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官家,既然内阁对此事存在分歧,是否开始征询意见”

    富弼很快就明白官家的意图了。

    这个不难,官家太反常了。

    从官家以往的行事方式,很少让当初政事堂这般吵闹的,即便是有,也是一副不耐的神情,哪会今日这般。

    呃赵曦本来还想再看一会儿的。

    “准了按照内阁议事制度,出现分歧而无法说服反对者时,开始逐个征询。首辅富彦国主持。”

    赵曦不准备亲身下场。

    “臣赞同士子入军伍。”

    张方平还没等富弼问到,直接先表态了。

    “臣以为士子入军伍可以,到不可将军伍文佐官由入军伍士子担任”

    韩琦清醒了,彻底清醒了,似乎没有被争论搅乱,再一次回到了他首先提出疑问的原点上不反对役兵制,也不反对士子入军伍,甚至不发对士子赐武职,只是反对议政的文佐官席位,由军伍的士子担任

    这样的表态,把韩琦的聪慧体现的淋漓尽致。

    “臣以为,唯有畅通士子入军伍的擢升通道,才能真正促进士子入军伍的朝廷役兵法,才有可能真正促进国朝的文武融合,实现官家早年所说的两条腿走路,才能强我大宋”

    王安石见无法把话题扯远,也只能就事论事了。

    “臣反对”

    司马光都不说理由,连反对什么都不说了,只是跟在王安石后面,直接说反对方正就是反对王安石提议的。

    “臣以为善”

    韩绛没有反对的立场,不掺合辩论,但意见很鲜明。

    “臣也以为士子入军伍有利于国朝军备强盛,畅通士子在军伍擢升通道可以有效避免国朝新军再次如禁军一般沦落。”

    “想当初,太祖仅仅十万精兵,便横扫天下,再看如今的禁军遣士子入伍,并扎根军伍,有利于将圣贤之道教化军伍。此正合了先贤所言之有教无类”

    得韩琦一方算是彻底败了。文彦博从这个角度阐述,还是很有见地的。

    文彦博其实,文彦博是因为审时度势,知道官家这个提议会在内阁议事上通过,所以才做出了跟韩琦不同的选择。

    他考虑了,张方平、陈升之、王安石、韩绛、吕公弼,至少有五人是坚决支持的。而王珪肯定是模棱两可。

    那怕是韩琦和司马光坚决反对,再增加他,一样改变不了通过这项议程的结果。

    “臣以为官家所言极是”

    在王珪看来,官家的就是对的。看到大势一定,连模棱两可都丢开了,直接表明了态度。

    “臣支持”

    其实吕公弼说不说无所谓了,只是按流程走下去而已。

    “官家,根据内阁议事制度的规定,老臣以为士子入军伍的提议通过,可连同役兵法一并在第一次朝会上发布”

    富弼纯粹就是在走程序了,因为官家的目的就是要走一遍这样的程序。

    “善拟旨”

    秘书阁,也就是原来的起居舍人,便开始起草诏令了。在总监察官范纯仁的监督下,起草没有任何歧义的诏令经过内阁第二道和第三道流程的诏令,是必须有监察衙门印鉴的。

    估计整个内阁都没注意到,对于役兵法是否推行,也这样通过了。




第六一九章 攘外必先安内
    大宋政和十三年春,国朝的第一次大朝会终于要召开了。

    这也预示着赵曦的官制改革和三级决策制终于在大宋正式实行了。

    在此之前,内阁成员曾建议更换年号,赵曦拒了,理由也很简单国运蒸蒸日上。

    虽然赵曦知道年号跟国运屁关系没有,但这理由却最有说服力。

    自元日放衙,国朝偏远州府郡县的参政议政就开始往汴梁聚集了,轨道马车每日的客运,也随时准备着运送参政议政的专列。

    因此,朝廷也专门向驿站和轨道运输拨付了专款。

    对于进汴梁的这些参政议政,多数人对汴梁是熟悉的,因为多数是考举及第后,然后再外放到地方做官的。

    只不过这一次进京与以前不同,这一次是彰显地位的一次进京。

    想想就知道,在国朝,整个参政议政内阁全部算下来,问不足五百人,能参加大朝会,这本身就代表着进入了国朝最高权利阶层

    至于是不是真的这样,见仁见智吧。总则,这样的一个机制,宣示着一个观念国朝自上而下的思想统一,不再会出现政令只在汴梁的情形。

    “哗众取宠,好大喜功”

    王雱冬季又有一次发病,这才刚刚好转,陪着老爹送走了不知道第几波拜访者后,跟他爹小声嘀咕着。

    “雱儿,累了吧明日让旁儿陪着爹爹吧。”

    王安石看着在儿子身上晃荡的官袍,真不忍心呵斥他。不过他好像也没因为雱儿的口不择言呵斥过。

    在王雱眼里,凡不是他爹推行的新法,都不是好新法。

    可王安石却是深切体会到了官家这些新政,给国朝带来的变化。

    就比如这些天没断绝的拜访。说是门生故旧进京了来走串,倒不如说都是来讨主意的。

    做一个国朝的参政议政,并不是你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每一位参政议政,都需要向朝廷提交一份策论,自己政务或者自己辖地的事务的策论。

    这些拜访,更多的是来内阁的府上,问问清楚。

    这也是王雱嘴里哗众取宠的来源。

    王安石没呵斥儿子,却不代表他认同儿子的说法。让他休息,身体固然是原因之一,他那张口无遮拦的嘴,才是主要原因。

    用这方法来提醒一下儿子。

    王雱看了看爹爹的表情,顿了一顿说道“孩儿明白,让旁弟陪着爹爹吧。”

    而韩琦府上,陪着韩琦接待访客的,是他的大儿子范忠彦。

    韩忠彦现在是定州知州,是有被提名议政的,深受韩琦看重。

    让儿子陪着接待访客,也有向门生故旧介绍儿子的意思。

    国朝的三级决策制,在韩琦看来,若想在未来的朝廷中有所作为,官场中关系应该比以往的作用更大。

    “爹爹,纯彦与往日大不同了。”

    韩纯彦不是参政也不是议政,却一样有资格参与议政会议,是被总监察衙门抽调回京监督议政会议的。

    因为他在怀州任职时,主办了两件监察案件,被范纯仁点名进京的。

    至于到底有没有韩琦的面子,谁说的准。

    “为父都想到讲武堂待一段时间。那地方真有点奇怪,就像炼炉,出来后都是人才。”

    这几日访客有遇到纯彦的,韩琦发现儿子的官腔比他还打的好。

    韩琦也明白,他的官腔是真的官腔,而儿子的官腔却是发自内心的。

    “爹爹,大朝会要求每人都必须撰写时论。孩儿有所不解。如此一来,这就相当于参加大朝会的臣工,都有奏本。”

    “按照大朝会的议程,所有提案都要有答复的。几百份奏本,内阁又如何在七日没全数答复是否会最终流于形式”

    “官家一直重视朝廷信誉,若不能完成提案答复,这三级决策制的推行很可能失去威信。”

    韩忠彦不是没参加过以前的朝会,屁大的事也能嚷嚷半天。甚至一次朝会连一件事都解决不了。

    现在的朝会制,官家居然要求所有人全部有奏本,还必须是言之有物的奏本。

    他很难想象朝廷如何答复这些奏本的,恐怕内阁连翻阅奏本的时间都没有。

    “忠彦,你纯彦弟只是来家里一趟,然后就进勤政殿了。你以为为何”

    “所有参政议政,在大朝会召开三日前,必须将奏本上交到秘书阁。朝廷各衙门的书吏、贡院国子监的学生,这时候已经全部在秘书阁集中了。”

    “监察衙门的监察官是负责登记奏本的,然后交于那些国子监贡院的学生,由他们将提交上去的奏本分类,最终交于朝廷各衙门的书吏。”

    “关于吏部的由吏部带走,关于兵部的兵部拿去,各司其职。”

    “所有的奏本其实从朝廷接到的那时起,就已经进入了处置和答复的进度。各衙门有司先行整理同类奏本,然后对奏本提出的政务予以答复处理。凡不能答复处理或权限限制的,上交强官。”

    “如此一级一级向上,不同官阶的处理不同的奏本和提案。就是为父,再过几日也得进议政殿了那些朝廷各衙门处置不了的,最后会交于内阁议事处理。”

    几百份奏本多吗如果是以前的朝堂,以前的处理奏折模式,在这么短时间内,朝廷收到这么多大奏本,确实很多。要想所有的奏本得到回复和处理,说不定得几年,甚至有的连看都不会看一眼。

    但是,对于现在的议事制度,几百份奏本还真不是什么事。

    韩琦确实越来越有点敬佩官家的思路了。

    几百份奏本,首先经过书吏阅览后,按照衙门职能分类。涉及兵部的归兵部,涉及吏部的归吏部,该是工坊城的送到工坊城,该是市易寺归口市易寺。

    然后,有朝廷各衙门有司,开始按衙门职能分工。比如兵部,武备还是职方,驾部还是库部,各自把涉及各司的奏本带走。

    若是搁以前,这些衙门可能直接就把这些奏本丢一边了各衙门有约定俗成的处理政务习惯,不管怎样的奏本,对于那些衙门官员而言,根本就懒得看。

    现在不同了,监察官巡视,不停的追进度,必须在大朝会之前,完成所有奏本的答复。

    层层分工,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各担其责。这就是朝廷大朝会奏本处理流程。

    书吏解决不了的,上报郎中,郎中超过权限的,由侍郎决定,再有做不了主的,衙门主官处置。

    最后,需要多部门配合和协调沟通的奏本,由各衙门主官整理摘录后,统一向内阁呈报,由内阁议事逐个解决。

    别看是可能会有五百多份奏本,首先提交的时间不同,每日各衙门书吏接到的奏本也就十几几十份。

    再分到衙门有司,再往上传递如此下来,每一位官吏手头上的奏本多不起来,甚至平均每一位朝廷各衙门官吏,直接处置的奏本都不会有五份。

    “爹爹,几百人的奏本,很可能出现大量无用,重复的事务,有点耗时费力了。”

    韩琦看了看儿子不了解其中端倪者,永远不知道官家的流程有多严密。

    “忠彦,大朝会的议程与以往朝会不同,大不同。以往的大朝会,是官家询臣工有无奏本,而新制下的大朝会是朝廷答复和解决奏本政务。”

    “而在答复解决奏本之前,大朝会还有一道程序,就是由监察衙门公布奏本的情况。”

    “比如涉及农桑者几何奏请兵事者多少又有多少参政议政奏请农田水利,有多少是关于盐铁茶酒的等等。”

    “同时,就如大比一般,朝廷将由各衙门评比出真的有利于国朝的奏本,予以公布。”

    “这还不算,朝廷还会按照参政议政的来源地,根据路州府郡县,对奏本的质量进行排名公布。至于雷同的奏本,你应该知道会是怎样的结果”

    “你在家里也没必要多待了,召集定州的参政议政,将朝廷要求重申一次方为正事。参政议政是有任期,可并没有说任期内不可以免除。真要不称职了,监察衙门可不容情。”

    想来朝廷的要求,过几日应该都清楚了。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朝廷还真不担心。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国朝的官员,没有谁认为就比别人差,抄袭奏本的可能性几近于无。

    只不过朝廷评比奏本的措施,才是各州府郡县该操心的。

    如果说大比比的是个人,那么大朝会公布奏本比的就是一个州府的治政和务实。

    这一条,在内阁议事时,几乎没有反对声,是一致通过的。

    大朝会奏报的议题,韩琦也没有反对。

    原因嘛,是官家在大朝会奏本处置流程中,有很明显的放权意图,层层分工责任到人,这本身就是权利下放的意图。

    权利确实是下放了。让不同层级的官员,在大朝会期间,有处理不同层级事务的权利这也是赵曦的一次尝试,借大朝会奏本繁多的契机,尝试责任到人的政务处置措施。

    这样的措施,并不会影响上官对衙门事务的统领,或者说还能更好了解衙门官员的能力。

    大朝会,不仅仅要公布奏本,还有公布奏本处置的答复。

    奏本要求言之有物,这一点会引导官员他踏实的去了解民生,真正的去处理政务。

    对于国朝地方官员的是怎样理政的,赵曦心里清楚。

    国朝多年来形成的风气,只要及第了,就算是万事大吉。所谓做官,成了坐官,不需要做事,就是闲混几年,按照磨堪,也照样进阶升官。

    赵曦提出的大朝会奏本流程,是用臣工想得到的去鞭策他们去做事。

    参政议政是国朝的权利顶层,涉及到国朝的方方面面,谁拥有了参政议政的身份,也不会舍得丢弃。

    而奏本的要求,一年一度大朝会,势必在一定程度上迫使臣工为保住参政议政的位置,而真正的去做事理政。

    一环扣一环,从来都是这样推动国朝变革的。

    赵曦相信,只要这样实行几年,整个国朝的官场风气会得到大的改观。

    至于这第一次的大朝会赵曦真的没敢抱多大希望。

    他是没抱多大希望,可对于那些来参加大朝会的地方官员,却不敢怠慢
1...226227228229230...2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