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倘若有人接手,恐怕赵琴和老六家不会在乎费心费力做出来的方案。

    不过,对于赵曦而言,真的无法区分公还是私。帝王的身份,注定了他公私完全的融合了。

    就当下的情况,即便是赵曦,也对驿站和邮递业务收益把握也不是十分的大。

    从运输业来看,漕运和轨道运输,虽然不至于满足大批量货物的运输,也留不下多少剩余。

    运作驿站和邮递业务,能产生利润的是信件和小物件运送,包括承担接待职能的收益。

    国朝重新编户和身份证明管理,这对朝廷而言,也是有利无弊的事。当然也是为邮递业务打基础。

    事实上,赵曦也不认为邮递业务能产生多大效益。

    让赵琴他们牵头做这行,为朝廷解决驿站的耗费也是目的之一。

    有报纸行业的物流需求,本身他们也存在开销,接盘官方的驿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内部消化的措施了。

    将原本由枢密院开具驿卷,变成由使用驿站的官员垫付后报销的方式,对于经营驿站一方以及朝廷,都是有效控制耗费的方式。

    以朝廷每年养驿站人员的度支,加上赵琴他们产业中小物件的运送成本,应该足可以持平。

    同时驿站在确保官方驿递的基础上对平民开放,这将是经营驿站的收益来源。毕竟朝廷即将彻底用法令的形式,放开万民的流动性。

    这一点不仅仅是有增加驿站收益的作用,更是促进国朝劳动力流动。

    这样里外都是道理的解释,就连赵曦也无法说清到底是公还是私了。

    “官家,一旦如此实行,朝廷与州府郡县的公文传输会是个问题。”

    张方平这种担忧不是没道理。

    虽然有轨道和漕运,可驿站对于国朝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不管是漕运还是轨道,在延伸和网络健全上,都无法跟驿递相比。

    驿道四通八达,郊野都鄙之间,二十里有歇马亭,六十里有馆,水行州县有水驿。

    而轨道铺设受地形限制,漕运更是如此。根本无法代替驿站的作用。

    传递文书有递铺,每十八里或二十里、二十五里置一铺。递铺有步递、马递、急脚递又称急递铺和金字牌急脚递之别。

    各种递铺传送文书种类和日行途程不同。入递的文书又称递角。驿递的服役者,国朝自建隆二年便以厢兵代百姓为递夫。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驿递的官方性质,也有对公文保密的作用。

    “经营驿站一方,必须保留承担公文运输的职能。就是说,必须得随时预留为朝廷传递文书的人员和马匹等配置。这是先决条件。”

    “为确保朝廷公文的保密性,可以试行人员备案制,就是将负责传递公文的人员予以登记造册。”

    在这个问题上,赵曦不怎么担心,相比现在供养的那些厢军军卒,赵曦更相信赵琴他们聘用的人。

    在很多事情上,一姓了公,责任心反倒会下降,

    “官家,为何依托国营寺主导”

    这是富弼奇怪的地方。按说朝廷诸多产业由国营寺主导,采取公私连营的方式,不管是从管理上,还是从收益上,效果都是可见的。

    想不明白,官家为何在这件事上完全将朝廷撇开。

    “富相,诸位,其实之所以用这种有非官方承包的方式来主导驿站,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解决朝廷在驿站上的耗费。”

    “朝廷发放驿卷是不考虑用途的,并且,驿站的损耗又跟驿卷不相关。”

    “具体的说,枢密院发放驿卷没数,根本无从知晓驿卷到底有多少。而朝廷每年支付在驿站运营方面的钱粮,同样也没个标准。这还不包括供养驿站人员的费用。”

    “之所以用这样的方式,首先是考虑驿站人员的安置处理。其次,若依托国营寺来运营驿站,对于国营寺而言,必须厘定所有驿站的耗费,这是一个大工程。”

    “同时,在厘定驿站损耗时,又是一个刨根挖底的过程。从投入和产出的考虑,这对于朝廷而言得不偿失。不如彻底的抛出去。”

    事实上,因为轨道的铺设,但凡一些大的驿站,已经完全被轨道站点替代了,基本都处于朝廷白白供养的现状,可朝廷在这方面的开支却一直不见减少。

    即便是丢出去,对于朝廷而言,并没有真正的丢掉主干。

    而对于经营方,在减少人员的情况下,作为朝廷轨道站点的补充,让整个国朝的邮递网络进入良性运行,应该是个双赢的局面。

    赵曦的话没说透,有些事需要领悟。

    “并非今日就要议定,是作为议题,先让诸位内阁了解一下,看是否可可以这样操作。”

    估计都懵着,这个不是短时间能想通透的。

    就看韩绛和吕公弼的脸色,估计他们也没有想明白。

    赵曦不急,更不担心内阁会通不过这样的操作方式。

    至于赵琴和老六家倒是可以看一看遵从的程度。一眼就能看出是赚钱来,谁都好说,只有这种似乎看不到希望的营生,才有机会去甄别一些立场。

    这事也就这么一说,既然官家没有要求马上议定,鉴于朝廷现在有重事大事,就真的成了那么一提。

    接下来的几日,赵曦从赵琴那儿得知,确实没人就驿站之事跟她接触过。

    或许是顾不上吧,因为朝廷确实有点动荡了

    从内参将调查王安石的结果公告后,突然间,弹章就多起来了。

    这倒是让赵曦放心不少,朝堂却有些乱了。而监察衙门更是忙的脚不着地。

    “果不其然官家让监察衙门对吉甫立案调查,就应该预料到会有今天的局面”

    张方平在内阁埋怨,倒也没直接去指责官家现在的朝堂,有很多事物让他疑惑,豪迈并不是莽撞,他需要等等看。

    可惜,内阁居然没人响应他的牢骚,都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包括王安石,也是一副事不关己的神情。




第六一六章 权利架构
    张方平算是白担心了。

    内参的弹章没断,朝廷的各项政务也没停一天,朝臣们也没有一个因为弹章而回家等待处置的。唯一的区别就是,监察衙门很忙。

    如今的朝堂,果然与以往大不同。

    “安道,在官家提出变革御史台谏之时,就已经对这类情况发布过相公规定。”

    张方平想了想富弼的话,确实有点印象。只是他由于起复的原因,有了份担当,乱操心了。

    张方平没有致仕,只是出外,即便是致仕,他这样层级的老臣,朝廷的抵报也会按时送达的。又如何能不清楚。

    好像因为这点,抵报还刊登过官家对这类事的处置凡自辩或回家待参者,一律以认罪论

    也许是因为既往不咎的诏令,也许是朝臣们观望的态度,也许是官制改革从透露风声到成行的时间很长,总则,尽管弹章没停过,到朝廷还是有条不紊的推行了新官制,三级决策制。

    在确保自己的意志得到体现后,赵曦在这一次的职位调整中,并没有过多的去干预内阁举荐议政的提议。

    有些事需要慢慢来,有些约定俗成的规矩,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完全改过来的。再说了,有任期期满后的去向和新的吏部考评结果做底,赵曦并不担心内阁成员举荐的议政和臣工不称职内阁成员是没有任期制的。

    如此,从提出官制改革和三级决策制,经过三年的筹划,终于在大宋的朝廷推开了。

    在这件事上,从开始赵曦就没有独断专行,一开始就是本着协商解决的初衷的。所以,并没有造成朝廷多大的动荡。

    当然,这也有赵曦利用人的疲性有关。

    怎么说呢,就跟温水煮青蛙是一个道理。

    如果官制改革和三级决策制在半年内,或者更短的期间内推动并实行,绝不会像现在这样顺畅。

    赵曦从提出改革官制开始,历时三年多,期间还有辽夏联合攻伐的大战事。

    这样长的时间间隔,很容易造成朝臣们的疲倦,在官制改革和三级决策制思考上的疲倦。

    更何况,这三年多,发生了不少赵曦处置朝臣的事例,还在群情激昂中推行了监察衙门。

    并且,自赵曦即位近十年,除了自然减员的原因,赵曦几乎没有调整过朝中重臣,甚至连州府主官都很少去动。

    很明显的表达一种要求稳定的理念,这也让朝臣多少有些忌讳。

    所以,官制改革三级决策制的推行,一切都水到渠成了。

    参政,也就是参加一年一度朝会的人员,在这一次官制改革后,遴选了五百四十五名。

    涵盖了国朝所有州府郡县,朝廷所有衙门。从下县的吏员,到衙门书吏,从知县知州,到衙门主官,从河北、熙河边疆,到矿城主事。

    凡涉及朝廷政务的官员,都出现在参政中。完全是按照三级决策制的细则在遴选和确定。

    在这方面,赵曦并没有过多掺合,他也管不过来,只能是依靠内阁和议政去确定。

    这里面肯定少不了有猫腻,也不可能公平没办法的事。这样也有一个好处,能完全的落实朝廷的各项政策,也能一定程度上确保朝廷政策的执行力,并保持权利架构的相对稳定。

    这也是算是朝臣深度领会三级决策制的具体表现。

    议政,也就是国朝真正的权利阶层,赵曦是按后世顶层委员会的模式拟定的。

    国朝的京东、京西、京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广南东、广南西、熙河等十七路。除重要军州进入议政席位者,其他的路一级的主官全数获得议政席位。

    并且,路一级驻军的主官同样为议政,文佐官也进入议政。

    但是,在府一级进入议政的问题上,却没有将所有路的治所所在地全数进入议政,而是确定了相对重要的州府主官成为议政。

    比如开封府、京兆府、真定府、秦州府、太原府等。

    在朝廷官阶地位上,彻底将路、府以及州的主官有了区别。

    原来国朝的体制,州府同级不说,路一级并不是一级行政区划,也不是一级朝廷衙门,是承担监察和协调职能的设定,但在事实上却承担了一级政府的职能。

    这一次官制改革,算是对路一级正名。

    原来的官制,一般路一级主官多数会兼任治所所在府衙的府尊,并且还主一路兵事。

    而在新的官制中,明确了路高于府,并且取消了文臣主兵事的职能。

    对于路一级,赵曦是按后世省级行政区划去设定的。只是考虑到约定俗成和惯例,并没有重新去划分界线,依然按照原来国朝遵行的界域。

    从地方官这一块,基本上就形成了议政席位武将占据三成的效果。

    路一级主官、一路驻军的主官,一路驻军的文佐官,各出一人议政。

    在朝廷衙门这一块,六部九卿主副官,贡院、讲武堂、工坊城、市易寺、国营寺等新设机构的主副官等也进入议政。

    就造成了文武比例上的差距,达不到武将占据三成议政的总标准。

    于是,赵曦经过与内阁商议,将原本太祖解除兵权后,给予特殊待遇的勋贵家族,一并纳入了议政行列。

    取缔了太祖优待勋贵家族的传承待遇,同时放宽了勋贵晋升高位执掌兵权的限制。

    其实这一点根本就不用担心。能晋升高位的,从来没有断过。比如高家,比如曹家,比如石家。

    至于那些真正躺在功劳薄上混吃等死的勋贵,赵曦没准备继续养着他们。连宗亲都变成了国民待遇,连皇子都容许历练考举了,他们又怎能例外

    这一点上,内阁达成一致很痛快对于勋贵的厌烦,估计文臣早不耐了。

    内阁成员的确定,除了吕嘉问很幼稚的一次弹章,让王安石很没面子以外,再没出现任何意外。

    主要是,对于官制改革后,处于三级决策制顶端内阁成员权利有多大,臣工们还是想再看看。

    不管怎样,这一次大动干戈的大变革,算是顺利的实行了。

    总算是把心中的权利架构完成了。



第六一七章 又一个惊人之举
    沟通一定要在正式讨论之前。这是赵曦推行各项新法和措施的基本原则,有点像后世的统一思想。

    人都希望得到重视,因为没有谁觉得自己是蠢才。赵曦提前把准备推行的措施摆出来,就给了朝臣们一种被重视的感觉。

    更为关键的一点,赵曦不认为他比朝臣们更了解国朝的现状。

    赵曦也不算是纯粹成长与深宫的帝王,可相比满朝堂的这些精英,他不以为自己比人家就强。他强的只是多了千年的见识。

    同样,他也没有武断的以为后世的制度就适合当下的社会。

    后世的制度先进,这一点是肯定的,但历史有它必然的发展趋势,死搬硬套将后世的制度挪过来,未必真适应如今的社会。

    符合国情,这是在赵曦心底根深蒂固的观念。所以,他才用这种集权和民主混杂的方式来推行各项政策。

    当然,这里面最为核心的是利益。

    还好,这个时代算是到目前为止,最为开明的时代,也是商人地位被公平对待的时代。

    这样的环境,让赵曦在用利益收买人心上有了用武之地。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这个道理赵曦深以为然。

    用进三十年的时间,先把利益大把的撒出去,让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有所改变,让整个社会的关注点随他去引导,然后再迂回的去改变因为关注点的原因而导致的弊端。

    比如现在,士大夫阶层,已经很少把重心放在土地上了。比如现在,文武的界限真的开始淡化了。比如现在的世家,也越来越对大宋有认同感了
1...224225226227228...2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