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如果说锅炉还仅限于上州或者富庶的州府,但蜂窝煤和蜂窝煤灶火就几乎是所有的州府郡县都得到了授权。”

    “这是可以普及到一般殷实人家就可以使用的灶火,又是与蜂窝煤工艺成套授权……蜂窝煤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如今石炭矿那些粉炭几乎不值钱,而蜂窝煤的效果几近与石炭相同。”

    “至于玻璃,朝臣们都见识了勤政殿安装玻璃后的效果,也就对玻璃的推广有了促进作用……”

    “韩城主所言六百万贯,是将前期产品刨除,只说属于工坊城的直接收益。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授权价格并不高,只是这笔钱就这样留在工坊城,又是被诸多臣工看着盯着的。臣等才问计于陛下,该如何处置。”

    “纳税情况怎样”

    “回陛下,所有交易完成后,都按照十税一的商税,如数上交了税金。朝廷因这次工坊城授权产品一事,入税多达一百多万贯……”

    “不是工坊城免税三年吗”

    “陛下,虽然户部认为这不属于单纯的工坊城交易有点牵强,臣等还是按章纳税了。钱太多了……”

    工坊城的担心,朝廷的眼红,这笔税入就成了朝廷没名堂的收入。

    估计这也是政事堂对征战唃厮罗没多少意见的原因之一吧。

    钱确实是有点多了。要说这些收益属于工坊城,不如说是属于赵曦更合适。想法都是赵曦提出的,工坊城只是将想法实现了而已。

    可这个…~真不能公布于众。一个帝王,没事尽鼓捣这些,一个玩物丧志总是少不了的。

    这才是这笔钱没法花,工坊城又不能随意花掉的原因。

    唉……确实钱确实有点多呀。




第五一三章 看热闹的朝堂
    又一次大兴土木了。

    朝廷衙门的主要衙门搬到勤政殿后,空闲下太多的公廨,还是紧挨着形成规模的一大片公廨。

    这时候被围起来,跟当初勤政殿建造时一样。官家又在大兴土木了。

    不过,这一次整个朝堂都悄咪咪的,没人吭声。

    谁都知道工坊城发了一大笔财,谁都知道工坊城那一笔钱就是官家的,只是没理由划拉到朝廷而已。

    这时候官家大兴土木,正是朝臣们期望的。

    官家建宫殿,从砖石到木料,从油漆到桐油,每一样都需要采买,每一次交易都会产生税收…~在没办法把这一大笔钱划拉到朝廷的情况下,让官家花掉就最好了。

    “三哥,太后娘娘的慈明宫也多年失修了……”

    滔娘说这话时,还有点不好意思。

    赵曦明白,这是想修缮内苑了。上一次建造勤政殿时,滔娘就有这么一说。只不过当时赵曦想着坑朝臣,坑那些没事找茬的朝臣,赵曦没有同意。

    这一次嘛…~

    “小琴哪儿钱粮…~”

    “三哥,小琴那边足够了,甚至不用动用内库。”

    滔娘还是担心跟官家找麻烦,特别担心被朝臣找麻烦。

    曾记得先帝时,也曾有过修园子的事,硬是被朝臣给拦下了。那收拾到半拉的园子,到现在还荒废着。

    所以,即便是现在有想法要修缮内苑,修几个可以游玩的园子,滔娘也想着是尽量不动内库的钱,省得朝臣们哼唧。

    这些年过来,就自家那些产业的收益,别说是修缮内苑、修个园子,就是把整个皇宫都翻修一边也够了。

    赵琴不止一次的说钱太多的话。

    “那就修吧…~”

    这是富有了吗赵曦不肯定,不过现在皇家是肯定挺富有的。

    从自己还是少年时开始,如今国朝热火的产业,几乎都跟自己有关,皇家能这样富足也就不奇怪了。

    就连宫女和内监都开始发俸禄了,可见皇家确实是富足了。

    钱这玩意儿,花了才是钱,搁着只是个数字。

    现在的内苑开销也不大。赵曦即位后,原来老爹收拢的一茬又一茬的宫女,赵曦让她们自由择业了。

    这时候,工坊城那些适合女人作业的工坊里,比皇宫内的宫女要多很多。

    本来赵曦还以为自己即位以后,朝臣们会想方设法把自己名下的产业划拉到朝廷,毕竟有句话是:天家无私事。

    赵曦也做好了这个准备。

    结果一直到自己把内苑的作坊搬到工坊城,该是内苑的收益还是内苑的。

    看来朝臣们不傻,无意下坑。

    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没人会去捅这马蜂窝。

    赵曦所有的产业,都不是皇家或者自己单独的,每一项产业都跟朝臣们关联着。而早年赵曦在制定契约时,就已经设好了一个共进退的套,就等着有那么一天的……

    到现在,已经不是单纯的产业庞大了,更是利益关联关系的庞大。

    这也成就了如今富裕的内苑。

    内苑也大兴土木了,除了零散的有几份指责的奏折被赵曦留中不发,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动荡。

    也是,国朝相公是有权利查看内库的,既然内库没动,那就是官家在消耗工坊城的钱粮,就没人再废话了。

    至于朝廷征战时,不应该大兴土木的话,那怕是有隋炀帝的前车之鉴,也没人当回事了。

    估计不管朝臣们有怎样的心思,都在关注着前方战事,也只有前方战事有结果了,不管是偃旗息鼓,还是大规模的指责相公和官家,战果的胜负起决定作用。

    赵曦不担心战事,若是郭逵和种鄂这样的名将,率领一帮武装到牙齿的新军,赢不了唃厮罗,他俩也该抱颗火药弹升天去了。

    更何况,西军的校尉很大一部分是在讲武堂受训后回去的,火器作战的熟练掌握以及太多的战例分析,包括地形地貌的了解。这一战,没有意外,也不应该有意外。

    但对朝臣们来说不确定。有好事者分析过官家几次征战胜利的原因,几乎都是以奇取胜的。

    不管是第一次南征,还是与西夏看起来想正面对抗的那一次打战。胜是胜了,可仔细分析这两次大战,其中谋划的成分要远远大于双方勇士对抗。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官家的两次大胜,究竟了,都是借火器之利,以奇谋取胜。

    而这一次,没了官家的战略统领,因为是局部战争,朝廷又没有另外派遣可以统筹协调环庆和会川军的重臣,还是在兰州至邈川城一条狭长的地带作战,胜负难料是大多数人的认识。

    国朝以文御武,这一次前方的文臣就是王韶,以王韶的资历,想要全面的压制郭逵和种鄂这样的名将,很难。

    不难看出这是朝廷故意这样的。在担心失败和希望失败两者纠结的心思下,才有了前方这样诡异的文武臣工组合。

    官家尚武已经有了苗头,或者说一直就这样的心思。

    有两次大战做底,加上征安南,谋大理给国朝带来的利益,朝堂已经有了强军备的思潮。这不是好现象。

    所以,潜意识里,应该有很多人希望这一战败了,也好能给官家泼点冷水。

    一场大战,并不是说打就打起来的。尽管国朝的后勤转运有了很大的改善,前期一样有很多工作要做。

    就是邈川城那边,也需要召集勇士……好像双方商量好各自准备一样。

    前方的奏报,王韶、郭逵、种鄂已经整军出发。以每日三五十里的行军速度,在朝堂接到奏报时,大军应该已经抵达京玉关。

    京玉关往西,将进入峡谷地带……说是峡谷,其实左右离山岭都很远。

    这应该是一场遭遇战,双方会在兰州至邈川的中间交战。

    赵曦看了看地图,又想想自己曾经驱车西行的记忆…~

    有战车、有火药弹、有改良的八牛弩,还有富足的后勤供应,训练有素、作战英勇的西军。这一战应该不会有意外……

    这一战是给王韶领略河湟信心的一战。胜了,万事好说,若是败了,不仅仅是王韶平戎会无限拖延,就是朝堂的方向也会有所变化。

    这时候赵曦特别理解老爹,自己算是对军略熟悉,这又是一次局部的小型战役,尚且这般情形。老爹当初在沉睡中惊醒,茶饭不思确实难免。



第五一四章 这算屁的大捷 上
    “兰州大捷,阵斩一万!”

    红翎急递从兰州、会川,经秦州、京兆府,一直到汴梁,一路吆喝一路狂奔。

    朝廷又打战了吗兰州兰州在那边

    随着捷报向东而去,人们也打听清楚了。肯定不能算是奔走相告。

    毕竟从先帝时官家领军打西夏,到后来第二次国朝南征,都是几万几万的阵斩,这万数阵斩,还不至于让人有多少兴奋。

    再说了,打的又不是什么国家,仅仅是一个有不臣之心的吐蕃蛮夷部落,有什么可炫耀的

    胜利这几年对国朝好像也不再是什么大事了。

    要是早些年,就是斩杀西夏三五十,那也可以称大捷了。现在就是这阵斩一万的捷报,也没引起多大的反应。

    “没听说拜将出征呀”

    “拜什么将听说就秦州府和环庆路的新军,还只是出动一万多那么点。”

    “一万一万能阵斩一万站那儿让咱们砍”

    “你懂什么呀!新军,是新军!知道啥新军都是陛下训练的,是陛下亲军,都是一等一的好汉……”

    “刘老三,你就瞎扯吧!新军就是火枪营,火器军,都是装备虎蹲炮和大将军炮的天子亲军。”

    市井的议论,似乎在叙述着国朝军备的强盛。

    而捷报送至朝廷,也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这一次对吐蕃作战的胜利,彻底巩固了官家的尚武之心,很有可能改变朝廷一贯以来的方针,甚至会对文武地位发生转变。

    就这一次,朝廷甚至没有拜将,没有设置安抚使,没有经略使,虽然王韶有一个节制边军的名头,谁都知道那不捉数。说白了,这是一次没有文臣掺合的胜战。

    原本,朝堂之所以同意这样,一是谁也把握不准官家改官制的时机,一旦安抚西北,不是一两年能结束的,甚至会因为这场战事进入相持,三五年滞留西北也有可能。

    还有一点,也是普遍认同的。就是没有了官家那种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谋划,大家并不相信,就凭郭逵和种鄂两人,可以赢得了邈川城的吐蕃人……那可是曾经让西夏没臧讹宠兵败过的存在。

    偏偏就赢了,还斩杀了瞎毡,这就意味着,这一战,基本荡平了王韶领略河湟的障碍。

    尽管吐蕃还有像木征,结鬼章等等悍将,但整个吐蕃的核心被打乱了。

    在董毡身亡后,瞎毡是松赞干布血缘最纯正的首领,在整个吐蕃都是有相当影响力的,也是青塘到河湟一带吐蕃人名正言顺的首领。

    这一战让瞎毡授首,意味着整个青塘吐蕃会进一步分裂,让王韶领略河湟愈发成为可能。

    “虽是大捷,对我等并非好事!”

    韩琦不是挑唆,说话时候的表情被一种无力感充塞。

    “韩相多虑了!国朝征战胜利也不是一次两次,何尝对文臣有过影响”

    “暂且不说官家还在东宫时,由狄汉臣主广南战事,就说官家西征,诲叔南征,均是前所未有的大胜。朝廷文臣之权可有半分改变”

    “老臣为太子师时,曾与官家有过交流,定义为私人间的交谈。官家有一种理论:把一个朝廷比做一个人,单腿不管如何奔跳快速,总比不上两条腿行走。”

    “奉劝诸位,别一直局限在老想法里执政。官家确实是难得的圣君,这是早就有过的共识。也别钻在各自的利益中去考虑朝政,官家这些年给诸位带来的收益相当可观。”

    “各位看好自己的门生故旧,别按以往的陈例行事,在武将取得大胜之后,便开始毫无原则的弹劾。真要有这样的事这样的人,老夫也会建议官家贬黜!”

    富弼越说越严厉了。回朝的这段时间,他也了解了现在的风向,不对劲,很不对劲。

    似乎整个朝臣有向一个对抗官家的趋向!这很不好。

    自先帝病重,到官家执政,七八年间,国朝的各项事务均呈现向好的态势。

    冗兵之弊,业已解决近半。朝廷财政得到很明显增收,且年年结余。对外,即便是北辽,这几年也未曾有过过分的要求,更别提已经被打怕的西夏了。

    将大理在本质上改土归流,让安南在本质上变成国朝的羁糜州,把整个那边的小国都成了国朝粮食的供应地。

    如今的朝廷,那怕大的灾荒也应对起来绰绰有余。

    更别说官家支持王介甫推出的青苗法皇家银行和市易法官办产业,可以预见,这两项将让朝廷财力进一步飙升。

    这本该是君臣同心,开创大宋中兴的好时代。富弼就想不明白,这些朝臣到底怎么了就因为担心官家尚武吗还是说对官家一言而决的事务越来越多感到恐慌

    这本来就是一种自招取的行为!倘若臣工们一心为国,每次朝会、朝议、集议都能穷尽智慧,想到合适的方式,官家会驳斥吗

    那一次官家不是先让朝堂商议的只不过总是争议不断,官家才不得不行决断之权。

    富弼作为执宰,作为同僚,能说的也就这些了。至于大家是不是听进心里去了,他尽心而已。

    官家之所以透露改革官制的想法,应该也是有君臣同心,众志成城的逼迫目的。官家也讨厌朝堂的繁乱!

    整个国朝都认为这是一场大胜,都认为这是一次确确实实的大捷,除了赵曦这个帝王。

    在捷报传来,市井议论纷纷,朝廷已经筹划如何奖赏功臣时,赵曦却看着皇城司传来的奏报,一拳一拳的砸桌子!
1...174175176177178...2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