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这也是在告诉赵曦,他富弼丁忧到时间了。

    这事……欧阳修这段时间好像忘记了他要离开政事堂的想法,这富弼要回朝了,欧阳修反倒不再提自请出外的事。

    这段时间满朝堂都在市易法和工坊城上,连个弹劾都没有。加上自己又提到过革新官制,又有勤政殿这样的建筑格局…欧阳老先生该不会不想离开政事堂了吧

    鉴于两世对欧阳修的印象,赵曦还真不好意思随意的就贬黜他。

    其实,赵曦很看重欧阳修到讲武堂的作用……

    “拟旨……”

    原本只有王中正一个人陪伴的勤政殿,瞬间就出现了一群人,从研磨的内监,到制旨诰的翰林,再到记录起居注的中书舍人……

    就是一道关于富弼起复的诏令……赵曦也是没办法,才选择了这样的方式。

    诏令需要经过政事堂,欧阳修是肯定会看到的。赵曦可以根据欧阳修在看到这道诏令后的反应,再决定下一步怎样做。

    按赵曦的腹案,内阁、执政和朝会三级决策制,内阁人员并不是现在政事堂的人数。但在赵曦的腹案里,欧阳修界定在执政层,而不是内阁层,即便就是内阁层,也不想让欧阳修占据政事堂这边的名额。

    把欧阳修想错了,老先生还真不是贪恋职权,只是在朝廷的多事之秋,他不想一直以自请出外来叨扰官家。

    这不,诏令刚到了政事堂,欧阳修就请求觐见了。

    欧阳修手里带着一份奏折……看来老先生时刻准备着。

    “欧阳相公,有些话我还是需要跟你说清。自我即位以来,朝堂稳定为第一需要,所以,政事堂乃至朝堂并无多大变动。”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将来的官制改革做准备,也不准备再为离开政事堂、离开朝堂的任何臣工加官进爵。有些风气我要转过来。”

    对待欧阳修这样的君子,赵曦不想欺骗,实话实说,把离开政事堂的可能先讲明了。

    “陛下,老臣尊陛下之言,频繁于讲武堂,老臣有些看法,当于陛下奏明……”

    “臣于讲武堂阅遍陛下制定的条令条例,包括陛下为讲武堂将领、校尉包括军卒拟订的课程和讲义,老臣均以阅读。老臣想问,陛下可是有意教化武将可是想用武将征战天下”

    这不奇怪,赵曦设立讲武堂,目的就是用忠诚武装军将的头脑。欧阳修能从历年自己撰写的文案中读到这些,并不意外。

    “恕臣无礼。不知陛下为何在如此庞大的谋划中将文臣撇开历经五代十国,太祖以文御武的祖宗法度不会错。臣不否认讲武堂可以凝练武将忠诚意志,可陛下准备以何种方式改变朝堂文武之别如何堵住朝臣的悠悠之口”

    欧阳修或许是要离开朝堂的核心层了,倒是能这样敞开了奏对。

    “欧阳相公,鉴于这般情况,也是无奈之举。我也知道,要改变国朝文武之别的难度有多大,因前朝因武而亡,又经历五代十国的混乱,再有百年以文御武的国朝格局,文武之差已经根深蒂固。”

    “恐怕当今的士子,在启蒙时就开始灌输士人高于一切的理念吧可在我看来,忠诚是为臣核心品质。教化武将,灌输忠诚理念,我还有信心,到对于文臣……就国朝当今朝堂,欧阳相公以为如何”

    “如今士林推崇冯道,那是历经十三朝的千古一人,可谁又想过他冯道辅助十三朝又是几家几姓之天下”

    “我不是对文臣有偏见,事实上我认为文武都是根本,不应该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用怎样的思想去武装他们的头脑,让他能对国朝有怎样的认知才是关键。”

    “但朝臣是什么样,士大夫整个阶层又是什么样,想必欧阳相公很清楚。讲武堂不是早年的护卫营,也不是太子亲军,我又正当年,讲武堂对于趋利避害的文臣没有任何吸引力,并不是我要将文臣撇开,而是我捉不准文臣的思想脉络。”

    “欧阳相公也应该看到了,我从早年开始,所有的产业布局都连带着臣工归心的意图,甚至将工坊城和讲武堂以及轨道运输独立于朝堂之外,就是想培养出一批忠于国朝,忠于大宋的人才,而不是有千年家族和千年王朝差别的臣子!”

    赵曦很直白的对欧阳修解惑,毫不客气的点明了文臣心底话肮脏和小九九。

    欧阳修是君子,也只有面对这样的君子,赵曦才畅所欲言了。

    “陛下遣老臣到讲武堂又为何意”

    官家所说的让作为文臣一员的欧阳修羞愧,这是事实,也是他无心朝堂的原因。

    只是官家让他到讲武堂的目的,他需要清楚了。他这个岁数,价值观是定型的,很难更改。

    “因为欧阳相公本身就有忠诚的品质。更为重要的是,我认为单纯的重文还是重武,都不是正常的王朝状态。”

    “讲武堂如今对文臣没有吸引力,我想借欧阳公在文坛的地位,给讲武堂带去士人的趋向,若事不可为,我不介意从孩童抓起。”

    “对我而言,只要是忠诚于大宋,就没有文武的界限。所以,寄希望于欧阳公,尽心达成这样的结果。”

    从这几年朝堂的每次纷争,赵曦看清楚了欧阳修,不管是庭辩,还是青苗法和市易法,他始终站在一个没有立场的角度。

    这可能因为早年的朋党伤着了,也可能是对朝堂的蝇营狗苟伤心了,但并不妨碍赵曦借他欧阳修在士林文坛的势。




第五零七章 真实目的
    欧阳修觉得有点任重道远,却也没含糊。

    因为他对讲武堂有了一定的了解……那是一个干净纯粹的地方,那怕是官家的条令条例管制的原因,或者是官家的那一套教化理念灌输的原因,都不能否认讲武堂是纯粹的。

    这个差事,他接下了。

    “臣已老迈,但对陛下之谋划满怀信心。也正因为老迈,便有了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很希望有生之年能见到大宋之中兴盛况。”

    “陛下,老臣对讲武堂那一套教化方式看好,为避免断层,也作为尝试,臣恳请陛下准许老臣携三五臣工入驻讲武堂。”

    赵曦随手将一份名单递给了欧阳修……当欧阳修看到章惇和苏辙时,就欣然的笑了,他似乎看到了官家对于未来执宰的要求。

    赵曦之所以将章惇和苏辙这两位嘉佑二年的中坚臣工遣到讲武堂,确实有为将来储备宰相的想法,也是这二位针对青苗法和市易法的奏折,让他看出了这两人性格和处事能力的端倪。

    不管欧阳修还是章惇、苏辙,本官都没有变化,只是差遣变成了讲武堂的教导…~这是延续护卫营的叫法。

    其实朝堂对讲武堂和工坊城的认知,还是放在官家私人领地的概念里。

    不可否认,那是绝对被官家宠信的地方。工坊城还好说,至于讲武堂嘛……因为将整日跟一群丘八打交道,让人着实不喜。

    章惇和苏辙都没这样的感觉,对于这样的差遣,他俩感到的只有欣喜。

    不管是反对新法还是支持新法,他俩立场相反,但基点却相同,又都是偏离核心,或者说偏离朋党的存在。

    也就是说,他俩的重心是国朝。

    欧阳修的调遣,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诧异,毕竟都知道富彦国要回来了。

    富弼似乎很急,在朝廷诏令发出后第五天,议政厅这几位还没有说出个道道之前,富弼已经到了汴梁。

    洛阳本来就离汴梁不远,又有轨道畅通,算不得急迫。

    “陛下,臣已从抵报得知陛下对工坊城产品工艺的几点要求,甚是必要。昨日入城,受同僚接风,谈及此事诸多,因纠葛太多,导致至今不能定论。”

    “老臣以为对于工坊城产品工艺授权一事,应该撇开朝堂诸公的纠葛,一视同仁,方为解决之道。陛下,若有定论,还请陛下不吝指明……”

    富弼到任,规定的流程要觐见官家。没想到富弼进入角色这样快,还没有确定具体职衔,就先以朝廷紧要的事入手了。

    这样做……没有明说,但却以执宰的角色跟官家奏对。同时,可以从官家这里得到明确的操作细则,然后在议政时可以迅速在政事堂树立威信……

    老头真不简单。

    富弼相对于韩琦,最大的优势就是对官家的熟悉和了解程度的差异。

    自富弼从京兆府入京,也就是赵曦南征之前,一直到三年前丁忧,富弼一直在朝中,也曾是官家东宫时的太子师。跟官家交流颇多,也对官家的一些理念了解,这不是韩琦可比的。

    就像现在,富弼觐见,寒暄后就这样直白的要官家拿章程。因为他了解,官家并不是喜欢委婉,也不是要戏耍朝臣以显示自己的智力。而是在自己离开朝堂后,王介甫入朝革新,导致了政事堂相公跟官家在特定范围内的对立,官家不得不这样。

    这是富弼对三年来朝廷抵报的总结分析。

    并且,富弼很清楚官家的大局观,任何政策的推行,都会尽量顾及各方利益,会选择让人想象不到的切入点把政策推开。

    “富相,表面看,这次只是工坊城在授权一些产品的工艺,是利益方面的闲事。其实,我最终的目的并非如此。”

    “工坊城是个榜样,从一开始我筹建工坊城就是榜样的目的。这次让工坊城出售工艺,一是工坊城确实要注重于研发,制造一项就会放在次要位置,并且工坊城还担负着国朝军备更新的重任。”

    “如此,工坊城那些民用产品的产量就远远不能够满足需求。经过这些年,工坊城产品已经被广泛认可。”

    “这些都不重要,可以看成是工坊城出售工艺的噱头。而工坊城产品工艺出售后,引导各地照搬或者改进发展工坊城模式才是我的目的之一。”

    工业化的发展,绝不是一城一地能促成的,工坊城只是一个先锋带头作用。

    赵曦也没想过一个君王去专门做这事。树立榜样,把发展的事交给这个时代,这才是符合实情的发展道路。

    死搬硬套,把后世的照搬过来,或者以自己的见识左右这个时代的发展方向,在赵曦看来都是不可取,不切实际的。

    社会的发展有其必然性,工业化也一样。就如后世的特色理论,只要符合的才是最好的。

    赵曦认为,引导并给予支持,让这个时代自行选择发展,才是最恰当的做法。

    违背时代脉络,势必导致混乱。

    “第二个目的,工坊城产品与军备的关联性,决定了即便是出售或者授权工艺,也必须有官方来主导。”

    “我有意建立一个新的体系,就是官办产业体系,作坊均是官办民助的模式,但整个作坊的管理由朝廷到地方形成独立的体系。”

    “作坊的东家由朝廷、地方州府郡县、朝官京官地方官以及地方乡绅组成,作坊的管理层由官员担任。”

    “整个产业体系的官员考评和升迁,不仅仅接受吏部的考评,同时所有东家的意见也是官员擢升和转任的参考指标。”

    这是后世那些特大型企业的改良版。

    赵曦迎合时代特征,把官府、官员、乡绅纳入各类产业的所有人范畴,并给予他们除了主导权以外的相应权利,可以有效避免贪渎,同时因为利益攸关,也能最大程度的促使管理层尽心尽力。

    还有另外的目的,让当下这些着重于土地的官势富姓,在长期平抑粮价和作坊盈利的情况下,逐步改变对土地的依赖,以此改变国朝土地兼并的弊端。

    让国朝的官势富姓有了除了土地以外的资产,利用有恒产者有恒心的认知,促进这部分人对赵宋王朝的认同,加大抵制朝代更迭决心。

    同时,有了这一套独立于朝廷的官僚体系,还可以改变国朝冗官之弊。

    这才是赵曦真正谋划此事的目的。



第五零八章
    ntent

    当赵曦讲明后,富弼不难想清楚。

    如此庞大的想法,无论朝廷、官员、乡绅乃至黎民均收益的大谋划,让富弼有些瞠目结舌。

    (别怀疑黎民得利的说法,所谓国富民强,作为士大夫的操守,一旦地方州府富足了,他们懂得如何取得民心,自然会有黎民收益。)

    他不由得想起,还是官家少年时的疑问:有这样聪慧的帝王,对于国朝是绝对有益的,可对于朝臣是好是坏真心不好说。

    这时候富弼再结合关于这事的抵报,不难得出:官家一直想引导臣工去进入官家的谋划中,能体会官家的意图,并主动向官家的目标推进。

    倘若朝臣撇开私利,真正以国朝的大局出发,再抛去对官家的对立情绪……以政事堂这些执宰的智力,不愁揣摩官家的思路。

    可惜……总有一些事会挡住人的思路。

    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事都做完,这也是赵曦一直给臣工设置命题的原因,他确实是在引导臣工向他谋划的方向考虑。

    就比如从开始议事,他就把吏部的正副职都召集了,这本身就是一个暗示。

    可惜,都被工坊城产品的利益冲昏头脑了,不能撇开私利,站在另外一个高度考虑问题。

    王安石钻进了市易法的圈子里,对于官家搁置市易法耿耿于怀,不能静心考虑问题。

    司马光总习惯在故纸堆里找理由,是一个被历史蒙蔽的君子。

    韩琦始终把自己摆在执宰的位置上,过于看重政事堂制衡君王权利的职能,总把赵曦的意思拆开了揉碎了,就这样仍然不放心。所以,他不会换位思考。

    至于文彦博,出发点一直是以政治和权利的考量,终归是没有把心用在揣度赵曦的思路上来。

    当然,所有参与议事的臣工,无一能放开追求利益的枷锁。

    富弼是因为以局外人的视角看到一些……

    有了赵曦坦诚的指点,接下来关于工坊城产品工艺授权的方案就很容易出台了。

    遵照官家的理念,本着分享和利益均沾的原则,由富弼主导,各位在议政厅很快拿出了关于工坊城授权产品工艺的方案。

    组建独立于朝廷衙门之外的机构,拥有所有工坊城民用产品三成的份额,担负管理职能,并依照朝廷衙门官制,配备从地方到朝廷,以及每个作坊的官员。

    工坊城所有授权产品工艺,先明发抵报,由各州府郡县根据自身条件和优势,进行扑买,以确定哪一种或多种产品在何地生产。

    然后再由朝官、地方官以及各地乡绅,各自选择介入。并根据出资情况,取得相应的份额,并举荐具有官身的人员进入管理层。
1...171172173174175...2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