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朝廷财政有了当初不敢想象的增长。
而皇家银行在地方和朝廷的度支上,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禁军厢军之冗的解决,闲官供养的改变,驿站改制的结果等等,都让朝廷能轻装上阵,快步发展。
现在,朝廷只需要闷头发展年,攒足了钱粮,灭西夏,收燕云真的不再是梦想。
还不说国朝各类新式产品和产业的更新,不说工坊城军备的进步。
这样的时代,是富弼想都不曾想过的。他真心不希望官家因为阆州的这点破事,而导致士族世家跟朝廷有了纷争,让君臣再一次陷入内斗,让国朝发展的速度因此而减缓…~
原本的国朝状况,朝臣们并不是看不到,也不是想不出解决的办法。庆历年范老相公主导的新政,之所以失败,并不是说那些措施不得力,而是国朝的内耗太严重。
最终让习惯于犹豫的先帝改弦易辙了,最终功败垂成。
富弼真担心官家着眼于这点小事,而毁掉国朝百年难遇之大发展局面。
“官家,国朝州府之间的轨道,包括主要干道的轨道管辖权都在工坊城,在朝廷。而进入各府以后,贯通乡下的轨道,从投资之初,便是有各地乡绅主导。”
“这样的情况在国朝具有普遍性(这个词是从官家理论中学到的,很贴切。)。老臣以为,在不影响国计民生的情况下,朝廷可以容许这样的情况存在。”
“官家,听老臣说完……”
富弼见官家有开口的意思,赶紧紧了一句,顿了顿继续说。
“官家,大宋的骨干是士人,是士族,是士族家庭。老臣不敢妄提与士大夫共天下的虚话。可老臣以为,朝廷既然在用士人治天下,就应该容许士人拥有不同于其他子民的权利。”
“就比如官家主导的诸多产业聚拢臣心一样,这是舍也是得。官家曾言,有恒产者有很恒心。臣深以为然。”
“唯有朝廷舍出去,才能换来士人阶层对大宋的效忠,也才能真正的稳定国朝的根本。”
“官家,老臣入仕四十多年,在学识上也算贯通古今。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如当今国朝这般兴盛。”
“官家,老臣不是眼睛就看不到,也不是眼里就能容下这样的事。老臣是不忍啊!”
“阆州不是特例,官家一旦出手解决阆州,就是在对诸多的朝臣警告,如此势必会导致朝臣的离心,于国朝无益呀!陛下!”
富弼说完,将身子躬下去,势有一副官家不答应就补起身的架势。
“富相……来人啊!赐座!…~富相,先请坐。既然富相今日与朕敞开了说,那朕也说说,富相看是不是怎么回事。”
赵曦扶着富弼的双臂,一直扶着他坐定,再沏了茶,亲自沏的,亲自端在富弼手上。
赵曦抬抬手,示意富弼先饮茶…~
这一切,都有感于富弼的坦诚,源于富弼心怀天下的的公心。
赵曦清楚的,富弼祖籍洛阳,是国朝的东京,在轨道这一大块的利益中,并没有分到羹。
即便是富弼的亲家,也都是首批配合朝廷贯通轨道的。
富弼的立场,并不是因为利益而站在那些所谓士族那边,而是真正出于对稳定朝堂的担心。
这是赵曦一切礼节的根源。
“富相,韩稚圭家族从士林文坛上论,应该并不比阆州陈家差。这一点富相承认吧”
富弼点了点头,确实,韩氏于相州的根基,要比阆州陈氏强很多。
“再说吕家,吕氏不止是一门四进士,而且是一门双执宰,甚至第三个执宰也几乎是确定的。”
“说到这,朕想问问富相。同样是士族,同样是士子大族,都放在士族这个层面上比较,公平吗”
“倘若国朝轨道管理真是如此,后面贯通州府者自行主导,任意收费,偏偏先行配合朝廷者却失利之多。这合适吗”
“富相,这是从私利上说起。压再从公事上论。阆州那是国朝的州府,为什么就存在与朝廷不相符的措施”
“大宋是朝廷集权,是君王集权,是大一统的王朝。如果国朝各州府郡县都可以撇开朝廷肆意妄为,这与羁糜州有何异与前朝的藩镇又有何异”
赵曦也有些激动了,话音也提高了。王中正很自觉的将侍候的内监清出了勤政殿,关闭了殿门。
若不是他做不了主,估计秘书处的记录者,他也想请出去。
这种时候,官家多数会有些惊世之言…~
“富相,国朝不是中古的分封制,自秦皇起,这片土地便已经是集权制了。而集权制的优点在于同步,在于统一,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
“事实上,即便是前朝,也没有真正的实现朝廷集权。而大宋,在一定程度上是朝廷集权的起始。”
“如果阆州可以有别于朝廷的各项政策,那朝廷之于阆州是什么就是一个圣旨听封的名头还是供养士子乡绅的冤大头”
“不!富相,这不合适!朕之所以推动大朝会,将地方州府郡县纳入朝会参政,目的并不仅仅是政令通达天下,最重要的,朕是要在这个统一的王朝里,让国策同步统一,能真正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
“富相,朕在讲武堂的理论,提倡了解放思想,促进了开拓创新。可,国朝任何一个州府郡县的创新,都需要在朝廷备案。难不成阆州就例外”
赵曦是真有点激动了,或许是装的。从陈述的话里话外,似乎赵曦一直在等这样一个机会。
因为赵曦所说的太宽泛了,根本就不是在针对阆州的轨道而论。
好像富弼打开话头也不是纯粹的针对阆州轨道…~
第六三五章
赵曦还没有说完,像是让富弼消化前面的话,又像是在组织语言。
富弼承认,他缩手缩脚了。舍不得当下的盛况,从而忽略了国朝还没有完全健康。
国朝原本是积重难返,是病入膏肓。当官家着手治愈顽疾时,富弼认为国朝就可以健康成长了。忘记了小疾养大病
而官家的话,让富弼有所感悟阆州有这样的先例,朝臣们就会有样学样,最终很可能会将国朝赖以贯穿东西南北的轨道崩溃。
富弼都不敢想,这事不是没有先例。
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一个陈家可以,朝堂就不会只有一个陈家,会有千万个陈家出现。
最后,恐怕真的不会仅限于轨道,甚至整个国营寺都会成为虚设的衙门。
不是吓自己,富弼对国朝士族看的明白。
历史再往前,朝廷一直是由门阀世家主导着,国朝同样是重视文教,因为科举的推行,一定限度减少了门阀世家左右朝廷的可能。
但是,如果有那么一天,士子的家族,掌握或瓜分了供养国朝的产业恐怕历史会重现。
世家,本身就已经比普通的子民有优势,享受了该有的利益,真不能贪得无厌了。
或许,官家是反感这种贪得无厌吧
赵曦是在看富弼都反应。他看着富弼蹙眉,看着富弼惊诧,看着富弼恍然,再看到富弼忧心忡忡
“官家,是老臣短视了,老臣不舍盛况而忘记了忧患意识。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官家,老臣明白”
富弼不管是做官还是做人,让赵曦很放心,也很欣赏。
这也是赵曦有意跟富弼深度交流沟通的原因。
在这一点上,内阁大臣中或许韩绛具有这样的品质,但谋断上还是有差距。
更何况,韩家跟皇家的关联太深,束缚了韩绛的自主性或许是还没到特定的位置吧。
又想多了。
“富相,撇开士族的贪婪,朕再说说另一个立场”
“富相,朕为君王,你为首相,是为谁的君王为谁的首相说是朝廷,而朝廷又是什么倘若没有了子民,哪来的朝廷”
“朕曾经说过,大宋是赵家的大宋,同时也是朝臣的大宋,是士林的大宋,也是武将的大宋。”
“现在朕想说的是其实大宋是万千大宋子民的大宋没有君王,可以更一个姓,换一家为君王。没有了臣工,无非是多几次大比,传播文华,自然会有货与帝王家的臣工。”
“可倘若没有了子民呢富相,先朝太宗有言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先贤有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都是在强调子民在一个王朝中有根基的意义。”
“朕不否认士族应该具有有别于子民的权利,这是因为士族付出了,或者说他的先辈付出了。”
“不论是为大宋付出,还是为我们汉文化的继承付出。付出了应该有得到,这无可厚非。可真的不能无休止的如此。”
“阆州陈,首先是阆州,然后才是陈。没有阆州,陈家就没了根。有一点毋容置疑,阆州无数的子民,都在为陈家服务,或者说依附于陈家过活。”
“同样,陈家又何尝不是因为阆州的子民而活的滋润杀鸡取卵,竭泽而渔,非贤人之所为。”
这算是惊世骇俗吗或许是或许不是。富弼不确定。
官家今天跟他所说的,跟官家在护卫营的一些理论异曲同工。
表达的是官家的意思,却总是能在经史子集中找到对应释义。
像是究竟到了根底,又像是只针对现象而延伸开的。跟官家的那些理论一样,让人恍然,又让人迷茫。
但富弼不得不承认,他被官家说服了。就是没有后面这些惊世骇俗的话,就单单从可能引起的后果看,富弼就已经接受了官家的做法。
至于后面的这些话,除了君王,谁说出来都不惊世骇俗,官家有君王的身份,却能有这样的认识。在富弼看来,这已经具备一个千古帝王的素质了。
“官家,老臣赞同就阆州轨道一事,朝廷应该有一定的反应。只是”
富弼还是认为,朝廷处置阆州,会引起朝堂的纷乱。
富弼还是担心,这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并具备一定延伸意义和指向的做法,值得商榷。
“富相,朕的处事方式,富相应该清楚。那怕朕对于这样的行为相当反感,也会在流程上让朝臣信服”
处置阆州陈家,已经算是在内阁议事强通过。至于怎么做,赵曦还需要等待监察衙门的调查结果。
这一次奏对,应该算是君臣尽欢。还是依着赵曦的意图结束了。
勤政殿内阁大臣议事厅,所有的内阁大臣都在,都还在等着富弼跟官家奏对的结果。
议事结束后,富弼自请留对,大家都知道是为什么。
尽管官家至今还没有改变过任何一项决定,都还是想看看富弼跟官家奏对的结果。
毕竟,官家还没有直面批量朝臣的经历。多数时候,官家都是假某位臣工,或者经过与内阁沟通以后才决定的。
这一次,几乎是官家逼着内阁形成了决议。大家都想着,或许这会是一次改变
就连范纯仁和蔡确,也一样在等着富弼的回来。
富弼回来了,看到所有参与议事的人都在,有些惊讶也觉得在预料之中。
富弼在大家注目礼下落了座这可不是拿乔,卖关子。他需要整理措辞去解释官家的那一番言论。
“官家的决定不变”
富弼又听到整齐的出气声,有惋惜,有叹息,有感慨,也有担心。
“倘若阆州轨道之事朝廷不做处置,是不是朝堂会有让工坊城放开轨道经营管辖权的建议或许这样的议案提案,在马上到来的第二次大朝会,也会很轻松通过吧”
“我原本以为,这件事是官家节外生枝,如今看来,这是事出有因”
富弼不再多说了。他可以肯定内阁大臣没人掺合,但一样肯定,内阁大臣有知道实情的。
一个地方抵报,针砭时弊,怎么会刊登这样一件很不起眼的事
“此类情形,朝廷必须及时遏制”
王安石很鄙视众人,好像都有份一样。
第六三六章 都看着呢
国朝的保密法令,虽然还没有具体执行和处罚过,但是由于这是刑罚和道德评价都涉及的法令,在国朝执行的相对严格。
同为朝臣,谁也不想落一个口风不严的名声。
所以,即便是内阁议事已经确定要对阆州轨道调查了,朝堂仍然没有传言。
但是内参刊登,或者是转发了成都府抵报的文章
内参从开刊以来,就是监察案件的风向标,况且这还是关于轨道管辖权,地方和朝廷分歧的事宜。
从内参刊登那一天起,朝臣们就开始关注着案件的进度。至于私底下的交流和沟通,那就更加密集了。
“怎么查”
成都府总监察李常,是由原来的御史台转任监察官的。也算是进入了国朝高官的序列。可这事确实让他为难了。
他也是世家,一门几进士的那种。虽然经过了讲武堂的培训,但是有些根深蒂固的观点,与培训教义冲突时,也有纠结。
所以,当总监察衙门的命令到达成都府时,他有点无所适从了。
监察衙门介入,就是立案了,就必须针对内参刊登的内容调查。
还有一点,分管成都府路的内阁是张方平,那是个炮仗,一点就炸的炮仗。虽然李常清楚张方平在阆州轨道上没什么纠葛,可他听说,张方平在成都府任职时,对阆州陈家多有关照。
李常无法确定张方平的立场
其实,陈氏已经不复当年一门四进士两状元的光景了。
当年陈省华三个儿子及第,留四子守祖地,如今的阆州也是当初四子折腾下的家业。
猜你喜欢