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韩琦跟他儿子所说的那些,没几天就在臣工们之间传开了这本来就不是需要保密的。之所以没有公之于众,是因为臣工们奏本言之有物本就是应有之义。

    但是,对于国朝的臣工,朝廷的这个要求却让他们有点措手不及。

    一时间,本来因为大朝会热闹起来的勾栏酒肆,突然一下又冷清了。

    州府的主官,都是该州府参政议政的领队,能做到州府主官的位置,谁又想在同僚中丢人所以,各州府领队要求属官下官们,专心撰写奏本

    赵曦这段时间也在不停的接见臣工,也算述职的一种方式吧。

    “官家,棉花再河湟试种已经有了成效,今年就可以大范围推广”

    王韶觐见陛下,本来想谈谈他下一步打通西域商路的想法。结果官家接见的第一句话居然是问棉花的问题

    国朝对辽夏的两次大胜,给王韶开边河湟创造了相当有利的大环境。

    这些年,他在河湟已经收复了大小上百个部落的内附,河湟一带,除了吐蕃顽固坚守的青塘城,大部分都已经内附大宋了。

    即便是青塘城,也因为羊毛的利益关系,对大宋有了依赖。

    在王韶看来,是时候收复河湟全境,并向西出兵,打通西域商路,并形成对西夏的包围之势的时候了。

    也算是完成了他平戎策所阐述的结果。

    “是不是觉得到了对西夏战略包围的地步”

    赵曦能看出王韶的那点心思。

    “子纯,国朝新军二十多万,如今连驻防边境都捉襟见肘,如何谈开疆扩土有些事需要慢慢来。”

    “欲攘外者,必先安内。赵相公所言还是有道理的。虽然对辽夏两次大胜,在事实上,国朝尚不具备灭国的军力。这也是朝廷让河湟以抚为主剿为辅的根本原因。”

    “年吧或许再有年的蓄积,国朝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如果现在兵指西域,朕担心打草惊蛇。”

    知道了试种棉花的进度,赵曦倒也吝啬给王韶讲明白国朝的既定大方向欲攘外必先安内。




第六二零章 心思
    开边河湟,这算是攘外的一部分。

    原本的历史,王韶开边是成功的,也确实为大宋开拓了千里疆域。

    后因新旧党之争,司马光执掌朝政后,奉行王道,尽数归还于西夏这也是司马光倍受诟病的。

    现在,赵曦来了。

    赵曦统治的大宋,已经从根本上挖掉了再次把河湟送出去的基础。

    在赵曦看来,司马光修史直学确实是大才,学术也算是一时之才,但从治政而言,司马光太冲动,感情用事,真的算不上什么治政家。

    像司马光这样的,在后世顶天了混个学者的头衔。

    只是如今的大宋,有其时代的因素。赵曦并没有以一人之力改变整个国情的想法,不现实。才有了纯文人做重臣的现状。

    不过,赵曦能设计制度,来避免原本历史的缺憾。

    比如新旧党争,在赵曦即位以后,就完全杜绝了发生的可能。

    首先,赵曦并没有完全采纳王安石那些新法,而是借了王安石变革的名头,对所有的新法变着样推行了。

    他需要王安石这个号称积三十年名望的由头。

    其次,赵曦没有营造出新旧党争的氛围。因为赵曦在推行新法前,充分运用了沟通的方式,让朝臣反对的声音减少了。

    再一个,赵曦没有任性,没有为推行新法而将反对者贬黜,没有形成朝廷通过而地方阳奉阴违的局面。

    还有就是,由于赵曦采用了温和渐进的方式,用了温水煮青蛙的办法,又有十几二十年用心拉拢,让新法反对派无法形成派系。

    这也是王韶开边要比原本历史进度快,且推进顺利的根本原因。

    其实,从心底上,赵曦并不太重视河湟的战略目的,反倒侧重于西域商路的开通、棉花的推广以及羊毛纺织对西夏的影响。

    怎么说呢,原本的历史,西夏在北辽、西夏、大宋三国中,是灭国最晚的一个,并且还导致了一代天骄成吉思的陨落。

    赵曦不是历史学家,不知道真实的原因是什么。所以,赵曦在考虑年后对北辽还是对西夏开战,他有点做不准。

    要说规模,不管是北辽还是大宋,甚至连大理都要比西夏大。

    可要说战力,雁门之战赵曦没有亲临,无法对西夏和北辽进行对比。可从狄青、种鄂、郭逵的反映,都认为北辽的战力要若于西夏。

    就是老护卫营的曹霖等人也有如此说法。

    想想西夏的地域,北辽、大宋、回纥、吐蕃西夏的疆域在诸国的包围中,成就了西夏善战的本能。

    这可能是西夏国祚长久的原因。

    原本的历史,因为王韶开边成功,又有王安石变法的成果,大宋有五路伐夏一说,一样是功败垂成。

    有了新军和火器,赵曦不认为西夏还能挡得住五路攻伐。

    只不过现在国朝的兵力真不足以灭国。所以,才有了王韶开边河湟以抚为主,以剿为辅。

    看来成效还是相当不错的。

    王韶的奏对是所有进京臣工中时间最长的,甚至还被官阶赐膳了。

    一直到后晌,赵曦把整个内阁一并召进勤政殿议事

    “兵力不足呀”

    王安石感觉很遗憾。他是王韶开边河湟的支持者,还是强力支持者,如今王韶能取得这样的大的成效,他真有点与有荣焉的感觉。

    官家召王韶奏对,也是详细了解了王韶开边的实情,才有了召集内阁议事的提议。

    每日看奏报,看到的是今日有那个部落内附了,明日有收购了多少羊毛,根本没法详细了解具体情况。

    而官家和王韶的奏对,在沙盘上才看到整个河湟一带,几乎尽数归属国朝了。

    “如此庞大的疆域,如此多的蛮夷部落,纷乱不说,恐王师的权威也达到一定程度了”

    各有各的感叹,不过司马光这样的感叹,就连赵曦也无视他还真是情绪化。只要是王安石支持的,他总要找点理由反驳。

    听王安石这意思,好像有意增兵河湟司马光认为这绝对不行。

    “官家,微臣不曾妄起边衅。工坊城主羊毛收购,对于内附与不内附部落的羊毛价格有区别。那些首领为子民计,自然会选择内附。”

    “其次,市易寺主边贸,粮食外销和铁、茶、绸缎等,同样对内附部落有优待。”

    “如此就造成了河湟一带内附部落增多。还望朝廷明查”

    王韶是躬着身子说的这番话。

    王韶对于司马光的这说法,不敢直接反驳他还是没熟悉如今朝廷的架构,有对相公权威的尊重。

    关键是,王韶在奏对中提到了那些内附部落骑兵如何使用的问题

    王韶是边臣,是新开边的边臣,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边臣。本就容易被朝廷猜忌。

    赵曦没开口,连内监都没喊,自己起身将王韶扶了一把他不容许在自己的朝廷里,出现流血流汗再流泪的现象。

    可惜,王韶还是流泪了,不过不是因为被猜忌,而是因为官家的礼遇。

    “朕信你”

    赵曦是真诚的。别说王韶并没有在河湟有什么不合适的行为,即便是有些小毛病,赵曦也能容忍。

    “陛下,微臣微臣”

    王韶都有些哽咽了。

    “今日议事,是针对河湟开边取得成效后,朝廷该如何谋划下一步的议题。其他题外话就不必说了。若有异议,随后递奏本吧”

    赵曦这几乎算是不点名批评司马光了,也算是告诫别没事找事。

    “官家,介甫所言极是子纯创造大好局面,却因为朝廷兵员不足,而不能对西贼作战,实乃憾事”

    富弼充分发挥他的调和能力,见官家有恼怒之意,又担心司马君实那臭脾气,赶紧打圆场。

    说真的,司马君实确实有点过了。

    河湟开边,从第一次王韶被弹劾,朝廷就已经关注了。

    御史台专门外派官员,并且司农寺、市易寺、工坊城、盐铁司等朝廷衙门都有派驻官员。富弼相信,官家的皇城司更是会重点关注。

    他王韶根本就不存在让朝廷猜忌的基础这些事司马君事不会想不到,他纯粹就是跟王介甫较劲。

    内阁成员刚刚议定,富弼希望有个稳定的内阁,真的没必要挑衅官家的忍耐。

    司马光倒也没继续

    “官家,河湟一带,如今已经形成了对西贼的战略包围态势,确实是形势大好。若再有个年,经过役兵法的推行,国朝新军军卒数达到七八十万应该是可能的。”

    “到那时,我大宋百万大军攻伐西夏,定能收复兴庆府,打通西域”

    韩绛也赶紧跟随着富弼调和气氛。

    “王子纯,如此庞大的疆域,驻防事务如何处理的”

    韩琦却没有顺着富弼和韩绛的话风往下说,开口询问河湟的具体情况了。

    “回韩相公,五千新军,下官驻防之地仅限于有限的几个城池,有限的疆域边境,无法全线布防。”

    “那些内附的部落,基本上还是自治,熙河道并未干预他们的统治,也没有力量干预。”

    王韶实话实说。

    “也就是说,所谓内附,无非是因为榷场的交易原因,为榨取国朝利益而为”

    韩琦有点咄咄逼人了。

    “下官无法确定。”

    见王韶这般说,韩琦也不再问了。

    赵曦大概能明白韩琦的意思。第一点,王韶的功劳并没有那么大。第二点,不管是吐蕃还是西夏,那些都是从国朝身上吸血的,所谓内附,也就是有个名头而已。

    赵曦不会这样简单的去推断。

    顾人之常情,由俭入易,由入俭难这不是司马光的话吗

    既然这是人之常情,不管是吐蕃还是沙陀人,又如何能脱开

    因为羊毛纺织的原因,那些生活在苦寒之地的人们,从此可以用铁锅煮饭了,可以吃热火饭了,还是源源不断的白米。

    他们所做的,无非是多放些羊他们本来就是放羊的。

    若是再让他们回到曾经,那种几家人共用一个锅的苦日子,那怕就是有首领号召,也不再是以前了。

    所谓王道,并不是司马光嘴里的圣贤书,而是让子民吃饱穿暖的日子。

    “官家,河湟一地,可以令设一州了。朝廷也应该派驻州一级驻军了。”

    “随着这种形势的变化,王子纯也需要专注于理政或是治军。事务繁忙,难免疏漏。又乃是边境混杂之地,一旦疏漏后果不堪想象。”

    “自河湟,到秦州,再到京兆府,国朝的新军驻防多数侧重于边境,一旦有乱,将直逼汴梁”

    这是

    文彦博也开口了,可是这立场,真心让赵曦有点糊涂。

    从本质上,好像都是从国朝的利益来立论的,可相互的观点这也太扯了,不都是文臣吗

    想了想,赵曦似乎明白了,也放心了。

    不管是做戏还是诚意,从事实上,都是为国操劳了。

    “文阁老所言极是。只是国朝军卒几何边境多长老臣听闻如今国朝的新军连更戎都有难度,如何在河湟另派驻防军伍”

    张方平说的是事实。

    讨论到这个程度,赵曦着急内阁议事的目的差不多就达到了。

    王韶奏对,说这么多的意思,就是想让朝廷将河湟另设一道。

    赵曦不忍打击功臣的积极性,但朝廷目前是真的无力派驻驻防军伍。所以,才带着要表彰王韶功劳的意思,召集内阁议事。

    现在,朝廷兵源不足的情况讲明了,不信任外族的问题也讲明了,连朝廷的些许猜忌也说清了,甚至该给王韶的重视也表明了

    “官家,不管是吐蕃还是西夏,生活在河湟一带的部落,该内附想内附的已经内附了。最起码到目前,王子纯处理的很好,并没有出什么乱子。”

    “国朝如今缺军卒,河湟又基本平稳,为何不暂时保持原状”

    “大朝会召开以后,役兵法将在国朝推行,年后,国朝可用之新军没有百万也有七八十万。到时候,别说是河湟另设一道,派驻驻防军伍,就是倾全力伐夏,也不是问题。”

    “是故,老臣以为,河湟如今只需保持现状,待朝廷推行新法以后,再做讨论。老臣以为,王子纯有能力保持河湟一带年海晏河清”

    陈升之的观点阐述,彻底将王韶逼的没路了,想跟朝廷提的要求,也无法说出来了。

    其实,那些内附的部落,是真心诚意的想全方位内附,想让朝廷能把骑兵收编了。

    当大宋收购羊毛,由妇孺放牧已经基本能丰衣足食了。

    那些控弦的勇士,再也不用到处为生计抢劫了。

    王韶是觉得可惜,把那些可战之士都浪费掉可惜。所以才在奏对时,拐着弯向官家表明意图。

    赵曦岂能不明白

    “子纯,若是朝廷容许你接收那些蛮夷骑兵,你能否做到绝对统领还是说必须得依靠部落首领”
1...227228229230231...2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