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这算屁的大捷!
战车、新改良的虎蹲炮、新改良的铸铁外壳火药弹、新改良的火枪,齐装满员一万四千名新军,在面对三万不足的吐蕃骑兵,居然折损了三千八百名军卒!
如何对得起这些年不曾断过的高强度训练如何对得起苏颂呕心沥血的改良军备
这可是在吐蕃还没有接触过火器的情况下呀!
最可气的是,他郭逵和种鄂,居然摈弃了自己西征时定下的战前参谋制度,返回到原先将帅一言而决的状态!
王韶、曹霖、高敬贤,在多次进言得不到认可后,还是王韶担了责,才真正取得了这次的胜利。
若没了火器,恐怕这一次又是一次丧师辱国的大败!
这就是名将吗依仗着兵甲之利,居然逞一时之勇!
第五一五章 这算屁的大捷 下
或许富弼的话大家真听进去了,也或许无法改变大捷的事实。
朝廷很快拟定了奖赏将士的方案,并经过政事堂所有相公认同后,一起向官家集议奏报。
“撤销郭伯通和种子正的赏赐,其他的由政事堂派员与中官一起到兰州赏赐吧。”
“另外,拟旨:着向敏中接郭逵主会川军,熊本接种鄂主环庆路!令郭逵、种鄂即刻回朝,不得延误!”
赵曦没搭理相公们的惊讶,见政事堂议定的赏赐并不过分,也不苛刻,都是按陈例在做,就准了。
只是下旨将郭逵和种鄂召回了朝廷…~这又是为哪般
真的让人想不通,甚至政事堂有点怀疑富弼所说的那些道理,甚至怀疑自己对官家尚武的判断。
大捷了,官家居然对主将不予奖励,并撤销职位,让中使带回朝廷。这分明就是猜忌和戒备才会有的做法。
不管什么原因,这是削弱武将,政事堂诸公自然该欣然接受。至于原因,再想通也不迟。
“陛下……”
“陛下……”
富弼和文彦博同时喊出了声,应该是想劝官家,或者说想为这两位主将辩解什么。
“陛下,兰州确为大捷,瞎毡授首前方万不敢谎报。即便是在斩杀人数上有出入,也是情有可原,大家循惯例而为,不能作为惩戒主将的理由。”
富弼见文彦博出口,他就止住了。毕竟这是枢密院的本职,文彦博开口是应有之义。
“陛下,大胜之后剥去主将赏赐,会引起将士心思不稳,严重者甚至导致军心不稳,影响将士士气,对将来征战不利。”
“朝廷这些年不缺钱粮,那怕是对郭逵和种鄂不加官进爵,该有的钱粮赏赐不可不给!”
啥时候文宽夫这般体桖武将了赵曦有些奇怪。关键是文彦博说的还这般的理直气壮,铿锵有力。
“陛下,老臣附议!”
富弼也说了,也是对刚才自己与文彦博同时开口的补充。
“诸位相公都这样认为认为这是大捷”
“臣等确实这般认为!”
赵曦见相公们众口一词,并没有搭话,而是再一次翻看着前方给朝廷的奏报……
前方还是团结的,给朝廷的奏报一致,就连王韶都具名了。
是打了胜战了,想来即便是有些龌龊也都想轻描淡写的就这么过去。可那些本不应该折损的新军军卒,谁来替他们喊冤
抚恤吗五万钱连附注他们身上的装备都不够。
“折损三千八百余名新军军卒呀!还是在用火器全副武装的情况下……”
赵曦叹着气,把皇城司的奏报往桌子上一丟:“具体这战是怎么打的,这里有详细的情况,诸公看一看吧……”
王师在西出京玉关后,经斥候侦查,邈川城也出兵了,近三万骑兵与辅助军,一路向东杀来。
在曹霖和高敬贤的坚持下,王师派在南北两侧的山岭,各派了千人队防范吐蕃侧翼和后方攻击。并且在京玉关以西,以战车列阵。
很显然,这样的遭遇战,对于有战车的王师,根本不存在败退的可能。
吐蕃人在三次冲锋无果,战马又被火器惊吓的情况下,不得不败退。
就在这个时候,王师的帅帐里出现了争议。
曹霖和高敬贤建议在南北两侧各派三千军卒,与中军配合着向西推进……他俩经历过在安南官家指挥作战,对这种两翼包抄的战术很是在意。
而郭逵和种鄂一致认为,吐蕃军已溃败,并以遭遇战时,闲置于两侧军卒无立功机会,军卒怨言为理由,置下属将领建议不顾,且逼迫王韶追击。
这一条峡谷,确实距离两侧山岭较远,即便是吐蕃要打伏击也容易。
最终,王韶折中,令曹霖与高敬贤各率本部人马,攀越两侧山岭……
山形水势,何尝是固定的淄重过多的王师,追击对方骑兵根本不可能追击到。
说白了,如其说是追击,不如说是大军压上,直捣黄龙,在邈川城下决战的想法。
而追击的一路上,时不时会见到被吐蕃遗弃的战马…~那些被火药弹爆炸震伤的战马,肯定经不起极速奔跑。
就这样,根据现场情况,确实显示着吐蕃人是在玩命的逃,并极有可能直接逃向邈川城,甚至退守青塘城也有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极速追击很自然在战前占据上风。于是,原本放三十里斥候的稳妥做法,变成了成厢建制新军,成梯队突进的战术。
一直到近邈川城百里之外,还依然能见到吐蕃被累死遗弃的战马,所有线索无不在显示,吐蕃确实被吓坏了……就跟当初官家第一次南征面对安南军时那样,只不过这一次是吐蕃上演情景再现。
当王师在两位老帅的指挥下,准备通过一截狭长地带后安营扎寨,准备第二日兵临邈川城下……
就在这时,两侧山岭突然就窜出将近万骑的吐蕃骑兵,直接冲向王师的队尾。
仓促应战,虽然凭着火器之利,挡住了吐蕃骑兵的尾袭,在混乱调度过程中,自邈川城方向,再一次杀出万骑吐蕃骑兵……
王师被两面夹击,不得不就地建立防线,调度战车和火炮,前后作战。
疲惫之师,又被敌方包围,也就是新军,即便是早先的西军,在这种情况下,也只有溃败的份儿。
关键是,吐蕃人居然将战马的双耳刺伤,让战马不被火药弹的爆炸声影响,一次次的向中军冲锋。
吐蕃骑兵甚至多次都靠近了战车阵前……
本来大好的局面,由于主将错误的判断形势,让大军陷入困境。
也就在双方焦灼的战事下,曹霖和高敬贤率本部人马,从吐蕃骑兵的背后建立了步步推进的攻击阵型。
这才再一次激发了大军的战意,才将吐蕃后方的骑兵形成夹击,从而几近全歼敌方。
这就是所谓的兰州大捷!
看到皇城司详细的奏报,政事堂诸公也就理解了官家对两位主将的处置。
“官家,不管过程,单纯结果而论,大捷是真实的。陈例也没有如此处置过。”
“汴梁新军与西军轮戍也就三月时间。不如这一次让参战西军尽数轮戍回朝……”
富弼这是要替两位主将遮丑……也罢!
赵曦其实并没有想过要怎样两位主将,只是需要把他俩放讲武堂,用无数的战例说法,置换他们意识中靠军卒勇猛取胜战局的思想。
第五一六章 随便你们说
三千八百名新军军卒,这真的让赵曦心疼了。
就是他率军与西夏作战,双方投入几乎是这次十倍的军力,当时折损的新军军卒也只有五千多点……折损的西军另说。
毕竟当初是以西军为主,新军为辅。而这一次对战吐蕃,是完完全全的新军,居然有这样大的伤亡率。
所以,郭逵和种鄂回朝后,赵曦根本没有接见他俩,直接让他俩到讲武堂了。
朝堂没人觉得奇怪。
除了大理,国朝所有对外的大胜,都是官家亲政赢下的,就是大理那一次,也是以老护卫营为主打赢的。
这一次,赢了凶悍而好战的吐蕃,在朝臣眼里,这一次胜利的意义比官家做主帅的意义更深远。
偏偏官家如此这般的冷落功臣……再想想太祖太宗的一些做法,就不难理解了。
国朝,还是文臣的天下。
“汉臣,规劝他俩的任务就交给你了。虽然无意惩处,但我担心自己见他俩真的会压不住脾气。”
“这一战本不该这样。咱们都推演过,最不如意的战术,也不过两成的伤亡。而他们呢居然三成多的伤亡!”
赵曦没有接见郭逵和种鄂,并不是要把他俩丢一边去,如今的国朝还丢不开他俩。
“陛下,老臣明白。其实这次伤亡较大的原因,并不是将帅不和,也不是没有两翼分兵追击。真正导致伤亡过高的原因是种、郭两位老帅对火器作战没有深入了解,导致在追击时战车的分布不合理。”
“将战车置于中军,这样安排本意是中军策应首尾,是老成持重的排兵布阵,却让战车失去了该有的作用。战车的功能偏向于守,有移动缓慢的缺点。”
“而新军作战,在突袭、阵地战上有优势,而战车的作用应该体现在阵地战上。”
“两位老将仅仅把战车当作坚城,当作将士们的后盾,忽略了战车在阵地战上的大部分作用。这才是伤亡过高的主要原因。”
“老臣会在讲武堂将这次战事与两位老将进行推演,以这样的方式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失误,绝不会对官家的处置有任何怨言。”
狄青还真没觉得官家这样做是错的。
他当初征战广南,还是有官家亲征做掩饰,可回朝以后,确实得到了赏赐,还入了西府,官至枢密副使。那又怎样从他入朝堂第一天起,就没有断过被攻讦。
而郭逵和种鄂,一样是大胜。若官家这时候再不吝赏赐,恐怕结果未必会比自己强多少。
其实,狄青还是想的简单了。
郭逵和种鄂,即便受到了赏赐,也不会遭遇他狄青的情况。
他们两人都属于武将世家,并不是像狄青这样纯粹的草根大将。
有没有根基,在任何时代都是混朝堂的关键。
当然,狄青不会这样说,赵曦即便能想到狄青的想法,也不会去点破。
“确实,这次让他俩到讲武堂,虽然不至于如同其他将校那样接受授课,还是希望他俩能沉下心来去熟悉火器作战的方式方法。”
“早年设想的各种地形作战的战例,让他俩尽量多接触,工坊城的新式武器,也让他俩多参与试验。只有这样,老帅才能不老……”
虽然称为老将老帅,其实都不算老。不管是郭逵还是种鄂,年龄都不到五十。
狄青是真正的老帅,已经六十多岁了。
国朝的将帅梯队,自狄青往下,种鄂、郭逵算得上中坚力量了。
不是说没有这年龄的将领,而是没有他俩的威望和战功,真正统率一路军伍时,不像他俩能服众。
就如熊本,就如向敏中……
至于再往下一个梯队,如曹霖等老护卫营的四大金刚,他们还需要积累名望……
不管是不是变相保护吧,反正见郭逵和种鄂被放在讲武堂闲置,朝堂没有一份攻讦他俩的奏折。
这在国朝是从来没有的事。所有武将,在一次大战之后,不论胜负,是肯定需要面对朝臣们的弹劾的。
偏偏这一次没有。这结果狄青是真心羡慕,而种鄂和郭逵似乎也体味到了官家的深意……错对吧,赵曦没心思想这些。
因为朝臣闲着没事,,开始接连不断的指责官家奢华无度了。
什么不体恤边疆军将之苦,大胜吐蕃的奖赏够不着内苑修缮的皮毛。
什么国事蜩螗,官家不思进取,安于享乐,乃是祸国之举……还好,没有提亡国。
凡是能跟修建内苑挂上勾的借口,全部被臣工拿来指责他赵曦了。
这时候没人想这笔钱的来源,更没人考虑就连勤政殿也是内库出资修建的。
赵曦没搭理,一律留中不发,甚至看一眼奏疏,只要是关于这方面的,他直接丢一边,择日用于烧火。
不仅如此,赵曦还在这时候派遣一千人的队伍,前往河北道……
市井有传,官家这是为到泰山,请泰山石欲安于内苑。
这一下更加激发了臣工们的愤怒!
对检点帝王得失的奏折留中不发,这已经是对臣工的蔑视了,居然还变本加厉的劳民伤财……
一份份弹章,开始从低阶御史,往四五品的官员上升。
“官家一直留中不发,又停了朝会。富相,这样不行的,还需要跟官家沟通一下。朝臣与官家对立,最后难为的还是我们……”
韩绛如是说……
除了吕公弼有意附议,其他人都不想掺合。
王安石自官家再一次改良了市易法,他就话少了。应该是意识到官家一直在用他分散火力。这不,这段时间自己没有再继续推出什么新法,朝臣的弹药都冲他而去了。
而司马光则在忧忧官家说过的官制改革…~他是递过外出折子的。
“跟官家沟通说什么六品官员家里都有专门切葱的婢女,整个朝堂谁家的侍妾比官家的嫔妃少”
“内苑修院子,没动过一文左右藏库的钱粮,就是连工坊城和内库都没动,有什么理由指责官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