和市易监管这两块的主官和属官,一直就没有定下来。
在两个机构初步在朝堂通过后,朝廷发了公报,凡有意于此两处任职的官员,不论品级,不论是否有差遣,不论是否有进士出身,不论是流内还是流外官,均可报名到讲武堂参加针对性的培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