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政事堂因此而争论不休,至今未达成一致……”
富弼从这一次争论,才真正明白王介甫这拗相公的称呼怎样来的。
整个政事堂,就连原本对他亲近并支持他新法的韩绛韩子华,都保持中立,对他的提议不支持了,他依然没完没了的跟大家辩。
本来司马光开始并不参言,只是韩琦和文彦博应对王安石,到这两天,司马光直接赤膊上阵了。
就他俩,把整个政事堂掀翻了,其他人根本就没说话的份。
“诸公这几天就一直纠缠这个还真够出活的!该不是连市易监管的职能都没个定论吧”
赵曦是真有些恼火了。扯什么淡呀
“回陛下,市易监管职能初步拟定。”
要连职能都没拟定,富弼真就羞于见官家了。没想到自己回朝,仅仅一个市易监管部门的设置,就如此难产。
“市易监管不同于朝廷现行的任何衙门,独立于六部九卿之外,这一点没必要纠缠了。”
“三司使、户部、司农寺、盐铁司等,包括市舶司,所有涉及厘定物品价格的职能,统一移交给市易监管。”
“市易监管自朝廷到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官员不得于本地任职。实行五年转任制,到任调离。”
赵曦恼火,估计政事堂争辩的也烦了。赵曦这样说,都只是静静的听,书记员安静的记录,并没有有人提出异议。
“陛下,臣举荐吕嘉问任市易监管一职!”
第二次了,王安石还真是不折不挠,提携吕嘉问还真不遗余力。上一次推荐吕嘉问出任官办产业总督办,这次又转向市易监管。
“吕嘉问官阶偏低,资历尚浅,王相公再培养几年吧。”
“陛下,臣担保吕嘉问有能力主持市易监管之事,官阶不够可权发遣…~”
老王,找个借口,留个面子,你怎么就这么不知进退呢
赵曦对王安石也这是服了,真是个犟头。
“王大参,所有准备就任市易监管的官员,都必须到讲武堂接受培训与遴选。唯有经过讲武堂培训合格后,方可与市易衙门就任。”
“诸位也知道,市易衙门侧重于数术,侧重于财货。若王大参以为吕嘉问可以通过讲武堂组织的遴选,可以作为备选人之一……”
他吕嘉问偷叔祖吕公著辩驳新法的奏折,而讲武堂是吕公著主事,他喜欢受那个折磨,赵曦不介意给吕公著一个玩人的机会。
非得让把话挑明了。
第五一一章 闲事不闲
在赵曦提点和催促下,朝廷眼下最紧要的两件事,终于初步有了个眉目。
这朝堂还真够操蛋,或许是时候规范朝廷的议事制度了,同时把官制改革也一并推出。
赵曦一直想着是稳扎稳打,可什么事都扯起来没完,对于这样的朝堂,赵曦是真忍不下去了。
这不,又一次朝会,就是又一次的嚷嚷。
“陛下,臣参环庆路兵马钦辖种鄂、会川军郭逵妄起边衅,致使边寨不宁……”
“陛下,《平戎策》之战略目标是为对西夏形成包围之势,意义非凡。而平戎之法唯剿抚并重,如今吐蕃部落以唃厮罗为尊。若有意完成平戎,征伐唃厮罗是必由之路……”
“陛下,唃厮罗世代与我大宋交好,未尝有违朝廷,征伐唃厮罗非圣君所为……”
“世代交好世代交好会掠夺边民财物交好会掠我边民为奴”
“唃厮罗几次与西夏交战,却从不曾骚扰我大宋边境,边民之祸只是小事,我大宋为宗主之国,岂能因小失大,将唃厮罗推向西夏一方”
“唃厮罗乃我朝之安州刺史……”
“西夏还是我朝凉州节度使呢,那又怎样”
就是这样,屁大的事,只要有了不同的意见,必定会把朝会搅的乱糟糟的。
赵曦已经有几次表示过烦躁,关殿门让他们吵,并冷面相对;看猴戏一般,还不管饭,就让他们在这扯淡。
甚至呵斥、训斥、置之不理等,什么法子都用过,就差丟死狗一样拖出去了,可有事了还是吵!
这倒也不怪臣工,政事堂就是这样,仿佛不吵不能证明自己的能耐,好像吵赢了就代表自己有才华!
再说今天这事。王韶主边事,目的是为收复河湟地区,在战略上形成对西夏的包围态势。
赵曦在临行前曾跟王韶提过,收复河湟地区的手段,无非是从族群和利益入手。
从王韶奏报上来的信息,赵曦知道王韶的工作进展不大。
虽然吐蕃分裂了,但从青塘城、邈川城,一直到临川以及熙河、洮河流域,都是唃厮罗的势力范围,甚至这几年郭逵拿下的兰州,也受唃厮罗的影响很大。
现在的唃厮罗首领,在血缘上传言是松赞干布的后裔,在吐蕃各部落中有一定的号召力。
虽然因为利益的原因吐蕃四分五裂了,但在吐蕃人心底,还是相当认同松赞干布的。这也让唃厮罗在吐蕃人中有很大的威望。
王韶上任几个月,确实做了不少工作,也正是因为他用心了,对河湟有了一定的了解,才与郭逵、种鄂联名请奏,要求对唃厮罗用兵。
当然,这里面肯定有种鄂和郭逵的撺掇。
自从与西夏一战以后,整个西边彻底平静了,就连捉生军的影子都见不着了。
即便这几年种鄂、郭逵在不停的蚕食,一点一点的往西,一块一块的占据,不断的挑战西夏人的忍耐限度。
也是奇了怪了,西夏人居然一忍再忍,丝毫没有反抗的意思。
这一次朝廷有意收复河湟,也让这两位好战的大将蠢蠢欲动了。不管打吐蕃,还是打西夏,只要有战打就行。
收复河湟,本来跟环庆路的种鄂屁关系没有,就是需要打战,那也是郭逵所部的事。
估计是种鄂凑热闹……
这并不是什么大事,对于装备了火枪、火药弹以及战车的新军而言,征伐唃厮罗确实算不得什么大事。
甚至朝廷都没有另外调军,只是就近让环庆路抽调一部分军卒,配合会川军作战即可……这也是种鄂最期望的。
再说了,火器保存一直是个难题,那怕苏颂不断的在改进火药弹的工艺,改进火枪子弹的工艺,但火器受潮的弊端一直得不到改善。
赵曦知道,这是科技的局限性,没有办法。
除非能在化工上有极大的进步,否则这样的缺陷会一直存在。这不是从竹节的火药弹变成千层纸皮火药弹就能解决的问题,更别提油纸包的火枪弹药。
这也是工坊城大部分精力放在民用产品上的原因。
至于边军,那怕军器库用水泥建造,一样不能避免火器受潮废弃。
也该着把那些快要作废的火器拿出来用用了。
所以,赵曦对西军要征伐青塘唃厮罗的作战计划,没有异议,就是政事堂好像反对者也不多。
这事朝廷已经批准了,文书早已送达到西军了,谁想到在朝会上居然有人把这事扯开了,还又一次造成了争吵不断的朝会。
征伐唃厮罗的决议,不管是赵曦还是政事堂,都本着低调的原则,一开始就没准备搞得人人皆知。
赵曦是想看一看西军掌握火器作战的程度,看看西军将帅是否从传统的战术转变到火器作战,同时,检阅一下讲武堂对将校教化的成果。
也不全是因为信心不足,只是单纯的考虑这是一次试验性的作战。
当然,政事堂之所以同意对青塘作战,并低调行事的想法,确实有信心不足的原因。
这是第一次不是以老护卫营为主,不是官家嫡系队伍的对外作战。相公们还是有些忐忑。
再说了,很担心这次吃了败战,把国朝这几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心再一次打回原形。
所以,政事堂也无意在朝堂上嚷嚷。
不过这事想要做到绝对保密根本不可能。从户部的钱粮调集,到工坊城的军备供应,再到枢密院关于前方的文书往来。朝臣能知道并不是多难的事。
可在朝会上这样争辩,就连政事堂也相当烦!
假如这时候官家要贬黜这些没事找事的官员,政事堂绝对会顺水推舟……
本来是闲事,被这样的朝会争吵,也变得不闲了。
散朝了,退朝的方式再一次表达了官家的不满,甚至内监喊退朝是在臣工争辩的中间,连话都不等臣工说完就退朝了。
“规范一下议政、决策的各项流程吧。朝政需要不是这种没完没了屁用不顶的争吵,朝会也不能永远这样混乱。”
“当初建勤政殿用这样的格局,就是为设定三级决策制度。”
“诸公对勤政殿也熟悉了,从主殿、议政厅、内阁的设置不同,代表着功能不同。诸位先考虑一下,同时看能不能结合官制改革一并推动。”
这时候搞这个,不算是最恰当的时机,很多布局还没有完善。
可每次朝会的繁乱是真让赵曦烦了。顾不得是不是完成布局,或许可以在整个大调整中做一些事。
第五一二章 钱太多了
三级决策制,是赵曦的一个设想。他借鉴了后世大明的部分制度和流程,也借鉴了他自己原本那个时代的一些。至于是否适合这个时代,赵曦不肯定。
所以,他还是采取了由政事堂相公们先拿意见的做法。
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先由政事堂拿出意见来,在有个雏形的基础上,赵曦再去添加一些内容,或者调整一些内容,要比自己从开头做到结束轻松很多。
说实话,就是现在,赵曦对国朝的官制也还糊涂着,更不用说臣工们繁多的俸禄名目。
有改革官制这个由头,也能让臣工条理的国朝的体制以奏折形式给他说清楚,让自己能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最终在自己设想和现行官制中找到合适的点,不至于让官制改革受到太大的抵触。
原本赵曦是想建立国朝自上而下的监察体制后,再进行官制改革。
现行这种御史台风闻奏事的模式,赵曦很不看好。
风闻奏事,也就是说对所奏事宜不必担负责任,而只要被弹劾,不管是否属实,朝廷都需要处置。
这样的御史台,确实有其优点,能一定程度的约束臣工的操守。
同时,这样的模式也容易导致御史台成了一种工具,朝臣相互攻讦的工具。
赵曦推动官办产业垂直化管理的目的,就是想为自己设计的监察体制做蓝本,为建立自上而下垂直管理的监察体制提供参考。
本来还想,等官办产业运行几年,垂直管理的模式有一定经验后,再推出监察体制,最后进行官制改革。
可一次又一次的混乱朝会,让赵曦失去了耐心。
就跟王安石在不合适的时间提出市易法一样,最终的结果还是不错的,一样推动了市易监管和官办产业的实行。
虽然为了做成新市易法,让赵曦不得不责令工坊城舍掉一部分利益……这也是迟早的事,在市易法提出国朝易货垄断之弊时,就注定工坊城不能长久的捞把着那些产业不放。
这也算吧,可以让工坊城从制造转向研发。
当然,这一次出售,让工坊城发痛了。加上朝廷又免了工坊城三年的税,这时候工坊城比朝廷还要富有。
韩缜很担心,整个工坊城的主事人都很不踏实。
钱太多了,作为一个到底是朝廷一级政权,还是一个利益实体的工坊城,就连工坊城的主事人都没个谱。所以,他们认为工坊城不该也不能拥有如此多的现钱。
给朝廷韩缜还不敢那样做。整个国朝都知道工坊城是官家的,也是很多朝臣从中得利的所在。
这时候,满朝堂都能分清朝廷和官家以及臣工的区别。
“该分红分红吧,这是工坊城本质决定的。工坊城的很多产业本来就是合伙的形式,没必要因为钱粮的多少,就更改原本的契约。”
让地主变成老财,让人们把关注点从土地上转变,这本来就是赵曦推动工业化的目的之一。
参与工坊城产业的朝臣得利颇丰,是更好的促进臣工们对工业化投入增加的催发剂。
这些钱,都是数字,是皇家银行票据。赵曦不相信有谁会大批量的提现。
关键是,这一次工坊城出售和授权工艺,国朝的大多数州府郡县都掺合了,那些分别属于各州府郡县的朝臣自然舍不得丢掉这样的机会。
皇家银行出现了第一次信贷爆发。
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挂在皇家银行往来账目上。
“陛下,分红并不能减少多少工坊城的收益。陛下,臣等也清楚,这些收益很大一部分是皇家银行的信贷,分红也不过是那些东家偿还信贷,只不过是平一下皇家银行的存贷平衡。”
“可这次工坊城授权的工艺,并不单纯是早年如马车、水泥、羊毛纺织等工艺,更多的收益来源于诸如锅炉、玻璃等后期工坊城研制的产品工艺。”
这一次,是工坊城全体主事人一致来找官家问计,真的是被账面上的金额吓着了。
“有多少钱”
赵曦也奇怪了,能有多少钱呀还至于没处花了
“六百多万贯……”
呃……怎么可能赵曦也被韩缜所说的数惊着了。
“陛下……”
苏颂看得出官家的惊讶,有些事他比韩缜更清楚。所以就接过了话头。
“陛下,几乎所有的北方的州府都购买了锅炉制造的工艺。而锅炉的工艺授权价格为五万贯,这是经过户部、三司使以及商贾代表、牙行多方议定的价格。都没有觉得价格高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